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美貿易戰導致美對華大豆出口收縮,俄羅斯和巴西坐收漁翁得利!

當前正值北美大豆種植季, 而在中美貿易戰的背景下, 要不要種大豆, 對200多萬美國農場主來說, 的確是一個難題。 因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大豆出口客戶,

銷往中國的大豆超過總產量的六成。 同樣的, 目前, 中國大豆的對外依存度屢創新高, 2017年達到86.2%, 而且進口的大豆絕大部分為來自美洲的轉基因大豆。

本周國內豆粕行情持續下滑, 市場成交清淡, 觀望心態濃厚。 受出口擔憂至中國需求擔憂以及周內獲利了結打壓, 美豆期價持續下跌;國內豆粕現貨跟盤下跌, 加之國內供給壓力進一步壓制行情。 當然近期國內大豆到港壓力龐大、部分工廠豆粕現貨甚至出現脹庫, 進一步對行情形成打壓。 商務部公佈, 自2018年4月18日起, 對原產美國進口高粱實施臨時反傾銷措施, 刺激當天下午連盤大豆豆粕期價飆升, 但對豆粕現貨市場幾乎未形成利多刺激, 這也顯示了在經歷上一輪貿易風波,

行情暴漲暴跌後, 市場顯得更加冷靜, 當然也說明了國內當前供應市場的壓力。 而在週五當天, 因豆粕現貨經歷本周持續下滑後, 當天報價多數轉穩, 沿海局部地區窄幅漲跌互現, 市場在等待新的消息指引。

從中長遠期看, 即便排除貿易戰風險, 國內外基本面都支持豆粕行情上漲, 但短線國內供應量龐大、且養殖業尚未達到旺季, 因此行情走勢還需要一個調整期。 不過近來中美貿易摩擦仍在升級, 先是中興被美國掃地出門, 隨後澳大利亞和臺灣地區等紛紛加入雙反中國的大潮中, 大豆關稅問題還沒談判, 一旦有此方面消息, 豆粕市場仍會隨時掀起波瀾, 因此低庫存企業可適度增加安全庫存。

4月初,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汽車、化工品等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的關稅。

此舉著實讓美國農場主們一下子慌了陣腳。 因為種植季已經來臨, 美國從南到北正在準備播種計畫。 而改種玉米又受制於中國每年玉米的配額而進口數量有限。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資料顯示, 2018年玉米進口關稅配額量為720萬噸, 更何況玉米也位列加征關稅的商品清單之列。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資料顯示, 2017年, 我國大豆產量為1440萬噸, 總需求量達到11079萬噸。 這意味著, 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僅有13%。

大豆在中國的糧食進口中佔據著相當大的比重, 呈現明顯的大豆主導型糧食進口特徵。 中國海關資料顯示, 2017年, 中國進口大豆累計9553萬噸, 占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3.1%。

此外, 2017年, 我國大豆前三大進口來源國分別為巴西、美國和阿根廷。 其中, 來自巴西和美國的大豆分別約占中國進口總量的53%和34%。

在國內的總需求中, 大豆的消費可分為三類, 其中榨油為主要用途。 上述研究中心資料顯示,

大豆榨油消費9560萬噸, 占總需求量的86.3%, 其中國內大豆180萬噸, 進口大豆9380萬噸。 也就是說, 來自國外的轉基因大豆在國內的榨油需求中佔據支配地位, 達到98.1%。 其次, 大豆還用於食用及工業消費, 達到1445萬噸, 此外, 還有種用及損耗, 達到54萬噸。

然而, 從當前形勢看, 中美雙方如果不能及時達成貿易妥協, 貿易戰或將導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的大幅收縮。

此外,海關總署的資料還顯示,我國3月進口巴西大豆升至233萬噸,巴西大豆進口量則增加三分之一;而從俄羅斯進口大豆15萬噸左右,同比增逾1倍。

眾所周知,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源於三個國家:巴西、美國、阿根廷。這些年來,巴西積極擴大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產量逐漸提升,中國也不斷加大從巴西進口大豆而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巴西也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

2017年,中國進口的大豆中,來自巴西的大豆占了一半多。

轉投南美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不過,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的大豆產量在1.5億噸左右,去掉國內消費,出口大豆的80%都已經由中國進口,剩餘的20%被歐盟、日本等進口。中國從這兩國取得進口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南北美洲大豆的收穫季不同,難以形成大幅替代。今年阿根廷又遭遇乾旱,大豆減產1500萬噸左右,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的出口量。這些必然使南美大豆價格水漲船高,推動大豆全產業鏈價的價格上漲。

當然,也可以找大豆替代品,如油菜籽、肉類產品和其它植物油,但短期內難以找到充足的世界供應。這是當前的生產與供應格局所決定的。如果美國大豆進口受阻,南美大豆產量必將提高,其中一部分是新開墾土地,但增幅有限,主要是環保的制約。

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升國內大豆自給率,也是一條路徑。

目前儘管中國正大力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和“糧改飼”,但是以國產大豆1851.7公斤/公頃的單位面積產量來計算,要替代美國大豆,就需要2.66億畝耕地,如果全部替代進口,就需要7.6億畝耕地。但一直以來,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則被視為有效緩解國內耕地、勞動力和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國內當前正在通過補貼政策,引導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可以緩解一部分的供給缺口。考慮到應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大豆單產,隨著合適時機的到來,中國批准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種植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業內認為,與其進口轉基因大豆,將這一部分市場拱手相讓,倒不如使用自主的轉基因技術。

與此同時,應對大豆缺口也應該考慮從節約糧食著手。據統計,全國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糧食每年達到3500萬噸以上。

此外,海關總署的資料還顯示,我國3月進口巴西大豆升至233萬噸,巴西大豆進口量則增加三分之一;而從俄羅斯進口大豆15萬噸左右,同比增逾1倍。

眾所周知,中國進口大豆,主要來源於三個國家:巴西、美國、阿根廷。這些年來,巴西積極擴大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產量逐漸提升,中國也不斷加大從巴西進口大豆而減少從美國進口大豆,巴西也逐漸取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

2017年,中國進口的大豆中,來自巴西的大豆占了一半多。

轉投南美是一條可選擇的路徑。不過,需要看到,巴西和阿根廷兩國的大豆產量在1.5億噸左右,去掉國內消費,出口大豆的80%都已經由中國進口,剩餘的20%被歐盟、日本等進口。中國從這兩國取得進口的增長空間有限。而且,南北美洲大豆的收穫季不同,難以形成大幅替代。今年阿根廷又遭遇乾旱,大豆減產1500萬噸左右,勢必會減少對中國的出口量。這些必然使南美大豆價格水漲船高,推動大豆全產業鏈價的價格上漲。

當然,也可以找大豆替代品,如油菜籽、肉類產品和其它植物油,但短期內難以找到充足的世界供應。這是當前的生產與供應格局所決定的。如果美國大豆進口受阻,南美大豆產量必將提高,其中一部分是新開墾土地,但增幅有限,主要是環保的制約。

增加國內大豆的種植面積,提升國內大豆自給率,也是一條路徑。

目前儘管中國正大力推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推廣玉米與大豆輪作和“糧改飼”,但是以國產大豆1851.7公斤/公頃的單位面積產量來計算,要替代美國大豆,就需要2.66億畝耕地,如果全部替代進口,就需要7.6億畝耕地。但一直以來,大豆這種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進口,則被視為有效緩解國內耕地、勞動力和水資源緊張的局面。

國內當前正在通過補貼政策,引導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這可以緩解一部分的供給缺口。考慮到應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提高大豆單產,隨著合適時機的到來,中國批准轉基因大豆產業化種植的可能性也會大增。

業內認為,與其進口轉基因大豆,將這一部分市場拱手相讓,倒不如使用自主的轉基因技術。

與此同時,應對大豆缺口也應該考慮從節約糧食著手。據統計,全國農戶儲糧、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糧食每年達到3500萬噸以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