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考古發現證明“三十六計”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

提起兵法《三十六計》, 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 但現傳作為書籍的《 三十六計》最早版本是1941年發現的。

2009年, 在濟寧市發現了一部隋代玉簡《三十六計》, 將其成書年代上推千年。 發現的這些玉簡冊共計66片, 單片長24釐米, 寬2釐米, 厚0.5釐米, 平鋪長達132釐米, 總重量為 4.6千克。 玉簡冊陰刻小篆體文字, 共計919字。 玉簡冊首片刻“三十六計”四字, 尾片屬“開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何震刻”。 這些玉簡冊為和田青玉質, 由於年代久遠, 有自然形成的浸色和包漿, 部分玉簡片有大小不規則的自然蝕孔。

隋代玉簡冊發現與收藏者、濟甯市的郭克義先生說, 多年來他喜歡收藏, 這套《三十六計》玉簡冊是他2003年偶然在濟寧市一古玩市場發現並購藏的。 發現時這套玉簡冊十分散亂, 有的還斷裂了, 仔細看上面有字跡, 感覺年代很久遠了, 就買了下來。 經過仔細認讀, 才發現上面的字跡是《三十六計》。

他曾請北京、南京的專家鑒定過, 他們都認定是和田玉。 後來, 又找到中國古玉器研究會山東省中心和山東孫子研究會。 為此, 中國古玉器研究會、山東孫子研究會、山東國際孫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濟寧市政協召開了專題研討會,

通過專家的鑒定, 才確認這是揭開《三十六計》作者之謎的重要佐證。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呂濟民鑒定認為:玉片《三十六計》面冊隋·開皇, 和田青玉, 共66體套。 殘損不大, 比較完好, 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應妥為保存。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汪遵國鑒定認為:“三十六計”銘玉簡冊, 和田青玉, 有自然的黃褐色沁色, 系年久二次氧化而形成, 玉簡66件, 皆長24釐米, 每件皆陰刻小篆文字, 起為“三十六計”, 末署“開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 何震刻”, 書法工整古雅, 系玉簡罕見珍品。

故宮博物院周南泉研究員鑒定認為:此《三十六計》玉簡冊書法古雅, 刻工極佳, 內容真實可信, 確屬隋代玉書, 很罕見, 有很高的文物和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全國工商聯古玩業商會副會長、中國古玉器研究會會長侯彥成先生鑒定認為:此玉簡確為隋代玉書, 所屬年款開皇為隋文帝楊堅開國年號, 開皇十六年為西元596年, 距今1413年, 是中國古代玉書的一個重大發現。

據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王鈞林教授介紹,《三十六計》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 三十六計》,旁注“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抄本前部“ 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但《三十六計》一書,在20 世紀 40 年代之前,所有史書著述中都未見記載,因此《三十六計》究竟是何人何時所著?一直沒有確考定論。據稱,有人認為是秦朝咸陽人楊南柯,但學界基本上沒有人採信這種說法。

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兵學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謝祥皓說,《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王敬則是南齊的高級將領,生於435年,498年發動叛亂戰敗身亡,也就是說此人生於檀道濟被殺的前一年。書中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夫子唯應急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也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時宋朝著名將領檀道濟。檀道濟祖籍高平金鄉,據考證即今濟甯金鄉縣卜集鄉檀莊人;生於何年不詳,436年被宋文帝殺害,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

他智勇兼備,屢建奇功,史書中有“優俘善卒”、“唱籌量沙”等事例和“乃壞汝萬里長城”之名言。而檀道濟“唱籌量沙”之處就是發生在古代濟南。史載:“檀道濟率軍至曆城(今濟南)時,遭魏軍前後夾擊,糧草被焚,宋軍乏食,遂引軍而返。旋被魏軍追擊,遂於夜間唱籌量沙,並以所余少量之米覆蓋其上,使魏軍誤為宋軍糧足。”

謝祥皓說:“可以確定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所著,而隋代玉簡冊的發現更加肯定了這個觀點。”據瞭解,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有解說,解說後有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等兵家的精闢語句。

據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王鈞林教授介紹,《三十六計》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現傳《三十六計》較早版本系1941年由成都興華印刷廠用土紙翻印的,封面書《 三十六計》,旁注“秘本兵法”,並說明原書是手抄本,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發現,抄本前部“ 都系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1961年,收藏者叔和在《光明日報》撰文加以介紹後,又將這土紙本贈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此後便出現了各種翻印和傳抄的版本。

但《三十六計》一書,在20 世紀 40 年代之前,所有史書著述中都未見記載,因此《三十六計》究竟是何人何時所著?一直沒有確考定論。據稱,有人認為是秦朝咸陽人楊南柯,但學界基本上沒有人採信這種說法。

多年來致力於研究兵學的山東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謝祥皓說,《三十六計》最早見於《南齊書·王敬則傳》。王敬則是南齊的高級將領,生於435年,498年發動叛亂戰敗身亡,也就是說此人生於檀道濟被殺的前一年。書中記載:“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夫子唯應急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也有:“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語。而其中的檀公就是南北朝時宋朝著名將領檀道濟。檀道濟祖籍高平金鄉,據考證即今濟甯金鄉縣卜集鄉檀莊人;生於何年不詳,436年被宋文帝殺害,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

他智勇兼備,屢建奇功,史書中有“優俘善卒”、“唱籌量沙”等事例和“乃壞汝萬里長城”之名言。而檀道濟“唱籌量沙”之處就是發生在古代濟南。史載:“檀道濟率軍至曆城(今濟南)時,遭魏軍前後夾擊,糧草被焚,宋軍乏食,遂引軍而返。旋被魏軍追擊,遂於夜間唱籌量沙,並以所余少量之米覆蓋其上,使魏軍誤為宋軍糧足。”

謝祥皓說:“可以確定三十六計就是檀道濟所著,而隋代玉簡冊的發現更加肯定了這個觀點。”據瞭解,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後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後有解說,解說後有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等兵家的精闢語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