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人沒有手機,隨身都帶著什麼

如果說現代人最離不開手機, 那麼古代人的日常最離不開什麼?從考古發現來看, 他們最喜歡帶的三洋東西, 原來是牙籤、挖耳勺、梳子……

▲迄今發現最早的牙籤(河南洛陽M2717墓出土)。

▲明代金牙籤、金耳挖勺等, 俗稱“金三樣”(江蘇南京明沐睿墓出土)。

▲迄今發現最早的耳挖勺(玉質,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挖耳羅漢(山西介休明代大羅宮眾妙堂塑像)。

▲漢代木梳篦(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腦後插木梳的女俑(陝西咸陽十六國墓出土)。

▲南方發現最古老的象牙梳子(馬家浜文化遺址出土)。

如今很多人喜歡隨身攜帶鑰匙、指甲刀等, 古人愛隨身帶什麼?

從考古發現來看, 古人最喜歡帶的三樣東西是齒簽、耳挖勺、梳刷……

最早的牙籤出土於, 距今2800年前的東周墓。

《禮記》:“毋絮羹, 毋刺齒。 ”

齒簽也稱“剔齒簽”, 即現代常說的“牙籤”——用來挑剔牙齒間殘留物的小用具。 剔牙, 是古今皆存在的生活現象。 據周燮均、顏《安陽輝縣殷代人牙的研究報告(續)》披露, 距今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已有剔牙的習慣。

在對殷代92個個體存留牙齒觀察後發現, 其中有兩個個體中的3顆牙齒上, 有類似剔牙的痕跡。 考古專家認為, 這些痕跡“不同於浸蝕症狀, 除了剔牙痕跡外,似無更好的解釋”。

如果屬實,這應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中國古人剔牙實證,但是否使用了專門的牙籤仍無法證實。現存最早的牙籤發現於1954年,當年對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遺址發掘時,從編號為M2717號東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簽,經分析確認為牙籤。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描述,這8根牙籤最長的6.9釐米,最短的5.8釐米,出土時混雜在骨叉中,包裹于織物包內,放在銅容器上面。考古報告認為,這些骨簽或是“一種食具”。但這種結論與其牙籤屬性並不矛盾,牙籤的功能原本就與筷子一樣,可以用來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時的骨簽就是一種食具,用之剔齒則為牙籤。

使用牙籤,可以說是人類飲食文明的一大進步,比直接用手去摳不僅文明而且衛生。古人對如何剔牙是有講究的,《禮記·曲禮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齒”。這裡的“刺齒”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飯時不要往湯裡放調味品,不要當眾剔牙。這與現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籤對老人來說尤其重要,老人牙齒鬆動,出現縫隙,吃肉時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籤剔除。所以,元趙孟頫《老態》詩稱:“扶衰每籍過眉杖,食肉先尋剔齒簽。”

漢魏時用牙籤剔牙已十分普遍,東漢末名人曹操就喜歡剔牙。據《陸士龍集·與兄平原書》,西晉人陸士龍在鄴城時,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遺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還有“牙齒纖(簽)”,並將所見寫信告訴了哥哥陸機。後來他還從“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齒纖一個,今送以見兄”。

牙籤除了“剔齒纖”外,還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楊枝、嚼楊枝等多種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稱“牙籤”,古代牙籤應是一種類似於書簽的“簽牌”,並不用來剔牙。在這些叫法中,魏晉以後出現的“嚼楊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稱牙籤為“小楊枝”。

嚼楊枝乃佛家叫法。東晉法顯的《法顯傳》有這樣的說法:“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已刺土中,即生長七尺,不增不減。”剔過牙後,將楊枝做的牙籤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長,顯然是佛門傳奇。

佛門有規矩,把口腔弄乾淨後才能念經,否則有褻瀆佛祖之嫌。據《隋書·真臘傳》,真臘國(今柬埔寨境內)僧人,“每旦澡洗,以楊枝淨齒,讀誦經咒;又澡灑乃食,食罷還用楊枝淨齒,又讀經咒。”

古代牙籤有骨制、木制、金屬等質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費品,似與筷、叉一樣,可重複使用,故古代牙籤做得非常精緻。1979年,在江西境內發現的三國東吳高榮墓中曾出土一隻精美的金牙籤,還是兩用的,另一端是刷子。(來源|北京晚報作者|倪方六)

除了剔牙痕跡外,似無更好的解釋”。

如果屬實,這應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中國古人剔牙實證,但是否使用了專門的牙籤仍無法證實。現存最早的牙籤發現於1954年,當年對河南洛陽中州路(西工段)遺址發掘時,從編號為M2717號東周墓中出土了8根骨簽,經分析確認為牙籤。據《中國田野考古報告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描述,這8根牙籤最長的6.9釐米,最短的5.8釐米,出土時混雜在骨叉中,包裹于織物包內,放在銅容器上面。考古報告認為,這些骨簽或是“一種食具”。但這種結論與其牙籤屬性並不矛盾,牙籤的功能原本就與筷子一樣,可以用來戳取食物,用之取食時的骨簽就是一種食具,用之剔齒則為牙籤。

使用牙籤,可以說是人類飲食文明的一大進步,比直接用手去摳不僅文明而且衛生。古人對如何剔牙是有講究的,《禮記·曲禮上》中提出:“毋絮羹,毋刺齒”。這裡的“刺齒”就是剔牙,意思是吃飯時不要往湯裡放調味品,不要當眾剔牙。這與現代就餐文明要求完全一致。

牙籤對老人來說尤其重要,老人牙齒鬆動,出現縫隙,吃肉時容易塞牙,很需要用牙籤剔除。所以,元趙孟頫《老態》詩稱:“扶衰每籍過眉杖,食肉先尋剔齒簽。”

漢魏時用牙籤剔牙已十分普遍,東漢末名人曹操就喜歡剔牙。據《陸士龍集·與兄平原書》,西晉人陸士龍在鄴城時,曾看到曹操的生前遺物,除了床、席、被子、帽子、扇子等用品外,還有“牙齒纖(簽)”,並將所見寫信告訴了哥哥陸機。後來他還從“曹公器物”中,“取其剔齒纖一個,今送以見兄”。

牙籤除了“剔齒纖”外,還有剔牙杖、挑牙、牙杖、柳杖、楊枝、嚼楊枝等多種叫法,但明清以前古人似乎不稱“牙籤”,古代牙籤應是一種類似於書簽的“簽牌”,並不用來剔牙。在這些叫法中,魏晉以後出現的“嚼楊枝”叫得最多,日本至今仍稱牙籤為“小楊枝”。

嚼楊枝乃佛家叫法。東晉法顯的《法顯傳》有這樣的說法:“南門道東佛本在此嚼楊枝已刺土中,即生長七尺,不增不減。”剔過牙後,將楊枝做的牙籤插入土中,竟然能生長,顯然是佛門傳奇。

佛門有規矩,把口腔弄乾淨後才能念經,否則有褻瀆佛祖之嫌。據《隋書·真臘傳》,真臘國(今柬埔寨境內)僧人,“每旦澡洗,以楊枝淨齒,讀誦經咒;又澡灑乃食,食罷還用楊枝淨齒,又讀經咒。”

古代牙籤有骨制、木制、金屬等質地,但都不是一次性消費品,似與筷、叉一樣,可重複使用,故古代牙籤做得非常精緻。1979年,在江西境內發現的三國東吳高榮墓中曾出土一隻精美的金牙籤,還是兩用的,另一端是刷子。(來源|北京晚報作者|倪方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