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79歲的瓊瑤,竟這樣安排生死

16:4079歲的瓊瑤竟這樣安排生死來自十點讀書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素年錦時朗讀音訊

◆◆◆

文 | 汪貴貴

79歲的瓊瑤在3月12日發表了致兒子和兒媳婦的公開信,

交代後事。

她說這是她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 叮嚀兒子, 無論生什麼重病, 她都不動大手術、不送加護病房、絕不能插鼻胃管、不需要急救措施, 只要讓她沒痛苦地死去就好。

這個瑪麗蘇的鼻祖、蘇了一輩子的“公主心老奶奶”願意以最簡單最無聲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

公開信是一貫的瓊瑤風, 羅裡吧嗦但深情。

核心是:

“今天的《中國時報》有篇社論, 談到臺灣高齡化社會的問題, 讀來觸目驚心。 它提到人類老化經過‘健康→亞健康→失能’三個階段。 事實上, 失能後的老人, 就是生命最後的階段。 根據資料顯示, 臺灣失能者平均臥床時間, 長達七年, 歐陸國家則只有2周至一個月, 這個數字差別更加震撼了我!”

失能之後是死亡。 事實上, 瓊瑤最擔心的, 是如果自己失能, 沒有辦法決定自己怎麼死, 兒子和兒媳會因為愛和不舍對她進行治療以延長壽命。

“沒有一個臥床老人, 會願意被囚禁在還會痛楚、還會折磨自己的軀殼裡, 慢慢地等待死亡來解救他!可是, 他們已經不能言語,

不能表達任何自我的意願了!”

她說不論生了什麼重病, “讓我死得快最重要”、“幫助我沒有痛苦地死去, 比千方百計讓我痛苦地活著, 意義重大!”

“生命是偶然的, 死亡是必然的……為何我們要為‘誕生’而歡喜, 卻為‘死亡’而悲傷呢?”

甚至, 瓊瑤說“清明也不必祭拜我, 因為我早已不存在”。

筱懿說:“寫情愛的女人反而都不軟弱, 明白底色的冷酷, 即便綺麗浪漫, 最後都必須面對孤獨的內核。 ”

很多人看完瓊瑤的“遺書”有些傷感, 這個寫著“看星星看月亮談人生談理想”的愛情戲的女作家垂垂老矣, 也到了交代後事的年紀。

你們第一次看到瓊瑤的作品是什麼時候呢?

大概是在小學, 姑姑把一本《窗外》放在枕頭底下, 我不小心看到。 記得當時,

姑姑趕緊收了起來, 大概是怕我翻開受到不好的影響吧?畢竟是言情。

現在, 我也到了姑姑當年的年齡。

當年瓊瑤戲的演員已有好幾個不在人世, 瓊瑤“奶奶”直面死亡, 而我也經歷過好幾位至親的離去了。

三年前的冬天, 大伯被診斷出了肺癌。

從確診到去世, 如醫生所說的, 整整一年時間。

大伯是生意人, 從一窮二白到小有資產, 脾氣硬又好面子。

他是我們這個大家族的老大, 他唯一的兒子、我的大哥因重大車禍還在康復期, 唯一的孫子、我的侄子正值高三——他是一個不能倒下的人。

而在大伯的整個治療期間, 家人們就一直陷在深深的矛盾中。

一確診, 我們家就分成了兩派。

一派堅決認為不能告訴他, 怕他受不了這個打擊會一蹶不振,

不如讓他以為是普通肺病反而心情好有助病情;一派認為一定要告訴他, 由他自己決定在哪治療、怎麼治療。

最後的結果是, 沒有告訴他, 也放棄了去腫瘤科的想法。 他被安排進了省會醫院的呼吸內科, 以為自己是肺結核, 打幾天針就可以回家。

第一次化療, 家人和醫生說好, 故意把藥瓶套上袋子不讓他看見上面的字, 只說為了“消炎和營養”。

一開始, 大伯還沒有發覺, 每天和我們聊東聊西, 詢問回家的日期。

可是, 隨著化療藥水對他的摧殘和住院天數的增加, 他覺著不對勁兒了。

他會問醫生藥名和功效,也會去問其他病友病情。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他知道了自己的病情。

他輕輕地歎氣:“你們瞞我,哪能瞞得住呢?”

不能忽視的事實是,知道病情之後,大伯果然變得心事重重、身體每況愈下。

第二個矛盾,是否回家過年。

那年春節,大伯的病情加重。大家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他最後一個春節,大伯自己也很想和家人團聚,可醫生的建議是在醫院更加保險。

最後,生前的最後一個春節,大伯在醫院度過了。

眼見著他從精神矍鑠、充滿自信到頹靡和寥落。

有人說回家養著吃藥維持就好,有人說還要去上海、北京的醫院找更好的醫生——面對重病,治或不治、保守一些還是多多嘗試,都是艱難的選擇。

明知死亡在前,作為家人,誰都想拖延它到來的時間。

大伯的最後半個月,住在縣城醫院靠營養液維生。他插著留置針、導尿管,不吃不喝也不上床睡,只靠坐座椅一動不動,終日幹熬。

他在住院治療的間隙安排好一切,包括還在繼續的生意、家中老小的生活還有葬禮和墳地。

他不願意見朋友。世交好友的探望都會讓他憤怒。

我想,這是因為他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現在的樣子吧。

往日頭髮整齊、西裝皮鞋、談笑風趣、走路帶風,如今卻乾癟瘦削、迅速老去,連路都走不動。

這就是死亡,從來不會眷顧誰,也從來不會同情誰。

而我們,在親見一次次死亡後一點點長大,開始思考生自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開始思考死亡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

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間的一段時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對托出生命的光彩。

為什麼我們一直要說“死亡尊嚴”?

因為在病魔和死亡面前,任何一個人都無還手之力。

不得不任由它侵蝕皮膚,長滿色斑、迅速乾枯;

不得不任由它爬上眼睛、攫住身體,讓人一截截地失去知覺、失去自己。

那是一種深深、深深的無能為力感。

最可怕的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可意識卻還清醒,像是一場必須得默默忍受的淩遲。大部分人的最後時光,身體還比意識衰退得更快,太多的人閉眼被宣佈死亡之後仍然會流淚。

面對死亡,矛盾和糾結太多。死亡對身體和精神的摧殘,誰也不能感同身受。

冰冷的醫院、狹小的病床,可也意味著可能延長的壽命;

熟悉的家、溫暖的床,可能也意味著對死神的“放棄抵抗”。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卻是一個人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我們很難輕鬆,卻應該輕鬆以對。

關於死亡的本質,不是“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描述,而是《死神來了》裡的經典臺詞“沒有意外,沒有巧合,無處可逃。”“唯有新的生命才能夠戰勝死神。”

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我們知道一切的結果無法改變,可能就會釋然很多。

瓊瑤說:“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我們由於諱言死亡,最缺的不是感情,而是對死亡的知識。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到人臨終時會出現的狀況:呼吸出現“臨終喉鳴”、呼吸困難;聽覺可能是最後消失的,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說話;會很痛,會很冷,不需要吃很多東西……

高品質的臨終關懷,是不追求猛烈的、可能會給病人增添痛苦或者無意義的治療,而是盡可能地進行撫慰。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途,起點和終點都不可預料。對臨終者最大的尊重,大概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願去度過。

我想,關於“死亡”,每個人都應該和家人好好地聊一次。

他會問醫生藥名和功效,也會去問其他病友病情。

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他知道了自己的病情。

他輕輕地歎氣:“你們瞞我,哪能瞞得住呢?”

不能忽視的事實是,知道病情之後,大伯果然變得心事重重、身體每況愈下。

第二個矛盾,是否回家過年。

那年春節,大伯的病情加重。大家心知肚明,這可能是他最後一個春節,大伯自己也很想和家人團聚,可醫生的建議是在醫院更加保險。

最後,生前的最後一個春節,大伯在醫院度過了。

眼見著他從精神矍鑠、充滿自信到頹靡和寥落。

有人說回家養著吃藥維持就好,有人說還要去上海、北京的醫院找更好的醫生——面對重病,治或不治、保守一些還是多多嘗試,都是艱難的選擇。

明知死亡在前,作為家人,誰都想拖延它到來的時間。

大伯的最後半個月,住在縣城醫院靠營養液維生。他插著留置針、導尿管,不吃不喝也不上床睡,只靠坐座椅一動不動,終日幹熬。

他在住院治療的間隙安排好一切,包括還在繼續的生意、家中老小的生活還有葬禮和墳地。

他不願意見朋友。世交好友的探望都會讓他憤怒。

我想,這是因為他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現在的樣子吧。

往日頭髮整齊、西裝皮鞋、談笑風趣、走路帶風,如今卻乾癟瘦削、迅速老去,連路都走不動。

這就是死亡,從來不會眷顧誰,也從來不會同情誰。

而我們,在親見一次次死亡後一點點長大,開始思考生自何處來死往何處去,開始思考死亡的本質和生命的意義。

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間的一段時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對托出生命的光彩。

為什麼我們一直要說“死亡尊嚴”?

因為在病魔和死亡面前,任何一個人都無還手之力。

不得不任由它侵蝕皮膚,長滿色斑、迅速乾枯;

不得不任由它爬上眼睛、攫住身體,讓人一截截地失去知覺、失去自己。

那是一種深深、深深的無能為力感。

最可怕的是,你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可意識卻還清醒,像是一場必須得默默忍受的淩遲。大部分人的最後時光,身體還比意識衰退得更快,太多的人閉眼被宣佈死亡之後仍然會流淚。

面對死亡,矛盾和糾結太多。死亡對身體和精神的摧殘,誰也不能感同身受。

冰冷的醫院、狹小的病床,可也意味著可能延長的壽命;

熟悉的家、溫暖的床,可能也意味著對死神的“放棄抵抗”。

死亡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卻是一個人人都不得不面對的話題。

我們很難輕鬆,卻應該輕鬆以對。

關於死亡的本質,不是“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描述,而是《死神來了》裡的經典臺詞“沒有意外,沒有巧合,無處可逃。”“唯有新的生命才能夠戰勝死神。”

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當我們知道一切的結果無法改變,可能就會釋然很多。

瓊瑤說:“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我們由於諱言死亡,最缺的不是感情,而是對死亡的知識。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到人臨終時會出現的狀況:呼吸出現“臨終喉鳴”、呼吸困難;聽覺可能是最後消失的,所以千萬不要隨便說話;會很痛,會很冷,不需要吃很多東西……

高品質的臨終關懷,是不追求猛烈的、可能會給病人增添痛苦或者無意義的治療,而是盡可能地進行撫慰。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途,起點和終點都不可預料。對臨終者最大的尊重,大概就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願去度過。

我想,關於“死亡”,每個人都應該和家人好好地聊一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