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畫魚”藝術家宋海峰:纖維作筆 繪出鮮活的長白山文化

《嶽樺長白》2016年“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銅獎

最貼近生活的現代藝術

纖維藝術到底是什麼?這是普通人頭腦中首先蹦出來的問題。

“以我看來, 纖維藝術是最貼近普通人生活的現代藝術表達形式。 如人們熟知的地毯、刺繡、繩編等等, 就是這種藝術形式的最初形態, 在此基礎上, 加入藝術家自由的思想與創造, 就誕生了這種打動人的纖維藝術。 ”宋海峰說。

從屏風到壁毯, 從扇面到藝術擺件, 走進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宋海峰主持的纖維藝術工作室, 就仿佛進入一個腦洞大開的設計空間,

目不暇接之餘, 一種來源於生活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正是由於纖維藝術所用的材料多與織品相關, 所以人們很容易把纖維藝術等同於編織藝術。 而在纖維藝術家看來, 編織技藝只是纖維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 它還包含拼布(或叫絎縫)、絨繡、蠟染、高比林、繩編、藤編、噴繪、絲織、柳編、金屬絲編等多種工藝形態, 從平面、立體到大型的室內外空間都有其施展的維度, 是當代藝術中具有創新精神並容易為大眾接受的表現形式。

“最重要的是藝術家在作品中注入的思想與情感, 這讓纖維藝術從普通的工藝品中跳出, 上升為一種開放的現代藝術。 ”宋海峰解釋道, “從本質上來說, 我創作的還是一種繪畫作品, 纖維材料只是我用來繪畫的手段。

《金色長白》(2.5米×2.5米)2013年被吉林省南湖賓館收藏

表達最鮮活的長白山文化

花棉襖、燉酸菜、熱炕頭、二人轉, 提起長白山文化, 是否只能在頭腦中浮現出這幾個標籤?而實際上, 無論是綿延千年的漁獵文化, 還是歷史悠久的薩滿文化, 都是長白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被重新評價與挖掘之後, 愈顯其珍稀和可貴之處, 成為長白山文化向外傳播的鮮活表達。

“長白山文化是豐富多彩的, 既有接地氣兒的民間藝術形式, 也有可登大雅之堂的現代藝術創造。 ”宋海峰表示, “長白山文化是我創作的源泉。 作為一名在本地成長的藝術老師, 我有這樣一種使命感, 要用我的纖維藝術創作把長白山文化、關東文化向外傳遞出去。 ”

2003年, 吉林藝術學院成立纖維藝術工作室, 宋海峰作為負責人, 帶領團隊一頭紮進了纖維藝術的創作天地中, 而在他的創作中, 自然少不了長白山元素。 幾年後, 吉林藝術學院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展“纖維創作”這門藝術課程, 宋海峰成為第一批主講教師。

2014年, 宋海峰推出《嶽樺長白》這個“大部頭”, 入選國家藝術基金首批資助專案。 《岳樺長白》作為長白山地域文化的纖維藝術代表作, 被國家藝術基金永久收藏, 目前正在全國各地美術館進行巡展。

10多年的纖維藝術實踐, 宋海峰帶出了不少優秀的畢業生, 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2015年, 他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辦了纖維藝術作品的個人專場展覽, 今年, 他計畫把個人藝術展覽放在本省進行, “展覽的場地定在新建的長春市工藝美術館, 時間還沒有最後確定, 我還要對作品進行最後的梳理與篩選。 ”

《青韻》(0.8米×1米)2011年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參展

用創新來傳承古老技藝

宋海峰介紹, 纖維藝術是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 它源於人類很早就進行的編織技術, 因此, 現代的纖維藝術仍然離不開傳統的手工技藝。 而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進步, 傳統的手工藝漸漸遠離了我們的生活。

“以本土為例, 曾經非常興盛的地毯廠都消失了, 如今還能進行傳統地毯編織的工匠幾乎絕跡。 ”宋海峰說,“除編織之外,其他的傳統工藝也面臨傳承不下去的困境。”

2016年,宋海峰特意將本地原地毯廠的一位師傅請到了纖維藝術工作室,來教學生們織地毯的工藝。“通過這位師傅的教授,學生們掌握了地毯編織的每一道工序,之後再把自己的創意加入其中,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價值,那麼很自然的,這門傳統的工藝也就傳承下去了。”他說,“工作室也願意做更多的嘗試,把這些民間的手工藝技術以創新的方式表現並傳承下去。”

宋海峰同時認為,無論是民間的手工藝者,還是院校的專家老師,都要有一種包容開放的心態,互相交流與學習,“下一步我也希望能把有獨特技藝的民間工匠請進我們的課堂,為學生傳授更多的傳統手工技藝。”

《樂水圖》(1.8米×1.2米)2011年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銅獎”

用時間和汗水打動人心

與傳統的藝術創作不同,在完成基本創作之後,纖維藝術作品還要通過後續的繁瑣工藝,才能變成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國家藝術基金永久收藏的《嶽樺長白》以及現今掛在吉林省南湖賓館的兩幅大型掛毯,都是由宋海峰和他的學生們一點一點地“勾畫”而成的。

“我帶領20人左右的團隊,沒日沒夜地幹了3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長8米、高2米的《嶽樺長白》這部作品,這還不算前期構思、繪製草圖和對比圖的時間。”嚴苛的宋海峰還在作品架上畫上了刻度,每天不達標整個團隊就不能休息,“後期的工作非常單調、艱苦,簡單的動作每個人每天都要重複幾千遍。累哭了好幾個,哭完了還得接著幹。”

“纖維藝術最打動人的是時間。”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施慧如是說。或許,這也是宋海峰的纖維藝術更加打動人心的秘訣吧。

宋海峰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研發中心纖維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吉林藝術學院教師;吉林省長白山技能名師、中國美術學院訪問學者;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創作人才獲得者、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人才培養專案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纖維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

《荷塘月色》(1.4米×2.2米)2013年被吉林省南湖賓館收藏

《長白林》(0.5米×0.6米)2016年宋海峰個人作品展首展作品

”宋海峰說,“除編織之外,其他的傳統工藝也面臨傳承不下去的困境。”

2016年,宋海峰特意將本地原地毯廠的一位師傅請到了纖維藝術工作室,來教學生們織地毯的工藝。“通過這位師傅的教授,學生們掌握了地毯編織的每一道工序,之後再把自己的創意加入其中,創造出了新的藝術價值,那麼很自然的,這門傳統的工藝也就傳承下去了。”他說,“工作室也願意做更多的嘗試,把這些民間的手工藝技術以創新的方式表現並傳承下去。”

宋海峰同時認為,無論是民間的手工藝者,還是院校的專家老師,都要有一種包容開放的心態,互相交流與學習,“下一步我也希望能把有獨特技藝的民間工匠請進我們的課堂,為學生傳授更多的傳統手工技藝。”

《樂水圖》(1.8米×1.2米)2011年首屆中國當代纖維藝術展“銅獎”

用時間和汗水打動人心

與傳統的藝術創作不同,在完成基本創作之後,纖維藝術作品還要通過後續的繁瑣工藝,才能變成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被國家藝術基金永久收藏的《嶽樺長白》以及現今掛在吉林省南湖賓館的兩幅大型掛毯,都是由宋海峰和他的學生們一點一點地“勾畫”而成的。

“我帶領20人左右的團隊,沒日沒夜地幹了3個月的時間,才完成長8米、高2米的《嶽樺長白》這部作品,這還不算前期構思、繪製草圖和對比圖的時間。”嚴苛的宋海峰還在作品架上畫上了刻度,每天不達標整個團隊就不能休息,“後期的工作非常單調、艱苦,簡單的動作每個人每天都要重複幾千遍。累哭了好幾個,哭完了還得接著幹。”

“纖維藝術最打動人的是時間。”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施慧如是說。或許,這也是宋海峰的纖維藝術更加打動人心的秘訣吧。

宋海峰

吉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研發中心纖維藝術工作室負責人、吉林藝術學院教師;吉林省長白山技能名師、中國美術學院訪問學者;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創作人才獲得者、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人才培養專案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纖維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

《荷塘月色》(1.4米×2.2米)2013年被吉林省南湖賓館收藏

《長白林》(0.5米×0.6米)2016年宋海峰個人作品展首展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