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聚焦能源」BP:警惕能源轉型路上的“黑天鵝”

前言:

近日, BP《世界能源展望2035》(2017)中文版在京發佈。 “未來20年, 將有20億人完成從低收入人群到中等收入人群的轉化, 帶動能源需求穩步增長。 ”BP首席經濟學家戴思攀在發佈會上表示。 報告顯示, 中國和印度在未來20年的能源消費需求增長將占全球能源消費增長的50%。 受發展中國家驅動, 全球能源需求到2035年將增加約30%, 但部分增長會被快速提升的能效抵消。

2016年, 儘管BP的主題仍是降低成本, 但其將全年投資額提升至170億美元, 逐漸從過去幾年的成本削減轉向業務擴展。 戴思攀認為, 這反映了BP對公司長期投資及行業發展的信心。

此外, 他還提到未來能源轉型面臨的幾點預測。

一、電動汽車對石油影響有限

BP預測, 2035年, 全球汽車保有量將由目前的9億輛增至18億輛, 電動汽車數量也顯著上升, 由2015年的120萬輛增至2035年的約1億輛, 但仍僅占全球汽車保有量的6%。 因此, 並不會對石油消費造成太大衝擊。

預計2035年, 車用燃料需求將由目前的1900萬桶/日增至2300萬桶/日, 這其中能源效率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由於展望期內汽車行駛需求預計翻倍, 汽車液體燃料需求也將翻倍, 但燃料效率的提升預計將抵消高達1700萬桶/日的潛在需求增量。 最終, 車用燃料需求將僅增長400萬桶/日。

專家提醒, 相比之下, 石油業更應警惕自動駕駛技術、共用出行和拼車等出行革命對石油需求的衝擊。

自動駕駛可提升燃料效率, 共用汽車本身不影響能源需求, 但可以提高車輛使用強度。 拼車可通過增加乘車人數來降低汽車行駛總里程, 這都將對燃料消費有很大影響。 BP預測, 如果電動汽車增加1億輛, 石油需求將減少140萬桶/日。 汽車行駛里程每降低10%, 石油需求便減少250萬桶/日。 不過, 出行革命也可能通過降低成本和增加使用汽車的便利性, 促進出行需求的增加。

二、石油過剩, 低成本產量或大增

BP測算, 2035年石油消費將由目前的9300萬桶/日增至1.06億桶/日。 而當前石油的技術可采儲量為2.6萬億桶, 可滿足兩倍於2050年的世界石油需求。 因此BP認為, 石油過剩“不可避免”。

在石油資源充裕的情況下, 低成本運營商有望大幅增加石油產量。

大多數情況下, 大型陸上油田和深水油田屬於低成本資源, 淺水油田和美國緻密油屬於中等成本資源, 而油砂和其他緻密油屬於高成本石油資源。 充裕的石油資源加上放緩的石油需求前景, 可能會促使全球石油供給發生變化。

BP認為, 過剩的石油資源會促使勘探開發行為發生改變, 低成本生產者很可能利用其競爭優勢增加市場份額, 包括中東國家、俄羅斯和美國在內的低成本生產商的產量在展望期內可能不成比例地增加。 未來, 低成本資源產量占全球液體燃料產量的份額將一路上升, 預計2035年將升至63%。

三、LNG增加可解決“亞洲溢價”

4年內, 全球一系列液化天然氣(LNG)專案將竣工, LNG供應增速迅猛。 BP預測, 到2035年美國LNG供應有望增加190億立方英尺/日, 澳大利亞LNG供應有望增加130億立方英尺/日, 引領全球LNG供應側強勁增長。

亞洲仍是液化天然氣需求最大的地區, 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均有增加, 使得天然氣在這些經濟體中的增長比石油或煤炭更快。 歐洲LNG消費也逐步加速。

LNG貿易增速將達到管道氣貿易增速的7倍, 到2035年, LNG貿易將占全球天然氣總貿易量的一半, 目前為32%。 這將加快全球天然氣一體化的速度。

美國LNG出口可能更加多樣化, 為歐洲、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市場提供邊際氣源。 由於澳大利亞和美國的供應增加, LNG增長可能會導致以美國氣價為基準的全球一體化天然氣市場的形成, 美國氣價將為全球天然氣市場定價發揮關鍵作用。 “這有助於解決長期困擾亞洲買家的LNG溢價問題。 ”戴思攀表示。

四、碳減排需要更積極的行動

BP預計, 全球碳排放量將以低於過去20年增速1/3的速度增長, 年均增長率降至0.6%。 這反映出能源效率和燃料結構的不斷優化。 如果這一目標得以實現, 將是1965年有記錄以來最低的碳排放增長率。

然而,在這種情形下,能源使用中的碳排放量仍將增長約13%。而國際能源署(IEA)指出,要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所設立的目標,到2035年碳排放量需下降30%才有機會。這無疑是碳排放市場仍未解決的難題。

“我們認為,碳定價是有效抑制碳排放的手段之一,因為它激勵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每個人發揮應有作用。”專家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率先設立碳定價市場,這對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榜樣。”BP認為,各國政府必須鼓勵和促進能源轉型,並且在合適的時機以適當的形式推出政策,更快地向低碳環境過渡。

這裡是上海中原化工,謝謝您的閱讀

然而,在這種情形下,能源使用中的碳排放量仍將增長約13%。而國際能源署(IEA)指出,要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所設立的目標,到2035年碳排放量需下降30%才有機會。這無疑是碳排放市場仍未解決的難題。

“我們認為,碳定價是有效抑制碳排放的手段之一,因為它激勵從生產商到消費者的每個人發揮應有作用。”專家認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率先設立碳定價市場,這對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榜樣。”BP認為,各國政府必須鼓勵和促進能源轉型,並且在合適的時機以適當的形式推出政策,更快地向低碳環境過渡。

這裡是上海中原化工,謝謝您的閱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