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PRD之道:4個撰寫PRD的關鍵思路

作者分享了4個撰寫PRD的關鍵思路, 希望這些思路, 可以讓你在撰寫PRD時有所受用。

我看了一下互聯網上面的文章, 流覽量高的文章,

基本上在事無巨細地講PRD的每個環節該怎樣寫, 甚至直接提供了PRD模版, 可能的確對於產品小白來講是比較受用的。

那麼我這篇更偏“道”一些, 想講一講做產品兩年多以來, 對PRD撰寫的一些思考:

一、撰寫PRD應該是一個的動態獲取資訊的過程

心理學上, 有一個效應叫做:錨定效應。

大概是講, 人會傾向於依賴容易獲得的資訊, 快速得出結論。

比如, 我們常常說的“第一印象”;或者《思考, 快與慢》中作者提到的大腦中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或者《約伯斯傳》中提到喬幫主常用的判斷工具“直覺”。

這是原始進化動物生存的本能——站在劍齒虎面前思考的猿猴早被滅絕了。 這種決策路徑效率高, 省心省力。

但是在未儘量獲取足夠資訊的情況下(或經驗欠缺的情況下),

快速確定一個產品需求或產品方案(下決策)是很危險的, 特別是面對複雜需求、複雜專案。

做完決策後, 還有會有一種沉沒成本效應的心理作祟。 決策者即使後來認識到錯誤, 往往也難以說服自己改變船頭的方向(腦補一下跟開發哥哥說要改需求的痛苦情景)。

(摘自《神秘的程式師》by西喬)

因此在開始撰寫產品PRD之前, 需儘量獲取更多的資訊, 使用使用者調研、資料分析等手段。 最土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多問幾位前輩的意見, 兼聽則明。 但是, 如果在執行過程中, 如果真的發現方向偏了, 也要有勇氣踩刹車, 勇於承擔錯誤。

二、物件導向設計產品

其實我大學學的是物流管理, 半毛錢程式設計都不懂, 但是曾經讀過Java的介紹留下印象:Java是一門物件導向的程式設計語言。 什麼是物件導向?結合兩年多的產品經驗, 以我粗淺的理解, 主要有幾個特點:抽象、封裝、可複用。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可以被抽象的。

比方說, 你要做一頓飯。

鍋碗瓢盆, 可以算作炊具。 油、糖、鹽、醋, 可算作調料。 青菜、肉, 可算作食材。 那麼炊具, 調料, 食材, 就是你做飯時需要調用的物件。

封裝是個啥意思呢?

簡單說, 就是老死不相往來。 炊具、調料、食材三者互不關心各自有什麼內容。 你把生菜換成芥藍, 我還是可以把它做成一道菜。

那麼可複用呢?

我每天都可以拿這三個物件做飯。 老王來了, 他也可以拿這三個物件做飯, 不用自己帶一套過來。

(如果理解錯了, 求程式師勿噴。 )

我認為設計產品時, 也需要物件導向設計。

舉個簡單的例子。 以往唯品會app的忘記密碼功能, iPhone、Android、iPad、WAP都需要開發一套原生介面, 維護成本高, 後來改成了統一的H5流程, 那麼原生app再也不用關心H5忘記密碼的流程到底是怎樣的, 忘記密碼的反覆運算也不依賴app的發版。

以後如果多了一個安卓pad, 也可以直接拿H5頁面用。

第二個例子。以往唯品會個人中心功能表資料在中間層(服務層)配置維護,且不支援分流。但是公司內部有一個開關分流系統,可以創建開關,並靈活配置各種複雜規則。

那麼,按物件導向的思維設計:

對於前端。前端去請求功能表資料時,需要獲取的僅僅是:哪些功能表有資料?中間層返回了資料,前端就展示出來。不返回資料的,不展示;對於中間層。如果某個功能表需要分流,那麼可以在這個功能表上配置一個開關編碼,按這個開關編碼,帶上前端請求時帶的一些參數(使用者資訊),去請求開關分流系統。那麼中間層也不必理會開關的配置複雜規則,僅僅需要知道一個結果:開或者關。開,就向前端返回某功能表的資料;關,則不返回。對於開關分流系統。仍然是幹自己的事情,管理開關的創建及規則配置。

三者之間的邊界清清楚楚,而且對於運營來講,極其靈活。

再扯遠一些,很多交互設計定義的元件(報錯元件、彈窗元件等),其實也是物件導向思想的一種應用。

物件導向設計產品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便是節約開發、維護成本。另外,也能説明產品經理提高抽象思考能力,關注問題的本質。

三、面向PRD用戶角色進行設計

PRD其實本身也是一件產品。它的用戶是:開發、測試、設計師、專案經理。好的PRD也應當符合交互基本原則:don’t make me think。

在撰寫PRD的時候,需要仔細的考慮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需求:

開發。涉及多開發團隊時,不同的團隊希望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開發範圍邊界是什麼?當然,最重要的,需要怎樣開發?和以往相比,改動了哪些東西?測試需要知道,使用者場景有哪些,便於撰寫豐富的用例,模擬真實的操作場景。設計師,需要瞭解哪些介面需要重新設計。專案經理需要知道專案的基本人員組成、預期上線時間、資源、風險等狀況。

在撰寫文檔時,最好能針對不同角色,劃分不同的模組進行闡述,向不同的人展示不同的重點內容。同樣也是面對物件的思維。

四、結構化、圖化

PRD應儘量使用目錄、表格、流程圖、交互圖等結構化的表現方式。程式猿哥哥都喜歡。

曾經有一些產品經理寫了一堆的文字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總結一下撰寫PRD應該是一個的動態獲取資訊的過程物件導向設計產品面向PRD使用者角色進行設計結構化、圖化。

此外,撰寫PRD是一件需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的事情。但願上面的這些思路,可以讓你的PRD變得更牛逼一些。共勉。

本文由 @Joao_Zhang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第二個例子。以往唯品會個人中心功能表資料在中間層(服務層)配置維護,且不支援分流。但是公司內部有一個開關分流系統,可以創建開關,並靈活配置各種複雜規則。

那麼,按物件導向的思維設計:

對於前端。前端去請求功能表資料時,需要獲取的僅僅是:哪些功能表有資料?中間層返回了資料,前端就展示出來。不返回資料的,不展示;對於中間層。如果某個功能表需要分流,那麼可以在這個功能表上配置一個開關編碼,按這個開關編碼,帶上前端請求時帶的一些參數(使用者資訊),去請求開關分流系統。那麼中間層也不必理會開關的配置複雜規則,僅僅需要知道一個結果:開或者關。開,就向前端返回某功能表的資料;關,則不返回。對於開關分流系統。仍然是幹自己的事情,管理開關的創建及規則配置。

三者之間的邊界清清楚楚,而且對於運營來講,極其靈活。

再扯遠一些,很多交互設計定義的元件(報錯元件、彈窗元件等),其實也是物件導向思想的一種應用。

物件導向設計產品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便是節約開發、維護成本。另外,也能説明產品經理提高抽象思考能力,關注問題的本質。

三、面向PRD用戶角色進行設計

PRD其實本身也是一件產品。它的用戶是:開發、測試、設計師、專案經理。好的PRD也應當符合交互基本原則:don’t make me think。

在撰寫PRD的時候,需要仔細的考慮面向使用者角色的需求:

開發。涉及多開發團隊時,不同的團隊希望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開發範圍邊界是什麼?當然,最重要的,需要怎樣開發?和以往相比,改動了哪些東西?測試需要知道,使用者場景有哪些,便於撰寫豐富的用例,模擬真實的操作場景。設計師,需要瞭解哪些介面需要重新設計。專案經理需要知道專案的基本人員組成、預期上線時間、資源、風險等狀況。

在撰寫文檔時,最好能針對不同角色,劃分不同的模組進行闡述,向不同的人展示不同的重點內容。同樣也是面對物件的思維。

四、結構化、圖化

PRD應儘量使用目錄、表格、流程圖、交互圖等結構化的表現方式。程式猿哥哥都喜歡。

曾經有一些產品經理寫了一堆的文字山,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總結一下撰寫PRD應該是一個的動態獲取資訊的過程物件導向設計產品面向PRD使用者角色進行設計結構化、圖化。

此外,撰寫PRD是一件需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的事情。但願上面的這些思路,可以讓你的PRD變得更牛逼一些。共勉。

本文由 @Joao_Zhang 原創發佈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