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道德經|至譽無譽

至譽無譽

文 / 歸雁

2017-04-14

星期五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為其時諸子所共仰,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 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不分章, 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 第38章之後為《德經》, 並分為81章。

《道德經》,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 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而多以政治為旨歸, 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 文意深奧, 包涵廣博, 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 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穀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

其致之也, 謂天無以清, 將恐裂;地無以寧, 將恐廢;神無以靈, 將恐歇;穀無以盈, 將恐竭;萬物無以生, 將恐滅;候王無以正, 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易解】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 推而言之, 天不得清明, 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 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 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 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 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 恐怕要傾覆。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 高以下為基礎,

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 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讚美稱譽。 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 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觀世界的矛盾, 企圖削弱矛盾, 遏阻矛盾的尖銳化, 為著這一目的, 他把統一看成萬物的基礎而把它絕對化。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事實上, 老子認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個, 宇宙的總規律也只有一個, 因而他突出“一”, 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論, 而且是物質的。 在世界的自然萬事萬物之中, 老子列舉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對立體, 並認為對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最終歸於統一。 所以, 他一再使用“一”, 也表明他認為矛盾和對立總要歸於統一。 在人類社會而言,

老子也強調統一, 認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 才能使天下有個準繩。 這個準繩是什麼?老子說, “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侯王應該認識到“賤”、“下”是自己的根基。 有道的人無須光華如玉, 還是質樸更好一些。

歡迎轉發朋友圈, 更多內容請關注“致篤書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