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抗戰煤都—萬盛南桐煤礦

序 幕

1938年,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已接近華中重鎮武漢。 國民政府已有計劃地將重要的工業設施西遷重慶, 在重慶建設了一套從鋼鐵到武器的戰時工業體系。

鋼鐵是戰時工業的基礎, 而鋼鐵工業的基礎是鐵礦石和煤炭。 隨著西昌和綦江鐵礦的開發, 重慶鋼鐵的礦石有了依託。 煤炭, 特別是優質煉焦煤則成為急需之物。

早在武漢時期, 國家就非常重視這個問題, 1938年3月20日, 國民政府軍政部兵工署、經濟部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在武漢成立了“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南桐煤礦籌備處”。

南桐煤礦籌備伊始, 就直接隸屬於抗日戰爭戰時工業體系。

籌備處以原河北井陘煤礦礦長侯德均為主任, 張伯平為工程師, 崔桐為副工程師兼洗煉廠廠長, 設立了相應的工程技術和辦事機構。 這些早年畢業于北洋大學、留學歐美的學子, 深知煉焦煤資源為鋼鐵工業的命脈所系,

一開始就提出將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的設備調用南桐煤礦, 得到政府批准。 南桐煤礦從籌備起, 就具有了現代工業的構想。

重慶周邊, 特別是南部我區境一帶, 從清道光年間就有了開採煤炭、煉製炭花的歷史。 真正做了早期地質工作, 有文獻可查的, 有常隆慶《重慶南川地質志》(1933年), 潘鐘祥、李春昱《南桐煤田地質概況》(1937年), 潘鐘祥、彭國慶《南川、綦江地質》和二萬五千分之一地質圖(1939年)等文獻。 這些文獻指出, 在貴州桐梓和四川南川交界處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 特別是王家壩到胡家嘴一帶, 焦煤資源最為集中。 早期地質工作者的文獻雖然較為粗疏, 但他們不畏艱險的踏勘調查, 為南桐礦區的開發,

起到拓荒者的作用。

1938年7月, “南桐煤礦籌備處”西遷重慶, 1938年8月, 籌備處遷到緊靠南桐井田的桃子氹。 10月, 國民政府投資100萬元, 征地1018公頃。 一個現代化的抗戰煤礦基地,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 就拉開了建設的序幕。

煤都崛起

從王家壩到胡家嘴一帶, 地形複雜, 道路崎嶇, 匪患嚴重, 建廠條件很差。 但是這裡蘊藏了西南地區最優質的煉焦煤資源, 儘快出煤, 能就近解決重慶鋼鐵工業急需的原料。

根據侯德均主任“……意在先行小作, 亟圖早日出煤。 故利用漢陽大冶各機械, 盡可實施開採, 克日觀成…… ”的方針, 籌備處開始收購改造小煤窯。 從1939年5月起, 相繼收購了王家壩陳介清土井和減堂(即“趕塘”)霍書舫土井, 經改造, 當月就產出第一批原煤。

1939年, 共生產約5000噸原煤運往重慶。

土井原煤遠遠不能滿足重慶鋼鐵工業的需要, 也不是建礦的初衷。 籌備處人員不畏艱險, 連續工作。 1938年8月遷到桃子氹後, 10-12月就徵購土地, 並相繼開工了總廠、一分廠、二分廠和兩個較大型礦井的建設。

1938年12月開工的王家壩2號豎井,

僅經半年建設, 於1939年6月建成投產, 是為區境第一座機械提升的生產礦井。 1938年11月開工的胡家嘴3號豎井, 經一年建設, 於1940年1月建成投產, 是為區境機械化程度最高, 向地下開掘最深的礦井。

隨著2號、3號豎井相繼投產, 南桐煤礦已擁有大小生產井口5對。 1940年, 原煤產量從上年的5千噸上升到5萬噸, 1941年, 達到9萬噸, 1942年, 達到12萬噸的最高年產量。 為推動重慶戰時工業體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成為當時中國(敵佔區除外)最大的煤炭工業基地, 堪稱抗戰煤都。

1940年3月1日, 南桐籌備處正式改稱“軍政部兵工署、經濟部資源委員會鋼鐵廠遷建委員會南桐煤礦”, 正式納入國家抗戰工業體系。

產業改革

與18世紀初世界產業革命興起相似,1939年,萬盛地區也處在以機電技術設備的應用為代表的產業改革的前夕。當時所有工業都是作坊式生產。煤礦是手工掘進,手工開採,竹篼拖運。井下用油燈照明,風箱或火爐通風。生產力極其低下。只能開採井口地面水平以上的坡地煤炭(俗稱陽山煤),使資源利用受到極大限制。

抗日戰爭使國家經濟重心西移,大量技術人員、機電設備湧入南桐煤礦,就象當年瓦特蒸汽機在英國出現一樣,在區境引發了一場產業改革。

1939年1月,南桐煤礦開工修築王家壩至綦江縣蒲河楊柳灣輕便鐵道(17.2公里),於1940年6月竣工通車,是為區境第一條鐵路。後又於1948年將鐵路延伸到三江,並開通從穀口河至三江的小火車。

穿越崇山峻嶺的鐵路運輸,克服了原來人工和水路運輸的種種制約,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運輸能力。數以千計的背煤人員和水運人員結束了極端野蠻和危險的勞作,但同時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計。大量青壯年進入南桐煤礦,成為補充煤礦勞動力的生力軍。

從1939年4月起,由湖北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拆遷的700多噸機電設備,經過艱難的千里運輸,陸續運抵南桐煤礦。

當時沒有汽車,沒有起重設備。蒸汽動力設備異常龐大,僅一台蘭開夏鍋爐就長達20余米、重達20多噸,而且不能拆卸。龐大的設備要沿著小路,用螞蟻搬家的方式運到總廠,運到王家壩,困難可想而知。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群策群力下,各個設備陸續到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全部安裝就緒,開始運作。計安裝王家壩蘭開夏鍋爐和75馬力蒸汽絞車一套,總廠蘭開夏鍋爐、管子鍋爐和250馬力的動力設備,發電設備兩套,蒸汽動力水泵、蒸汽動力機床數台。總廠的蘭開夏鍋爐在解放後仍作為生活鍋爐,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才拆除。

一時間,南桐煤礦井架高聳,煙囪林立,機器轟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工業化景象。從1939年6月起,開始採用汽笛報時,人們按英文諧音戲稱“拉尾子”。雄渾的汽笛聲響徹礦山,彌漫區境,報導著抗戰煤都的崛起。汽笛一直使用到90年代才停止。70年代,甚至還有一位年輕的業餘詩人寫了這幾句詩讚美它:“清晨裡,你昂首天外起個音,千山應,捧出紅霞漫天燒。”可以推想,在當年這個兩省三縣交界的落後荒蠻地區,汽笛聲對鼓舞人們的抗戰鬥志起到了多麼大的作用。

機械動力設備的應用,結束了只能開採“陽山煤”的歷史,煤炭可采資源成倍擴大。蒸汽發電,結束了區境幾千年油燈照明的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光源照亮了礦山附近。陸續使用的蓄電池礦燈,取代了對井下極具危險的明火照明。

機電技術設備的大規模應用,對萬盛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引發的產業改革,使萬盛工業達到一個嶄新的起點,伴隨機電設備而來的大量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移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使萬盛成為帶領周邊地區發展的火車頭,從此成為與重慶主城區聯繫緊密、不可或缺的抗戰工業基地。

精煤的跨越

南桐煤礦的優質煉焦煤極大地推動了重慶鋼鐵工業的發展,但其原煤中2%以上的高硫分含量,也暴露出致命的弱點。煤中的硫,經焦炭進入鋼鐵,使鋼鐵在溫度升到500度以上時發生自動碎裂(熱碎性)。高硫鋼材用於製造槍炮等武器,將嚴重危害使用者的生命,給戰爭造成巨大影響,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南桐煉焦煤必須經過洗選以降低硫分、灰分含量。

1939年2月,南桐煤礦出煤伊始,就同時成立了南桐煤礦洗煉廠,是為區境第一個洗煤廠。這就是目前現代化的南桐洗選廠的前身。

開始採用竹箕裝煤,人工端竹箕在水池中淘洗,生產能力低下,洗精煤質量不穩定,煤炭回收率很低。1941年,從雲南錫業公司引進地槽洗礦技術,將其改造成洗煤工藝。地槽洗煤連續化生產,使洗煤能力大幅度提高,洗精煤硫分降到1.5%以下,基本滿足了鋼鐵工業的要求。該地槽洗煤工藝一直沿用到1950年5月,被木槽洗煤機代替。

與此同時,東林煤礦也于1942年成立了洗煤廠,並根據美國顧問克萊的設計,在1945年使用了較先進的木槽洗煤工藝,較大地提高了精煤和焦炭產品的品質。

區境產出的優質精煤,源源運到戰時工業中心重慶。重慶鋼鐵廠將我區精煤與來自永川、榮昌的低硫氣煤配合煉焦,終於攻克了高硫難題,生產出的優質鋼材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迎接曙光

1945年,南桐煤礦生產達到巔峰,已達年產14萬噸的生產水準。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國家工業重心東移。南桐煤礦步入相對緩慢發展的時期,從1946年—1949年年產量降至不足8萬噸/年。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隨著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腳步臨近,國民黨政府甚至決定破壞這個較為先進的大西南工業基地。當時的土匪也窺視著礦山的公私財產。1949年11月,工人們自發成立了護礦組織,自製了大刀、長矛等武器,自動組織了巡邏和保護要害部門的崗哨。

在工人們自發護礦行動的感召下,礦領導層中的有識之士也深深感受到新時代來臨的氣息,認識到必須保存這一寶貴的國家財產,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作貢獻。代礦長崔桐十分明智地接受了工人護礦的要求。1949年11月23日,正式成立保礦委員會,由崔桐任主任委員。同日,國民黨死硬分子的礦警隊挾持無線電臺倉惶逃跑(行至江津貓兒沱,被解放軍繳獲)。保礦委員會立即接管了全礦工作,成立了專職護礦隊,隊員88人,裝備了大刀、長矛和少量槍械。展開了有組織的護礦鬥爭。在11月—12月14日這個政權真空時期,保礦委員會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保衛了礦山。

由於護礦鬥爭的成熟發展,南桐煤礦終於平安渡過1949年這個黎明前的黑暗時期,於1949年12月14日,迎來了以孔勳為軍代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接管。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礦山回到人民的懷抱。從此,南桐煤礦匯入中國建設大潮,解放後成立的南桐礦務局發展成為擁有2萬職工,7對生產礦井,4個地面生產單位,年產240萬噸能力的大型工業企業。

文/劉遠良

與18世紀初世界產業革命興起相似,1939年,萬盛地區也處在以機電技術設備的應用為代表的產業改革的前夕。當時所有工業都是作坊式生產。煤礦是手工掘進,手工開採,竹篼拖運。井下用油燈照明,風箱或火爐通風。生產力極其低下。只能開採井口地面水平以上的坡地煤炭(俗稱陽山煤),使資源利用受到極大限制。

抗日戰爭使國家經濟重心西移,大量技術人員、機電設備湧入南桐煤礦,就象當年瓦特蒸汽機在英國出現一樣,在區境引發了一場產業改革。

1939年1月,南桐煤礦開工修築王家壩至綦江縣蒲河楊柳灣輕便鐵道(17.2公里),於1940年6月竣工通車,是為區境第一條鐵路。後又於1948年將鐵路延伸到三江,並開通從穀口河至三江的小火車。

穿越崇山峻嶺的鐵路運輸,克服了原來人工和水路運輸的種種制約,大大提高了煤炭的運輸能力。數以千計的背煤人員和水運人員結束了極端野蠻和危險的勞作,但同時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計。大量青壯年進入南桐煤礦,成為補充煤礦勞動力的生力軍。

從1939年4月起,由湖北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拆遷的700多噸機電設備,經過艱難的千里運輸,陸續運抵南桐煤礦。

當時沒有汽車,沒有起重設備。蒸汽動力設備異常龐大,僅一台蘭開夏鍋爐就長達20余米、重達20多噸,而且不能拆卸。龐大的設備要沿著小路,用螞蟻搬家的方式運到總廠,運到王家壩,困難可想而知。在技術人員和工人的群策群力下,各個設備陸續到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全部安裝就緒,開始運作。計安裝王家壩蘭開夏鍋爐和75馬力蒸汽絞車一套,總廠蘭開夏鍋爐、管子鍋爐和250馬力的動力設備,發電設備兩套,蒸汽動力水泵、蒸汽動力機床數台。總廠的蘭開夏鍋爐在解放後仍作為生活鍋爐,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才拆除。

一時間,南桐煤礦井架高聳,煙囪林立,機器轟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工業化景象。從1939年6月起,開始採用汽笛報時,人們按英文諧音戲稱“拉尾子”。雄渾的汽笛聲響徹礦山,彌漫區境,報導著抗戰煤都的崛起。汽笛一直使用到90年代才停止。70年代,甚至還有一位年輕的業餘詩人寫了這幾句詩讚美它:“清晨裡,你昂首天外起個音,千山應,捧出紅霞漫天燒。”可以推想,在當年這個兩省三縣交界的落後荒蠻地區,汽笛聲對鼓舞人們的抗戰鬥志起到了多麼大的作用。

機械動力設備的應用,結束了只能開採“陽山煤”的歷史,煤炭可采資源成倍擴大。蒸汽發電,結束了區境幾千年油燈照明的生活方式,現代化的光源照亮了礦山附近。陸續使用的蓄電池礦燈,取代了對井下極具危險的明火照明。

機電技術設備的大規模應用,對萬盛的影響是深遠的。它引發的產業改革,使萬盛工業達到一個嶄新的起點,伴隨機電設備而來的大量工程技術人員、技術工人移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新的生活方式,使萬盛成為帶領周邊地區發展的火車頭,從此成為與重慶主城區聯繫緊密、不可或缺的抗戰工業基地。

精煤的跨越

南桐煤礦的優質煉焦煤極大地推動了重慶鋼鐵工業的發展,但其原煤中2%以上的高硫分含量,也暴露出致命的弱點。煤中的硫,經焦炭進入鋼鐵,使鋼鐵在溫度升到500度以上時發生自動碎裂(熱碎性)。高硫鋼材用於製造槍炮等武器,將嚴重危害使用者的生命,給戰爭造成巨大影響,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南桐煉焦煤必須經過洗選以降低硫分、灰分含量。

1939年2月,南桐煤礦出煤伊始,就同時成立了南桐煤礦洗煉廠,是為區境第一個洗煤廠。這就是目前現代化的南桐洗選廠的前身。

開始採用竹箕裝煤,人工端竹箕在水池中淘洗,生產能力低下,洗精煤質量不穩定,煤炭回收率很低。1941年,從雲南錫業公司引進地槽洗礦技術,將其改造成洗煤工藝。地槽洗煤連續化生產,使洗煤能力大幅度提高,洗精煤硫分降到1.5%以下,基本滿足了鋼鐵工業的要求。該地槽洗煤工藝一直沿用到1950年5月,被木槽洗煤機代替。

與此同時,東林煤礦也于1942年成立了洗煤廠,並根據美國顧問克萊的設計,在1945年使用了較先進的木槽洗煤工藝,較大地提高了精煤和焦炭產品的品質。

區境產出的優質精煤,源源運到戰時工業中心重慶。重慶鋼鐵廠將我區精煤與來自永川、榮昌的低硫氣煤配合煉焦,終於攻克了高硫難題,生產出的優質鋼材為抗日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迎接曙光

1945年,南桐煤礦生產達到巔峰,已達年產14萬噸的生產水準。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國家工業重心東移。南桐煤礦步入相對緩慢發展的時期,從1946年—1949年年產量降至不足8萬噸/年。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腐敗,導致社會動盪、民不聊生。

隨著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腳步臨近,國民黨政府甚至決定破壞這個較為先進的大西南工業基地。當時的土匪也窺視著礦山的公私財產。1949年11月,工人們自發成立了護礦組織,自製了大刀、長矛等武器,自動組織了巡邏和保護要害部門的崗哨。

在工人們自發護礦行動的感召下,礦領導層中的有識之士也深深感受到新時代來臨的氣息,認識到必須保存這一寶貴的國家財產,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作貢獻。代礦長崔桐十分明智地接受了工人護礦的要求。1949年11月23日,正式成立保礦委員會,由崔桐任主任委員。同日,國民黨死硬分子的礦警隊挾持無線電臺倉惶逃跑(行至江津貓兒沱,被解放軍繳獲)。保礦委員會立即接管了全礦工作,成立了專職護礦隊,隊員88人,裝備了大刀、長矛和少量槍械。展開了有組織的護礦鬥爭。在11月—12月14日這個政權真空時期,保礦委員會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保衛了礦山。

由於護礦鬥爭的成熟發展,南桐煤礦終於平安渡過1949年這個黎明前的黑暗時期,於1949年12月14日,迎來了以孔勳為軍代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接管。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礦山回到人民的懷抱。從此,南桐煤礦匯入中國建設大潮,解放後成立的南桐礦務局發展成為擁有2萬職工,7對生產礦井,4個地面生產單位,年產240萬噸能力的大型工業企業。

文/劉遠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