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國保”毗盧寺壁畫迎來敦煌“醫生” 遊客可現場見證修復過程

在石家莊市西北郊的上京村, 有一處叫毗盧寺的寺院, 這是一座有“小敦煌”之稱的千年古刹, 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中釋迦殿、毗盧殿內的毗盧寺彩繪佛教壁畫總面積達200多平方米, 與大名鼎鼎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同為中國四大壁畫之一。

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文物, 對毗盧寺壁畫進行修復性保護刻不容緩。 3月底開始,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修復隊正式啟動了毗盧寺全面修復性保護工作, 對200多平米的壁畫進行整體的修復性保護, 這也是毗盧寺自明代以來首次對壁畫開展大規模修復。 4月14日,

記者在毗盧寺壁畫修復保護工作現場看到, 雖然修復工作已經啟動, 但是毗盧寺依然“開門納客”, 前往參觀的市民可以現場見證國保毗盧寺壁畫的修復過程。

現場:毗盧寺壁畫開放性修復啟動

因為不是週末, 4月14日, 毗盧寺的遊人並不多, 走進正殿毗盧殿可以看到,

壁畫分上、中、下三排, 畫面中, 羅漢、菩薩、城隍土地、帝王後妃、忠臣良將、賢婦烈女等, 繁複駁雜卻又井然有序;風俗畫部分還有熱情招徠顧客的貨郎以及為生計奔忙的民間說唱藝人、泥瓦匠、石匠等。

來自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員王興龍正坐在西壁處, 小心翼翼地拿著修復刀, 用草泥在壁畫上進行修復。 他身後搭著一個架子, “修復工作是從下往上操作, 現在是修復下端。 ”石家莊市毗盧寺博物院院長鄭建飛介紹說, 毗盧寺壁畫筆法非常細膩, 保護得還不錯, 但是所有的壁畫都面臨一個共同問題, 即無法避免病害, 因此搶救性保護可以說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措施。

因為壁畫保護對光線有一定要求, 整個殿內有些昏暗, 壁畫像蒙了一層灰。 “很多市民來參觀就說讓我們把壁畫掃掃土, 可不是這麼簡單, 一掃土可能壁畫就沒有了。 ”鄭建飛說, 現在關注文物的市民不少, 有人提議給壁畫掃掃土, 也有人提議把空缺的地方補上再畫畫, 殊不知, 古代壁畫經歷數百年滄桑,

必須用專業手段和技術來保護。 壁畫修復, 不是說要拿畫筆再描一次、上上色, 而是修復壁畫上的空鼓、起甲等“病害”, 是延長它的壽命, 並不是讓它變成新的。 這次修復採取了開放的形式, 讓遊客可以參觀並見證修復的過程, 就是希望讓市民更多地瞭解文物保護, 傳播傳統文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 不少前來參觀的市民在壁畫修復位置旁駐足觀看, 對修復過程非常感興趣。 “我經常過來, 但是第一次看到現場修復, 感覺很神奇。 ”有參觀的市民說。

亮點:明代以來首次大規模壁畫修復

“你看, 這處壁畫的牆皮都脫落了。 ”和正殿毗盧殿相比, 釋迦殿的壁畫顯得更加模糊, 鄭建飛指著東壁說, 隨著牆體的傾斜, 可以明顯看到, 上面突出的部分畫面還比較清楚, 而下面部分就比較嚴重。 “就像是得了慢性病, 一點都不敢碰, 只要是碰一處, 就會引發併發症。 ”

鄭建飛說, 壁畫受環境尤其是氣候影響非常大, 每到伏天, 寺內就會非常潮濕, 受其影響, 久而久之, 壁畫就會脫落。 “西北部過來的雨水多, 西面這個牆脫落得也稍厲害一些,平時就連濕度、環境當中的粉塵,包括人呼出來的二氧化碳,對壁畫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毗盧寺壁畫最主要的‘病症’酥堿,就是因為石家莊四季分明造成的。咱們這兒秋天很乾燥,夏天濕度大,造成牆體膨脹、收縮反復作用,令壁畫的地仗層被破壞而產生疏鬆狀態。另外還有空鼓起甲導致畫壁上的顏料層凸起綻開。”鄭建飛說,這次的搶救性保護是一次全面的修復,包括兩個殿的壁畫,先是毗盧殿,之後是釋迦殿,計畫一年左右完成。“毗盧寺是民間寺院,因此歷史上一直資金不足,沒有修復。”鄭建飛說,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明朝壁畫原貌得以保存。

據悉,寺內明代壁畫的精美程度和藝術水準之高,全國少見。壁畫內容集佛、道、儒三教於一身,還有部分內容反映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往古人物,繪畫技巧精湛高超,線條齊全,達到了滿壁風動、飄然欲仙的極高藝術境界。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國內著名的甘肅敦煌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齊名。毗盧寺壁畫總面積有200多平方米,主要分佈在釋迦殿和毗盧殿內,尤以毗盧殿壁畫最為精彩。毗盧殿壁畫有122平方米,繪有122組508位人物,每組均標榜題名。

聚焦:敦煌專家祖孫三代齊上陣

“壁畫修復工作於3月底啟動,目前已經有四位敦煌研究院的專業人士在現場工作。”鄭建飛說, 2014年敦煌研究院啟動毗盧寺壁畫修復方案的制定工作,2015年國家文物局原則通過這一方案。之後敦煌方面又用一年對該方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去年底河北省文物局評估並通過了該方案。“修復方案比磚頭還厚,敦煌專家特別細緻,哪裡有什麼‘病症’,採用何種方法和材料都清楚注明。”

但壁畫修復有特定要求,低於零度不能進行,因此今年3月底才正式啟動,修復將持續到11月左右,明年還將繼續。此次參與毗盧寺壁畫修復的也是敦煌研究院的“精英團隊”,修復隊伍裡更有李雲鶴、李波和李曉陽這樣“祖孫三代”人一起上陣。“李雲鶴老先生已經85歲了,從事壁畫修復60多年非常專業,李波是他的兒子,也是這次的領隊,李曉陽是李波的侄子,他也是第一批到這裡的技術人員。”鄭建飛說。

“他們將在這裡一直修復到11月份,明年3月再開始新一輪。”鄭建飛說,李雲鶴人稱“文物修復界泰斗”,他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還是國內原位整體揭取復原大面積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年過八旬依然“活躍”在文物修復保護的第一現場。當初鄭建飛帶著照片等毗盧寺壁畫的“病歷”找到敦煌研究院時,李雲鶴當即表示,石家莊毗盧寺的壁畫得修,“他說,不修對不起後人,對不起自己這份工作。”

鄭建飛提醒說,這祖孫三人近期會輪番現身毗盧寺,“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半,除了中午休息,大家都可以直擊壁畫修復,有問題可以交流,但儘量不要妨礙專家工作。”

西面這個牆脫落得也稍厲害一些,平時就連濕度、環境當中的粉塵,包括人呼出來的二氧化碳,對壁畫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毗盧寺壁畫最主要的‘病症’酥堿,就是因為石家莊四季分明造成的。咱們這兒秋天很乾燥,夏天濕度大,造成牆體膨脹、收縮反復作用,令壁畫的地仗層被破壞而產生疏鬆狀態。另外還有空鼓起甲導致畫壁上的顏料層凸起綻開。”鄭建飛說,這次的搶救性保護是一次全面的修復,包括兩個殿的壁畫,先是毗盧殿,之後是釋迦殿,計畫一年左右完成。“毗盧寺是民間寺院,因此歷史上一直資金不足,沒有修復。”鄭建飛說,也正因為這樣,才使得明朝壁畫原貌得以保存。

據悉,寺內明代壁畫的精美程度和藝術水準之高,全國少見。壁畫內容集佛、道、儒三教於一身,還有部分內容反映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往古人物,繪畫技巧精湛高超,線條齊全,達到了滿壁風動、飄然欲仙的極高藝術境界。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國內著名的甘肅敦煌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山西永樂宮壁畫齊名。毗盧寺壁畫總面積有200多平方米,主要分佈在釋迦殿和毗盧殿內,尤以毗盧殿壁畫最為精彩。毗盧殿壁畫有122平方米,繪有122組508位人物,每組均標榜題名。

聚焦:敦煌專家祖孫三代齊上陣

“壁畫修復工作於3月底啟動,目前已經有四位敦煌研究院的專業人士在現場工作。”鄭建飛說, 2014年敦煌研究院啟動毗盧寺壁畫修復方案的制定工作,2015年國家文物局原則通過這一方案。之後敦煌方面又用一年對該方案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去年底河北省文物局評估並通過了該方案。“修復方案比磚頭還厚,敦煌專家特別細緻,哪裡有什麼‘病症’,採用何種方法和材料都清楚注明。”

但壁畫修復有特定要求,低於零度不能進行,因此今年3月底才正式啟動,修復將持續到11月左右,明年還將繼續。此次參與毗盧寺壁畫修復的也是敦煌研究院的“精英團隊”,修復隊伍裡更有李雲鶴、李波和李曉陽這樣“祖孫三代”人一起上陣。“李雲鶴老先生已經85歲了,從事壁畫修復60多年非常專業,李波是他的兒子,也是這次的領隊,李曉陽是李波的侄子,他也是第一批到這裡的技術人員。”鄭建飛說。

“他們將在這裡一直修復到11月份,明年3月再開始新一輪。”鄭建飛說,李雲鶴人稱“文物修復界泰斗”,他是國內石窟整體異地搬遷復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國內運用金屬骨架修復保護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還是國內原位整體揭取復原大面積壁畫獲得成功的第一人,年過八旬依然“活躍”在文物修復保護的第一現場。當初鄭建飛帶著照片等毗盧寺壁畫的“病歷”找到敦煌研究院時,李雲鶴當即表示,石家莊毗盧寺的壁畫得修,“他說,不修對不起後人,對不起自己這份工作。”

鄭建飛提醒說,這祖孫三人近期會輪番現身毗盧寺,“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半,除了中午休息,大家都可以直擊壁畫修復,有問題可以交流,但儘量不要妨礙專家工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