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夢微電影《紅》︰女醫生自捐造血幹細胞救助白血病人

【編者按】2016百部中國夢微電影徵集活動圓滿結束。 《紅》成功入圍並獲得“大國工匠單元最佳影片獎”提名。 本次活動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新聞資訊傳播局指導, 中國青年報社主辦。 千餘部作品講述了不同的中國故事。 微電影導演們通過鏡頭展現“中國夢”, 完成他們的尋夢、追夢、圓夢之旅。

“捐身救死, 醫者仁心”, 這是作為藥劑師的鄭君華父親一直教導女兒的話。 2002年, 浦東新區人民醫院外科醫生鄭君華, 在家人的鼓勵下捐獻了造血幹細胞, 成功救治了上海交通大學一名患白血病的學生,成為我國衛生系統第一位捐髓者。

微電影《紅》就改編自這段真實故事。 影片開頭以一個追蹤場景引發懸念, 繼而展開了整個故事。 原來, 這位追蹤者21歲的女兒不幸得了白血病, 一家人焦急地等待了半年多, 卻一直沒有等到合適的配型。 女兒病情不穩定, 這位父親就和醫生起了沖突。 負責調解醫患糾紛的顧天來試圖拉開兩人, 卻不慎被患者父親推倒在地受了傷。 盡管看到顧天來受傷心有愧疚, 但是這位父親仍然盯上了顧天來, 認為顧天來是向著醫生一邊說話的, 女兒如果有三長兩短, 要顧天來負責,

所以才有了影片開頭, 悄悄追蹤顧天來的一幕。

故事的逆轉發生在忻怡父親得知女兒配型成功的一刻, 一家人喜極而泣。 然而他們並不知道, 要捐獻造血幹細胞給女兒的人, 正是顧天來的妻子鄭君華。

當鄭君華把準備捐獻骨髓的消息告訴家人時, 有人提出了異議, 因為患者的父親把顧天來打傷了不說, 還一再找麻煩。 但是顧天來的父親勸兒子不要和患者太計較, 要理解患者家屬焦急的心情, 鄭君華的父親也非常支持女兒的做法, 並且以老醫務工作者的身份, 教導女兒要銘記醫生應該“救死捐身”,

用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

最終, 鄭君華醫生為忻怡捐獻的造血幹細胞, 給了忻怡第二次生命, 忻怡父親得知了真相, 曾經對醫生的誤解化成了此刻的無盡悔恨, 自責的父親, 在鄭君華醫生的病房門口, 長跪不起……

關於這部片子的選題, 導演朱亮說, 接到拍攝這部片子的任務時,他想起自己的親人中也有不幸得白血病的,所以對患者家屬的心情感同身受,更加清楚造血幹細胞捐獻對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庭的重要意義。當他得知接受捐獻的女孩手術後恢復良好,至今仍然健康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時,這個醫學上的奇跡更是讓他非常感慨,越發堅定了拍好這個故事的決心。

朱亮說,影片選擇用黑白片的形式呈現,全片中唯一的彩色就是鄭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時管子中流淌的紅色血液,是為了突出“輸血”這個概念。“輸血一共有三層含義,一層是鄭醫生獻出的血液;第二層是鄭醫生向醫生這個行業的正能量輸血;第三層是,鄭醫生這種行為,也是向整個社會輸送充滿積極向上精神的血液。”

朱亮還提到,拍攝鄭醫生獻血的場景時,他們曾經嘗試用其他液體代替血液,或者拍攝其他人獻血的鏡頭,但是都達不到預期的拍攝效果。最終,鄭醫生主動提出再獻一次血,完成了這個關鍵鏡頭的拍攝。

影片中,除了患病女孩一家是演員扮演外,其他角色都由生活中的真實人物本色出演。導演朱亮至今仍然對鄭醫生一家人的友善與和睦記憶猶新。“鄭醫生的父親是醫務工作者,本身就會有醫生‘捐身救死’的醫德傳承在,鄭醫生公公也堅持樸素的‘以德報怨’的善心,所以這一家的家風非常好。”

在鄭大夫一家以及醫院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紅》這部微電影拍攝製作完成,並且在上海的電視台、地鐵等平臺播放,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位“捐身救死”的醫生的感人故事。2016年5月,鄭君華家庭獲得了第十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殊榮,成為全國家庭學習的模範。

導演朱亮說,這部片子裡,有普通話,也有上海本地話,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在上海這個大都市,卻有著相同的善良之心。“鄭大夫一家,能折射出很多中國人的優良品質,雖然他們一家人中有上海人,也有湖北人,但面對要不要救人的選擇,卻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這體現了中國人心中堅守的最古老的善良品質,而我認為的中國夢,就是恢復這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品質與精神。”

視頻鏈接︰http://v.cyol.com/content/2016-11/30/content_14787066.htm

接到拍攝這部片子的任務時,他想起自己的親人中也有不幸得白血病的,所以對患者家屬的心情感同身受,更加清楚造血幹細胞捐獻對于患者以及患者家庭的重要意義。當他得知接受捐獻的女孩手術後恢復良好,至今仍然健康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時,這個醫學上的奇跡更是讓他非常感慨,越發堅定了拍好這個故事的決心。

朱亮說,影片選擇用黑白片的形式呈現,全片中唯一的彩色就是鄭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時管子中流淌的紅色血液,是為了突出“輸血”這個概念。“輸血一共有三層含義,一層是鄭醫生獻出的血液;第二層是鄭醫生向醫生這個行業的正能量輸血;第三層是,鄭醫生這種行為,也是向整個社會輸送充滿積極向上精神的血液。”

朱亮還提到,拍攝鄭醫生獻血的場景時,他們曾經嘗試用其他液體代替血液,或者拍攝其他人獻血的鏡頭,但是都達不到預期的拍攝效果。最終,鄭醫生主動提出再獻一次血,完成了這個關鍵鏡頭的拍攝。

影片中,除了患病女孩一家是演員扮演外,其他角色都由生活中的真實人物本色出演。導演朱亮至今仍然對鄭醫生一家人的友善與和睦記憶猶新。“鄭醫生的父親是醫務工作者,本身就會有醫生‘捐身救死’的醫德傳承在,鄭醫生公公也堅持樸素的‘以德報怨’的善心,所以這一家的家風非常好。”

在鄭大夫一家以及醫院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紅》這部微電影拍攝製作完成,並且在上海的電視台、地鐵等平臺播放,讓更多的人知道了這位“捐身救死”的醫生的感人故事。2016年5月,鄭君華家庭獲得了第十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標兵殊榮,成為全國家庭學習的模範。

導演朱亮說,這部片子裡,有普通話,也有上海本地話,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在上海這個大都市,卻有著相同的善良之心。“鄭大夫一家,能折射出很多中國人的優良品質,雖然他們一家人中有上海人,也有湖北人,但面對要不要救人的選擇,卻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這體現了中國人心中堅守的最古老的善良品質,而我認為的中國夢,就是恢復這種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品質與精神。”

視頻鏈接︰http://v.cyol.com/content/2016-11/30/content_14787066.ht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