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閻錫山晚年在臺灣:饅頭配青菜,臨終前給後人留下七句話

中國歷史上, 每當亂世之際, 英雄輩出。 在民國時期, 閻錫山坐鎮山西, 執政38年之久, 可謂是“亂世諸侯”, 是非功過, 時人或後人眾說紛紜, 各持一詞, 然而不可否定的是, 他是那個特殊歷史年代無法忽略的風雲人物。

1948年12月8日, 閻錫山乘飛機離開大陸來到臺灣, 直到1960年5月23日在臺北病逝, 閻錫山把自己生命最後十年留在了臺灣。 那麼在臺灣的最後十年, 閻錫山都做了什麼呢?

閻錫山剛來到臺北時, 擔任的職位是“行政院長”。 此時, 蔣介石正在謀劃將國民黨黨政軍大權獨攬手中, 因此閻錫山這個“行政院長”在蔣氏父子眼中也是可有可無的。 舉個例子, 1950年1月蔣介石策劃成立了“國民黨改造案研究小組”, 結果閻錫山排除在外。

閻錫山自然明白蔣介石的用意, 在蔣介石成立“國民黨改造案研究小組”兩個月後, 閻錫山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位。 至此, 這位民國以來中國北方最重要的人物徹底告別了軍政舞臺。 1950年9月, 為了脫離政治生活的騷擾, 閻錫山移住臺北陽明山偏僻的山麓, 開始長達十年的半隱居著書立說的生活。

從十五歲就跟隨閻錫山的張日明老人回憶, 當時陽明山比較偏僻, 1950年閻錫山搬來時, 只能用卡車的發動機來發電,

直到三年後才通電。 最初蓋五間石棉瓦的房子, 由於思念家鄉, 閻錫山要求門窗都砌成窯洞的形狀。 但是太悶熱, 身為北方人受不了, 只好又開挖山地、雕鑿石塊, 蓋起另一棟石屋。 這棟由閻錫山親自設計、打造的石造屋“種能洞”, 儼然就是山西窯洞的複刻板, 他也時時刻刻思念著山西故里。

當年閻錫山為此專門寫到:“我到臺灣因不耐炎熱與暴風雨的侵襲, 建茅屋於金山山麓。 移居以來, 想起內地冬暖夏涼不怕風雨的窯洞來。 我問臺灣同胞:‘臺灣為什麼沒有窯洞?’他們說窯洞有三個缺點:一潮濕;二空氣不流通;三怕地震。 適於北方不適於臺灣。 這三個缺點經研究完全可補救:使用洋灰就防止了潮濕;開前後窗戶就能使空氣流通;至於防地震, 窯洞與樓房性質一樣, 是看建築上的設施如何, 我遂動念建築一所窯洞。 臺灣房屋, 中國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 特取三式所長融合為一, 為臺灣同胞作試驗。 此窯洞命名為種能洞, 因我向以種能觀察宇宙, 為配合我的宇宙觀而名之。

他每天早晨7時起床, 早餐後便開始寫作;午飯後, 休息兩小時, 然後座談、看書或思考;晚飯後, 他喜歡一個人到野外散步;回來後, 便拿出一本書來, 慢慢閱讀。 這裡再說一句, 閻錫山對日常飯菜要求很低, 一日三餐主要以白菜饅頭為主。 1960年5月23日, 閻錫山在臺北病逝, 終年78歲。

閻錫山生前曾留下遺囑,“一、一切宜簡,不宜奢;二、收挽聯,不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木;四、早日出殯,不要久停;五、不要放聲大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記第100段和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選作的《補心錄》一遍。”

閻錫山生前曾留下遺囑,“一、一切宜簡,不宜奢;二、收挽聯,不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木;四、早日出殯,不要久停;五、不要放聲大哭;六、墓碑刻他的日記第100段和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選作的《補心錄》一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