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井:地心

在這個地球上, 兩百年前, 沒有大型煤礦, 也許兩百年後也沒有。 大型煤礦只在現在這段特定的時期存在, 我必須寫出對得起它的作品。

——老井

01

壽縣古城的老城門, 傳說是漢代留存下的古跡, 有一蓬一蓬的青草從磚縫裡長出來, 把這些牆磚擠得參差不齊、東倒西歪。

奇怪的是, 城門雖略顯窄小、陳舊, 但仍川流不息, 騎著電瓶車經過的人, 都要用腳撐著地緩慢滑行, 以防被地上深深的、漢代的車轍引顛得七葷八素。

出了東城門, 路口邊植著一排柳樹。 以往古人分別時, 會折柳相贈, 以示挽留之意, 而如今大抵沒有人會再這樣了,

於是柳梢便閑閑地垂在護城河上, 顧自臨水照著。

詩人老井站在柳樹下, 靜靜地聽著城門口的老人們七嘴八舌地述說關於古城的記憶。

他已經很久沒有來壽縣了。 年輕時, 他常常一個人騎著腳踏車來這裡遊蕩。 從工作的礦上過來,

路上都是巨型的卡車拉著一車車煤, 老井跟在馬路牙子邊騎車, 一邊騎, 一邊抹臉, 一抹就是滿手的煤灰。

“那時候寫詩就像是瘋了一樣, 每天不吃飯、不睡覺、不談戀愛, 一下工就寫詩。 但現在不行了, 雖然寫詩的技法在不斷提升, 但是那種激情、狀態, 再也回復不到年輕時的樣子了。 ”

老井平時在礦上上工, 只有週末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 所以一般也不出門。 空閒時, 就窩在書桌前, 看詩、寫詩, 最近一次去影院, 還是兩年前《我的詩篇》眾籌在淮南播放, 他受邀去觀看。

女兒去年參加了高考, 雖然分數線超過一本線十幾分, 她下決心要上985、211, 於是和父母提出要複讀一年。 於是老井咬咬牙, 在複讀的學校周圍租了一間三四十平的小屋,

每個月租金大約是700-800元, 對他來說, 著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這次, 得知四位評委一致推舉他成為第二屆桂冠工人詩人後, 我問他, 你開心嗎?

他笑了, 然後說, “開心啊, 不管怎麼說, 這筆獎金, 總可以解決不少燃眉之急。 ”

他如此坦誠, 令提問的我, 反而覺得不好意思起來。

02

見面那天, 老井穿著一件藍白條紋的襯衫, 露出潔淨的臉龐和手指蓋, 以至於我一下子並沒有認出他來。

我覺得自己從沒看清過他的樣子, 《我的詩篇》中, 他滿臉都是糊著汗水的煤渣, 只有一雙眼睛, 在強烈的礦燈下閃爍著微光。

煤礦工人老井, 他的臉仿佛永遠沉在黑暗中。

地底800米, 那裡是老井工作的地點。 從地表下降到那裡, 礦工需要排隊進入罐籠, 也就是簡陋版的電梯,

每次塞進大約三、四十人。 下降的時間大約持續幾分鐘,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 老井一直低著頭一言不發。 頭頂的天光被收進四方的井口, 隨著他們的下降, 越來越遠、越來越遠, 最後只剩下米粒一般的大小。

老井告訴我, 因為機器的聲音和呼嘯的風聲都太大了, 於是, 在這個過程中, 從來都不會有人說話, 他們就在黑暗中, 一直往下掉。

罐籠停了, 工人們魚貫而出, 然後在井下再徒步走上30-60分鐘, 到了當天工作的區域, 開始一天的工作。 為了預防瓦斯爆炸, 井下是不允許帶明火的, 礦工們連吃飯、喝水都困難, 所以他們都是提前準備好。

“做了31年的煤礦工, 在井下我從沒吃過一頓熱飯。 ”於是, 胃病、關節炎、高血壓、頸動脈硬化這些職業病,

老井一個都沒落下, 每次爬樓梯, 他都要用手輕輕扶著膝蓋, 更可怕的是, 就在這兩年, 他已經數次莫名暈厥, 短暫失去知覺, 醒來時發現自己倒在地板上, 於是自己默默爬起來繼續做事。

但是, 做這份工作最艱難的部分, 還是在心理壓力上。

每天下井前, 煤礦工人都要先開會,佈置當天的工作,並且強調安全規範。礦場的黑板上寫著“每日一題”,按照規矩,管理人員會對礦工進行隨機抽查,如果無法回答正確,他們將會面臨相應的懲罰。每逢月末,還要參加考試——卷子上有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全都是關於井下操作的安全知識。

冒頂、透水、瓦斯、塌方,在那個不見天日、沒有四季的世界裡,死神的手指仿佛就緊緊扣在每一寸黑暗中。即便是在井下已經工作了三十一年的老井,每天下井時,還是感到恐懼,感到黑暗的最深處有一雙充滿敵意的眼球一直在偷窺著自己,感到自己的靈魂在黑暗中長久地嚎叫。

事實上,只要是做過幾年煤礦工的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死亡。老井自己經歷過幾次死裡逃生的事情,但最讓他無法忘懷的,還是1995年那次謝一礦瓦斯爆炸。

他還清楚地記得,那天他上早班,從幾十裡外的家裡騎車往單位趕,天濛濛亮時,經過礦門口,看見那裡圍著許多婦女和孩子,他心裡“咯噔”一下,壞了,忙下車問,一位上夜班的老工人告訴他,某某工作面瓦斯爆炸了,老井忙追問,傷著人了嗎 ?老工人瞪了他一眼,瓦斯爆炸,哪有不傷人的?

或許那個眼神令老井無法忘記,他講到這裡,又說了一遍,“瓦斯爆炸,哪有不傷人的?”然後竟苦笑一下,臉上的皺紋像是擰緊了的濕抹布,仿佛就要滴下水來。

老井的笑,總是讓我覺得心酸。

大概是一年後,老井寫了《礦難遺址》一詩。在《我的詩篇》紀錄片中,老井完整地朗誦這首詩。他說:

原諒我不會念念有詞,穿牆而過

用手捧起你們溫熱的灰燼

與之進行長久的對話

所以我只能在這首詩中

這樣寫道:在遼闊的地心深處

有幾十個採摘大地內臟的人

不幸地承受了大地復仇時

釋放出的萬丈怒火,已煉成焦炭

餘下驚悸、愛恨,還有

……若干年後

正將煤攉入爐膛內的

那個人,在呆呆發愣時獨對的

一堆累累白骨……

03

老井講話時習慣將手握在膝蓋上,像個端正的小學生。

他在對話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肢體動作,最大幅度在動作的,就是他的眼瞳,總是非常用力地、非常用力地向上瞟著。好像在很認真地思考回憶著,又好像在拼命尋找著什麼。

我覺得這也許是身為礦工的潛意識,總是在向上尋找天光。

又或許他只是不習慣直視人的眼睛。

“同樣都是國企工人,我們礦工好像從沒和鋼鐵工人那樣,對自己的工作抱有自豪感。煤礦工人的內心總是自卑的。”

二十年前、世紀交替之際,是中國建設發展的黃金時期,對電力、鋼鐵的需求都急劇增長,而作為能源原材料的煤炭產業,也隨之呈現出噴薄的發展態勢。

但是,在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的鋼筋森林、萬丈高樓,建造得越高,離他們也就越遙遠。因為他們是生存在-800米的人,悶熱的潮濕腐蝕著他們的健康,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一點點吞噬著他們的自尊。

“我第一次在負八百米的地心深處小坐時,只有我一個人。我悄悄地關上了頭頂的那盞流螢般微亮的礦燈,在此時我會感到周圍的黑暗像無形的坦克那樣碾壓過來,舉目四望,我還會悲哀地發現:我鮮活的身軀和四周許多死寂的物體一樣,皆是暗淡無光的,事實真讓人欲哭無淚!”

老井說,就是從那時開始,他給自己制定了一生中的最大目標:

竭盡全力地去創造出一些比我這個臭肉身更明亮、更高貴的東西來。

僅此而已!

老井說,他的創作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抒情、言志、載道。從這之後,他開始以詩言志。而從《礦難遺址》那首歌開始,他的詩歌開始轉向載道。

他說:

在這個地球上,兩百年前,沒有大型煤礦,也許兩百年後也沒有。大型煤礦只在現在這段特定的時期存在,我必須寫出對得起它的作品。

04

在一百年前,世界上沒有淮南這個城市,只有壽縣古城。

淮南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

最早是日本人,在淮南建起了第一座大規模的煤礦場,成千上萬的勞工被日軍奴役著、驅使著進入礦井挖煤。地底環境惡劣,許多工人在高強度和低保障的工作條件下迅速垮掉,因為無法得到醫治而失去了勞動力,日軍便將這些煤礦工人一批一批地便拖到荒野中活埋。

“在大通礦那邊,就有一個萬人坑。有時記者來採訪我,我會帶他們去那裡看看。”

老井的話到這裡戛然而止,我猜這是因為他的創作題材以煤礦為主,因而這沉重的開端也成為他詩歌內容中可供考據的源頭,但他並不願將這種時代的厄運真正和他們進行緊密的關聯。

老井的朋友、淮南市作協副主席王運超,一定要帶我們去壽縣古城看一看。他是老井多年好友。老井第一次作為詩人接受媒體採訪、在海子的家鄉舉辦老井詩歌研討會,都是王運超聯繫安排的。像我們這樣來採訪老井,只要有這樣的機會,王運超一定會排出閒置時間,幫老井打點一切,並且保存訪談的影像和照片。

王運超的願望,是將淮南地區作家的資料全部搜集起來,將來開一個淮南文學館。

也許是歷史曾經在這裡留下太多傳說,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對歷史的記載、文化的傳承有著極其濃厚的使命感,好像是要用生命,去刻出生活留在他們身體上的厚重而深刻的痕跡。

在淮南市郊,有數十個湖泊,這些湖泊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在湖泊的底部,就是曾經的礦場——這些湖泊都是煤礦開採而導致地質塌陷形成的。這些湖泊的面積可能是西湖的近一百倍,但周圍都長滿了荒草。市民們更喜歡驅車去壽縣古城玩,而避開了這裡。它們就像是這座城市傷口,荒蕪而又浩大。

艾德蒙·羅卡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千年以前,壽縣是淮南國的中心,時光折柳,還留著一堵城門守護那些輝煌的過往;千年以後,這個依靠煤炭而建立起的城市或許不復存在,若湖泊邊遍植柳樹,可還記得那些在地心深處寫下歷史的人。

一片黑暗中,他們揮下沉重的鐵鎬,仿佛在煤層中打撈著遠古的遊魚,然後——

一個一個黑色的字,浮在白色的紙上。

05

王運超也是搞文學創作的,有1000多度的近視,眼鏡片有啤酒瓶底那麼厚。他想過段時間去做個手術,把眼鏡摘了,然後去報名學駕駛。

“有了車,就可以到處走走,到處看看。”

老井的女兒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結束後,他們會退掉租來的房子,搬回自己家。

早兩年,老井用一生的積蓄,在淮南城鄉結合處買了一套舊房還原房,大約3000元/平。雖然離市區很遠,但在四周開闊,草木葳蕤,老井對此很滿意,他說,這個環境很適合創作。

煤礦工是苦力活,以前騎車回家,常常一邊騎車一邊打瞌睡,就只好把車停在馬路邊,靠著牆睡一會再騎車。那口礦井,給他帶來了一生的追求,卻也留下了遺憾:“在井下三十餘年,坐井觀天,每天看到的還是太有限,畢竟還是對創作有影響。”

我們邀請他來杭州玩,他很是高興,特別想來西湖邊的岳王廟,因為嶽飛是他的偶像,正氣、勇敢,武藝高強,且詩也寫得好。

“退休以後,我想,也許是我創作生涯的第二個高峰期。”

他真心期盼著,臉上露出笑容。

我很高興,這一次,他的笑容終於不令人難過了。

“用詩歌溫暖熱愛勞動的人——第二屆桂冠工人詩人頒獎禮”將於 5 月 1 日勞動節(今晚)在北京舉行,吳曉波、許知遠、唐曉渡、秦曉宇、孫恒與工人詩人一起,以詩之名,向勞動者致敬。

如果你無法到現場,可以通過騰訊視頻、小鵝通和喜馬拉雅等平臺觀看和收聽直播。

特別鳴謝

陽光保險集團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

煤礦工人都要先開會,佈置當天的工作,並且強調安全規範。礦場的黑板上寫著“每日一題”,按照規矩,管理人員會對礦工進行隨機抽查,如果無法回答正確,他們將會面臨相應的懲罰。每逢月末,還要參加考試——卷子上有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全都是關於井下操作的安全知識。

冒頂、透水、瓦斯、塌方,在那個不見天日、沒有四季的世界裡,死神的手指仿佛就緊緊扣在每一寸黑暗中。即便是在井下已經工作了三十一年的老井,每天下井時,還是感到恐懼,感到黑暗的最深處有一雙充滿敵意的眼球一直在偷窺著自己,感到自己的靈魂在黑暗中長久地嚎叫。

事實上,只要是做過幾年煤礦工的人,或多或少都遇到過死亡。老井自己經歷過幾次死裡逃生的事情,但最讓他無法忘懷的,還是1995年那次謝一礦瓦斯爆炸。

他還清楚地記得,那天他上早班,從幾十裡外的家裡騎車往單位趕,天濛濛亮時,經過礦門口,看見那裡圍著許多婦女和孩子,他心裡“咯噔”一下,壞了,忙下車問,一位上夜班的老工人告訴他,某某工作面瓦斯爆炸了,老井忙追問,傷著人了嗎 ?老工人瞪了他一眼,瓦斯爆炸,哪有不傷人的?

或許那個眼神令老井無法忘記,他講到這裡,又說了一遍,“瓦斯爆炸,哪有不傷人的?”然後竟苦笑一下,臉上的皺紋像是擰緊了的濕抹布,仿佛就要滴下水來。

老井的笑,總是讓我覺得心酸。

大概是一年後,老井寫了《礦難遺址》一詩。在《我的詩篇》紀錄片中,老井完整地朗誦這首詩。他說:

原諒我不會念念有詞,穿牆而過

用手捧起你們溫熱的灰燼

與之進行長久的對話

所以我只能在這首詩中

這樣寫道:在遼闊的地心深處

有幾十個採摘大地內臟的人

不幸地承受了大地復仇時

釋放出的萬丈怒火,已煉成焦炭

餘下驚悸、愛恨,還有

……若干年後

正將煤攉入爐膛內的

那個人,在呆呆發愣時獨對的

一堆累累白骨……

03

老井講話時習慣將手握在膝蓋上,像個端正的小學生。

他在對話中幾乎沒有太多的肢體動作,最大幅度在動作的,就是他的眼瞳,總是非常用力地、非常用力地向上瞟著。好像在很認真地思考回憶著,又好像在拼命尋找著什麼。

我覺得這也許是身為礦工的潛意識,總是在向上尋找天光。

又或許他只是不習慣直視人的眼睛。

“同樣都是國企工人,我們礦工好像從沒和鋼鐵工人那樣,對自己的工作抱有自豪感。煤礦工人的內心總是自卑的。”

二十年前、世紀交替之際,是中國建設發展的黃金時期,對電力、鋼鐵的需求都急劇增長,而作為能源原材料的煤炭產業,也隨之呈現出噴薄的發展態勢。

但是,在地平線上拔地而起的鋼筋森林、萬丈高樓,建造得越高,離他們也就越遙遠。因為他們是生存在-800米的人,悶熱的潮濕腐蝕著他們的健康,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一點點吞噬著他們的自尊。

“我第一次在負八百米的地心深處小坐時,只有我一個人。我悄悄地關上了頭頂的那盞流螢般微亮的礦燈,在此時我會感到周圍的黑暗像無形的坦克那樣碾壓過來,舉目四望,我還會悲哀地發現:我鮮活的身軀和四周許多死寂的物體一樣,皆是暗淡無光的,事實真讓人欲哭無淚!”

老井說,就是從那時開始,他給自己制定了一生中的最大目標:

竭盡全力地去創造出一些比我這個臭肉身更明亮、更高貴的東西來。

僅此而已!

老井說,他的創作生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抒情、言志、載道。從這之後,他開始以詩言志。而從《礦難遺址》那首歌開始,他的詩歌開始轉向載道。

他說:

在這個地球上,兩百年前,沒有大型煤礦,也許兩百年後也沒有。大型煤礦只在現在這段特定的時期存在,我必須寫出對得起它的作品。

04

在一百年前,世界上沒有淮南這個城市,只有壽縣古城。

淮南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城市。

最早是日本人,在淮南建起了第一座大規模的煤礦場,成千上萬的勞工被日軍奴役著、驅使著進入礦井挖煤。地底環境惡劣,許多工人在高強度和低保障的工作條件下迅速垮掉,因為無法得到醫治而失去了勞動力,日軍便將這些煤礦工人一批一批地便拖到荒野中活埋。

“在大通礦那邊,就有一個萬人坑。有時記者來採訪我,我會帶他們去那裡看看。”

老井的話到這裡戛然而止,我猜這是因為他的創作題材以煤礦為主,因而這沉重的開端也成為他詩歌內容中可供考據的源頭,但他並不願將這種時代的厄運真正和他們進行緊密的關聯。

老井的朋友、淮南市作協副主席王運超,一定要帶我們去壽縣古城看一看。他是老井多年好友。老井第一次作為詩人接受媒體採訪、在海子的家鄉舉辦老井詩歌研討會,都是王運超聯繫安排的。像我們這樣來採訪老井,只要有這樣的機會,王運超一定會排出閒置時間,幫老井打點一切,並且保存訪談的影像和照片。

王運超的願望,是將淮南地區作家的資料全部搜集起來,將來開一個淮南文學館。

也許是歷史曾經在這裡留下太多傳說,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對歷史的記載、文化的傳承有著極其濃厚的使命感,好像是要用生命,去刻出生活留在他們身體上的厚重而深刻的痕跡。

在淮南市郊,有數十個湖泊,這些湖泊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出現,在湖泊的底部,就是曾經的礦場——這些湖泊都是煤礦開採而導致地質塌陷形成的。這些湖泊的面積可能是西湖的近一百倍,但周圍都長滿了荒草。市民們更喜歡驅車去壽縣古城玩,而避開了這裡。它們就像是這座城市傷口,荒蕪而又浩大。

艾德蒙·羅卡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千年以前,壽縣是淮南國的中心,時光折柳,還留著一堵城門守護那些輝煌的過往;千年以後,這個依靠煤炭而建立起的城市或許不復存在,若湖泊邊遍植柳樹,可還記得那些在地心深處寫下歷史的人。

一片黑暗中,他們揮下沉重的鐵鎬,仿佛在煤層中打撈著遠古的遊魚,然後——

一個一個黑色的字,浮在白色的紙上。

05

王運超也是搞文學創作的,有1000多度的近視,眼鏡片有啤酒瓶底那麼厚。他想過段時間去做個手術,把眼鏡摘了,然後去報名學駕駛。

“有了車,就可以到處走走,到處看看。”

老井的女兒馬上就要高考了,高考結束後,他們會退掉租來的房子,搬回自己家。

早兩年,老井用一生的積蓄,在淮南城鄉結合處買了一套舊房還原房,大約3000元/平。雖然離市區很遠,但在四周開闊,草木葳蕤,老井對此很滿意,他說,這個環境很適合創作。

煤礦工是苦力活,以前騎車回家,常常一邊騎車一邊打瞌睡,就只好把車停在馬路邊,靠著牆睡一會再騎車。那口礦井,給他帶來了一生的追求,卻也留下了遺憾:“在井下三十餘年,坐井觀天,每天看到的還是太有限,畢竟還是對創作有影響。”

我們邀請他來杭州玩,他很是高興,特別想來西湖邊的岳王廟,因為嶽飛是他的偶像,正氣、勇敢,武藝高強,且詩也寫得好。

“退休以後,我想,也許是我創作生涯的第二個高峰期。”

他真心期盼著,臉上露出笑容。

我很高興,這一次,他的笑容終於不令人難過了。

“用詩歌溫暖熱愛勞動的人——第二屆桂冠工人詩人頒獎禮”將於 5 月 1 日勞動節(今晚)在北京舉行,吳曉波、許知遠、唐曉渡、秦曉宇、孫恒與工人詩人一起,以詩之名,向勞動者致敬。

如果你無法到現場,可以通過騰訊視頻、小鵝通和喜馬拉雅等平臺觀看和收聽直播。

特別鳴謝

陽光保險集團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