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300天從白菜價到黃金價 中國鋼鐵業背後那只神奇的手

300天V字鋼市

聽起來似乎有點不可思議, 從“白菜價”到“黃金價”, 中國鋼材價格只用不到300天就完成噸鋼近600元利潤的大逆轉。 而之前, 買不到一根奶油冰棒。

2016年6月初, 中國螺紋鋼現貨價格為每噸2100多元, 根據中國聯合金屬網的資料, 2017年3月20日的螺紋鋼價格已經接近每噸4000元。 一個已頂著十幾年產能嚴重過剩帽子的產業, 就這樣貢獻了超級英雄式的“V字仇殺隊”。

另一組資料更能反映國內鋼材市場的火熱程度。 海關總署的資料顯示:2017年2月中國出口鋼材575萬噸, 同比下降29.1%;而1-2月鋼材累計出口1317萬噸, 同比下降25.7%。

這種情況並不常見。

過去幾年, 國際鋼價一直高於國內市場, 為了生計很多鋼廠和貿易商千方百計爭取出口。 而自農曆雞年春節前後局勢開始翻轉。

中國鋼材產量逐月持續增加與海外出口大幅下降, 是當下中國正在推動最嚴厲去產能行動的現實投射。 大多數經歷過政策和市場寒冬之後存活下來的鋼鐵企業、鋼貿商, 在這場久違的盛宴上痛飲正酣。 “所有高爐都在生產, 這段時間, 可以說中國是沒有閒置產能的。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一位人士說。

“產能過剩格局並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價格上漲、效益回升的基礎仍不牢固”, 雖然工信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的政府官員們反復提醒, 但不少市場人士和諸多分析師們相信, 這樣的行情還將繼續。

邏輯很簡單, 中國基建投資的持續加碼, 以及去產能的不斷深入, 聽起來更像鋼鐵產業兩個增壓渦輪。 原冶金部鋼鐵司司長、全國工商聯冶金業商會專家組組長劉勇昌說:“這是近五年鋼鐵市場調整最大的一次。 鋼廠的好日子來了。 ”

但這好日子似乎來得太快、太猛, 如同京滬深目前的房價, 以至於總覺得好夢終難久, 比如劉勇昌。 他說, “真有點擔心, 鋼鐵去產能會出現去年煤炭‘276天去產能政策’的局面。 ”

所謂煤炭276天去產能政策, 是指2016年年初國務院《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 其中要求, 從2016年起, 三年內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項目, 並開始按全年作業時間不超過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煤礦產能,

嚴控超能力生產。

在這一政策強力推動下, 煤炭產能速見成效, 煤炭價格大幅上漲, 及至在2016年四季度, 中國竟然開始頻繁出現“煤荒”現象。

這個“中國式去產能”的最新劇情發生在3月17日。 中國最大國有煤炭企業中國神華發佈公告, 稱其2016年營收1831.27億元, 同比增長3.4%, 但227.12億元的淨利潤卻同比上升40.77%。 由此該公司決定派發普通股息及特別股息合計每10股29.7元。

一次性分紅590億元, 資本市場譁然。

煤炭行業供需兩端的“超調”, 會在鋼鐵領域再次上演嗎?

地條鋼

眼下以“講政治”名義推進的鋼鐵去產能, 正式開始於2016年1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 此次會議上, 中國提出用三年時間壓縮粗鋼1億到1.5億噸產能的目標。 僅隔四天,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專門研究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方案, 本次會議後對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工信部、國資委、央行等八部委提出明確要求:“情況要摸清、目的要明確、任務要具體、責任要落實、措施要有力。 ”而在此之前, 《人民日報》頭版還發表“權威人士”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文。

1998年之後中國政府為力度最大的去產能行動做了最後的動員—北京觀察家們迅速得出結論。

1億噸-1.5億噸的目標是個什麼概念?如果這些產能全部轉化為實際產量, 相當於2016年佔據中國產量前三名的寶武鋼鐵、河北鋼鐵、沙鋼集團三家粗鋼產量總和;相當於2016年全國8.08億噸粗鋼產量的12.4%~18.6%。

但令人驚訝的是, 中國在2016年一年就完成了6500萬噸的去產能任務, 超出當年預定目標整整2000萬噸。 而這還只是官方資料。

有業內人士根據各方自行公佈的成績單簡單加總統計顯示, 24個省份加上寶武鋼鐵集團和鞍鋼集團兩大央企, 在2016年總計淘汰了9988萬噸產能。 這個資料超出國務院公佈資料近3500萬噸。

仍然不是全部!對鋼材市場影響更為直接的, 是清理“地條鋼”行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有民營鋼廠為了省投資、省成本不上高爐,而採取直接在地上挖槽澆鑄鋼坯的做法,“地條鋼”的叫法即來源於此。這種方式一致延續至今,且與當年相比已有很大改進。在現在的官方語系中,“地條鋼”泛指凡是以廢鋼鐵為原料,工藝粗糙落後,不能有效地進行成分和品質控制生產的鋼及以其為原料軋製的鋼材。

由於生產非法且隱蔽,中國“地條鋼”的實際產量一直沒有具體的資料。2016年去產能戰役打響後,“地條鋼”清理大幕也隨之而啟。據透露,2016年上半年,國務院曾讓各地自行調查摸底“地條鋼”規模,第一輪摸底後匯總的資料為6000萬噸左右。與各地對去產能的執行力度不同,最開始各地對“地條鋼”清理工作並不順利。直到2016年11月,國務院派出督查組,抓了江蘇、河北兩地“地條鋼”事件做嚴厲追責典型並通報全國。

2016年12月,國務院以“政府存在嚴重失察、貫徹執行國家政策不力、未按規定上報、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責成江蘇、河北兩省政府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給予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行政記過、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行政警告處分;江蘇、河北兩省分別對111名責任人和27名責任人進行了問責。

有了兩位副省級官員做反面典型,各地對“地條鋼”的清理成效火速顯現。至2016年年底,各地再次匯總上報的“地條鋼”產能已超過1億噸,是第一次上報資料兩倍之多。按照國務院部署,這些“地條鋼”必須在2017年6月底前全部清退。

不過,這部分“地條鋼”產能從來不在國務院確定的去產能任務目標中。如果加上國務院此前為鋼鐵行業確定的去產能目標,中國實際化解鋼鐵產能的數量將至少超過2億噸。這,比2016年歐盟28國粗鋼產量總和還要多出4000萬噸。

貓鼠遊戲

產能統計,從來是政府行業管理部門的一個困擾。很難想像,在2012年之前中國對於鋼鐵產業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產能統計。對於這個在計劃經濟時代至少摸索了30年的國家,多少有些魔幻。

2012年,隨著四萬億投資計畫的退出,鋼鐵產業正式告別黃金年代。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開始逐步清理鋼鐵違規專案,由此也開始大規模的產能摸底統計。至於摸底結果,官方一直沒有對外公佈。而業內流傳的說法,則從9.5億噸一直攀升到超過12億噸。

幾位業內專家表示,各地的鋼鐵產能是根據屬地內各鋼廠的高爐和轉爐的容積推算而來。在劉勇昌看來,這種推算僅僅是資料推演,與實際生產有很大不同。比如,前幾年一個轉爐煉一爐鋼平均需時32分鐘,但最近兩年由於環保、品質等標準的提高,煉一爐鋼的平均時間已經提升至36分鐘。這延長的4分鐘,意味著煉鋼效率事實上降低了10%,如果按照全國10億噸鋼鐵產能計算,相當於每年實際少生產1億噸鋼。

據說,為了確定去產能規模,相關部門根據未來鋼鐵需求量、行業健康運行的開工率等多個指標,推算出了一個大致需要保留的產能目標。同時,相關部門也要求地方政府再次上報屬地實際鋼鐵產能。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出於領取中央補貼及資料政績思維的慣性考量,使虛報產能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某領導就曾在內部會議上痛斥河北省產能資料造假。

不過讓一些鋼鐵大省和鋼廠沒想到的是,此輪北京方面去產能的態度如此堅決,此前幾次“打幾聲雷,落幾滴毛毛雨”的場景,一去不返。

但貓鼠遊戲似乎依然存在。2016年中國官方公佈的完成去產能6500萬噸,與24省份統計的完成9988萬噸去產能之間仍有著巨大數字差距。因此,有業內人士稱,2017年中國實現再去產能5000萬噸的任務,“絕不是問題”。

那麼中國鋼鐵業究竟是如何在2016年一年間就完成6500萬噸的去產能成績的?

如果撇開政府發令槍響的時間,實際上,中國鋼鐵去產能週期在2015年已經登場。聯合鋼鐵網提供的資料顯示:2015年全年中國鋼鐵行業停產產能據不完全統計達6725萬噸,其中整廠或某個生產基地全部停產的為5325萬噸,部分停產為1400萬噸。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全停的30多家大多是民營鋼廠,其中又以小型民營鋼鐵企業為主。

獨特的打分去產能

鋼鐵大省河北省註定是此輪去產能重心所在。根據河北省公佈的資訊,河北省原計劃在2016年淘汰8個市、39家鋼企的1840萬噸煉鐵產能和1600萬噸煉鐵產能。2017年1月初,《河北日報》刊登的一篇報導透露,“2016年,河北省深入實施‘6643’工程,重點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全年共壓減煉鋼產能1624萬噸、煉鐵1761萬噸。”

為了完成當年的去產能目標,河北省方面制訂了詳細又具體的去產能計畫,並分月落實推進。河北省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河北省2016年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調整計畫公示》的資訊顯示,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一座450m³的煉鐵高爐已在2016年被關停,這座高爐被政府統計的年產能為52萬噸。

這座450m³的煉鐵高爐的上榜經過,為外界展示了一個讓人聽來啼笑皆非的故事。

原冶金部鋼鐵司司長、全國工商聯冶金業商會專家組組長劉勇昌,對此過程頗為瞭解。他回憶說,2016年鋼鐵行業去產能開始強力推動後,河北採取了分縣市分配指標的做法。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所在的唐山市豐潤區原本只有三家鋼廠,在確定了另外兩家鋼廠的去產能任務之後,政府發現仍不能完成指標。在2016年三季度,當地政府於是召集了工信、發改、環保等十家政府部門開會,會議上現場對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原有的4座高爐進行打分,得到81分(最低分)的那座450m³的煉鐵高爐就成了必須登上閻王名冊的倒楣鬼。

劉勇昌說,其實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的4座高爐在環保、生產工藝等指標上均已達標,只由於豐潤區被分配去產能任務存有缺口,所以只能採用打分方式解決。就這樣,一座原本正常生產的450m³的煉鐵高爐的52萬噸產能,變成了河北省2016年去產能成績單上的一個數字,一個真正的燕趙棄兒。

而這不過是故事的上半篇。劉勇昌說,由於唐山新寶泰鋼鐵整個生產流程全部是按4座高爐正常運轉設計,一座高爐被停,即意味著煉鐵之後所有生產流程都需重新調整。這導致該公司在生產環節的固定費用大幅調高,各種成本也隨之上漲。

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個利潤還不錯的公司,儘管國內鋼價自2016年四季度至今一路飆漲,但其卻發現自己的效益大不如前,甚至開始出現虧損苗頭。

這些衝擊和代價,只能留待企業自身慢慢消化。河北省新武安鋼鐵集團在此輪去產能過程中也領到了300多噸任務,其中200萬噸已在去年完成。新武安鋼鐵集團董事長萬喜河說,河北省根據各地實際,按比例確定了去產能任務。現在的去產能跟前幾年很不一樣,是政治任務,作為企業沒有討論餘地。

萬喜河對眼下正在推進的去產能不想做過多評論,不過,他還是反問:“去產能最應該去的究竟是什麼?要清理僵屍企業,可現在去掉了幾個僵屍企業?”

誰是僵屍

2017年3月,劉勇昌想借“兩會”的機會向政府反映去產能過程中民營鋼鐵企業遇到的問題,並提出可行性建議。於是,他先向全國工商聯提交了一份彙報材料。而這份彙報材料顯然得到了重視,且被全國工商聯選中作為重點提案,上報全國政協會議。

這份提案的全名為《關於科學統籌當前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提案》。劉說,他的這份提案來源於多次赴河北唐山等地調研,並與諸多民營鋼鐵企業交流的結果。

提案中,劉勇昌建議,去產能要堅持優勝劣汰原則和統一的標準。依法依規壓減產能,遵循鋼鐵生產規律和工藝流程長等特性,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制定去產能措施,防止“一刀切”,使去產能工作更加科學、規範、有效。用中頻爐生產建築鋼材的“地條鋼”要依法清除。對長期虧損、靠補貼和貸款維持存活的“僵屍企業”,應促使其加快退出。去產能獎補資金應儘快到位,並堅持國企與民企一視同仁。

3月22日,劉勇昌表示,“截止到目前各地完成的去產能任務中,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河北省2016年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1600多萬噸,其中96%是民營鋼鐵企業去除的。但僵屍企業才應該是去產能的重點。而僵屍企業不會是民營企業。”

在2016年年初《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讀文章中,那位“權威人士”說,“僵屍企業”本來已“死”在那裡,就不要再維持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事物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屍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屍”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

此後,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對僵屍企業做出界定標準: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劉勇昌說,“僵屍企業幾乎全部在國有企業中,民營企業絕對達不到界定標準。如果民營企業連年虧損、資不抵債,老闆早就不幹了,更別想從銀行拿到貸款。”

劉曾經梳理的一份僵屍企業名單顯示,2016年虧損企業的鋼產量約為1.3億噸,其中持續三年以上嚴重虧損、2016年繼續虧損、資產負債率再度上升的企業有10家。這份名單此後引起了工信部相關業務司局的關注,他們向劉勇昌索要了這份名單。

不過之後,就沒了下文。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去產能該去,但不能搞指標分配式去產能,而應該以僵屍企業為抓手。”

中國究竟有多少家僵屍企業?這個問題,同樣沒有標準答案。與轟轟烈烈的去產能和清理地條鋼行動不同,伴隨著清理僵屍企業被提上日程,降杠杆、債轉股等諸多政策和工具一起登場。知情人士說,早已深陷連續債務違約、資不抵債、被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重整申請的東北特鋼集團,目前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積極籌畫背後債轉股、重組等事宜。其中,有可能接手東北特鋼的重組方中,出現了鞍鋼集團和中信泰富的身影。

而鞍鋼集團過去數年的業績,特別是旗下鞍鋼股份在2015年創下的45.9億元上市以來最大虧損,從不是秘密。在鞍山,找對象不提鞍鋼近乎成為女方家長的必備前提。

2017年初春,一場不可思議的市場狂歡,降臨在了強力去產能大幕下的中國鋼鐵業。大幕之下,中頻爐、地條鋼、債轉股、僵屍企業,隨同鋼市久違的火苗一起扭結糾纏。國企與民企、大型企業與中小鋼廠、政府與市場,在一條清晰的政策主線下繼續著誰也無法預料的相互塑造。

是清理“地條鋼”行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有民營鋼廠為了省投資、省成本不上高爐,而採取直接在地上挖槽澆鑄鋼坯的做法,“地條鋼”的叫法即來源於此。這種方式一致延續至今,且與當年相比已有很大改進。在現在的官方語系中,“地條鋼”泛指凡是以廢鋼鐵為原料,工藝粗糙落後,不能有效地進行成分和品質控制生產的鋼及以其為原料軋製的鋼材。

由於生產非法且隱蔽,中國“地條鋼”的實際產量一直沒有具體的資料。2016年去產能戰役打響後,“地條鋼”清理大幕也隨之而啟。據透露,2016年上半年,國務院曾讓各地自行調查摸底“地條鋼”規模,第一輪摸底後匯總的資料為6000萬噸左右。與各地對去產能的執行力度不同,最開始各地對“地條鋼”清理工作並不順利。直到2016年11月,國務院派出督查組,抓了江蘇、河北兩地“地條鋼”事件做嚴厲追責典型並通報全國。

2016年12月,國務院以“政府存在嚴重失察、貫徹執行國家政策不力、未按規定上報、行政效率低下等問題”,責成江蘇、河北兩省政府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給予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行政記過、河北省副省長張傑輝行政警告處分;江蘇、河北兩省分別對111名責任人和27名責任人進行了問責。

有了兩位副省級官員做反面典型,各地對“地條鋼”的清理成效火速顯現。至2016年年底,各地再次匯總上報的“地條鋼”產能已超過1億噸,是第一次上報資料兩倍之多。按照國務院部署,這些“地條鋼”必須在2017年6月底前全部清退。

不過,這部分“地條鋼”產能從來不在國務院確定的去產能任務目標中。如果加上國務院此前為鋼鐵行業確定的去產能目標,中國實際化解鋼鐵產能的數量將至少超過2億噸。這,比2016年歐盟28國粗鋼產量總和還要多出4000萬噸。

貓鼠遊戲

產能統計,從來是政府行業管理部門的一個困擾。很難想像,在2012年之前中國對於鋼鐵產業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產能統計。對於這個在計劃經濟時代至少摸索了30年的國家,多少有些魔幻。

2012年,隨著四萬億投資計畫的退出,鋼鐵產業正式告別黃金年代。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開始逐步清理鋼鐵違規專案,由此也開始大規模的產能摸底統計。至於摸底結果,官方一直沒有對外公佈。而業內流傳的說法,則從9.5億噸一直攀升到超過12億噸。

幾位業內專家表示,各地的鋼鐵產能是根據屬地內各鋼廠的高爐和轉爐的容積推算而來。在劉勇昌看來,這種推算僅僅是資料推演,與實際生產有很大不同。比如,前幾年一個轉爐煉一爐鋼平均需時32分鐘,但最近兩年由於環保、品質等標準的提高,煉一爐鋼的平均時間已經提升至36分鐘。這延長的4分鐘,意味著煉鋼效率事實上降低了10%,如果按照全國10億噸鋼鐵產能計算,相當於每年實際少生產1億噸鋼。

據說,為了確定去產能規模,相關部門根據未來鋼鐵需求量、行業健康運行的開工率等多個指標,推算出了一個大致需要保留的產能目標。同時,相關部門也要求地方政府再次上報屬地實際鋼鐵產能。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出於領取中央補貼及資料政績思維的慣性考量,使虛報產能成為業內公開的秘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某領導就曾在內部會議上痛斥河北省產能資料造假。

不過讓一些鋼鐵大省和鋼廠沒想到的是,此輪北京方面去產能的態度如此堅決,此前幾次“打幾聲雷,落幾滴毛毛雨”的場景,一去不返。

但貓鼠遊戲似乎依然存在。2016年中國官方公佈的完成去產能6500萬噸,與24省份統計的完成9988萬噸去產能之間仍有著巨大數字差距。因此,有業內人士稱,2017年中國實現再去產能5000萬噸的任務,“絕不是問題”。

那麼中國鋼鐵業究竟是如何在2016年一年間就完成6500萬噸的去產能成績的?

如果撇開政府發令槍響的時間,實際上,中國鋼鐵去產能週期在2015年已經登場。聯合鋼鐵網提供的資料顯示:2015年全年中國鋼鐵行業停產產能據不完全統計達6725萬噸,其中整廠或某個生產基地全部停產的為5325萬噸,部分停產為1400萬噸。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全停的30多家大多是民營鋼廠,其中又以小型民營鋼鐵企業為主。

獨特的打分去產能

鋼鐵大省河北省註定是此輪去產能重心所在。根據河北省公佈的資訊,河北省原計劃在2016年淘汰8個市、39家鋼企的1840萬噸煉鐵產能和1600萬噸煉鐵產能。2017年1月初,《河北日報》刊登的一篇報導透露,“2016年,河北省深入實施‘6643’工程,重點行業去產能成效顯著,全年共壓減煉鋼產能1624萬噸、煉鐵1761萬噸。”

為了完成當年的去產能目標,河北省方面制訂了詳細又具體的去產能計畫,並分月落實推進。河北省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河北省2016年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調整計畫公示》的資訊顯示,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一座450m³的煉鐵高爐已在2016年被關停,這座高爐被政府統計的年產能為52萬噸。

這座450m³的煉鐵高爐的上榜經過,為外界展示了一個讓人聽來啼笑皆非的故事。

原冶金部鋼鐵司司長、全國工商聯冶金業商會專家組組長劉勇昌,對此過程頗為瞭解。他回憶說,2016年鋼鐵行業去產能開始強力推動後,河北採取了分縣市分配指標的做法。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所在的唐山市豐潤區原本只有三家鋼廠,在確定了另外兩家鋼廠的去產能任務之後,政府發現仍不能完成指標。在2016年三季度,當地政府於是召集了工信、發改、環保等十家政府部門開會,會議上現場對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原有的4座高爐進行打分,得到81分(最低分)的那座450m³的煉鐵高爐就成了必須登上閻王名冊的倒楣鬼。

劉勇昌說,其實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的4座高爐在環保、生產工藝等指標上均已達標,只由於豐潤區被分配去產能任務存有缺口,所以只能採用打分方式解決。就這樣,一座原本正常生產的450m³的煉鐵高爐的52萬噸產能,變成了河北省2016年去產能成績單上的一個數字,一個真正的燕趙棄兒。

而這不過是故事的上半篇。劉勇昌說,由於唐山新寶泰鋼鐵整個生產流程全部是按4座高爐正常運轉設計,一座高爐被停,即意味著煉鐵之後所有生產流程都需重新調整。這導致該公司在生產環節的固定費用大幅調高,各種成本也隨之上漲。

唐山新寶泰鋼鐵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個利潤還不錯的公司,儘管國內鋼價自2016年四季度至今一路飆漲,但其卻發現自己的效益大不如前,甚至開始出現虧損苗頭。

這些衝擊和代價,只能留待企業自身慢慢消化。河北省新武安鋼鐵集團在此輪去產能過程中也領到了300多噸任務,其中200萬噸已在去年完成。新武安鋼鐵集團董事長萬喜河說,河北省根據各地實際,按比例確定了去產能任務。現在的去產能跟前幾年很不一樣,是政治任務,作為企業沒有討論餘地。

萬喜河對眼下正在推進的去產能不想做過多評論,不過,他還是反問:“去產能最應該去的究竟是什麼?要清理僵屍企業,可現在去掉了幾個僵屍企業?”

誰是僵屍

2017年3月,劉勇昌想借“兩會”的機會向政府反映去產能過程中民營鋼鐵企業遇到的問題,並提出可行性建議。於是,他先向全國工商聯提交了一份彙報材料。而這份彙報材料顯然得到了重視,且被全國工商聯選中作為重點提案,上報全國政協會議。

這份提案的全名為《關於科學統籌當前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提案》。劉說,他的這份提案來源於多次赴河北唐山等地調研,並與諸多民營鋼鐵企業交流的結果。

提案中,劉勇昌建議,去產能要堅持優勝劣汰原則和統一的標準。依法依規壓減產能,遵循鋼鐵生產規律和工藝流程長等特性,深入研究,有針對性地制定去產能措施,防止“一刀切”,使去產能工作更加科學、規範、有效。用中頻爐生產建築鋼材的“地條鋼”要依法清除。對長期虧損、靠補貼和貸款維持存活的“僵屍企業”,應促使其加快退出。去產能獎補資金應儘快到位,並堅持國企與民企一視同仁。

3月22日,劉勇昌表示,“截止到目前各地完成的去產能任務中,大部分都是民營企業。河北省2016年完成全年去產能任務1600多萬噸,其中96%是民營鋼鐵企業去除的。但僵屍企業才應該是去產能的重點。而僵屍企業不會是民營企業。”

在2016年年初《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的“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讀文章中,那位“權威人士”說,“僵屍企業”本來已“死”在那裡,就不要再維持了。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這是事物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當務之急是斬釘截鐵處置“僵屍企業”,堅定不移減少過剩產能,讓“僵屍”入土為安,騰出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

此後,相關政府部門進一步對僵屍企業做出界定標準: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劉勇昌說,“僵屍企業幾乎全部在國有企業中,民營企業絕對達不到界定標準。如果民營企業連年虧損、資不抵債,老闆早就不幹了,更別想從銀行拿到貸款。”

劉曾經梳理的一份僵屍企業名單顯示,2016年虧損企業的鋼產量約為1.3億噸,其中持續三年以上嚴重虧損、2016年繼續虧損、資產負債率再度上升的企業有10家。這份名單此後引起了工信部相關業務司局的關注,他們向劉勇昌索要了這份名單。

不過之後,就沒了下文。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表示:“去產能該去,但不能搞指標分配式去產能,而應該以僵屍企業為抓手。”

中國究竟有多少家僵屍企業?這個問題,同樣沒有標準答案。與轟轟烈烈的去產能和清理地條鋼行動不同,伴隨著清理僵屍企業被提上日程,降杠杆、債轉股等諸多政策和工具一起登場。知情人士說,早已深陷連續債務違約、資不抵債、被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產重整申請的東北特鋼集團,目前正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積極籌畫背後債轉股、重組等事宜。其中,有可能接手東北特鋼的重組方中,出現了鞍鋼集團和中信泰富的身影。

而鞍鋼集團過去數年的業績,特別是旗下鞍鋼股份在2015年創下的45.9億元上市以來最大虧損,從不是秘密。在鞍山,找對象不提鞍鋼近乎成為女方家長的必備前提。

2017年初春,一場不可思議的市場狂歡,降臨在了強力去產能大幕下的中國鋼鐵業。大幕之下,中頻爐、地條鋼、債轉股、僵屍企業,隨同鋼市久違的火苗一起扭結糾纏。國企與民企、大型企業與中小鋼廠、政府與市場,在一條清晰的政策主線下繼續著誰也無法預料的相互塑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