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華古國文明為何能傳承下來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 與之對應的是四大文明古國, 而如今, 除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外, 只有中國文明不中斷。 儘管有許多證據可以解釋中華文明長壽的原因, 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比其他古代文明更為長壽。 很少有學者提出這一問題, 更別說試圖解答。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文明沒有中斷

黃河

中國, 位於東亞, 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 通用漢語。 中國人一般以龍的傳人、炎黃子孫自居, 56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有著悠久的歷史, 距今約5000年前, 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 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 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 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臺, 共和政體建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 民族眾多, 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 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 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魏晉南北朝和宋遼金元時期, 各民族進一步融合, 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 而人口也不斷攀升, 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 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 而到目前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華夏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 是東亞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國, 在世界文化體系內佔有重要地位, 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 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 中華民族還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傳統藝術形式有詩詞、戲曲、書法和國畫等等, 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文化沒有中斷

1.國家性質上, 埃及被分別被亞歷山大, 羅馬, 伽太基, 阿拉伯...統治過;巴比倫完了阿拉伯, 僅現在的阿拉伯國家就有幾十個!只有中國失去過他的主權國性質。

2.地理的原因, 由於我國的特殊位置。 我國東臨大海在航海大時代來臨前海上沒有什麼敵人除了一些海盜;西北是大面積的草原遊牧民族的文明比較低雖然幾次征服中國但都被同化;西南是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即使現在交通也很不便利, 想像一下在古代唐僧從西北去印度走了幾年, 在生產不發達的古代被其他的較高文明的國家如羅馬大規模的攻擊是不可能的。

其他三個國家兩個在中東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很難保證其軍事一直佔有優勢, 同時印度也比較容易被北方和西方的敵人攻擊, 亞歷山大同學曾經打到了印度, 莫臥兒王朝也是從北方來的。 而我國的周邊沒有比較強大的文明。

文明是世俗文明,沒有宗教信仰支撐。 由於沒有宗教的絕對的控制(我國的宗教從來沒有控制政權,而虔誠的信徒人數很少,大家都相信財神等等比較保佑升官發財的神仙),文明就少了宗教的狂熱和偏執,政策就比較人性和平和不會給社會帶來大的動亂,例如歐洲的宗教改革殺的血流成河。 的貴族制度的衰落。 中國沒有歐洲式的貴族制度,從漢朝起中央政權極力削減貴族的封地和權利,並剝奪了貴族擁有武裝的權利,中國的貴族隨著朝代的更替和時間的推移而地位下降。

朝代更替時大部分的原貴族被消滅或變成平民,沒有形成像英國貴族一樣擁有世襲領地和武裝,成為一個政治團體可以和王朝分庭抗禮,沒有力量制約王權,只能順從于王權,從而不會引領社會的革命和變革,從另一方面說也減少了政治的不穩定。

3. 科舉制度的偉大作用。 科舉制度是一個偉大的發明, 這個制度使得社會最底層的人有可能進入上流社會, 所謂“朝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這個誘惑是極大的而且成本相當於死亡和牢獄是極小的, 不少農民起義者是在科舉實在考不上的時候才被迫造反的, 如黃巢、洪秀全。所以,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極大的穩定了中國社會同時延續了儒家文明。

4.文化上,以漢字為文化載體的中華文化沒有斷過其原因是中國不是一個好侵略的國家,中國從不遠征,即使鄭和下西洋也是和平出訪,不遠征就不會遭人報復,就不會被人毀滅種族和文化。中國在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主流文化統一(儒家文化),一支延續至今。其他三個國家的後代已經是雀占鳩巢了今日之埃及、印度、伊拉克非昔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佛教起源於印度,但現在在印度已經看不到任何佛教的影子了,他們的種族和文化已經斷檔了,主流文化已經變了。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文明沒有中斷

中國漢字的演變

一系列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何中華文明能擴展並影響其他遠離黃河流域的族群。在這些因素中,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就是,古代中國人有一種與“天”緊密聯繫的世俗宗教。儘管現代中文裡的“天”在英語中翻譯成“Heaven(天堂)”,但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天”是高高在上的,是仁慈與先知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著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統治人類社會。雖然“天”被具化為一個神,受到人們朝拜,被稱作上帝(或上天),但它卻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被灌輸了一種非排外的世界觀(正如天堂並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種相容並蓄的文化。 所以,認為“天”並不限於某一族群,這與《聖經?舊約》中基督上帝僅限於猶太人不同(直到耶穌之後,基督教才被允許流傳至異教徒)。而恰恰這種特性使得非漢族地區的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鑒於此,加之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制度化的教會組織的存在,使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或許也是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

在之後的中文用語中,“上帝”的“帝”一詞被頻繁使用,但並非特指某一位神,而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他因受天命而享有管轄天下的權力。正如“天”代表了一種非排他的、跨族群的秩序一樣,受天命的中國統治者(“帝”或皇帝)則不僅是漢族的領導者,也是全中國所有族群的管轄者(狄百瑞)。

另一個導致中華文明不斷擴張的因素則是皇室的統治方法,通過文化吸收以及示範效應等方法,而不是通過征服和壓迫。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開始,中國統治者設立了一套分封制度來管理遊牧族群。與西方不同,羅馬帝國征服歐洲後,用羅馬文化取代了希臘文明,而在中國的王朝更替中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文化斷層。此外,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

正因為中華文明的相容並蓄,才使少數民族統治者更容易包容並接受中原文化。事實上,滿洲人毫無後顧之憂地接受了漢族文化。假設來說,這就好比羅馬人吸收了希臘、埃及文明,雅利安人包容了哈拉帕(印度)文化,而不是在征服後就以自身文明取代這些文明。

同樣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後者往往繼承前者的制度結構和統治文化而非推翻後重新建立。在秦(前221—前206)、漢(前206—西元220)最早的兩個王朝時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 另外,還包括度量衡。自漢代以來的政府結構,以及從周朝開始的書寫體系(包括象形文字)歷經王朝興衰沿用至今。雖然儒學於西元前136年被定為“國教”(見第二章),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靜靜地流傳下來。由此可見,要理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瞭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不難想像,我們的祖先是以大地農民的眼光觀看百川匯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從未間斷,關鍵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使我們更加期待21世紀中國復興後主導新的世界秩序將是何等景象。

本文由平行學社(線上文學分享學習交流平臺)編輯發佈!

全國文學、歷史愛好者的聚集處~歡迎大家來勾搭~

如黃巢、洪秀全。所以,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制度極大的穩定了中國社會同時延續了儒家文明。

4.文化上,以漢字為文化載體的中華文化沒有斷過其原因是中國不是一個好侵略的國家,中國從不遠征,即使鄭和下西洋也是和平出訪,不遠征就不會遭人報復,就不會被人毀滅種族和文化。中國在2000年的封建社會中主流文化統一(儒家文化),一支延續至今。其他三個國家的後代已經是雀占鳩巢了今日之埃及、印度、伊拉克非昔時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佛教起源於印度,但現在在印度已經看不到任何佛教的影子了,他們的種族和文化已經斷檔了,主流文化已經變了。

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文明沒有中斷

中國漢字的演變

一系列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何中華文明能擴展並影響其他遠離黃河流域的族群。在這些因素中,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就是,古代中國人有一種與“天”緊密聯繫的世俗宗教。儘管現代中文裡的“天”在英語中翻譯成“Heaven(天堂)”,但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天”是高高在上的,是仁慈與先知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著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統治人類社會。雖然“天”被具化為一個神,受到人們朝拜,被稱作上帝(或上天),但它卻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被灌輸了一種非排外的世界觀(正如天堂並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種相容並蓄的文化。 所以,認為“天”並不限於某一族群,這與《聖經?舊約》中基督上帝僅限於猶太人不同(直到耶穌之後,基督教才被允許流傳至異教徒)。而恰恰這種特性使得非漢族地區的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鑒於此,加之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制度化的教會組織的存在,使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或許也是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

在之後的中文用語中,“上帝”的“帝”一詞被頻繁使用,但並非特指某一位神,而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他因受天命而享有管轄天下的權力。正如“天”代表了一種非排他的、跨族群的秩序一樣,受天命的中國統治者(“帝”或皇帝)則不僅是漢族的領導者,也是全中國所有族群的管轄者(狄百瑞)。

另一個導致中華文明不斷擴張的因素則是皇室的統治方法,通過文化吸收以及示範效應等方法,而不是通過征服和壓迫。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開始,中國統治者設立了一套分封制度來管理遊牧族群。與西方不同,羅馬帝國征服歐洲後,用羅馬文化取代了希臘文明,而在中國的王朝更替中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文化斷層。此外,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

正因為中華文明的相容並蓄,才使少數民族統治者更容易包容並接受中原文化。事實上,滿洲人毫無後顧之憂地接受了漢族文化。假設來說,這就好比羅馬人吸收了希臘、埃及文明,雅利安人包容了哈拉帕(印度)文化,而不是在征服後就以自身文明取代這些文明。

同樣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後者往往繼承前者的制度結構和統治文化而非推翻後重新建立。在秦(前221—前206)、漢(前206—西元220)最早的兩個王朝時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 另外,還包括度量衡。自漢代以來的政府結構,以及從周朝開始的書寫體系(包括象形文字)歷經王朝興衰沿用至今。雖然儒學於西元前136年被定為“國教”(見第二章),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靜靜地流傳下來。由此可見,要理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瞭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不難想像,我們的祖先是以大地農民的眼光觀看百川匯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從未間斷,關鍵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使我們更加期待21世紀中國復興後主導新的世界秩序將是何等景象。

本文由平行學社(線上文學分享學習交流平臺)編輯發佈!

全國文學、歷史愛好者的聚集處~歡迎大家來勾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