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臺北故宮珍藏的精品文玩,你見過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

所藏的商周青銅器, 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文房雜項亦是罕見之物。

▲元-明初 剔黑孔雀牡丹八瓣盤

八瓣菱花式盤, 圈足, 盤面剔刻。 一對展翅引頸相對的孔雀,

穿梭在牡丹花叢中。 花葉茂密, 黃地黑漆漆層不厚, 無網底, 剔雕的物象輪廓圓潤, 葉脈及鳥羽清淅。 盤外壁飾卷草紋, 黑漆間一細朱線。 足內髹黑漆。 中央隱約露出方框雙行四字楷款:「宣德年制」。

▲宋-元 蠡谿款 剔犀菱花式盤

盤作四曲, 尖角, 菱花形, 圈足。 盤面剔刻如意雲首紋,

排列整齊密佈。 紅色漆層厚實, 斜刀剔刻圓滑, 紋飾線條斜面可見黑漆一層, 盤外壁剔刻卷草紋, 亦朱間黑線一道。 足內髹醬黑漆, 中央朱漆直行隸書:「蠡谿」, 右方貼黃簽, 楷書:「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收甯壽宮呈覽紅雕漆菱花盤一件, 缺漆蠟補」, 乾隆五十四年為西元1789年。 這種圖案式鉤雲紋、回紋、重圈紋、蔓草紋的雕漆技法, 稱為「剔犀」。

▲清前期 雕竹獸面紋觚

竹雕仿商代銅觚的造型與裝飾。 器身分為三段:高圈足、腹部、口部外敞的脰部。 圈足與腹部都裝飾著獸面紋;脰部裝飾解體的獸面, 獸眼仍可辨識;在脰部與腹部之間以一周夔紋為界。 圈足與腹部另裝飾四道棱脊, 加強器物的裝飾效果。 由於是以竹子雕成, 表面還可見到竹子細密的紋理。

▲水晶筆架

水晶, 半透明, 有砂質和解理面。 五山形, 山巒綿延呈流線不規則貌。

▲明晚期至清 玉奩

玉質,大部分沁成褐色,只有幾處露出原來的青白色。器作圓筒形。外壁由上而下,雕冏紋、雲紋、方格紋、雲紋、獸面紋、三角形紋,總共六層。

▲南宋至明 圓形玉水盛

玉質,青色,有褐紅色斑。圓形似缽,縮口,歛腹。口沿下三分之一處琢一道弦紋。附玉杓。

▲清 黃玉降龍伏虎圖筆筒

黃玉,雜赭斑。圓筒形,盤口、平底。腹飾降龍伏虎圖。附木座,座面填金「乾隆禦玩」四字。

▲瑪瑙橢圓洗

瑪瑙,灰褐色,有紅、黑斑點。全器呈橢圓形。侈口,弧形淺壁,平底。底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款。附木座與錦袱。

▲清 青玉羊頭洗

青玉,局部帶紫色、黑色斑。洗作瓢形,淺足。器身琢瓜稜起伏 ,雕羊首作把。

▲清 玉洗

玉質,雜黃斑。全器如舟,外底琢水紋波,兩耳作鏤空雕飾花枝。

▲明 朱英 紫檀木靈芝盤

紫檀木淺盤,作靈芝形,周緣卷起,盤面水磨琢出數道環狀淺稜,以象芝面紋理。芝柄延伸至器背,連著浮雕的靈芝二本及脩竹一枝;芝與竹相接成圈足形。器面右方刻填漆楷款︰「吳下朱英」及填硃印:「小松」。

▲清 樹根形器

全器就樹根原形,雕琢各種瓜果之形,側出一小段斷幹。作何用途不詳,唯由其表面磨飾潤澤,推測可能是把玩之物。

▲清 樹根形器

全器就樹根原形,雕琢各種瓜果、枝幹之形,表面均經磨飾潤澤,推測可能是把玩之物。

▲清 扇金漆盒

盒記憶體玉雙桃蝠。團扇和宮扇相疊為造型,扇墜系葫蘆再交疊其上,盒蓋也就是扇面上描寫嬰戲及水小景,扇頸飾銀、金箔,器內金漆。

▲清 胡匊鄰 「公重」紫檀木章

紫檀木章,印面正方,色黑。印面陽刻二字篆文「公重」,邊款「匊鄰作於西泠」。有紙套。胡匊鄰(1840-1910)為晚清印人。與寄存1084為對印。

▲清 馮其章 「秦望是家山」樹根章

樹根章,印面長方但有二缺角,身作不規則形,深棕色富光澤。印面陽刻五字篆文「秦望是家山」,邊款「秦望是家山。菉白。」有紙套。菉白為馮其章字,馮為晚清浙人。

▲清 乾隆 剔紅流殤寶盒

蔗段式,子母口,平底,側壁飾朵花紋,蓋面雕刻山水人物,乃描繪王羲之於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初三日),王羲之(303-379)與謝安(320-385)、孫綽(320-377)等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舉行祓禊之禮(在水邊戒浴的禮儀)後,曲水流觴聚飲。盒底髹黑漆,中央陰刻填金三行楷書款:「大清乾隆年制」。器內壁髹黑漆,蓋內中央陰刻填金器名:「流觴寶盒」。

▲清 木雕蟬紋尊

黃楊木, 鏇雕成觚形。平底。頸與足部淺雕蟬紋,腹部為臥蠶紋、冏紋,均仿銅器圖案。商周時期青銅觚為酒器,宋以後復古風氣下,則多喜愛以觚的造形為花器;青銅仿古之外,也常以陶瓷或木質材為之,引為文房陳設。

▲民國 「自在」梅根章

梅樹根章,印面與身皆作自然不規則形,深棕色富光澤。印面陰刻二字篆文「自在」,邊款「梅根作印萬古長春。卯月。」有印套。

▲民國 「以行為真」木章

正方形木質章,色深黑光亮泛紅光,木質緻密。印面陰刻四字篆文「以行為真」。印鈕作連環鈕。

玉質,大部分沁成褐色,只有幾處露出原來的青白色。器作圓筒形。外壁由上而下,雕冏紋、雲紋、方格紋、雲紋、獸面紋、三角形紋,總共六層。

▲南宋至明 圓形玉水盛

玉質,青色,有褐紅色斑。圓形似缽,縮口,歛腹。口沿下三分之一處琢一道弦紋。附玉杓。

▲清 黃玉降龍伏虎圖筆筒

黃玉,雜赭斑。圓筒形,盤口、平底。腹飾降龍伏虎圖。附木座,座面填金「乾隆禦玩」四字。

▲瑪瑙橢圓洗

瑪瑙,灰褐色,有紅、黑斑點。全器呈橢圓形。侈口,弧形淺壁,平底。底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款。附木座與錦袱。

▲清 青玉羊頭洗

青玉,局部帶紫色、黑色斑。洗作瓢形,淺足。器身琢瓜稜起伏 ,雕羊首作把。

▲清 玉洗

玉質,雜黃斑。全器如舟,外底琢水紋波,兩耳作鏤空雕飾花枝。

▲明 朱英 紫檀木靈芝盤

紫檀木淺盤,作靈芝形,周緣卷起,盤面水磨琢出數道環狀淺稜,以象芝面紋理。芝柄延伸至器背,連著浮雕的靈芝二本及脩竹一枝;芝與竹相接成圈足形。器面右方刻填漆楷款︰「吳下朱英」及填硃印:「小松」。

▲清 樹根形器

全器就樹根原形,雕琢各種瓜果之形,側出一小段斷幹。作何用途不詳,唯由其表面磨飾潤澤,推測可能是把玩之物。

▲清 樹根形器

全器就樹根原形,雕琢各種瓜果、枝幹之形,表面均經磨飾潤澤,推測可能是把玩之物。

▲清 扇金漆盒

盒記憶體玉雙桃蝠。團扇和宮扇相疊為造型,扇墜系葫蘆再交疊其上,盒蓋也就是扇面上描寫嬰戲及水小景,扇頸飾銀、金箔,器內金漆。

▲清 胡匊鄰 「公重」紫檀木章

紫檀木章,印面正方,色黑。印面陽刻二字篆文「公重」,邊款「匊鄰作於西泠」。有紙套。胡匊鄰(1840-1910)為晚清印人。與寄存1084為對印。

▲清 馮其章 「秦望是家山」樹根章

樹根章,印面長方但有二缺角,身作不規則形,深棕色富光澤。印面陽刻五字篆文「秦望是家山」,邊款「秦望是家山。菉白。」有紙套。菉白為馮其章字,馮為晚清浙人。

▲清 乾隆 剔紅流殤寶盒

蔗段式,子母口,平底,側壁飾朵花紋,蓋面雕刻山水人物,乃描繪王羲之於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初三日),王羲之(303-379)與謝安(320-385)、孫綽(320-377)等人在山陰蘭亭(今浙江紹興西南)舉行祓禊之禮(在水邊戒浴的禮儀)後,曲水流觴聚飲。盒底髹黑漆,中央陰刻填金三行楷書款:「大清乾隆年制」。器內壁髹黑漆,蓋內中央陰刻填金器名:「流觴寶盒」。

▲清 木雕蟬紋尊

黃楊木, 鏇雕成觚形。平底。頸與足部淺雕蟬紋,腹部為臥蠶紋、冏紋,均仿銅器圖案。商周時期青銅觚為酒器,宋以後復古風氣下,則多喜愛以觚的造形為花器;青銅仿古之外,也常以陶瓷或木質材為之,引為文房陳設。

▲民國 「自在」梅根章

梅樹根章,印面與身皆作自然不規則形,深棕色富光澤。印面陰刻二字篆文「自在」,邊款「梅根作印萬古長春。卯月。」有印套。

▲民國 「以行為真」木章

正方形木質章,色深黑光亮泛紅光,木質緻密。印面陰刻四字篆文「以行為真」。印鈕作連環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