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環保生活 | 帶你領略歐美娛樂圈刮起的環保風

聽說有款「紙盒子」在 ins 上紅了好長好長時間, 各路大牌潮人出門必備, 根本不想撒開手。

Anne Hathaway

Kristen Stewart

Jaime King

Bake lively

看完不禁感歎「原來大牌都愛喝牛奶!!」

「不!她們喝的不是牛奶, 是水!自來水!!」

這款名叫 Boxed Water 的紙瓶設計, 從形狀到顏色搭配, 怎麼看怎麼像一罐裝牛奶, 不過它長這樣單純是為了環保。

每個盒子都是可回收利用的, 100% BPA。

「紙瓶代替塑膠瓶」, 這樣的改變是因為人們已經非常習慣於買塑膠瓶裝水或飲料了, 而隨之帶來的塑膠廢棄情況相當嚴重, 傳統的 PET 塑膠瓶, 回收利用率只有10%, 假使一個家庭一天用掉 5 個塑膠瓶, 那一個城市每天對塑膠瓶的消耗數量就是龐大的。

再來看一組資料, 綜合調查幾個國家的能量消費情況, 發現一隻塑膠礦泉水瓶從生產、包裝到運輸, 分別要耗費 39% 、 0.3% 、 60.7% 的能量(此處「能量」表示 10.2 兆焦耳每升)。

可見, 當無數個小小的塑膠瓶加起來, 帶來的環境破壞力是驚人的。

Boxed Water 的設計師 Benjamin Gott 認為「盛水容器」的可回收利用是環保的重要一個環節, 雖然他的創意起初是為了方便水的運輸和罐裝, 不過環保和回收的考慮, 也讓 Boxed Water 一下成為潮人們喜愛的綠色生活方式, 這也是大家真正推崇這款設計的賣點。

同時, 公司宣稱通過與國家森林基金會合作, 將至少百分之一的年度銷售投入到植樹造林中,他們還承諾到 2020 年種植一百萬棵樹。

截止目前,已經種了 538,156 棵啦!

像 Boxed Water 這樣的環保設計,超市貨架上還有不少,下面介紹的幾款,或許你喝過。

I LOHAS 「一隻可擰扁的瓶子」

日本可口可樂公司在 2009 年推出的礦泉水 I LOHAS 是一款有 500 毫升容量、僅重 12 克的 PET 瓶,要知道之前相同容量的礦泉水瓶重量是 32 克,是 I LOHAS 約 3 倍的重量。

為了防止全球變暖及削減能源消耗量,日本可口可樂推進了飲料瓶的輕量化,樹脂用量削減了約 40%,當你擰瓶蓋時就能明顯感到它的「瘦身效果」,同時,喝完後的塑膠瓶還可以可輕鬆擰扁,減小體積。

首先,日本可口可樂公司通過實現瓶體輕量化實現二次節能;其次,可擰扁的瓶子也節約了不少空間;最重要的是,這一創意設計也引導了消費者的環保觀念和行為,從它的熱銷程度( 2009 年 5 月上市後,僅 97 天銷量破億)來看,就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為環保做點什麼了。

阿爾山手寫瓶標籤,「多喝半瓶水,節約一個塑膠瓶」

或許你已經領略過 2015 艾菲獎品牌公益類金獎得主——阿爾山礦泉水手寫瓶標籤的過人之處了!這款天才設計只是運用了「刮刮卡」原理,就解決了浪費礦泉水的大問題。

這樣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碰到過:開會、參加活動、比賽、和朋友外出遊玩……人多的時候就不找不到自己的礦泉水瓶了,「我的水哪去了?」「這喝了一半的是我的嗎?」「算了,再重開一瓶吧。」

「中國有 13 億人口,但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1/4,就這僅有的1/4,也經常會被浪費掉。」想想一場演唱會結束後,看臺上留下的礦泉水和空瓶子吧。

為了有效降低這種不必要的浪費,阿爾山和設計師龍傑琦合作,帶來了手寫瓶標籤的解決方案。在原有瓶標的基礎上,增加刮刮卡的特殊油墨塗層,只要用指甲隨意勾畫一下,名字、圖形、表情隨你心情,就能把這瓶礦泉水變成自己專屬的了,再也不擔心誤拿水瓶了。

這樣的設計創意也被用到了大型會議活動中,比如去年兩會上,就出現了小瓶裝( 300mm )+ 實名制的礦泉水,貼上標籤避免浪費。

「紙水瓶」,能「起死回生」

之前設計癖報導過的「紙水瓶」希望用「紙」來取代現有的塑膠瓶裝水,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使用數量。

這款設計不同於我們看到的「飲料紙杯」和「便當紙盒」,它用天然的蜂蠟來代替聚乙烯( PE )淋膜,起到紙可以防水防油的效果。

美國設計師 Luigi Rausch 不光想用紙來解救一次性塑膠垃圾造成的污染,關於「紙水瓶」的回收利用,他還想到了一個有趣的方式:每個瓶子壓扁後就是一張可退寄的明信片, Luigi Rausch 在上面印好了退寄位址,希望人們在使用後能將它們「寄回家」,再通過熱壓等處理,讓它們「起死回生」。

從這些為了節約水資源和減少一次性塑膠浪費的水瓶設計當中,足以意識到對塑膠瓶的重度依賴和它帶給環境的衝擊,很多人會好奇自己喝完丟進垃圾桶的礦泉水瓶後來去了哪裡?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是默默地換了模樣?原來,在礦泉水瓶回收流程中,首先是通過脫標、破碎、清洗等環節把瓶蓋、杯簽和瓶身三部份分離;然後在回收瓶身(也就是 PET,中文名是聚對苯二甲酸類塑膠,也就是大多塑膠瓶所用到的材質)時,會將其清洗乾淨、脫幹水份、銷售給化纖廠,用作拉絲,PET 也變成了做玩具的填充棉,或成為布料紡織的主要原料、輔料。不過要知道,傳統的 PET 塑膠瓶回收利用率只有10%。塑膠污染情況嚴峻,不同地區也看展了各樣的「反瓶裝水運動」:2012 年 3 月,美國 90 多所學校,其中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學府,聯合倡議禁止銷售或限制使用塑膠瓶裝水。2013 年,美國麻塞諸塞州的康科特鎮通過一項禁令,禁止出售僅限一人用的瓶裝礦泉水。

在自然界裡,萬物都是養分,沒有廢棄物,人類社會儘管不同,但每一點嘗試累積起來,也是很大的進步。看了這些礦泉水瓶的環保革命,你有什麼感受?

將至少百分之一的年度銷售投入到植樹造林中,他們還承諾到 2020 年種植一百萬棵樹。

截止目前,已經種了 538,156 棵啦!

像 Boxed Water 這樣的環保設計,超市貨架上還有不少,下面介紹的幾款,或許你喝過。

I LOHAS 「一隻可擰扁的瓶子」

日本可口可樂公司在 2009 年推出的礦泉水 I LOHAS 是一款有 500 毫升容量、僅重 12 克的 PET 瓶,要知道之前相同容量的礦泉水瓶重量是 32 克,是 I LOHAS 約 3 倍的重量。

為了防止全球變暖及削減能源消耗量,日本可口可樂推進了飲料瓶的輕量化,樹脂用量削減了約 40%,當你擰瓶蓋時就能明顯感到它的「瘦身效果」,同時,喝完後的塑膠瓶還可以可輕鬆擰扁,減小體積。

首先,日本可口可樂公司通過實現瓶體輕量化實現二次節能;其次,可擰扁的瓶子也節約了不少空間;最重要的是,這一創意設計也引導了消費者的環保觀念和行為,從它的熱銷程度( 2009 年 5 月上市後,僅 97 天銷量破億)來看,就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想為環保做點什麼了。

阿爾山手寫瓶標籤,「多喝半瓶水,節約一個塑膠瓶」

或許你已經領略過 2015 艾菲獎品牌公益類金獎得主——阿爾山礦泉水手寫瓶標籤的過人之處了!這款天才設計只是運用了「刮刮卡」原理,就解決了浪費礦泉水的大問題。

這樣的情況我們每個人都碰到過:開會、參加活動、比賽、和朋友外出遊玩……人多的時候就不找不到自己的礦泉水瓶了,「我的水哪去了?」「這喝了一半的是我的嗎?」「算了,再重開一瓶吧。」

「中國有 13 億人口,但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1/4,就這僅有的1/4,也經常會被浪費掉。」想想一場演唱會結束後,看臺上留下的礦泉水和空瓶子吧。

為了有效降低這種不必要的浪費,阿爾山和設計師龍傑琦合作,帶來了手寫瓶標籤的解決方案。在原有瓶標的基礎上,增加刮刮卡的特殊油墨塗層,只要用指甲隨意勾畫一下,名字、圖形、表情隨你心情,就能把這瓶礦泉水變成自己專屬的了,再也不擔心誤拿水瓶了。

這樣的設計創意也被用到了大型會議活動中,比如去年兩會上,就出現了小瓶裝( 300mm )+ 實名制的礦泉水,貼上標籤避免浪費。

「紙水瓶」,能「起死回生」

之前設計癖報導過的「紙水瓶」希望用「紙」來取代現有的塑膠瓶裝水,減少「一次性塑膠垃圾」的使用數量。

這款設計不同於我們看到的「飲料紙杯」和「便當紙盒」,它用天然的蜂蠟來代替聚乙烯( PE )淋膜,起到紙可以防水防油的效果。

美國設計師 Luigi Rausch 不光想用紙來解救一次性塑膠垃圾造成的污染,關於「紙水瓶」的回收利用,他還想到了一個有趣的方式:每個瓶子壓扁後就是一張可退寄的明信片, Luigi Rausch 在上面印好了退寄位址,希望人們在使用後能將它們「寄回家」,再通過熱壓等處理,讓它們「起死回生」。

從這些為了節約水資源和減少一次性塑膠浪費的水瓶設計當中,足以意識到對塑膠瓶的重度依賴和它帶給環境的衝擊,很多人會好奇自己喝完丟進垃圾桶的礦泉水瓶後來去了哪裡?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還是默默地換了模樣?原來,在礦泉水瓶回收流程中,首先是通過脫標、破碎、清洗等環節把瓶蓋、杯簽和瓶身三部份分離;然後在回收瓶身(也就是 PET,中文名是聚對苯二甲酸類塑膠,也就是大多塑膠瓶所用到的材質)時,會將其清洗乾淨、脫幹水份、銷售給化纖廠,用作拉絲,PET 也變成了做玩具的填充棉,或成為布料紡織的主要原料、輔料。不過要知道,傳統的 PET 塑膠瓶回收利用率只有10%。塑膠污染情況嚴峻,不同地區也看展了各樣的「反瓶裝水運動」:2012 年 3 月,美國 90 多所學校,其中包括美國布朗大學和哈佛大學等知名學府,聯合倡議禁止銷售或限制使用塑膠瓶裝水。2013 年,美國麻塞諸塞州的康科特鎮通過一項禁令,禁止出售僅限一人用的瓶裝礦泉水。

在自然界裡,萬物都是養分,沒有廢棄物,人類社會儘管不同,但每一點嘗試累積起來,也是很大的進步。看了這些礦泉水瓶的環保革命,你有什麼感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