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消失600年的永樂大典或許將會重見天日!

《永樂大典》保存了大量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 既是中國文化遺產的瑰寶, 也是世界文化寶庫的珍品。 《永樂大典》編慕完畢後, 又重錄過一部, 為永樂正本。 藏于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 嘉靖帝深愛《永樂大典》, 決定重錄。 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 稱為“嘉請鈔本”或“副本”, 藏于皇史宬, 雍正時改藏翰林院。 歷經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的劫毀, 《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 但這些屢遭災難的是《永樂大典》副本, 那麼正本又在哪兒呢?

在上一個世紀末,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欒貴明公佈了他30年的研究成果:《永樂大典》正本極可能仍存於世, 存於北京十三陵中保存最好的永陵中。 《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又引起了世人極度的關注。

《永樂大典》編纂于明成祖朱檬永樂年間, 這部大型百科全書保存了大量的我國14世紀以前的文藝、史地、哲學、宗教和應用科學等方面的豐富資料,

遠比西方的百科全書早300餘年, 《永樂大典》既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 然而《永樂大典》的命運多蹇, 歷盡磨難和摧殘。

由於《永樂大典》卷數浩繁, 清鈔完畢後, 無法刊刻, 當時只是重錄過一部, 不過繕寫精妙, 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永樂鈔本”或“正本”, 藏于明朝北京的文樓。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 藏于南京文淵閣的《永樂大典》原稿本煨燼不存。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 皇宮失火, 深愛《永樂大典》的明世宗一夜連下三四道禦旨, 《永樂大典》在劫得逃。 為免不測之虞, 明世宗決定重錄, 重錄工作進行了六年, 至明穆宗隆慶元年才完成。

重錄時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 重錄本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一致。 重錄本便是人們常說的“嘉靖鈔本”或“副本”, 藏於嘉靖十三年(1534)建造的皇史宬, 雍正時改貯在翰林院。 於是, 《永樂大典》有了兩個鈔本。

在明清之際, 由於管理不善, 《永樂大典》副本亡佚2000餘卷,

清代乾隆年間開四庫全書館時加強了管理, 失書明顯減少。 一俟《四庫全書》修成, 《永樂大典》似為多餘之物, 乏於嚴格的管理制度, 追至光緒二十年(1894)翁同龢人翰林院檢查, 發現只存書800冊了!歷經清咸豐十年(1860)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的劫毀, 《永樂大典》幾乎喪失殆盡。 這些屢遭災難的屬《永樂大典》副本, 而《永樂大典》的正本又何去何從呢?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 凡例、目錄60卷, 分裝10095冊, 約37000多萬字。 這部上萬卷的皇皇巨著, 在重錄之後, 下落很是不明, 確實讓後人感到蹊蹺。 有關《永樂大典》正本的下落, 歷來就有三類說法。

第一類是被隨葬說。

1957年, 在勞動改造思想的時候就關注《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錢鐘書就為欒貴明提出《永樂大典》正本失蹤之謎的研究課題。 欒貴明一做就是30年, 其研究成果披露於世的就是被隨葬說。 就在1986年, 中華書局編審張忱石著《永樂大典史話》中也表示這一說法。

在明成祖時, 編篡好《永樂大典》之後, 明代的帝王中只有孝宗和世宗這兩位很喜歡讀書的皇帝常常閱讀《永樂大典》。 如孝宗曾把《永樂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給太醫院,世宗則更是喜愛《永樂大典》,在他的案頭上常備著幾冊《永樂大典》,他按韻索覽。而在明代,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那麼,這部《永樂大典》正本隨葬于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現在所見到的永陵,其規模明顯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隨葬《永樂大典》正本的。有一個值得費解的是,世宗嘉靖帝下葬後,隆慶帝不斷褒獎了編撰儒臣,而關於這部皇皇巨著,公私書目和正史野史闕載,那麼正本成了陪葬品的疑點很顯得突出了。據《明實錄》記載,從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葬二十餘日起,隆慶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連續褒獎《永樂大典》的編撰儒臣,四月十日嘉獎徐階等十數名儒臣“同知經筵席”,四月十五日,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為由,再行褒獎。而《明實錄》對《永樂大典》正本藏處隻字不提。不過,被隨葬這一說法的證實與證偽只有借助於考古發掘了。

第二類是被燒毀說。至於被燒毀的時間,就存在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發生在明亡之際,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肆意燒毀,《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於一旦。至明末清初,皇宮內外就有人疑竇叢生了。如明末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裡提出:“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表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郭沫若也持此說法,在《重印永樂大典序》中說:“從此正本與副本分藏于文淵閣與皇史宬。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毀於此時。”

另一種認為,清代初年《永樂大典》正本改貯乾清宮。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發生過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正本未能倖免於難。不過,就在乾隆年間,《永樂大典》正本的存在與否就值得懷疑。乾隆初編制的《天祿琳琅書目》裡就沒收《永樂大典》正本,而編制時是將宮中的善本集中于乾清宮旁的昭仁殿的。乾隆帝就曾賦詩表示過對不見《永樂大典》正本的無奈:“《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簡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

第三類是被藏在夾牆說。

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聖訓》、《玉牌》類。重錄本藏于皇史宬。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以備不測。皇史宬全磚石結構,抵防水火性能極強,而皇史宬大殿牆壁構造與其他建築很不一般,它的東西牆厚度達3.5米,南北牆厚度達6.1米,這一奇特之處用意何在呢?將《永樂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是有可能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不過,很值得欣慰的是,解放後,新中國注重文化遺產,對《永樂大典》副本不斷收集,並影印出版,功在當世,利在千秋。

如孝宗曾把《永樂大典》中的醫藥秘方抄賜給太醫院,世宗則更是喜愛《永樂大典》,在他的案頭上常備著幾冊《永樂大典》,他按韻索覽。而在明代,有這樣的習俗,就是把死者生前所喜愛的書籍隨葬。那麼,這部《永樂大典》正本隨葬于世宗永陵的可能性就很大了。現在所見到的永陵,其規模明顯比明代其他的皇陵要大,是可以隨葬《永樂大典》正本的。有一個值得費解的是,世宗嘉靖帝下葬後,隆慶帝不斷褒獎了編撰儒臣,而關於這部皇皇巨著,公私書目和正史野史闕載,那麼正本成了陪葬品的疑點很顯得突出了。據《明實錄》記載,從三月二十二日嘉靖帝下葬二十餘日起,隆慶帝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竟然連續褒獎《永樂大典》的編撰儒臣,四月十日嘉獎徐階等十數名儒臣“同知經筵席”,四月十五日,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為由,再行褒獎。而《明實錄》對《永樂大典》正本藏處隻字不提。不過,被隨葬這一說法的證實與證偽只有借助於考古發掘了。

第二類是被燒毀說。至於被燒毀的時間,就存在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發生在明亡之際,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肆意燒毀,《永樂大典》正本可能就毀於一旦。至明末清初,皇宮內外就有人疑竇叢生了。如明末宦官劉若愚在《酌中志》裡提出:“舊《永樂大典》二部,今又見貯於何處也?”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表示《永樂大典》正本“全部亡佚”。郭沫若也持此說法,在《重印永樂大典序》中說:“從此正本與副本分藏于文淵閣與皇史宬。明亡之際,文淵閣被焚,正本可能毀於此時。”

另一種認為,清代初年《永樂大典》正本改貯乾清宮。嘉慶二年(1797)乾清宮發生過一場大火,《永樂大典》正本未能倖免於難。不過,就在乾隆年間,《永樂大典》正本的存在與否就值得懷疑。乾隆初編制的《天祿琳琅書目》裡就沒收《永樂大典》正本,而編制時是將宮中的善本集中于乾清宮旁的昭仁殿的。乾隆帝就曾賦詩表示過對不見《永樂大典》正本的無奈:“《大典》猶看永樂傳,搜羅頗見費心堅。簡及釋道欠精覆,久閱滄桑惜弗全。”

第三類是被藏在夾牆說。

明代的皇史宬是皇家檔案庫,專門存放《實錄》、《聖訓》、《玉牌》類。重錄本藏于皇史宬。有人認為,《永樂大典》正本即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以備不測。皇史宬全磚石結構,抵防水火性能極強,而皇史宬大殿牆壁構造與其他建築很不一般,它的東西牆厚度達3.5米,南北牆厚度達6.1米,這一奇特之處用意何在呢?將《永樂大典》正本秘藏在皇史宬的夾牆內,是有可能的。

曾經滄海難為水。不過,很值得欣慰的是,解放後,新中國注重文化遺產,對《永樂大典》副本不斷收集,並影印出版,功在當世,利在千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