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瀘州畢六福:中國油紙傘非遺傳承大工匠

非遺傳人畢六福

作者:官國柱 韓小玲

“六福”分水油紙傘即是取自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的名, 更有它吉祥如意之寓意。 用傳統的龍鳳吉祥等圖案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

主色調以大紅寓意紅紅火火的美好之意, 可以從此間窺探出製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給予, 並透出它豐富的文化內涵:油紙與“有子”諧音, 寓意多子多福;傳統婚禮上, 新娘出嫁下轎時, 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辟邪;傘架為竹, 寓意節節高升;外形為圓, 寓意美滿團圓;桐油, 在民間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規規矩矩做事, 踏踏實實做人, 這樣才能撐起頭上的一片天。

——中國非遺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畢六福父親、一位油紙傘老藝人之遺言

中國著名酒城瀘州, 古老的分水古鎮。

青石板鋪就的長長小巷, 雕花門窗的陳舊街景, 古樸的制傘作坊, 簷柱上懸掛的紅燈籠, 一切都是那麼古老、原真、質樸。

細雨, 陽光, 精美的油紙傘。

經典愛情《白蛇傳》中, 許仙與白素貞在西湖斷橋以傘為媒, 千古奇緣傳佳話。

戴望舒《雨巷》描繪了淒婉美好的景象, 油紙傘已成為浪漫古典的符號。

毛澤東去安源傳播革命, 手攜油紙傘, 代表著闖天下經風沐雨的決心。

張愛玲小說《十八春》, 記憶最深的是世鈞與曼楨遇雨時買油紙傘那一段。

瓊瑤遠在海峽那頭, 卻永遠忘不了故鄉瀘州那分水紅紅的油紙傘。

畫家陳逸飛的名畫《油紙傘》上, 一覽無餘江南女子的古樸秀美。

玲瓏五彩衣, 默默曆風塵;縱使千根骨, 終歸一點心。 撐開新氣象, 留住好光陰;今日斷橋上, 能逢避雨人。

這是對中國油紙傘生動的寫照, 也是對中國第一手工製作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瀘州分水油紙傘的刻畫。

分水油紙傘冥冥之中頑強執著堅持手工製作, 這是制傘工匠們的功不可沒。

領頭人畢六福, 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 製作直徑16.2米蜚聲中國油紙傘界的“傘王”, 創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中國分水油紙傘, 歷史已有一千多年, 是世界上最早的雨傘, 純手工製成, 全部取材于天然, 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 其中有著神奇的傳說與悠久的歷史, 更有中華工匠精神的彰顯。

承嬗離合 一脈相傳

我們分水油紙傘歷史文化, 是淵源悠久、有史證為鑒的。 清光緒八年(1882), 瀘縣誌卷第三有記載:瀘制的桐油紙傘, 當時就很有名了, 那時制傘作坊就有二十餘家,

以分水嶺這個地方制的最佳, 款型圖案很美, 也十分精巧。 以探索和發掘的深度視野, 瀘州分水傘的歷史應推至西漢, 因聽祖輩說過, 西漢為擴大華夏西南疆域, 使者唐蒙受當朝差使, 從長安帶著時下的皮張傘來到蠻荒西南, 率眾將士拓建後為有名的“南夷道”, 那時軍士們就用上了我們分水的油紙傘。

——畢六福

透過歷經風雨的木質門, 陽光瀝過天井, 灑在蜿蜒的小巷裡。

青石板鋪成的老街, 穿過狹窄的門廳, 泥質的土地裡散發著一絲一縷桐油的氣味, 彌漫在分水古鎮的空中。

在這古鎮裡循著油紙傘氣、油紙傘味走進深處, “中國分水手工製作油紙傘傳習所”(也是分水油紙傘廠), 一股特有的悠香撲面而來, 沁人心脾。

透過廠房那陳舊的木板房, 那斑駁的竹夾牆, 那古樸的青石板天井, 一種時光倒流的穿越氣息撲面而來。

油紙傘廠房裡, 不管是砍竹子、削竹節、制傘架、裱糊紙等, 女工們動作俐落, 聚精會神忙碌在手工制傘的工序中。 傘骨、傘架佔據了廠房大半面積。

畢六福, 一張平和的四方臉, 平凡得沒什麼顯突之處, 若一定尋找出什麼特質, 那左臉腮上有兩顆細小的黑痣, 好似傘骨一樣;他那雙眯縫眼, 常常是鬆鬆垮垮地半睜半閉, 一種從來沒睡醒的神態, 但只要一投入製作油紙傘, 那眼神就亮了起來;幾十年浸泡薰染後的一雙桐油手, 由於長期的手工制傘操作, 粗糙的十指已有些變形了, 成了毛坯傘架;穿著一身中式盤扣棉質衣服, 圓口老式布鞋,系著沾有厚厚桐油垢的工作圍裙,身體有些微微躬曲,就形象上看去,活脫脫的一把分水油紙傘,其專注神情和專心儀容構成的專一姿態,宛如一個油紙傘的活化石雕塑。

但他在製作油紙傘的工作臺前,熟練地將一根根細如絲的線,一根根密如篾的竹,一張張彩繪的油紙,細細地刷上桐油,粘在撐起的龍骨架上,仔仔細細,神情專注地製作油紙傘。

這不僅是畢六福在完整地以工匠精神製作油紙傘,而是將他對油紙傘一輩子的情懷,一點一滴地注入到油紙傘的製作工藝中。

如果沒有介紹,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似乎一點都不沾邊。

追本溯源,畢六福家世代生活在分水嶺,儘管其間有輾轉,有遷徙,也有變故,但心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充滿桐油味的分水古鎮,感情上一直被五彩油紙聯繫得魂牽夢繞,似乎這一生冥冥之中就是為手工油紙傘的傳承而來。

分水古鎮,這座位於中國酒城瀘州之南的偏遠小鎮,自古以來,便以油紙傘而聞名四海。據清光緒八年(1882)《瀘縣誌·卷第三》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廂業此者二十餘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者,而以分水所制最佳。原有美美,現有六福,工作益精巧。”

由此可見,追溯於清代始,分水嶺油紙傘已是小有名氣,且其製作工匠之多,工藝水準之高,使用者之眾,都是有案可稽的。按瀘州史學界的廣泛說法:分水油紙傘工藝的使用和傳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製作歷史超過四百年。

流傳百年,傳到畢六福已整整六代了。

百年之前,畢六福的第一代曾祖父,從小便跟著分水街上學做傘,成年之後,成為分水油紙傘行當中,手工技藝最好,製作技藝最精良的油紙傘匠。至此,畢家與油紙傘結下了世世代代的不解情緣。

而說起“畢氏油紙傘鋪”,還得從畢家第二代傳人畢祥路說起。

畢祥路也是從小跟師學藝,畢祥路自小天賦極高,聰明伶俐,悟性極強,還肯下功夫鑽研。在師傅與父親耳提面命的諄諄教導之下,他掌握了一手嫺熟的制傘技術。長期的學藝生活,與鍥而不捨的制傘精神,令他有了自己的思考,與其長期替別人打工,不如自立門戶,成立畢家自己的油紙傘鋪。由於制傘工藝好,制的傘經久耐用,使“畢氏油紙傘鋪”開始漸漸熱鬧起來。

“畢氏油紙傘鋪”門前賓客如雲,人來人往,油紙傘生意蒸蒸日上。俗話說:“樹大分丫,兒大分家。”眾兄弟都在一條不大的街上做油紙傘,供大於求,何況街上還有其他傘鋪。於是,畢家開始尋求新的出路。

畢家經過家庭商量,採取了向外發展的辦法。

清末民初時期,畢家開始遷往貴州赤水發展油紙傘。貴州盛產桐油,而桐油是決定油紙傘品質的關鍵,畢家開始在赤水落地生根,辦起了傘廠。畢家傘廠出產的油紙傘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受到貴州百姓的喜愛,傘廠效益日進鬥金;另外,卻帶給了當地傘業強烈衝擊。當地傘業的“地頭蛇”聯合排斥畢家傘廠,在這樣孤立無援的狀況下,畢家傘廠不得不另選途徑。

19世紀中葉直至新中國成立期間,畢家傘廠歷經波折,先後在瀘州市的後河街、山岩腦、先市鎮、大較場開過傘鋪。

好事多磨,幾經輾轉,畢六福的曾祖父帶著祖父,決定重回故土,回到分水做傘,自此,畢家世代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片養育“畢氏油紙傘鋪”的土地。

畢六福說曾祖父那輩本是八兄弟,八兄弟除了曾祖父生下他祖父兄弟倆外,其他七兄弟生下的全是女兒。畢家傘廠自第一代起,便是傳男不傳女,男丁可娶進媳婦,幫襯家裡和傘鋪,而女兒卻會嫁出去,成為別人的媳婦。由於曾祖父的兄弟生下的都是女兒,女兒出嫁,單傳的男丁成為做傘的唯一傳人,日薄西山,做傘的男丁漸漸老去,最終逝去,傘廠無人繼承,傘廠自然衰落倒閉。

畢家相傳至今,有個奇怪的現象。

從畢六福的父親到畢六福的兒子,三代都是單傳,都只有一個兒子。興旺了近百年的瀘州各地“畢氏商鋪”漸漸落幕,最後,只剩下了畢六福這一代傳人。

百年堅守 匠心獨具

我們分水油紙傘的製作文化,是千百年堅持了手工製作,而且是精製細做的。傘骨選用區域內竹海等地海拔八百米以上的深山老南竹,韌性大、彈力強,並經防黴、防蛀等工序處理;傘面選用拉力強的特製手工棉紙,傘面手工繪圖,並在傘面刷上特製熟桐油,桐油傘具有極強的紫外線過濾功能,不論日曬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經久耐用,生態環保;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紙傘生產企業,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畢六福

分水油紙傘廠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瀘縣制傘生產合作社。

而畢六福的父母都是制傘合作社的工人。

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煩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

畢六福的父親十幾歲時便開始做傘,做的時間長了,對每一道工序都瞭若指掌,成為傘廠的“通才”,從製作傘架到敷傘面,無不精通。

從小便跟在父母身邊的畢六福,耳濡目染之下,薰陶成性。當看到一根根楠竹,經過父母的手藝,變成一把把巧奪天工的油紙傘時,他心中的油紙傘細胞開始蠢蠢欲動。上小學時,他一直在油紙傘作坊消磨,常常在家耗到上課鈴打第二聲響的時候,才急匆匆地跑去上課,只為了在母親上廁所或吃飯之餘,能偷偷給油紙傘的傘撐串線。

偷偷鍛煉出的手藝,讓畢六福心癢難耐,開始央求父母將一些油紙傘簡單的製作工序教給他。起初,父親並不同意,自己做傘一輩子,知道這行的艱苦,且做傘收入較低,來源也不寬,一個月辛辛苦苦做下來,養家糊口都有困難,不想孩子也做這行。這應該是父輩們的通病,自己從事的行業,知其辛酸,大多數都不希望孩子跟自己從事同一行。而他卻在父親面前,堅定不移地要求父親教導自己油紙傘的製作技藝,此時他已將油紙傘作為自己的一種嚮往和追求。

父親無奈之下,答應讓畢六福學習制傘手藝。父親應下之時,便對畢六福說道,既然你選擇了做傘,那就必須規規矩矩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樣才能撐起頭上的一片天。

1975年,畢六福中學畢業,受到當時毛主席的指令“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這上山下鄉運動中,他作為全國知識青年的一分子,當然不例外。

最初下鄉之時,由於畢六福個頭矮小,身材消瘦,無公社接收,後來還托“關係”被安排在分水鎮郊鄉下當知青,生產隊讓他看山守林。

當時在鄉下,畢六福憑藉一手制傘技藝,吸引了隊長的青睞,隊長有意撮合畢六福留在鄉下做自己的女婿,而他“油鹽不進”,那隊長也百思不解:讓你娃有好日子過,你娃還不願,你娃想啥子?

其實,畢六福這知青,對做油紙傘的事兒,依然牽掛於心,沒有放棄。

1980年,知青返城,畢六福順理成章地回到了分水油紙傘廠,開始了正式的做傘人生。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瀘州分水油紙傘廠處於“黃金鼎盛時期”,在瀘州境內共有大小分廠100多家,當時從事做傘的職業做傘人高達上萬,年產油紙傘2000萬把,銷往全國各地。

分水油紙傘,還有紅色革命功績。當年紅軍長征在瀘州敘永、古藺、赤水等地轉戰時期,紅軍後勤部曾專程在瀘州購買分水油紙傘做雨具。著名的開國元帥朱德、劉伯承在瀘州駐軍過,對分水油紙傘情有獨鍾。1962年,朱德到瀘州考察時,還詢問過油紙傘的情況,當時瀘州軍區還訂購了10把油紙傘送給他。抗美援朝時期,後勤總部曾在瀘州下達50萬把油紙傘的任務支援前線。

而畢六福所在的分水油紙傘廠,便在如此鼎盛興旺的“油紙傘時代”裡發展起來。但好景不長,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鋼架傘與布傘的普及,實用方便的鋼架傘開始逐漸取代油紙傘,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細琢的油紙傘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短短一二十年間,江南地區手工油紙傘生產企業紛紛關門停產。分水油紙傘在孤獨中堅守,隨時面臨著倒閉失傳的危險。

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廠裡開始另尋生路,決定成立鋼骨布傘車間,廠裡決定派遣畢六福到武漢東方機械廠學習製作布傘和設備維修技術,學成歸來後可以回廠負責鋼骨布傘車間的制傘和設備維修。為此,廠裡讓畢六福帶了滿滿兩件瀘州老窖特曲酒去應酬武漢東方機械廠的廠長。

畢六福來到東方機械廠,憑藉極高的悟性,別人三個月才學會的設備維修和布傘製作,他一個月便已能嫺熟操作。在東方機械廠,已熟練掌握技術的畢六福開始打起模具的主意,結識了生產管理模具的小周,幾次三番地要求小周“複製”一個模具給他,還因此貢獻出好幾瓶瀘州老窖特曲酒,模具因此到手。

學成之後,畢六福帶著模具回到分水油紙傘廠,開始著手鋼骨布傘車間。由於鋼骨布傘所需的原材料要從江浙一帶運輸到瀘州分水,長此以往,運輸成本增高,一把鋼骨架傘做出來,比在市面上買一把還貴。因為成本高的緣由,鋼骨布傘車間不到一年便倒閉了。

經歷過鋼骨布傘車間的“慘敗”之後,分水油紙傘廠另闢蹊徑,成立了蜂窩煤車間,全廠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推選畢六福當蜂窩煤車間主任。一個小班頭,錢沒比別人多拿一分,活卻比別人幹得多。畢六福卻毫無怨言,不負眾望,憋著勁兒努力讓這個蜂窩煤車間“供養”著分水油紙傘廠的所有員工。

當時的分水油紙傘廠已經難以維繫,油紙傘岌岌可危,鎮領導開始著急。1994年,分水鄉牟書記找畢六福談話,希望他能出來帶領傘廠職工繼續幹下去,其實是變相地將無法生存的傘廠丟給畢六福。畢六福踏實肯幹,腦子靈活,廠裡職工一致推選他帶領大家幹,畢六福騎虎難下,只能迎難而上,答應接下傘廠。

畢六福接手的是:十幾萬元的債務,一年下來利息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那時,廠裡退休工人一月才領10元錢的工資。聽說畢六福同意當廠長,有人說他:“畢老三(畢六福在家排行老三)你真是個傻兒,傘廠已經是個空殼殼、爛攤子、空架子了,難道你還有回天的本事?”

畢六福卻不信邪,他接手廠長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解決當前的具體困難。他馬上召開職代會。征得全廠職工同意後,將不用的幾間老廠房賣了,還清了老賬;退休工人每月才發10元錢太少了,加到每月發15元;油紙傘價格太低沒什麼利潤,他狠抓了制傘品質和傘的款式後,連續提三次價,將原來3元多一把提到5元多;工人們的工作與經濟效益掛鉤,落實到人頭,多幹多得。工人們一月能領到兩三百元了。

1996年,經上級部門研究決定,傘廠可由個人承包,承包費從2萬降到8000元,可是當時的經濟狀況下,根本沒人來揭這張“黃榜”。

畢六福再一次以過人的膽識,在無人應承之下,把傘廠承包下來。晚上回家之後,妻子陳元香一陣斥責:“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傘廠根本看不到希望,接下來之後,全廠員工都望著你一個人吃飯,你能怎麼辦?”畢六福卻胸有成竹,對著妻子的責怪回應道:“甭擔心,絕對幹好。”

那不是畢六福傻,他接過不景氣的傘廠,是他對油紙傘情深所致。

存毀之時 不忘初衷

我們分水油紙傘有自己的資源文化,一產竹,二產紙,三產桐油,三物產形成了一個油紙傘的產業鏈條,是獨一無二的。瀘州正處地球北緯28°,據資料顯示,這個緯度是地球物產豐富帶,中國唯一有“老窖”和“郎酒”兩個名酒的出產地,也是中國除夕能品到早茶的中國特早茶祖源地。竹子,尤其是制傘的楠竹,瀘州這方盛產,完全是竹子的天堂,緊鄰分水的納溪是全國百強林業縣區。毛紙,竹為主要原料,這個由來已久,瀘州也廣產。桐油,因氣候適宜,瀘州這兒特產,十分優質,而且榨取方法是桐子炒熟榨成純桐油,是制油紙傘的絕佳品。

——畢六福

任何一種傳統工藝的堅守,都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

分水油紙傘技藝傳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承包下傘廠的畢六福,由最初的信誓旦旦開始頭痛不已。

製作油紙傘的桐油開始大幅度漲價,成本開始增加。一百多號工匠,一百多個家庭,要糊口要生存。每到發餉,大家睜眼張口,望著廠裡要工資回家,買油鹽柴米醬醋茶過日子。

立了軍令狀的畢六福,不得不面對這些,說一千道一萬,解決一廠之生計才是頭等大事。為此,他也開始順時局,針對廠子生存不佳現狀,考慮如何降低成本,抓好市場銷售,保證工匠們的收入,讓廠子先生存穩定下來。

最初,畢六福想到的應對之法,便是試著用化學油代替桐油做傘,這的確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由於用的化學油,生產製作技藝比用桐油,要簡捷輕便。一段時間,制傘的產量也上來了,銷量也有所增長,還真解決了一時之困境,大家臉色也由陰轉晴,覺得分水油紙傘的春天又似乎回來了。

可是,好景不長,退貨的,斥駡的,紛至遝來。

這可讓畢六福傻眼了:這是咋回事?哪兒出了問題?

面對廠子生存和制傘技藝傳統的現實矛盾,為解決調查出的問題,畢六福請來父親,老人認真傾聽制傘的原材料,查看了制傘工序過程,細端了油紙傘成品後,語重心長說道:“六福啊,現在你用化學油糊傘,操作是輕快了,開支也是少投了,可違反了傳統,咋不出事?我們分水油紙傘,是個傳統手工活,用的原材料,制傘的過程,都要保住傳統,還得必須用桐油,桐油是油紙傘的根,是油紙傘的脈,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為此,畢六福進行市場調查得出結論:由於用化學油,傘面出現粘連,傘紙也變得又脆又硬,極大地影響了使用。

若回到用桐油,這樣一來,利潤微乎其微,甚至虧損。

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分水油紙傘是堅守傳統技術工藝求傳承,還是面對市場需求生存發展,這個交集的分水嶺,擺在了畢六福面前:油紙傘出現的品質問題影響了市場銷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停用化學油,恢復用桐油——畢六福果斷抉擇。

然而,剛剛有春晴的廠子又是陰天了:每個月連退休工人每人每月20元的退休金也無法支付,工資更是懸在了空中,廠子一下又烏雲密佈。

畢六福便叫退休工人到蜂窩煤廠裡去擔200個蜂窩煤來抵扣每月的退休工資。傘廠在風雨飄搖中苦苦支撐。

天生不懼難的畢六福,面對現實,開動腦子,首先想到不得不開始尋找一些其他找收入的路子,支撐危在旦夕的傘廠。

畢六福背著解廠之困和傳承之求,開始外出考察,去外地看看有無幫助廠子解困的生財之道,也為更好地傳承油紙傘製作技藝。

考察期間,在一間旅館無意幫助了一位來自廣安的落魄人。當時這位落魄的魏先生,在車站被小偷偷光了身上所有財物,有店無法住,有家無法歸。畢六福立馬掏出身上僅有的70元錢,送給了魏先生,解了魏先生的燃眉之急。這義善之舉,卻為解廠之困帶來了好處。

不久之後,魏先生寫信前來,將當初畢六福借的70元錢悉數歸還,還多給了30元感謝費。畢六福將自己當初借的70元錢留下,多餘的費用還是原封不動地寄還給了魏先生。

外出考察之後,畢六福決定往外地拉貨銷售,最初拉的貨物便是人們日常所需的筷子。當時的畢六福拉了一大車的筷子,準備銷往外地。路經渠縣途中,遇到一位對這批貨物很感興趣的小夥子。小夥子說,看中這批貨物,但得畢六福送貨到廣安去,在那裡卸貨,到時候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畢六福一生興趣所長都在制傘上,此時的“生意”,也只是為了救濟傘廠,思考片刻,便答應下來。一路顛簸,來到廣安境內,畢六福在市區內停靠歇息,看到雜貨店在賣水,便上前買水。雜貨店老闆看到畢六福滿臉的平實和善,親切地問道:“小夥子,你這貨拉到哪裡去啊?”畢六福如實回答,老闆便提醒道:“小夥子,要小心啊,這些人很多都是讓你貨拉到後,將你的貨搬走,錢卻一分也不會給你。”畢六福得到老闆提醒,識破騙局,無奈之下,只得先在廣安住下,再做打算。

百般思考之下,翻到當初無意之舉,借錢給廣安的魏先生還錢時的信件地址,畢六福看到希望。借著信件上的地址,問了當地人,說是離自己不遠的地方,他沒有多想,二話不說,便拉上貨物前往信件上所寫的地址。找到之後,魏先生一時並沒有認出畢六福,畢六福提醒道:“我是分水做油紙傘的那個,當初你……”魏先生恍然大悟,得知畢六福遭遇困難,便如當初畢六福幫助他一樣,也伸出援助之手,將畢六福的貨物幫著賣出,為此畢六福還賺了一些錢,可以救濟傘廠一段時間。

不僅如此,魏先生還以十分廉價的價格幾乎等於贈賣給畢六福一台停用的蜂窩煤機,畢六福以此辦了蜂窩煤廠,一干就是八年,其收入輸血般地給了傘廠,讓傘廠得以生存了下來。後來,畢六福又承攬全鎮的自來水安裝工程,所有獲得的收益,義無反顧又投入到傘廠。

當初的一時善意,幫助了素昧平生的魏先生,此時的困境,也因為魏先生得以脫困。畢六福在傘廠飄零之際,繼續艱難的堅守,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做傘。

大半生的艱難困苦,一生的執著守望。

畢六福說道:“要是只圖找錢過生活,我也不是笨腦殼,車鉗鉚焊電工的活,我都能幹的,還找錢快當些。但從我內心來說,堅守用傳統工藝製作油紙傘這一畝三分地,我並不是為了找錢,是為了傳承這個技藝,這是我父親他們祖祖輩輩的願望,也是我這一生的追求!”

上蒼給了製造分水油紙傘的天然優質原料和技藝基因,我們沒有一絲理由放棄和不堅守——畢六福常常這樣提醒自己。

風雨桐香 油紙情濃

我們分水油紙傘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油紙傘氣質張顯、有神有韻聚合的焦點,反映出積極向上的分水精神,瀘州精神。分水油紙傘是折疊了的空間,也成了人造的花朵,撐傘的瀘州人不論是在都市還是在鄉村,都是一個美麗畫面的向上焦點,一種最能表現瀘州這方人精神特質的重要物件,一份淡然的優雅讓人難以釋懷,一幅如宣紙上水墨中的鮮花紅樹。它潛藏著兩千多年歷史文化名城瀘州一方山水的神韻與一方人的精神特質。瀘州人撐傘,手可以讓雨傘完成各種表情豐富的動作,十分優雅的,有韻的,有範的。

——畢六福

1992年,總設計師在深圳放出了加速中國改革信號。

由此,中國改革邁上了全面經濟加速的新時代。

此刻,畢六福心潮澎湃,按捺不住了。

畢六福有了自己的主意,想自己辦傘廠,想要讓昔日繁華的“畢氏油紙傘鋪”在自己手裡重新活過來。為此,畢六福前往全國各地,學習尋訪油紙傘更優良的製作技藝,運謀生產更為精美的真正傳統工藝的分水油紙傘。

多次輾轉,來到湖南,認識了當地制傘十分窮困的趙元林,一個製作傘架的手藝人。畢六福看中了趙元林製作傘架的手藝,毅然決定拿出8000元定金,要求趙元林按照分水油紙傘要求加工製作一批傘架。

自此,開始了“畢氏油紙傘鋪”的復興之路。

分水手工生產油紙傘,從開料起到製作完畢,一把傘要經歷10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單是各種零件就達80多種。別看過去的油紙傘是紙做的,沒有多少色彩,但可以保證3000多次收撐不損壞,24小時浸泡不脫骨,5級大風不變形。

近百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製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於工業化。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坯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製也很講究,主要取材于傳統民間題材。

“六福”分水油紙傘即是取自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的名,更有它吉祥如意之寓意。用傳統的龍鳳吉祥等圖案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主色調以大紅寓意紅紅火火的美好之意,可以從此間窺探出製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給予,並透出它豐富的文化內 涵:油紙與“有子”諧音,寓意多子多福;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辟邪;傘架為竹,寓意節節高升;外形為圓,寓意美滿團圓;桐油,在民間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中國桐油紙傘,最早作為生活必需品,被人類使用了上千年的歷史,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泰國、老撾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在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畢六福說,申遺成功後,喜訊頻來,但壓力很大。

如果還像原來那樣做傘,肯定不行。

如果採用機械生產,分水“六福”油紙傘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因此既要保持傳統,又要走創新之路,任重道遠。觀念要更新,老工序要改進,要大抓產品品質。如高檔傘,要做得精緻,成為一個亮點,每把傘都要編號,這樣做是對消費者的承諾,讓消費者對產品放心。

畢六福油紙傘的傳統製作工藝從第一代傳人許紹楷開創以來,歷經第二代傳人許桐生,第三代傳人畢祥祿,第四代傳人畢朝貴,第五代傳承人畢林澤,第六代國家級法定傳承人畢六福,一脈相傳至今。

在這期間,油紙傘經歷了從無品牌到有品牌的歷程。

2009年,“畢六福”油紙傘品牌正式創立。

由此,瀘州分水嶺鄉油紙傘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規化的道路。

銷售量決定生產力,畢六福的油紙傘廠解決了分水鎮百余名婦女的就業問題,在他眼裡,分水油紙傘是一張獨特的瀘州城市名片。他不僅要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人,更要做瀘州城市文化的傳遞者。

對於油紙傘手工技藝的傳承,畢六福有著自己的考量。“傳承並非是一個人的事情,關於‘傘’,古人諺語就說‘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撐’。我作為油紙傘技藝的傳承人,便有責任和使命,將這技藝發揚光大。建立分水油紙傘傳習所十分必要,我經常給孩子們授課。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大家一起做這件事,讓更多的人能夠傳承下去。”

現在,就連他5歲多的孫女也學會了穿線。“奶奶有時穿線,這丫頭就會跟著穿,還像模像樣的。”

“現在我兒子又為油紙傘注入了新的時尚元素,讓油紙傘的傘面圖案更加時尚,還利用網路平臺銷售油紙傘,還賣到了國外。”畢六福興奮自豪地說。

一把油紙傘,情牽幾代人。長江、沱江兩江環抱的瀘州南面的這個分水嶺鄉,昔日古鹽道穿鎮而過,給分水留下了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鬥轉星移,如今,偶爾還可以遇上馬幫,聽到清脆的馬鈴聲。

此時的分水油紙傘傳習所中,傳來孩子們朗朗的發問:“畢老師,做油紙傘有什麼訣竅嗎?”畢六福想起父親的諄諄教誨,笑著回答道:“規規矩矩做傘,踏踏實實做人,這樣才能撐起頭上的一片天。”

這點,便是分水油紙傘傳承的訣竅。

這點,也是分水油紙傘傳承的精神所在。

“我到過瀘州,發現瀘州人撐傘,手非常靈便,讓傘撐的姿態變得富有個性與特質,讓傘語充分顯現出瀘州人優美的個性氣質,向上的精神風貌。”

——葉辛(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瀘州苗家踩山節熱鬧場景,苗家少男少女在油紙傘下眉目傳情。

瀘州154座碼頭疊化成紅紅的桐油飄香油紙傘,無數青年情侶在油紙傘下囈語送行。

長江濱江路,那高立的大紅油紙大傘,撐紅了瀘州的天空。

央視節目《天涯共此時》,分水畢六福父子與臺灣美濃吳劍瑛母子的傘藝交流。

2016年杭州G20國際峰會,多國元首夫人青睞分水油紙傘。

瀘州分水油紙傘,今天在現代工業製造衝擊下,手工技藝很好地傳承保護了下來,實屬不易,不僅是瀘州人的驕傲,那是千百年中華民族勤勞堅持和執著傳承,以“中國油紙傘的活化石”聲譽,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彩添色,更讓世界領略了中國傳承工匠大師們巧奪天工的智慧與技藝。

畢六福這位分水油紙傘第六代傳人、能工巧匠,功不可沒!

分水油紙傘傳習所

圓口老式布鞋,系著沾有厚厚桐油垢的工作圍裙,身體有些微微躬曲,就形象上看去,活脫脫的一把分水油紙傘,其專注神情和專心儀容構成的專一姿態,宛如一個油紙傘的活化石雕塑。

但他在製作油紙傘的工作臺前,熟練地將一根根細如絲的線,一根根密如篾的竹,一張張彩繪的油紙,細細地刷上桐油,粘在撐起的龍骨架上,仔仔細細,神情專注地製作油紙傘。

這不僅是畢六福在完整地以工匠精神製作油紙傘,而是將他對油紙傘一輩子的情懷,一點一滴地注入到油紙傘的製作工藝中。

如果沒有介紹,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國家級唯一法定傳承人,似乎一點都不沾邊。

追本溯源,畢六福家世代生活在分水嶺,儘管其間有輾轉,有遷徙,也有變故,但心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充滿桐油味的分水古鎮,感情上一直被五彩油紙聯繫得魂牽夢繞,似乎這一生冥冥之中就是為手工油紙傘的傳承而來。

分水古鎮,這座位於中國酒城瀘州之南的偏遠小鎮,自古以來,便以油紙傘而聞名四海。據清光緒八年(1882)《瀘縣誌·卷第三》載:“瀘制(桐油)紙傘,頗為有名。城廂業此者二十餘家。崇義分水嶺亦多此者,而以分水所制最佳。原有美美,現有六福,工作益精巧。”

由此可見,追溯於清代始,分水嶺油紙傘已是小有名氣,且其製作工匠之多,工藝水準之高,使用者之眾,都是有案可稽的。按瀘州史學界的廣泛說法:分水油紙傘工藝的使用和傳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製作歷史超過四百年。

流傳百年,傳到畢六福已整整六代了。

百年之前,畢六福的第一代曾祖父,從小便跟著分水街上學做傘,成年之後,成為分水油紙傘行當中,手工技藝最好,製作技藝最精良的油紙傘匠。至此,畢家與油紙傘結下了世世代代的不解情緣。

而說起“畢氏油紙傘鋪”,還得從畢家第二代傳人畢祥路說起。

畢祥路也是從小跟師學藝,畢祥路自小天賦極高,聰明伶俐,悟性極強,還肯下功夫鑽研。在師傅與父親耳提面命的諄諄教導之下,他掌握了一手嫺熟的制傘技術。長期的學藝生活,與鍥而不捨的制傘精神,令他有了自己的思考,與其長期替別人打工,不如自立門戶,成立畢家自己的油紙傘鋪。由於制傘工藝好,制的傘經久耐用,使“畢氏油紙傘鋪”開始漸漸熱鬧起來。

“畢氏油紙傘鋪”門前賓客如雲,人來人往,油紙傘生意蒸蒸日上。俗話說:“樹大分丫,兒大分家。”眾兄弟都在一條不大的街上做油紙傘,供大於求,何況街上還有其他傘鋪。於是,畢家開始尋求新的出路。

畢家經過家庭商量,採取了向外發展的辦法。

清末民初時期,畢家開始遷往貴州赤水發展油紙傘。貴州盛產桐油,而桐油是決定油紙傘品質的關鍵,畢家開始在赤水落地生根,辦起了傘廠。畢家傘廠出產的油紙傘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受到貴州百姓的喜愛,傘廠效益日進鬥金;另外,卻帶給了當地傘業強烈衝擊。當地傘業的“地頭蛇”聯合排斥畢家傘廠,在這樣孤立無援的狀況下,畢家傘廠不得不另選途徑。

19世紀中葉直至新中國成立期間,畢家傘廠歷經波折,先後在瀘州市的後河街、山岩腦、先市鎮、大較場開過傘鋪。

好事多磨,幾經輾轉,畢六福的曾祖父帶著祖父,決定重回故土,回到分水做傘,自此,畢家世代再也沒有離開過這片養育“畢氏油紙傘鋪”的土地。

畢六福說曾祖父那輩本是八兄弟,八兄弟除了曾祖父生下他祖父兄弟倆外,其他七兄弟生下的全是女兒。畢家傘廠自第一代起,便是傳男不傳女,男丁可娶進媳婦,幫襯家裡和傘鋪,而女兒卻會嫁出去,成為別人的媳婦。由於曾祖父的兄弟生下的都是女兒,女兒出嫁,單傳的男丁成為做傘的唯一傳人,日薄西山,做傘的男丁漸漸老去,最終逝去,傘廠無人繼承,傘廠自然衰落倒閉。

畢家相傳至今,有個奇怪的現象。

從畢六福的父親到畢六福的兒子,三代都是單傳,都只有一個兒子。興旺了近百年的瀘州各地“畢氏商鋪”漸漸落幕,最後,只剩下了畢六福這一代傳人。

百年堅守 匠心獨具

我們分水油紙傘的製作文化,是千百年堅持了手工製作,而且是精製細做的。傘骨選用區域內竹海等地海拔八百米以上的深山老南竹,韌性大、彈力強,並經防黴、防蛀等工序處理;傘面選用拉力強的特製手工棉紙,傘面手工繪圖,並在傘面刷上特製熟桐油,桐油傘具有極強的紫外線過濾功能,不論日曬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變形,經久耐用,生態環保;是中國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紙傘生產企業,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畢六福

分水油紙傘廠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瀘縣制傘生產合作社。

而畢六福的父母都是制傘合作社的工人。

油紙傘的製作過程非常煩瑣,全部依賴手工完成。民間有諺語:工序七十二道半,搬進搬出不肖算。

畢六福的父親十幾歲時便開始做傘,做的時間長了,對每一道工序都瞭若指掌,成為傘廠的“通才”,從製作傘架到敷傘面,無不精通。

從小便跟在父母身邊的畢六福,耳濡目染之下,薰陶成性。當看到一根根楠竹,經過父母的手藝,變成一把把巧奪天工的油紙傘時,他心中的油紙傘細胞開始蠢蠢欲動。上小學時,他一直在油紙傘作坊消磨,常常在家耗到上課鈴打第二聲響的時候,才急匆匆地跑去上課,只為了在母親上廁所或吃飯之餘,能偷偷給油紙傘的傘撐串線。

偷偷鍛煉出的手藝,讓畢六福心癢難耐,開始央求父母將一些油紙傘簡單的製作工序教給他。起初,父親並不同意,自己做傘一輩子,知道這行的艱苦,且做傘收入較低,來源也不寬,一個月辛辛苦苦做下來,養家糊口都有困難,不想孩子也做這行。這應該是父輩們的通病,自己從事的行業,知其辛酸,大多數都不希望孩子跟自己從事同一行。而他卻在父親面前,堅定不移地要求父親教導自己油紙傘的製作技藝,此時他已將油紙傘作為自己的一種嚮往和追求。

父親無奈之下,答應讓畢六福學習制傘手藝。父親應下之時,便對畢六福說道,既然你選擇了做傘,那就必須規規矩矩做事,踏踏實實做人,這樣才能撐起頭上的一片天。

1975年,畢六福中學畢業,受到當時毛主席的指令“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可以“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在這上山下鄉運動中,他作為全國知識青年的一分子,當然不例外。

最初下鄉之時,由於畢六福個頭矮小,身材消瘦,無公社接收,後來還托“關係”被安排在分水鎮郊鄉下當知青,生產隊讓他看山守林。

當時在鄉下,畢六福憑藉一手制傘技藝,吸引了隊長的青睞,隊長有意撮合畢六福留在鄉下做自己的女婿,而他“油鹽不進”,那隊長也百思不解:讓你娃有好日子過,你娃還不願,你娃想啥子?

其實,畢六福這知青,對做油紙傘的事兒,依然牽掛於心,沒有放棄。

1980年,知青返城,畢六福順理成章地回到了分水油紙傘廠,開始了正式的做傘人生。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瀘州分水油紙傘廠處於“黃金鼎盛時期”,在瀘州境內共有大小分廠100多家,當時從事做傘的職業做傘人高達上萬,年產油紙傘2000萬把,銷往全國各地。

分水油紙傘,還有紅色革命功績。當年紅軍長征在瀘州敘永、古藺、赤水等地轉戰時期,紅軍後勤部曾專程在瀘州購買分水油紙傘做雨具。著名的開國元帥朱德、劉伯承在瀘州駐軍過,對分水油紙傘情有獨鍾。1962年,朱德到瀘州考察時,還詢問過油紙傘的情況,當時瀘州軍區還訂購了10把油紙傘送給他。抗美援朝時期,後勤總部曾在瀘州下達50萬把油紙傘的任務支援前線。

而畢六福所在的分水油紙傘廠,便在如此鼎盛興旺的“油紙傘時代”裡發展起來。但好景不長,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鋼架傘與布傘的普及,實用方便的鋼架傘開始逐漸取代油紙傘,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細琢的油紙傘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短短一二十年間,江南地區手工油紙傘生產企業紛紛關門停產。分水油紙傘在孤獨中堅守,隨時面臨著倒閉失傳的危險。

為了求生存、謀發展,廠裡開始另尋生路,決定成立鋼骨布傘車間,廠裡決定派遣畢六福到武漢東方機械廠學習製作布傘和設備維修技術,學成歸來後可以回廠負責鋼骨布傘車間的制傘和設備維修。為此,廠裡讓畢六福帶了滿滿兩件瀘州老窖特曲酒去應酬武漢東方機械廠的廠長。

畢六福來到東方機械廠,憑藉極高的悟性,別人三個月才學會的設備維修和布傘製作,他一個月便已能嫺熟操作。在東方機械廠,已熟練掌握技術的畢六福開始打起模具的主意,結識了生產管理模具的小周,幾次三番地要求小周“複製”一個模具給他,還因此貢獻出好幾瓶瀘州老窖特曲酒,模具因此到手。

學成之後,畢六福帶著模具回到分水油紙傘廠,開始著手鋼骨布傘車間。由於鋼骨布傘所需的原材料要從江浙一帶運輸到瀘州分水,長此以往,運輸成本增高,一把鋼骨架傘做出來,比在市面上買一把還貴。因為成本高的緣由,鋼骨布傘車間不到一年便倒閉了。

經歷過鋼骨布傘車間的“慘敗”之後,分水油紙傘廠另闢蹊徑,成立了蜂窩煤車間,全廠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推選畢六福當蜂窩煤車間主任。一個小班頭,錢沒比別人多拿一分,活卻比別人幹得多。畢六福卻毫無怨言,不負眾望,憋著勁兒努力讓這個蜂窩煤車間“供養”著分水油紙傘廠的所有員工。

當時的分水油紙傘廠已經難以維繫,油紙傘岌岌可危,鎮領導開始著急。1994年,分水鄉牟書記找畢六福談話,希望他能出來帶領傘廠職工繼續幹下去,其實是變相地將無法生存的傘廠丟給畢六福。畢六福踏實肯幹,腦子靈活,廠裡職工一致推選他帶領大家幹,畢六福騎虎難下,只能迎難而上,答應接下傘廠。

畢六福接手的是:十幾萬元的債務,一年下來利息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那時,廠裡退休工人一月才領10元錢的工資。聽說畢六福同意當廠長,有人說他:“畢老三(畢六福在家排行老三)你真是個傻兒,傘廠已經是個空殼殼、爛攤子、空架子了,難道你還有回天的本事?”

畢六福卻不信邪,他接手廠長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著手解決當前的具體困難。他馬上召開職代會。征得全廠職工同意後,將不用的幾間老廠房賣了,還清了老賬;退休工人每月才發10元錢太少了,加到每月發15元;油紙傘價格太低沒什麼利潤,他狠抓了制傘品質和傘的款式後,連續提三次價,將原來3元多一把提到5元多;工人們的工作與經濟效益掛鉤,落實到人頭,多幹多得。工人們一月能領到兩三百元了。

1996年,經上級部門研究決定,傘廠可由個人承包,承包費從2萬降到8000元,可是當時的經濟狀況下,根本沒人來揭這張“黃榜”。

畢六福再一次以過人的膽識,在無人應承之下,把傘廠承包下來。晚上回家之後,妻子陳元香一陣斥責:“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傘廠根本看不到希望,接下來之後,全廠員工都望著你一個人吃飯,你能怎麼辦?”畢六福卻胸有成竹,對著妻子的責怪回應道:“甭擔心,絕對幹好。”

那不是畢六福傻,他接過不景氣的傘廠,是他對油紙傘情深所致。

存毀之時 不忘初衷

我們分水油紙傘有自己的資源文化,一產竹,二產紙,三產桐油,三物產形成了一個油紙傘的產業鏈條,是獨一無二的。瀘州正處地球北緯28°,據資料顯示,這個緯度是地球物產豐富帶,中國唯一有“老窖”和“郎酒”兩個名酒的出產地,也是中國除夕能品到早茶的中國特早茶祖源地。竹子,尤其是制傘的楠竹,瀘州這方盛產,完全是竹子的天堂,緊鄰分水的納溪是全國百強林業縣區。毛紙,竹為主要原料,這個由來已久,瀘州也廣產。桐油,因氣候適宜,瀘州這兒特產,十分優質,而且榨取方法是桐子炒熟榨成純桐油,是制油紙傘的絕佳品。

——畢六福

任何一種傳統工藝的堅守,都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

分水油紙傘技藝傳承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承包下傘廠的畢六福,由最初的信誓旦旦開始頭痛不已。

製作油紙傘的桐油開始大幅度漲價,成本開始增加。一百多號工匠,一百多個家庭,要糊口要生存。每到發餉,大家睜眼張口,望著廠裡要工資回家,買油鹽柴米醬醋茶過日子。

立了軍令狀的畢六福,不得不面對這些,說一千道一萬,解決一廠之生計才是頭等大事。為此,他也開始順時局,針對廠子生存不佳現狀,考慮如何降低成本,抓好市場銷售,保證工匠們的收入,讓廠子先生存穩定下來。

最初,畢六福想到的應對之法,便是試著用化學油代替桐油做傘,這的確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由於用的化學油,生產製作技藝比用桐油,要簡捷輕便。一段時間,制傘的產量也上來了,銷量也有所增長,還真解決了一時之困境,大家臉色也由陰轉晴,覺得分水油紙傘的春天又似乎回來了。

可是,好景不長,退貨的,斥駡的,紛至遝來。

這可讓畢六福傻眼了:這是咋回事?哪兒出了問題?

面對廠子生存和制傘技藝傳統的現實矛盾,為解決調查出的問題,畢六福請來父親,老人認真傾聽制傘的原材料,查看了制傘工序過程,細端了油紙傘成品後,語重心長說道:“六福啊,現在你用化學油糊傘,操作是輕快了,開支也是少投了,可違反了傳統,咋不出事?我們分水油紙傘,是個傳統手工活,用的原材料,制傘的過程,都要保住傳統,還得必須用桐油,桐油是油紙傘的根,是油紙傘的脈,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

為此,畢六福進行市場調查得出結論:由於用化學油,傘面出現粘連,傘紙也變得又脆又硬,極大地影響了使用。

若回到用桐油,這樣一來,利潤微乎其微,甚至虧損。

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分水油紙傘是堅守傳統技術工藝求傳承,還是面對市場需求生存發展,這個交集的分水嶺,擺在了畢六福面前:油紙傘出現的品質問題影響了市場銷路,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停用化學油,恢復用桐油——畢六福果斷抉擇。

然而,剛剛有春晴的廠子又是陰天了:每個月連退休工人每人每月20元的退休金也無法支付,工資更是懸在了空中,廠子一下又烏雲密佈。

畢六福便叫退休工人到蜂窩煤廠裡去擔200個蜂窩煤來抵扣每月的退休工資。傘廠在風雨飄搖中苦苦支撐。

天生不懼難的畢六福,面對現實,開動腦子,首先想到不得不開始尋找一些其他找收入的路子,支撐危在旦夕的傘廠。

畢六福背著解廠之困和傳承之求,開始外出考察,去外地看看有無幫助廠子解困的生財之道,也為更好地傳承油紙傘製作技藝。

考察期間,在一間旅館無意幫助了一位來自廣安的落魄人。當時這位落魄的魏先生,在車站被小偷偷光了身上所有財物,有店無法住,有家無法歸。畢六福立馬掏出身上僅有的70元錢,送給了魏先生,解了魏先生的燃眉之急。這義善之舉,卻為解廠之困帶來了好處。

不久之後,魏先生寫信前來,將當初畢六福借的70元錢悉數歸還,還多給了30元感謝費。畢六福將自己當初借的70元錢留下,多餘的費用還是原封不動地寄還給了魏先生。

外出考察之後,畢六福決定往外地拉貨銷售,最初拉的貨物便是人們日常所需的筷子。當時的畢六福拉了一大車的筷子,準備銷往外地。路經渠縣途中,遇到一位對這批貨物很感興趣的小夥子。小夥子說,看中這批貨物,但得畢六福送貨到廣安去,在那裡卸貨,到時候一手交貨一手交錢。畢六福一生興趣所長都在制傘上,此時的“生意”,也只是為了救濟傘廠,思考片刻,便答應下來。一路顛簸,來到廣安境內,畢六福在市區內停靠歇息,看到雜貨店在賣水,便上前買水。雜貨店老闆看到畢六福滿臉的平實和善,親切地問道:“小夥子,你這貨拉到哪裡去啊?”畢六福如實回答,老闆便提醒道:“小夥子,要小心啊,這些人很多都是讓你貨拉到後,將你的貨搬走,錢卻一分也不會給你。”畢六福得到老闆提醒,識破騙局,無奈之下,只得先在廣安住下,再做打算。

百般思考之下,翻到當初無意之舉,借錢給廣安的魏先生還錢時的信件地址,畢六福看到希望。借著信件上的地址,問了當地人,說是離自己不遠的地方,他沒有多想,二話不說,便拉上貨物前往信件上所寫的地址。找到之後,魏先生一時並沒有認出畢六福,畢六福提醒道:“我是分水做油紙傘的那個,當初你……”魏先生恍然大悟,得知畢六福遭遇困難,便如當初畢六福幫助他一樣,也伸出援助之手,將畢六福的貨物幫著賣出,為此畢六福還賺了一些錢,可以救濟傘廠一段時間。

不僅如此,魏先生還以十分廉價的價格幾乎等於贈賣給畢六福一台停用的蜂窩煤機,畢六福以此辦了蜂窩煤廠,一干就是八年,其收入輸血般地給了傘廠,讓傘廠得以生存了下來。後來,畢六福又承攬全鎮的自來水安裝工程,所有獲得的收益,義無反顧又投入到傘廠。

當初的一時善意,幫助了素昧平生的魏先生,此時的困境,也因為魏先生得以脫困。畢六福在傘廠飄零之際,繼續艱難的堅守,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做傘。

大半生的艱難困苦,一生的執著守望。

畢六福說道:“要是只圖找錢過生活,我也不是笨腦殼,車鉗鉚焊電工的活,我都能幹的,還找錢快當些。但從我內心來說,堅守用傳統工藝製作油紙傘這一畝三分地,我並不是為了找錢,是為了傳承這個技藝,這是我父親他們祖祖輩輩的願望,也是我這一生的追求!”

上蒼給了製造分水油紙傘的天然優質原料和技藝基因,我們沒有一絲理由放棄和不堅守——畢六福常常這樣提醒自己。

風雨桐香 油紙情濃

我們分水油紙傘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油紙傘氣質張顯、有神有韻聚合的焦點,反映出積極向上的分水精神,瀘州精神。分水油紙傘是折疊了的空間,也成了人造的花朵,撐傘的瀘州人不論是在都市還是在鄉村,都是一個美麗畫面的向上焦點,一種最能表現瀘州這方人精神特質的重要物件,一份淡然的優雅讓人難以釋懷,一幅如宣紙上水墨中的鮮花紅樹。它潛藏著兩千多年歷史文化名城瀘州一方山水的神韻與一方人的精神特質。瀘州人撐傘,手可以讓雨傘完成各種表情豐富的動作,十分優雅的,有韻的,有範的。

——畢六福

1992年,總設計師在深圳放出了加速中國改革信號。

由此,中國改革邁上了全面經濟加速的新時代。

此刻,畢六福心潮澎湃,按捺不住了。

畢六福有了自己的主意,想自己辦傘廠,想要讓昔日繁華的“畢氏油紙傘鋪”在自己手裡重新活過來。為此,畢六福前往全國各地,學習尋訪油紙傘更優良的製作技藝,運謀生產更為精美的真正傳統工藝的分水油紙傘。

多次輾轉,來到湖南,認識了當地制傘十分窮困的趙元林,一個製作傘架的手藝人。畢六福看中了趙元林製作傘架的手藝,毅然決定拿出8000元定金,要求趙元林按照分水油紙傘要求加工製作一批傘架。

自此,開始了“畢氏油紙傘鋪”的復興之路。

分水手工生產油紙傘,從開料起到製作完畢,一把傘要經歷10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種工具,單是各種零件就達80多種。別看過去的油紙傘是紙做的,沒有多少色彩,但可以保證3000多次收撐不損壞,24小時浸泡不脫骨,5級大風不變形。

近百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從削竹到繪製圖案都是全手工,沒有使用機器。材質也固守傳統,為的是保持其古法天成的韻味,不使其淪於工業化。如傘托,必須是從大山裡砍伐下來的通木。製作工具也歷史悠久,品質控制嚴格,要求“四溝”平整不露接頭、“牙子”不露口,“坯子”“托子”不露“豬鼻孔”,塗桐油也要求均勻。傘面繪製也很講究,主要取材于傳統民間題材。

“六福”分水油紙傘即是取自第六代傳承人畢六福的名,更有它吉祥如意之寓意。用傳統的龍鳳吉祥等圖案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主色調以大紅寓意紅紅火火的美好之意,可以從此間窺探出製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給予,並透出它豐富的文化內 涵:油紙與“有子”諧音,寓意多子多福;傳統婚禮上,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遮著新娘以作辟邪;傘架為竹,寓意節節高升;外形為圓,寓意美滿團圓;桐油,在民間具有鎮宅辟邪的作用。

中國桐油紙傘,最早作為生活必需品,被人類使用了上千年的歷史,亦傳至亞洲各地如日本、朝鮮、越南、琉球、泰國、老撾等地,並在各地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油紙傘。隨著大陸客家人遷移至臺灣定居,也令中式油紙傘在臺灣生根發展;在日本傳統婚禮上,新娘也會被紅色油紙傘遮著。老人喜好象徵長壽的紫色傘,送葬時則要用白色傘;日本傳統舞蹈也會以油紙傘作道具,茶道表演時有的要用“番傘”。

畢六福說,申遺成功後,喜訊頻來,但壓力很大。

如果還像原來那樣做傘,肯定不行。

如果採用機械生產,分水“六福”油紙傘就失去了它的價值。

因此既要保持傳統,又要走創新之路,任重道遠。觀念要更新,老工序要改進,要大抓產品品質。如高檔傘,要做得精緻,成為一個亮點,每把傘都要編號,這樣做是對消費者的承諾,讓消費者對產品放心。

畢六福油紙傘的傳統製作工藝從第一代傳人許紹楷開創以來,歷經第二代傳人許桐生,第三代傳人畢祥祿,第四代傳人畢朝貴,第五代傳承人畢林澤,第六代國家級法定傳承人畢六福,一脈相傳至今。

在這期間,油紙傘經歷了從無品牌到有品牌的歷程。

2009年,“畢六福”油紙傘品牌正式創立。

由此,瀘州分水嶺鄉油紙傘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走上了法制化和正規化的道路。

銷售量決定生產力,畢六福的油紙傘廠解決了分水鎮百余名婦女的就業問題,在他眼裡,分水油紙傘是一張獨特的瀘州城市名片。他不僅要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人,更要做瀘州城市文化的傳遞者。

對於油紙傘手工技藝的傳承,畢六福有著自己的考量。“傳承並非是一個人的事情,關於‘傘’,古人諺語就說‘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撐’。我作為油紙傘技藝的傳承人,便有責任和使命,將這技藝發揚光大。建立分水油紙傘傳習所十分必要,我經常給孩子們授課。老祖宗的東西不能丟,大家一起做這件事,讓更多的人能夠傳承下去。”

現在,就連他5歲多的孫女也學會了穿線。“奶奶有時穿線,這丫頭就會跟著穿,還像模像樣的。”

“現在我兒子又為油紙傘注入了新的時尚元素,讓油紙傘的傘面圖案更加時尚,還利用網路平臺銷售油紙傘,還賣到了國外。”畢六福興奮自豪地說。

一把油紙傘,情牽幾代人。長江、沱江兩江環抱的瀘州南面的這個分水嶺鄉,昔日古鹽道穿鎮而過,給分水留下了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鬥轉星移,如今,偶爾還可以遇上馬幫,聽到清脆的馬鈴聲。

此時的分水油紙傘傳習所中,傳來孩子們朗朗的發問:“畢老師,做油紙傘有什麼訣竅嗎?”畢六福想起父親的諄諄教誨,笑著回答道:“規規矩矩做傘,踏踏實實做人,這樣才能撐起頭上的一片天。”

這點,便是分水油紙傘傳承的訣竅。

這點,也是分水油紙傘傳承的精神所在。

“我到過瀘州,發現瀘州人撐傘,手非常靈便,讓傘撐的姿態變得富有個性與特質,讓傘語充分顯現出瀘州人優美的個性氣質,向上的精神風貌。”

——葉辛(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瀘州苗家踩山節熱鬧場景,苗家少男少女在油紙傘下眉目傳情。

瀘州154座碼頭疊化成紅紅的桐油飄香油紙傘,無數青年情侶在油紙傘下囈語送行。

長江濱江路,那高立的大紅油紙大傘,撐紅了瀘州的天空。

央視節目《天涯共此時》,分水畢六福父子與臺灣美濃吳劍瑛母子的傘藝交流。

2016年杭州G20國際峰會,多國元首夫人青睞分水油紙傘。

瀘州分水油紙傘,今天在現代工業製造衝擊下,手工技藝很好地傳承保護了下來,實屬不易,不僅是瀘州人的驕傲,那是千百年中華民族勤勞堅持和執著傳承,以“中國油紙傘的活化石”聲譽,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彩添色,更讓世界領略了中國傳承工匠大師們巧奪天工的智慧與技藝。

畢六福這位分水油紙傘第六代傳人、能工巧匠,功不可沒!

分水油紙傘傳習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