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蒙古婦女戴的“姑姑帽”起源於何時?

推薦:《紅樓夢》裡賈母和王夫人暗湧的矛盾

文/陳二虎

(現代的姑姑帽)

【作者簡介】陳二虎, 筆名紅葉, 蒙古族中的契丹人。 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遼朝皇后服飾, 是不是姑姑帽呢?)

“姑姑”一詞, 因譯寫之故又寫作“罟罟”“顧姑”“固姑”等, 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頭飾或帽子, 其蒙古語又稱之為“孛黑塔”。

十三世紀中期, 歐洲有一個叫威廉•魯不魯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見到了蒙古族婦女幾乎都戴著一種稱之為“鮑卡”的帽子,

十分特別而新奇, 讓他十分感興趣。 便在自己著的《行記》中記載:“鮑卡”用自然界中的樺樹皮、柳枝以及鐵絲等物製成骨架, 高約一臂(約是一尺半左右), 帽頂製成四邊形, 上面插著一根用草杆或翎羽或細葦做成的“枝條”, 也有一臂高。

“枝條”上端裝飾著孔雀羽毛或雉雞尾、鶴羽等禽類羽毛, 四周裝飾著珍貴的寶石。

這位魯不魯克生動地描述到:“當許多婦女一起騎馬行進時, 從遠處望去, 宛如一群戴著頭盔, 舉著長矛的土兵”。 頭盔是指那“四方形”, 長矛是指“枝條”。

有關“姑姑”帽, 在十三世紀史料書籍《蒙韃備錄》中說:“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 用鐵絲結成, 形如竹夫人”。 《長春真人西遊記》中也記載丘處機在漠北途中看到“婦人冠以樺皮, 高二尺許, 往往以皂褐籠之, 富者以紅綃, 其末如鵝鴨(鵝鴨的毛), 名曰故故”。

從元到明, 都有零星記載, 也引起詩人們的吟詠。 明代朱有燉《元宮詞》中吟到:

罟罟珠冠高五尺, 暖風輕嫋鶡雞翎。

史學大家王國維在其《箋證》是解釋:“此所雲故姑之制乃蒙古舊俗, 至元末則上下通插雉尾。 ”

據說這“姑姑”帽可分大中小三等, 顯示不同的身份, 普遍牧民婦女只能戴野雞毛的。 文獻雖然對“姑姑”帽形制有異, 分貴賤, 有奢儉, 但飾以雉尾、野雞毛或其他禽類羽毛是其基本特徵。

但看這些資料眼前很難出現準確的“姑姑”帽的形制, 還好, 一九七四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 這些“姑姑”帽呈長筒狀, 高約一尺左右, 用樺樹皮製成, 外面包裹著花綢子, 嵌綴著各種珍珠, 插著藍色孔雀羽毛。 其中一個比較特別,頂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連著一個圓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婦女最流行的帽子(頭飾),具體這帽子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但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十分普遍,並且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話說契丹人與蒙古人的先祖東胡

南宋四川“防蒙八柱” 中抵抗時間最短的是哪一個軍事要塞?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其中一個比較特別,頂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連著一個圓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婦女最流行的帽子(頭飾),具體這帽子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但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十分普遍,並且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話說契丹人與蒙古人的先祖東胡

南宋四川“防蒙八柱” 中抵抗時間最短的是哪一個軍事要塞?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若不喜歡,敬請留下批評,分享您的見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