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支付業大變局

文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王麗娟 劉秋娜

距離6月30日支付機構“斷直連”大限已時日不多, 諸多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異常忙碌。 “既忙著接清算機構切業務量,

也忙著發展新業務。 ”這成為了當下整個行業正在遭遇的共同命運。

“斷的是直聯, 變的是整個業態。 ”一位協力廠商支付機構負責人如此描述。

自2016年起, 央行就著手整治支付業務亂象。 2017年, 關於支付業的相關監管檔密集出臺, 涉及備付金、斷直連、條碼支付、無證經營等多個方面。 2018年, 監管細則還在繼續落地, 市場格局與經營業態卻已悄然改變。

首當其衝的, 是以往依靠備付金存管和直連模式形成的“協力廠商支付+銀行”的合作格局被打破, 兩者的競合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其次, 網聯正式發揮清算作用, 銀聯與網聯在清算市場的競爭已然開始。

4月11日, 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鼇亞洲論壇上表示, 中國的協力廠商支付,

包括手機支付及移動支付, 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但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風險, 如何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同時鼓勵競爭、鼓勵創新, 這是一個挺難解的題目, 要做好平衡。

今年, 一些從事“二清”的無證機構將成為重點監管對象, 一場行業整合正在加速到來。 毫無疑問, 2018年將繼續探索監管和創新的平衡點。

受監管加強的影響以及支付業務增長逐漸趨於穩定的狀態下, “支付+”的市場正在逐步被挖掘。 日漸湧現的以“支付+”為藍海的各色機構, 將或被清理, 或被鼓勵。

對於整個支付行業來說, 十多年的發展既經歷了監管缺乏的“自由”時代, 也經歷了引領全球移動支付水準的輝煌時期。 如今強監管已至, “自由”不再, 輝煌能否延續尚未可知。

直面拐點, 擁抱變局, 支付業下半場的格局初現。

網聯背後的變局

2017年8月,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在央行指導下成立, 這是支付行業的重大轉折。

在採訪過程中, 一位支付業內人士試圖畫清楚, 在網聯成立之前, 各家支付機構、銀行、用戶、商戶之間的關係, 最終記者看見了一片密密麻麻線條組成的複雜關係圖。

如此複雜關係背後的一個最大問題是, 所有的資金規模、流向都不被央行掌握, 也由此產生了諸多風險:洗錢、備付金挪用, 欺詐、違規交易, 等等。

核心問題, 是支付機構做了清算業務, 商業銀行做了通道。 易寶支付副總裁陳志華認為, 央行強監管的整體思路是“歸位”——支付機構、商業銀行、清算機構, 都要回歸各自本源,

各司其職。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副秘書長王素珍在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採訪時提到, 行業亂象不斷, 已經偏離了行業發展的初衷, 需要監管部門適時出手。

於是, 有了網聯的成立。 其成立初衷, 就是為了實現網路支付資金清算的集中化、規範化、透明化運作。 這樣, 央行才能真正掌握各家的真實資料, 有效監控資金流向, 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當清算的歸清算, 支付的歸支付, 市場前後端的格局開始發生改變。 原本支付市場中的銀聯、銀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聚合支付機構之間的既有關係正在打破重建。

“首要一點, 斷直連之後, 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此前憑藉大額備付金跟銀行討價還價的能力沒有了, 銀行再次回歸強勢。

銀行和銀聯都稍稍扳回一城之意。 ”一位業內人士評論道。

因而, 原本一些專注企業支付的協力廠商支付機構開始尋求與銀行合作, 為銀行服務中小商戶提供一整套基於支付業務延展的金融技術解決方案。 以易寶支付的銀企通為例, 這一為銀行服務中小微客戶定制開發的解決方案產品, 除支付業務外, 還配套部署了安裝、系統調試、人員培訓、日常維護等一系列增值服務。

其次,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助理楊濤認為, 支付機構之間的競爭與合作將變得更加複雜。 “零售支付的市場在不斷做大, 整體而言, 合作會越來越突出。 ”

再者, 作為支付鏈條上最末端的聚合支付公司, 日子可能更加難過。

這些無牌照的支付機構以往以“二清”或者提供聚合支付技術為生, 如今央行明確規定無牌企業不得碰資金,“二清”甚至“三清”業務被堵,加之網聯的出現解決了支付機構之間互聯互通的問題,聚合支付業務頗受影響。

除了資金清算外,楊濤認為監管層對資訊安全的日漸重視,也將限制聚合支付機構的資訊處理能力——“如果資金和資訊都不能碰了,這類公司或逐漸萎縮”。

海聯金匯副總裁、聯動優勢CEO李賁則認為,一些聚合支付機構在覆蓋小微企業上有一定優勢,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想要實現客戶拓展和長尾效應,還尚需合作夥伴。因此,接下來可能會有一批並購和重組出現。

此外,網聯的出現使得中國清算機構正式進入競爭時代。

按照網聯和銀聯兩者成立的初衷,網聯負責線上支付清算,銀聯負責銀行卡支付清算,二者定位不同。但隨著線上線下、有卡無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兩家清算機構業務難免有重疊,致使眾多支付機構的清算選擇,將逐漸成為一個難題。

向“支付+”的變局

格局變化,業態改變的動力也隨之而來:

其一,我國支付行業的基礎支付業務增長逐漸平穩,市場空間仍在。

以這幾年蓬勃發展的移動支付為例,央行資料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移動支付業務筆數同比增長35.13%,金額同比增長31.90%。雖然與2016年動輒翻倍的增速相比,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等管道的同比增長開始呈下降趨勢,但移動支付仍處於上升態勢,總體增長趨穩。

其二,支付業務逐漸成為一種底層技術。

支付業務本身的利潤率已在多年的市場競爭中被壓至較低水準,加之監管層提出接入央行清算系統的要求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前期自建直連模式的沉沒成本無法收回,加重了機構在清算環節的成本,支付機構不得不從支付之外尋求利潤的新增點,於是支付業務逐漸成為拓展其他業務的底層基礎。

其三,支付機構原本頗為依仗的備付金利息收入,也被監管叫停,新盈利點還尚待摸索。

據匯付天下招股說明書顯示, 2015-2017年,該機構備付金利息收入分別為2610萬元、3830萬元和6160萬元,對應的稅前利潤分別為355.4萬元、1.4億元和1.55億元,占比從73.4%降至40%。可見,備付金利息收入作為機構核心盈利點的舊格局,正被迫改變。

那麼,當前支付業態正在如何“變形”?

楊濤認為,支付業的創新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產品、模式和服務物件。“其中,產品創新已經有了許多突破,零售支付產品接踵而來,便捷度越來越高。接下去的重點可能在後兩者。”

於是,謀求“支付+”的多元化發展成為越來越多機構的戰略選擇。

這個“+”更多地體現在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包括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等行業基於支付業務來打通各個環節鏈條,也體現在一些消費場景的支付方式和管道改造上。

“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發展空間還是挺大的。”王素珍列舉了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支付痛點——比如在就醫過程中的繳費問題,許多醫院的體驗並不好,便捷度遠遠不夠,可供支付機構發揮自身的專業化優勢,為其提供技術改造,真正通過支付的便捷來實現客戶體驗的升級。

目前來看,支付機構基於支付業務所拓展的新業務,以金融和非金融兩大類為主。

以螞蟻金服為例,即基於支付寶形成了理財、借貸、征信等多塊金融業務。但隨著金融監管逐漸升級,金融牌照將愈加難求,“支付+金融”的門檻已經非常高。對於一些中小型支付機構尤其是以2B業務為主的支付機構,“支付+行業”的選擇更為現實。

陳志華介紹,易寶支付今年有個指標,非通道類收入要超過30%,未來可能會變成50%,甚至更高。“我們現在幫商戶做技術開發、技術運營的收入要遠遠大於通道收入,增值產品的比例也在越來越大。”

可以預見,未來支付公司的競爭優勢可能更多的在支付之外做文章。

同時,相比較支付寶和財付通,以前依靠財大氣粗擁有在銀行面前的更多話語權,如今制度層面的建立,使得所有的支付機構在一個公平的管道起點上去開展支付業務,反而有利於一些中小型支付機構的發展。“剩下就看各家機構的市場拓展能力了。”陳志華說道。

李賁也介紹,早在2014年,聯動優勢就與北京市政一卡通公司合作,試水了微信公眾號、APP、網上平臺系統架構升級等一卡通線上業務系統,去年又中標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項目,並不斷在甘肅、福建、山東、遼寧、廣東等地複製已有經驗,形成了“支付+交通”的成熟模式。

“例如,市民不用再攜帶實體公交卡,完全可以線上上對專屬於你的虛擬公交卡進行充值和使用,地鐵和公交只需刷手機即可。”李賁給記者現場演示了NFC近場通訊技術的使用,“比掃碼支付更方便。”

事實上,以“支付+交通”為基礎的“支付+校園”、“支付+工業園區”、“支付+社區生活”、“支付+企業一卡通”等“支付+智慧城市”概念,正逐漸成為各色機構角逐的主戰場之一。

“這也是支付牌照越來越‘貴’的源頭。”李賁直言。

監管漸入“深水區”

當然,業態不斷翻新的同時,關於支付業態的監管跟進也始終在路上。

“如果說去年是監管新規出臺年,則今年就是落實年。”王素珍表示。今年或有一些新的監管重點,但將仍然保持監管政策的延續性。

首先,將對存量牌照進行進一步規範,新增牌照視窗不排除關閉的可能。

按照央行針對支付機構市場發展的十六字原則: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品質、有序發展,央行2016年起就基本不再受理新機構的設立申請,並對已獲牌機構進行引導、整改和規範,開展了一輪自查和排查。

截至今年年初,央行已註銷支付牌照共28張,其中僅2017年就註銷了19張。

“一些支付機構獲得牌照後,業務開展得並不順利或者幾乎沒怎麼開展業務,它們就應該慎重考慮是否還留牌。也正是因此,在央行開展牌照續展的過程中,已有支付機構主動提出不再續展。”王素珍向記者提到。

同時,央行對於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也沒有手軟。2018年第一季度,央行就對超過十家機構開出了支付業務違規的罰單。對民生銀行違規跨行直連、跨行清算的行為,更是開出了億元罰單。

經過這一輪的集中整治,楊濤認為,已有的持牌支付機構最終很有可能只剩下一半,“不過這也能滿足市場的正常需要。”

其次,支付行業資金監管和資金清算仍將是重點。2017年12月,央行宣佈今年要將備付金集中存管的比例提高至50%。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比例仍亟需提升,今年或還將有後續舉措。

再者,這段時間密集的行政處罰,也多集中在變相無證清算和無證支付領域,接下來仍將對此採取進一步措施。

據一位監管人士透露,今年央行會重點徹查為無證機構提供介面服務的支付機構。這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源,目前支付市場上層層轉包、層層轉接的情況將得到徹底清查。

王素珍認為,央行通過一些常規檢查、專項檢查和牌照續展審查,向市場傳遞一個正向激勵的資訊,鼓勵支付機構合規經營、公平競爭。由此,將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從而淨化市場,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

最後,對於戰略性的監管思路,央行也有明示。

在2018年支付結算工作會議上,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就指出,支付結算監管已步入“深水區”,遇到的問題更複雜、任務更艱巨。2018年,支付結算監管要統籌處理好“放管服”三者的關係。

如今央行明確規定無牌企業不得碰資金,“二清”甚至“三清”業務被堵,加之網聯的出現解決了支付機構之間互聯互通的問題,聚合支付業務頗受影響。

除了資金清算外,楊濤認為監管層對資訊安全的日漸重視,也將限制聚合支付機構的資訊處理能力——“如果資金和資訊都不能碰了,這類公司或逐漸萎縮”。

海聯金匯副總裁、聯動優勢CEO李賁則認為,一些聚合支付機構在覆蓋小微企業上有一定優勢,協力廠商支付機構想要實現客戶拓展和長尾效應,還尚需合作夥伴。因此,接下來可能會有一批並購和重組出現。

此外,網聯的出現使得中國清算機構正式進入競爭時代。

按照網聯和銀聯兩者成立的初衷,網聯負責線上支付清算,銀聯負責銀行卡支付清算,二者定位不同。但隨著線上線下、有卡無卡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兩家清算機構業務難免有重疊,致使眾多支付機構的清算選擇,將逐漸成為一個難題。

向“支付+”的變局

格局變化,業態改變的動力也隨之而來:

其一,我國支付行業的基礎支付業務增長逐漸平穩,市場空間仍在。

以這幾年蓬勃發展的移動支付為例,央行資料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移動支付業務筆數同比增長35.13%,金額同比增長31.90%。雖然與2016年動輒翻倍的增速相比,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等管道的同比增長開始呈下降趨勢,但移動支付仍處於上升態勢,總體增長趨穩。

其二,支付業務逐漸成為一種底層技術。

支付業務本身的利潤率已在多年的市場競爭中被壓至較低水準,加之監管層提出接入央行清算系統的要求後,協力廠商支付機構前期自建直連模式的沉沒成本無法收回,加重了機構在清算環節的成本,支付機構不得不從支付之外尋求利潤的新增點,於是支付業務逐漸成為拓展其他業務的底層基礎。

其三,支付機構原本頗為依仗的備付金利息收入,也被監管叫停,新盈利點還尚待摸索。

據匯付天下招股說明書顯示, 2015-2017年,該機構備付金利息收入分別為2610萬元、3830萬元和6160萬元,對應的稅前利潤分別為355.4萬元、1.4億元和1.55億元,占比從73.4%降至40%。可見,備付金利息收入作為機構核心盈利點的舊格局,正被迫改變。

那麼,當前支付業態正在如何“變形”?

楊濤認為,支付業的創新和突破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產品、模式和服務物件。“其中,產品創新已經有了許多突破,零售支付產品接踵而來,便捷度越來越高。接下去的重點可能在後兩者。”

於是,謀求“支付+”的多元化發展成為越來越多機構的戰略選擇。

這個“+”更多地體現在各個垂直細分領域,包括金融、教育、醫療、交通等行業基於支付業務來打通各個環節鏈條,也體現在一些消費場景的支付方式和管道改造上。

“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發展空間還是挺大的。”王素珍列舉了幾個生活中常見的支付痛點——比如在就醫過程中的繳費問題,許多醫院的體驗並不好,便捷度遠遠不夠,可供支付機構發揮自身的專業化優勢,為其提供技術改造,真正通過支付的便捷來實現客戶體驗的升級。

目前來看,支付機構基於支付業務所拓展的新業務,以金融和非金融兩大類為主。

以螞蟻金服為例,即基於支付寶形成了理財、借貸、征信等多塊金融業務。但隨著金融監管逐漸升級,金融牌照將愈加難求,“支付+金融”的門檻已經非常高。對於一些中小型支付機構尤其是以2B業務為主的支付機構,“支付+行業”的選擇更為現實。

陳志華介紹,易寶支付今年有個指標,非通道類收入要超過30%,未來可能會變成50%,甚至更高。“我們現在幫商戶做技術開發、技術運營的收入要遠遠大於通道收入,增值產品的比例也在越來越大。”

可以預見,未來支付公司的競爭優勢可能更多的在支付之外做文章。

同時,相比較支付寶和財付通,以前依靠財大氣粗擁有在銀行面前的更多話語權,如今制度層面的建立,使得所有的支付機構在一個公平的管道起點上去開展支付業務,反而有利於一些中小型支付機構的發展。“剩下就看各家機構的市場拓展能力了。”陳志華說道。

李賁也介紹,早在2014年,聯動優勢就與北京市政一卡通公司合作,試水了微信公眾號、APP、網上平臺系統架構升級等一卡通線上業務系統,去年又中標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項目,並不斷在甘肅、福建、山東、遼寧、廣東等地複製已有經驗,形成了“支付+交通”的成熟模式。

“例如,市民不用再攜帶實體公交卡,完全可以線上上對專屬於你的虛擬公交卡進行充值和使用,地鐵和公交只需刷手機即可。”李賁給記者現場演示了NFC近場通訊技術的使用,“比掃碼支付更方便。”

事實上,以“支付+交通”為基礎的“支付+校園”、“支付+工業園區”、“支付+社區生活”、“支付+企業一卡通”等“支付+智慧城市”概念,正逐漸成為各色機構角逐的主戰場之一。

“這也是支付牌照越來越‘貴’的源頭。”李賁直言。

監管漸入“深水區”

當然,業態不斷翻新的同時,關於支付業態的監管跟進也始終在路上。

“如果說去年是監管新規出臺年,則今年就是落實年。”王素珍表示。今年或有一些新的監管重點,但將仍然保持監管政策的延續性。

首先,將對存量牌照進行進一步規範,新增牌照視窗不排除關閉的可能。

按照央行針對支付機構市場發展的十六字原則:總量控制、結構優化、提高品質、有序發展,央行2016年起就基本不再受理新機構的設立申請,並對已獲牌機構進行引導、整改和規範,開展了一輪自查和排查。

截至今年年初,央行已註銷支付牌照共28張,其中僅2017年就註銷了19張。

“一些支付機構獲得牌照後,業務開展得並不順利或者幾乎沒怎麼開展業務,它們就應該慎重考慮是否還留牌。也正是因此,在央行開展牌照續展的過程中,已有支付機構主動提出不再續展。”王素珍向記者提到。

同時,央行對於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也沒有手軟。2018年第一季度,央行就對超過十家機構開出了支付業務違規的罰單。對民生銀行違規跨行直連、跨行清算的行為,更是開出了億元罰單。

經過這一輪的集中整治,楊濤認為,已有的持牌支付機構最終很有可能只剩下一半,“不過這也能滿足市場的正常需要。”

其次,支付行業資金監管和資金清算仍將是重點。2017年12月,央行宣佈今年要將備付金集中存管的比例提高至50%。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比例仍亟需提升,今年或還將有後續舉措。

再者,這段時間密集的行政處罰,也多集中在變相無證清算和無證支付領域,接下來仍將對此採取進一步措施。

據一位監管人士透露,今年央行會重點徹查為無證機構提供介面服務的支付機構。這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源,目前支付市場上層層轉包、層層轉接的情況將得到徹底清查。

王素珍認為,央行通過一些常規檢查、專項檢查和牌照續展審查,向市場傳遞一個正向激勵的資訊,鼓勵支付機構合規經營、公平競爭。由此,將實現行業的優勝劣汰從而淨化市場,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事情發生。

最後,對於戰略性的監管思路,央行也有明示。

在2018年支付結算工作會議上,央行副行長范一飛就指出,支付結算監管已步入“深水區”,遇到的問題更複雜、任務更艱巨。2018年,支付結算監管要統籌處理好“放管服”三者的關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