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茶博會專稿 l 胡靜:一片綠葉的前世今生(2)

二、湄江茶

湄潭茶從眉尖蛻變成湄江茶自張天福始。

1939年5月, 年僅29歲, 時任福建省立福安農業職業學校校長, 兼福建省建設廳福安茶業改良場場長的張天福,

接到《國民政府在重慶召開全國生產會議》的通知, 趕赴重慶開會前, 農業促進委員會主任穆藕初就告訴他農業部計畫在西南地區辦一個茶葉實驗場, 要他去尋找一個比較理想的位址。

張天福前往四川的成都、自貢、宜賓, 西康的雅安, 雲南的昆明、曲靖, 貴州的遵義、安順、貴陽等地考察後, 覺得湄潭溫暖濕潤的氣候, 開闊的地勢, 肥沃的土壤, 十分適宜種植茶樹, 而遍佈縣境內的茶園, 尤其是位於縣城郊區象山, 那一塊100多畝的平地和丘陵山地更是種茶的佳地。 加上湄潭距貴陽不太遠, 交通方便, 在此創建茶葉研究實驗基地是最好不過了。 張天福興奮得直奔縣政府, 告訴縣長準備將中央茶葉實驗場基地選址在湄潭。

當時的縣長嚴浦泉不但是江蘇的青年才俊, 還漂洋過海留過學, 一心想盡畢生所學, 改變湄潭偏僻和落後的面貌, 聽說農業部派來的人要在縣城郊區建立茶葉實驗場基地, 他頓時心花怒放, 當時地表態:若選定在我縣, 我們一定大力支持。

張天福的提議在重慶沙坪壩嘉陵賓館召開的全國生產會議上通過後, 同年9月, 他和同事王淘就接受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的聯合派遣, 入住湄潭籌建中央實驗茶場。 雖然僅過二個月, 因為故鄉福建省建設廳廳長徐學禹以月薪300大洋, 開辦費100萬元為條件, 邀請張天福回福建創辦福建示範茶廠, 加上他是獨子, 年邁的雙親需要他照顧, 茶場的籌建工作移交給劉淦芝。 劉淦芝亦是一個傳奇人物, 他從清華大學畢業, 即赴法國勤工儉學, 獲得學位後, 又轉而攻讀美國埃俄威州立農工大學碩士研究生和國立哈佛大學昆蟲博士。 一身兼三個博士學位, 是一個傳奇人物。 擔心劉淦芝勢單力薄, 張天福還動員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好友李聯標到湄潭協助。

同時, 茶場還薈集了4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茶葉科研人員。 1940年1月, 劉淦芝出任首任場長後, 立即率領職工在湄潭南門城郊打鼓坡荒山上墾植種茶, 開創貴州茶葉科研和興辦國營茶場的先河。 那時的象山叫茶坡, 雖然是種茶的佳地, 並沒有成片的茶園, 零星栽種著的幾株茶樹, 也是當地有錢人家栽來自飲自用的。 那湄潭人祖先的墳墓遍佈了整個山坡。 移動先人的骸骨, 這可是大不敬的事。 湄潭人一怒之下, 聯名寫狀子到省政府狀告劉淦芝。 當年, 劉淦芝要是輸了那場官司, 今天的湄潭不可能有領先全國的茶業, 更不可能有令世界傾慕的萬畝茶海。 幸好, 當時的貴州省政府主席吳鼎昌,
也是個開明有見識的人士, 力排眾議, 支持劉淦芝遷移墳墓, 在象山開墾了555.5畝茶園, 作為科研基地。

1940年春, 民國中央實驗茶場正式成立, 也開啟了湄潭茶華麗轉身的大門。 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後的兩三年間, 浙江大學和武漢頭等測候所, 及農林部中央畜牧實驗所川黔湘鄂四省邊區獸疫防治總站先後西遷湄潭。

湄潭, 這個小小的縣城彙聚了四個國家級機構, 大量專家湧入湄潭:竺可楨、胡剛複、蘇步青、盧鶴紱, 梅光迪, 一位位大師的到來, 讓小小的湄潭成為茶葉聖地, 也為眉尖蛻變為湄江茶創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浙江大學在湄潭設立的農學院, 與中央實驗茶場相互協作, 聘請場長劉淦芝為教授, 技術室主任李聯標兼任茶葉科主任,合力創辦了桐茶職業學校(即貴州省立實用職業學校),設茶葉科和蠶桑科,學制三年。浙大農學院每年輸送學生到實驗茶場實習,李聯標專門為實習生寫了紅茶、綠茶的製作技術教案。湄潭很多貧家子弟進入茶場學習,不但可以學習制茶的技藝,浙大還發放三斗米的補貼。後來成為湄潭茶葉專家的牟應書就是靠著這三斗米幫寡母養大了弟弟妹妹。

1940年4月,茶場從杭州請來制茶師傅,用西湖龍井的工藝,湄潭的茶葉試製出工夫紅茶和仿龍井茶。杭州請來的師傅叫鄔錫得,他不但用湄潭的茶葉製作出了湄潭茶,還教會了茶葉班做龍井茶的全套工藝。 鄔師傅教學生們制茶從茶青採摘開始。告訴他們採茶的標準,一芽一葉就是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就是一芽二葉,不能亂,不能雜;採茶正確的方法是“提采”、“撇采”,不能用指甲掐,因為掐下的茶青茶梗會受傷後發黑,影響茶葉品質;制茶時要燒好火,控制溫度及茶青的化學物理變化,還要控制茶葉的形狀。在鄔師傅的耐心指導下, 1943年,湄潭實驗茶場科技人員糅和了“西湖龍井”茶工藝,創制出了具有名優綠茶品質的湄潭龍井茶。

“仿龍井”及工夫紅茶的原材料來自湄潭農村。湄潭的茶農感覺到出售茶青,遠比自家粗制出售的茶葉划算,紛紛將採摘的茶青賣到實驗茶場。1940年4月,實驗茶場單是工夫紅茶就製作了700餘斤。

龍井的工藝,大師們的鍾愛,讓湄潭茶洗淨眉尖的村氣,蛻變成一個大家閨秀。同時,繞道駝峰航線換取槍支彈藥,抗擊日寇,湄潭茶開始為世界矚目。 1954年,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周林到湄潭茶場考察時,認為這樣好的茶葉不能用別人的名字,"湄潭龍井"更名為“湄江茶”。1980年,著名茶學專家、安徽農業大學陳椽教授建議命名為“湄江翠片”。

湄江茶因能與極品龍井媲美,而成為貴州省的扁形名茶,暢銷省內外。但由於湄江茶所用湄潭苔茶品種生長旺盛,節間較長,葉質肥嫩,芽葉肥壯,採摘細嫩勻齊,經過攤晾的鮮葉按龍井茶的工序製作出來,茶葉品質與龍井茶又有所不同。1958年的杭州名茶鑒評會上,與會的專家一致得出結論:翠芽滋味醇厚,龍井香氣高銳持久。

湄江茶和孿生姐妹湄紅、湄綠一起,讓村氣十足、面目模糊的湄潭茶漸漸有了大家的風範。不過,湄潭茶真正為世人矚目是成長為湄潭翠芽後的事。(未完待續)(胡靜)

技術室主任李聯標兼任茶葉科主任,合力創辦了桐茶職業學校(即貴州省立實用職業學校),設茶葉科和蠶桑科,學制三年。浙大農學院每年輸送學生到實驗茶場實習,李聯標專門為實習生寫了紅茶、綠茶的製作技術教案。湄潭很多貧家子弟進入茶場學習,不但可以學習制茶的技藝,浙大還發放三斗米的補貼。後來成為湄潭茶葉專家的牟應書就是靠著這三斗米幫寡母養大了弟弟妹妹。

1940年4月,茶場從杭州請來制茶師傅,用西湖龍井的工藝,湄潭的茶葉試製出工夫紅茶和仿龍井茶。杭州請來的師傅叫鄔錫得,他不但用湄潭的茶葉製作出了湄潭茶,還教會了茶葉班做龍井茶的全套工藝。 鄔師傅教學生們制茶從茶青採摘開始。告訴他們採茶的標準,一芽一葉就是一芽一葉,一芽二葉就是一芽二葉,不能亂,不能雜;採茶正確的方法是“提采”、“撇采”,不能用指甲掐,因為掐下的茶青茶梗會受傷後發黑,影響茶葉品質;制茶時要燒好火,控制溫度及茶青的化學物理變化,還要控制茶葉的形狀。在鄔師傅的耐心指導下, 1943年,湄潭實驗茶場科技人員糅和了“西湖龍井”茶工藝,創制出了具有名優綠茶品質的湄潭龍井茶。

“仿龍井”及工夫紅茶的原材料來自湄潭農村。湄潭的茶農感覺到出售茶青,遠比自家粗制出售的茶葉划算,紛紛將採摘的茶青賣到實驗茶場。1940年4月,實驗茶場單是工夫紅茶就製作了700餘斤。

龍井的工藝,大師們的鍾愛,讓湄潭茶洗淨眉尖的村氣,蛻變成一個大家閨秀。同時,繞道駝峰航線換取槍支彈藥,抗擊日寇,湄潭茶開始為世界矚目。 1954年,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周林到湄潭茶場考察時,認為這樣好的茶葉不能用別人的名字,"湄潭龍井"更名為“湄江茶”。1980年,著名茶學專家、安徽農業大學陳椽教授建議命名為“湄江翠片”。

湄江茶因能與極品龍井媲美,而成為貴州省的扁形名茶,暢銷省內外。但由於湄江茶所用湄潭苔茶品種生長旺盛,節間較長,葉質肥嫩,芽葉肥壯,採摘細嫩勻齊,經過攤晾的鮮葉按龍井茶的工序製作出來,茶葉品質與龍井茶又有所不同。1958年的杭州名茶鑒評會上,與會的專家一致得出結論:翠芽滋味醇厚,龍井香氣高銳持久。

湄江茶和孿生姐妹湄紅、湄綠一起,讓村氣十足、面目模糊的湄潭茶漸漸有了大家的風範。不過,湄潭茶真正為世人矚目是成長為湄潭翠芽後的事。(未完待續)(胡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