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大醫精誠|紀念醫林怪傑陳存仁

導讀:為了紀念國醫節, 我們特別推出國醫節特刊, 從3月1日至國醫節結束, 一起緬懷那些矢志岐黃, 心系蒼生的大醫們。

陳存仁(1908-1990年), 原名承沅, 字潁川, 幼年失怙, 由伯父資助就讀于上海中醫專門學校, 畢業後參師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還先後拜師於滬上醫碩、鴻儒謝利恒、章太炎、丁福保、姚公鶴等, 自謂與葉天士一樣, 先後從師“恰好也是十七位”, 且多是大師級名家。

1929年, 陳存仁開始自設診所。

陳氏天資聰穎, 好學上進, 再加上名師指點, 很快成為滬上名醫, 是上海灘內科名醫四大家之一, 曾為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治好了腸傷寒重病, 於氏手書懷素體千字文相贈, 二人結為至交。 於氏每次到上海, 均與陳氏相聚。 陳存仁還曾治癒另一國民黨元老、國學大師吳稚暉的腸炎急症, 並得以“成為吳家的常客”, 經常登門討教, 頗有收益。

1929年2月, 餘雲岫等人拋出臭名昭著的“廢止舊醫案”, 妄圖取消中醫。 消息傳出, 民眾憤怨, 中醫奮爭, 掀起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抗爭活動, 這場活動的發起者之一, 正是陳存仁。

是他與張贊臣(其父為名醫張伯熙)兩人首先約請謝利恒、丁仲英、陸仲安、夏應堂等滬上名醫商議開展抗爭事宜,

先後籌畫召開了“三一七”抗爭大會, 會後又組織赴寧請願團, 由謝利恒、陳存仁、隋翰英等五人組成, 謝利恒為團長, 陳存仁為總幹事。

謝利恒先生曾經說過:“這次運動是陳存仁首先推動起來的, 我需要他來做總幹事。 ”請願團到南京後, 抗爭活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 陳存仁作為總幹事發揮了中堅作用。

事後, 當時的衛生部聘請謝利恒和陳存仁為衛生部中醫顧問, 陳存仁曾撰寫《三一七國醫節事件回憶錄》, 譜寫了近代中醫史上的光輝一頁。 1948年, 陳存仁還被選舉為“國大代表”, 為上海中醫界兩個名額之一, 另一代表是丁濟萬, 丁甘仁之長孫。 陳存仁當年名噪一時, 頗有影響, 乃至香港拍攝電視劇《上海灘》時, 片頭上打出“特別顧問陳存仁”的字樣。

陳存仁才氣橫溢, 上世紀30年代即有“醫界才子”之譽, 1928年一人創辦了據說是國內第一份醫藥衛生專業報——康健報, 行銷全國。 著名醫家程門雪曾有詩贊他:“獨向醫林張異軍, 眼中諸子只推陳。 靈方別有心源得, 占盡江南一角春。 ”當然這主要得力於他本人的堅毅勤謹, “一生除行醫外, 每天至少花2個小時寫作, 從不中輟”。

他著作等身, 1935年主編了《中國藥學大辭典》, 該書篇幅與謝利恒的《中國醫學大辭典》相當, 章太炎、吳稚暉、蔡元培、肖龍友、丁福保等名醫大家均為之作序、題簽, 反響很大, 與《中國醫學大辭典》堪稱當時醫藥典藉雙璧。 為編《中國藥學大辭典》, 他規定自己每天寫兩千字, 白天出診, 晚上寫書, 有時一晚只睡5小時, 足足寫了4年,

總計320萬字。 該書先後再版27次, 出版者上海世界書局為此賺了很多錢。

1936年世界書局又邀他編寫《皇漢醫學叢書》。 說來有趣, 為讓陳存仁充分收集資料, 世界書局預先支付一千元大洋, 供他到日本購書, 為此, 陳氏成為“中醫界同仁出國第一人”。 1937年《皇漢醫學叢書》在上海出版, 所以無論怎麼說, 該書都應該是“滬上名醫”陳存仁所編, 12年後, 他才到了香港。

陳存仁還著有《中國藥學大典》、《中國醫學史》、《存仁醫學叢書》等,這些才是來到香港以後的事了。在港期間,他行醫之餘仍勤奮寫作。他在香港銷路最大的《星島晚報》上開闢了一個專欄“津津有味談”,專門談吃的學問及飲食療法,提倡在湯菜中加些滋補中藥,頗受講究進補的粵籍人士的歡迎。這個專欄一寫二十年,每日一篇,一年365天從未間斷。陳氏不收一文稿酬,他希冀的是一種廣告效應,名聲很快在讀者中傳播開來,因此來到香港不久,診務便打開了局面。

陳存仁還是著名的藏書家,與曹炳章(《中國醫學大成》的編者)、裘吉生(《珍本醫書集成》的編者)並稱為“江南三大中醫藏書家”。他早年便立志廣藏醫書,每天下午診餘,總要到舊書鋪流覽選書,一年工夫竟買遍上海灘,幾乎再也買不到未備之書了。

1930年打道北京,專程到琉璃廠購書,自謂“等於癮君子到了雲南(大煙產地)”,愛書之情躍然紙上。行前他將自己的藏書編成書目,找到琉璃廠最大一家書店富晉書社,與掌櫃交涉,遞上自己的藏書目錄,然後交待:“凡是目錄中沒有的,我一律都要買。”氣魄可謂大矣。

3天工夫,富晉書社掌櫃跑遍琉璃廠各家書店,將陳氏書目中未備之醫籍全部收來,總共一千多種,其中竟有名醫蕭龍友寄賣的80多種罕稀之本。陳存仁心中大喜,悉數買下。書款6折優惠,總計花費銀洋3150元。其時書店的夥計每月工資不過6元,清華大學教授月薪80多元,一個銀洋可買雞蛋100個,可見陳氏購書何等慷慨。國內買遍,國外再買。

1936年後,陳存仁曾先後6次專程赴日本購書,總共收集到日本漢醫著作四百餘種。經過多年“朝收夕索,親臨拜訪,曲意誠求”,共收集各種版本的醫籍六千餘種,還有三百多種與醫藥有關的全套報刊雜誌,總計算來,近一千萬卷,設立了私家圖書館,時人罕有其匹。

陳存仁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儘管對他在成名的道路和方法的選擇上還有著不少議論。但是,作為一代名醫,他為振興中醫藥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應抹殺的。

▍版權聲明:

大象中醫,為您提供最便捷、實用、可攜帶的中醫工具。安卓、iOS版本均已上線,請到各大應用商店

陳存仁還著有《中國藥學大典》、《中國醫學史》、《存仁醫學叢書》等,這些才是來到香港以後的事了。在港期間,他行醫之餘仍勤奮寫作。他在香港銷路最大的《星島晚報》上開闢了一個專欄“津津有味談”,專門談吃的學問及飲食療法,提倡在湯菜中加些滋補中藥,頗受講究進補的粵籍人士的歡迎。這個專欄一寫二十年,每日一篇,一年365天從未間斷。陳氏不收一文稿酬,他希冀的是一種廣告效應,名聲很快在讀者中傳播開來,因此來到香港不久,診務便打開了局面。

陳存仁還是著名的藏書家,與曹炳章(《中國醫學大成》的編者)、裘吉生(《珍本醫書集成》的編者)並稱為“江南三大中醫藏書家”。他早年便立志廣藏醫書,每天下午診餘,總要到舊書鋪流覽選書,一年工夫竟買遍上海灘,幾乎再也買不到未備之書了。

1930年打道北京,專程到琉璃廠購書,自謂“等於癮君子到了雲南(大煙產地)”,愛書之情躍然紙上。行前他將自己的藏書編成書目,找到琉璃廠最大一家書店富晉書社,與掌櫃交涉,遞上自己的藏書目錄,然後交待:“凡是目錄中沒有的,我一律都要買。”氣魄可謂大矣。

3天工夫,富晉書社掌櫃跑遍琉璃廠各家書店,將陳氏書目中未備之醫籍全部收來,總共一千多種,其中竟有名醫蕭龍友寄賣的80多種罕稀之本。陳存仁心中大喜,悉數買下。書款6折優惠,總計花費銀洋3150元。其時書店的夥計每月工資不過6元,清華大學教授月薪80多元,一個銀洋可買雞蛋100個,可見陳氏購書何等慷慨。國內買遍,國外再買。

1936年後,陳存仁曾先後6次專程赴日本購書,總共收集到日本漢醫著作四百餘種。經過多年“朝收夕索,親臨拜訪,曲意誠求”,共收集各種版本的醫籍六千餘種,還有三百多種與醫藥有關的全套報刊雜誌,總計算來,近一千萬卷,設立了私家圖書館,時人罕有其匹。

陳存仁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儘管對他在成名的道路和方法的選擇上還有著不少議論。但是,作為一代名醫,他為振興中醫藥事業所做出的貢獻是不應抹殺的。

▍版權聲明:

大象中醫,為您提供最便捷、實用、可攜帶的中醫工具。安卓、iOS版本均已上線,請到各大應用商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