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擴大內需 新一輪經濟剌激會否捲土重來?

在時隔三年後, “擴大內需”又一次出現在“中國最高決策層”的會議上。 而這次舉世矚的會議, 還提出了推動信貸、股市、債市、匯市、樓市健康發展,

及時跟進監督, 守住金融底線, 並且消除潛在隱患。 這是中央給未來一段時間內, 中國經濟工作總方向“定下調子”。

實際上, 最高決策層是綜合分析國內外經濟環境後才得出了這個樣的結論:一方面, 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全球資本開始回流美國、美元指數開始回升, 特別是一季度外貿出口對GDP的貢獻為負值, 為了穩定國內經濟增速, 這就促使決策層要加快“擴大內需”的步伐。

另一方面, 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 盡可能避免資金流出, 我國央行就必須採取偏緊的貨幣政策, 這就導致股市、樓市、匯市等金融市場的泡沫有可能被擠破, 所以要在“降杠杆, 去泡沫”的同時, 必須守住不發生全域性金融危機的底線。

儘管如此,

現在還有很多人提出, 既然外貿出口未必指望得上, 那麼我們何不像2008年那樣, 再拿出數萬億投資計畫, 這樣可確保未來幾年內經濟穩定增長, 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此外, 房地產可以帶動裝修、建材、家電等數百個行業, 這是任何行業都無可比擬的。

不過, 我們認為, 現在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完全不同了, 如果說當年我們還可以把房地產當作支柱產業, 而現在若再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 很可能會步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崩潰的後塵, 為此日本經濟至今沒能全完恢復, 更被日本民眾稱為“失落的二十多年”。

可能很多人會問, 現在外需受壓制, 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在加大, 而且中央政府也提出要擴大內需, 為啥就不能再次動用強剌激和寬貨幣政策, 來使國內經濟迅速擺脫困局呢?

首先, 中國經濟已沒有寬貨幣條件。 2008年,中國的M2是47.5萬億, 同期,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30.067萬億, 是M2是GDP的1.58倍。 當時中國經濟通過貨幣寬鬆來拉動, 還是能夠產生一定效果的, 而且2008年央行每投入一塊錢的資金對經濟拉動的效果也很明顯。

而到了2018年一季度末, 中國的M2是173.99萬億元, 同期2017年的GDP總量是82萬億, 這意味著M2是GDP的2.12倍。 貨幣超發是GDP的2倍, 這是世界上罕見的。 現在即使要搞大水漫灌, 不僅對GDP拉動效應正在逐步衰退, 反而貨幣政策寬鬆會導致外貨幣貶值、對內惡性通脹的結果。 所以, 我國貨幣寬鬆幾乎沒有多少可以寬鬆空間。

再者, 基建投資上向動力有限。 2008年之前地方政府基本沒什麼債務, 而2008年金融危機後, 地方政府開始通過地方投融資平臺大肆舉債, 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如滾雪球一樣的上漲。

不可否認, 地方政府投資的基礎建設專案對中國經濟的拉動起到了托底的作用, 也是功不可沒。 但是過高的負債率使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迅速惡化。

從目前來看, 除非中央政府放鬆對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的限制, 否則靠地方政府投資基礎建設上升的空間也很有限。

最後, 居民個人貸款對房地產的拉動已經衰竭。 當前居民家庭的總債務至少是:40.5萬億的銀行貸款、4.5萬億的公積金貸款、4.5萬億的民間借貸親友借貸, 總計49.5萬億。居民家庭總債務占GDP的比重達到60%,雖然不是世界最高,但是居民的債務杠杆率已經和90年代初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危機時極其接近。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2008年強剌激、寬貨幣的老路已經走不了,那麼中國經濟該往何處去呢?我們認為主要還是基建托底,民間投資和消費再啟動。

第一,基礎建設專案對經濟托底,並不是要讓地方政府再進行大規模舉債投資,而是引入民間資本來投資PPP,政府與民間資本一起合作搞基建投資,這樣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就總體可控,而且民間資金的高效率,高運營能力也能體現在基建投資項目之上。

第二,現在民間投資並不是不想投資,而是無處投資,政府部門應該打開之前一直被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比如電信、石油、金融等領域,可先讓民營資本參股,隨後一步步放開門檻,讓民營資本可以直接投資壟斷行業。民間投資一啟動,社會存量資金就盤活了,對擴大內需是有極大推動的。

第三,啟動民間消費,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老百姓不想消費的主要因素還是房地產對消費領域的擠壓。試想如果大家每個月都把工資的很大一部分都投進入還房貸,那麼中國的消費肯定啟動不起來。所以,在防風險的前提下,把房地產去泡沫化,這樣未來民間消費的潛力才能迸發出來,特別是中國的消費金融潛力還在挖掘過程中。

中國經濟已經走到這一步,若再回到2008年老的經濟剌激計畫,顯然各種條件均已不允許了,而現在只有通過基礎建設托底,民間投資和消費來支撐經濟平穩增長。同時還要穩定樓市和房地產泡沫,防止系統性金融危機發生。所以,2018年的經濟任務指標,任重而道遠,卻又是相當艱巨。

總計49.5萬億。居民家庭總債務占GDP的比重達到60%,雖然不是世界最高,但是居民的債務杠杆率已經和90年代初的日本、2008年的美國危機時極其接近。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既然2008年強剌激、寬貨幣的老路已經走不了,那麼中國經濟該往何處去呢?我們認為主要還是基建托底,民間投資和消費再啟動。

第一,基礎建設專案對經濟托底,並不是要讓地方政府再進行大規模舉債投資,而是引入民間資本來投資PPP,政府與民間資本一起合作搞基建投資,這樣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就總體可控,而且民間資金的高效率,高運營能力也能體現在基建投資項目之上。

第二,現在民間投資並不是不想投資,而是無處投資,政府部門應該打開之前一直被國有企業壟斷的行業,比如電信、石油、金融等領域,可先讓民營資本參股,隨後一步步放開門檻,讓民營資本可以直接投資壟斷行業。民間投資一啟動,社會存量資金就盤活了,對擴大內需是有極大推動的。

第三,啟動民間消費,中國的人口基數龐大,老百姓不想消費的主要因素還是房地產對消費領域的擠壓。試想如果大家每個月都把工資的很大一部分都投進入還房貸,那麼中國的消費肯定啟動不起來。所以,在防風險的前提下,把房地產去泡沫化,這樣未來民間消費的潛力才能迸發出來,特別是中國的消費金融潛力還在挖掘過程中。

中國經濟已經走到這一步,若再回到2008年老的經濟剌激計畫,顯然各種條件均已不允許了,而現在只有通過基礎建設托底,民間投資和消費來支撐經濟平穩增長。同時還要穩定樓市和房地產泡沫,防止系統性金融危機發生。所以,2018年的經濟任務指標,任重而道遠,卻又是相當艱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