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朝軍隊在怛羅斯不敵阿拉伯人竟因沒有標槍?

一直以來, 在我國古代軍事史愛好者中就流傳著一個說法“中國軍隊不用標槍, 只有西方軍隊才用標槍”。 有的人認為是中國古代有強大的武器“弩”, 不用標槍這種傻大笨粗的東西;更有人本著逆向民族主義的觀點——標槍這種西方軍團的利器, 中國人怎麼能也怎麼可能想到用?更有甚者, 比如某位隋唐西北史研究的老教授, 在其發表的關於怛羅斯之戰的論文中, 直接認為唐軍缺乏阿拉伯人所用的標槍, 是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 事實果真如此嗎, 中國人不用標槍, 到底是因為中國人太笨不會, 還是太聰明不需要,

而或是兩種說法都錯的離譜?

有些研究兵器史的作者, 即便認為中國古代有標槍, 也得是宋代之後才開始使用的。 其實我國早在商代就存在一種小矛。 在《殷墟青銅兵器研究》中提到“殷墟出土的青銅矛中, 還有一種小體矛, 其矛頭長度為10 多釐米,

筩徑也小……. 此種木柲及矛頭似乎不太適宜於搏鬥之用”。 在之後的考古發掘中, 這類小矛層出不窮, 虢國墓地就出土了兩類矛, 大型的矛頭長20cm左右, 小型的矛頭長10cm左右。 在浙江湖州長興也發掘了一批商周青銅矛, 其中同樣有大小矛之分。

▲長興出土青銅小矛,

長度都在10cm上下

對於這批小矛的用途, 一直眾說紛紜。 有些矛頭很鈍, 甚至附帶長杆的可能是作為旗杆使用, 但是那些全長只有1米上下的小矛也能當做旗杆嗎?更何況廣東海豐東周墓也發現一件矛頭長13.5釐米的小矛, 出土時插於一具沒有頭骨的屍骸肋骨處, 證明了這類小矛也是可以運用於實戰的。

其實, 在春秋戰國的青銅器刻畫上就有投擲標槍的形象出現。 在瑞士蘇黎世的裡特貝格博物館所藏春秋時代的青銅器上就刻有一幅圖畫:繪製了一艘古代戰艦上, 上層甲板的武士皆是一手持長矛, 一手持標槍, 標槍相對於長矛較短。 足可見兩者的區別。

▲青銅器上持長矛和標槍的戰士

另一幅青銅器繪圖更有意思,

描繪了兩艘龍首戰艦相向而來, 已經到了接舷近戰的地步。 左船四名弓箭手身旁插長矛, 持弓箭準備射擊敵人, 而右船則有三位武士一手持長矛護衛, 一手持標槍準備投擲。 這表明了早在春秋時期的水戰中, 標槍和弓箭都已經是同時存在的主力武器。

▲青銅器所繪船戰圖

這些古代先人所制青銅器證明中國古代的確是有標槍手的, 甚至時間最早可以上溯到商周時期。 看到這裡, 可能有人要問, 古人弓箭技藝高超, 箭無虛發, 百步穿楊, 就算學不會開弓的人也可以用簡單方便的弩, “標槍射程又近, 又費材料, 射速也不高”, 為什麼我國古人要用這個呢?

其實, 弩和弓的箭頭重量決定了, 如果你不是魯子敬那種“自植盾,

引弓射之, 矢皆洞貫”的力絕超群之人, 要想打破我國古代隨處可見的大盾牌真是難上加難。 而標槍這種傻大笨粗的東西卻能依靠重量來擊潰敵人的盾牌。

▲河姆渡遺址出土標槍復原

在《明實錄》中就記載靖難之役中, 朱棣面對“擁盾層疊自蔽”的南軍, 燕軍一時間“攻之不得入”。於是燕軍便用準備好的“木矛長六七尺,橫貫鐵釘於端,釘末有逆鉤”,讓勇士投矛“連貫其盾”,最終擊破了南軍的盾牌陣。在這種敵人用盾牌堆成龜殼陣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沒有準備擲矛,只有弓弩,可能結果就只是在對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幾根羽箭罷了。

▲明代小鏢(《武備志》)

更何況,弩弦和弓弦在我國南方潮濕氣候下容易損壞,這無形中增加了後勤負擔,甚至影響戰鬥力。但是標槍不會,只要人有力氣,扛起標槍就能走,仍憑下雨颳風都不會損壞,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樣有威力,不至於像弓弩那樣在大雨天損壞。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歡用標槍,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記載“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習一種,其習標槍者鐵刃重二斤”(《淥水亭雜記》)。

▲標槍並非古代西方人的專利

那麼什麼人會使用標槍呢?除了需要在更潮濕的地帶作戰的水師官兵,跟羅馬軍團劍盾手類似的中國刀牌手是最可能使用標槍的。比如在宋代《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記載,“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之後戚繼光更是將標槍看作刀盾手的價值所在,《紀效新書》中記載,“藤牌無棄槍(標槍),如無牌同”。

刀盾手除了盾牌外,每人還需要攜帶“每人長刀一把,棄槍三枝”,戚家軍的標槍投擲、標槍與盾牌配合的技術還需要考核。同樣也是《紀效新書》的記載,“試標槍,立銀錢三個,小三十步內命中,或上、或中、或下,不差為熟……試藤牌……令持標一枝,近敵打去,乘敵顧搖,便抽刀殺進,使人不及反手為精”。

那麼為什麼刀盾手要如此看重標槍的作用,以至於戚繼光說出“藤牌無棄槍,如無牌同”的話來?原因無他,當刀盾手面對持長武器的敵人時,一時“長短勢絕,急不能入”,為了這樣的困局,就需要用“棄槍誘之,使彼一顧,則藤牌乘隙徑入矣”。尤其是對付長槍兵時,要做到“待敵長槍將及身,擲標刺之,中與不中,敵必用槍顧撥,我即乘隙徑進,急取出刀在右,隨牌砍殺。一入槍身之內,則槍為棄物。我必勝彼矣”。

本來刀盾手的武器相對於長槍來說很短。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標槍第一彌補了刀盾手攻擊範圍小的缺陷,其次可以分散敵人長槍兵的注意力,讓刀盾手能夠順利突入,進入刀盾佔優勢的貼身近戰,從而解決敵人長槍兵。

從這點上說,東西方軍隊還真的是殊途同歸。

▲紀效新書所繪製刀盾兵訓練

在這種需求下,刀盾手自然要看重標槍的使用技術。畢竟標槍可以單手使用,弓箭和弩機總不能單手使用吧?

▲武備志中所繪標槍

總之,在這樣多種因素下,標槍就成為了我國古代兵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被各代軍隊所喜愛。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魔蛸菲格

燕軍一時間“攻之不得入”。於是燕軍便用準備好的“木矛長六七尺,橫貫鐵釘於端,釘末有逆鉤”,讓勇士投矛“連貫其盾”,最終擊破了南軍的盾牌陣。在這種敵人用盾牌堆成龜殼陣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沒有準備擲矛,只有弓弩,可能結果就只是在對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幾根羽箭罷了。

▲明代小鏢(《武備志》)

更何況,弩弦和弓弦在我國南方潮濕氣候下容易損壞,這無形中增加了後勤負擔,甚至影響戰鬥力。但是標槍不會,只要人有力氣,扛起標槍就能走,仍憑下雨颳風都不會損壞,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樣有威力,不至於像弓弩那樣在大雨天損壞。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歡用標槍,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記載“今滇兵皆用標槍空擲,謂之標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習一種,其習標槍者鐵刃重二斤”(《淥水亭雜記》)。

▲標槍並非古代西方人的專利

那麼什麼人會使用標槍呢?除了需要在更潮濕的地帶作戰的水師官兵,跟羅馬軍團劍盾手類似的中國刀牌手是最可能使用標槍的。比如在宋代《事物紀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記載,“太宗聞南方以標槍旁牌為兵,令蕭延皓取廣德軍習之”。之後戚繼光更是將標槍看作刀盾手的價值所在,《紀效新書》中記載,“藤牌無棄槍(標槍),如無牌同”。

刀盾手除了盾牌外,每人還需要攜帶“每人長刀一把,棄槍三枝”,戚家軍的標槍投擲、標槍與盾牌配合的技術還需要考核。同樣也是《紀效新書》的記載,“試標槍,立銀錢三個,小三十步內命中,或上、或中、或下,不差為熟……試藤牌……令持標一枝,近敵打去,乘敵顧搖,便抽刀殺進,使人不及反手為精”。

那麼為什麼刀盾手要如此看重標槍的作用,以至於戚繼光說出“藤牌無棄槍,如無牌同”的話來?原因無他,當刀盾手面對持長武器的敵人時,一時“長短勢絕,急不能入”,為了這樣的困局,就需要用“棄槍誘之,使彼一顧,則藤牌乘隙徑入矣”。尤其是對付長槍兵時,要做到“待敵長槍將及身,擲標刺之,中與不中,敵必用槍顧撥,我即乘隙徑進,急取出刀在右,隨牌砍殺。一入槍身之內,則槍為棄物。我必勝彼矣”。

本來刀盾手的武器相對於長槍來說很短。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標槍第一彌補了刀盾手攻擊範圍小的缺陷,其次可以分散敵人長槍兵的注意力,讓刀盾手能夠順利突入,進入刀盾佔優勢的貼身近戰,從而解決敵人長槍兵。

從這點上說,東西方軍隊還真的是殊途同歸。

▲紀效新書所繪製刀盾兵訓練

在這種需求下,刀盾手自然要看重標槍的使用技術。畢竟標槍可以單手使用,弓箭和弩機總不能單手使用吧?

▲武備志中所繪標槍

總之,在這樣多種因素下,標槍就成為了我國古代兵器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被各代軍隊所喜愛。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魔蛸菲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