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不要搞臭“校園金融”的招牌

點擊上面的藍字關注理財幫

借道宜信、課棧網等平臺, 學生求職變培訓貸, 從校園貸、裸貸到培訓貸的玩法邏輯一脈相承, 都是利用年輕求職者的人性弱點, 設計出以短期盈利為目的的互金產品。

在校園貸、裸貸事件爆發後, 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和求職者的培訓貸成為熱議焦點。 新京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 不少學生在找工作時, 被要求先“貸款培訓”, 利率超過10%;提供貸款的機構包括宜信、課棧網等多家平臺;萌生退意的學員則多因顧忌違約金放棄退學;而一旦平臺出問題, 還需按照合同還款。

貸款機構進入校園

與校園貸、裸貸類似, 培訓貸也主要針對涉世未深的應屆生或求職者, 由於他們急於求職、又缺乏經驗, 同時還缺錢, 因此很容易在相關人員“培訓完就能獲得高薪工作“的蠱惑下, 申請所謂高息”培訓貸”。

但是, “培訓貸“目前存在三大問題:

一、”培訓貸“主要是由互聯網金融平臺、培訓機構和申請者三方構成, 互聯網金融平臺負責對培訓機構的資質審核, 發放貸款。 如此來看, 互聯網金融機構對於培訓機構的資質審核仍然不完善, 導致不符資質的培訓機構還能獲得貸款, 這莫不是平臺責任的失守?

具體到此次報導, 宜信、課棧網等平臺是否也應承擔部分責任?即便是在“學員本人完全知情、個人同意的情況下”進行貸款發放, 是否也應針對群體的特殊性而設立門檻?

二、“培訓貸“針對經濟實力本就不高的應屆生或求職者, 收取高額培訓費、高額利息, 高額違約金、還存在申請者貸款後未拿到合同等不規範之處, 致使培訓者的權益容易受到傷害。 部分不法培訓貸的有機可乘,

是否意味著上述群體的訴求或未被充分關注?相關部門和機構是否應考慮推出更多適時舉措?

三、“培訓貸“市場的急劇擴張, 讓參與其中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和培訓機構都獲得了短期收益。 不過, 其本身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不合規經營所積累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 在目前缺乏有效外部監管的情況下, 正在不斷積累, 乃至於面臨失控。 正如當初的校園貸, 一旦風險達到臨界點而爆發, 就會造成整個市場的突然停擺, 消費者遭受巨大損失, 行業因信用喪失而被監管部門懲戒、社會用腳投票, 最終陷入雙輸局面。 蝴蝶效應所引發的金融風險, 最後又將有誰埋單?

金融功能的發揮建立在信用交換的基礎上,

為了實現各種資源的流動化配置, 其核心就在於交易雙方的信用可靠。 然而, “培訓貸“在這一關鍵環節上顯然存在致命漏洞。 部分培訓機構本身就不符合教育培訓資格, 而為了拿到”校園貸“, 甚至可以幫某些申請者虛報材料, 也容易讓本無償還能力的申請者輕易貸款, 信用失真導致權益與責任的嚴重不對稱。

這也反映出”校園貸“作為所謂的“金融創新”產品, 本身合格與否就值得考量。 畢竟, 它既沒有建立起真正的信用監管防火牆, 也沒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 有足夠的預防與應急舉措。 發放”校園貸“的互聯網金融平臺, 一味追求其附加的高利回報, 卻不願承擔基本的平臺管控職責, 其實也是間接失信。

校園貸、裸貸、培訓貸的玩法邏輯一脈相承,

都是利用在校大學生和年輕求職者的人性弱點, 設計出以短期盈利為目的的互金產品, 不顧其固有的各種缺陷, 通過快速投放、快速回籠前期資金來撈取第一桶金, 一旦風險爆發則選擇跑路了事, 其所隱含的市場和社會風險不容小覷, 這需要監管部門對此類互金創新模式加強監管, 千萬不要坐等培訓貸變成第二個校園貸後才亡羊補牢。

你可以這樣聯繫我們

“3·15維權”熱線電話:

135-2028-6885

“3·15維權”郵箱:

xinjingbao@vip.163.com

關注“banglicai”後留言

說出你的遭遇, 理財幫(ID:banglicai)將會全力出擊, 揭穿無良商家或行業潛規則, 讓更多人不再重蹈消費陷阱。

作者:遠山(財經評論人)

編輯:韓梅梅、Jess

好文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