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東方名家名劇月|王汝剛:從小皮匠到王小毛,領軍滑稽界

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

在上海, 說起“滑稽王小毛”幾乎無人不曉。 1987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系列廣播節目《滑稽王小毛》, 王汝剛以一口蘇北腔上海話,

塑造了風趣詼諧、足智多謀的社區熱心人形象王小毛, 從此成為江浙滬地區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

幾十年來, 他獲得了文藝界的各種表演獎項與榮譽。 包括中國曲藝最高獎“牡丹獎”表演獎, 中國電視文藝“星光獎”, 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上海戲劇“白玉蘭獎”主角獎, 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 被新加坡評為“中國南方笑星王”, 被日本《每日放送》電視臺評為“亞洲笑星”, 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腳戲”代表性傳承人,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如今, 王汝剛不僅是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團長, 也身兼著中國曲協副主席和上海曲協主席的重任。 他培養了眾多年輕一代的滑稽明星,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是滑稽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今年是東方名家名劇月十周年, 上海人民滑稽劇團的看家戲《七十二家房客》受邀再度複排演出。 王汝剛將在劇中出演“炳根”。 演出開票不久就立刻告罄, 之後又連續加演兩場。 而這部風靡了半個多世紀的滑稽劇經典作品也是王汝剛從藝生涯的第一部作品,

伴隨了他全部的滑稽藝術生涯。 當時, 初出茅廬的王汝剛出演了劇中的小皮匠, 那個時候只有24歲。

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王汝剛飾演“小皮匠”

當過農民和工人, 最後被滑稽大師挑中走上了從藝之路

王汝剛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 從小家境殷實就喜歡聽滬劇、看滑稽戲。 父母為照顧王汝剛, 前後分別雇傭了7位奶媽, 王老師笑稱或許正是這7位來自不同地方的奶媽的緣故, 自己從小就能熟練掌握多種方言。

讀小學三年級時, 他買了一本《獨腳戲選》, 藏在枕頭底下, 偷偷看一段, 暗暗笑一陣。 小時候最喜歡白相大世界, 在裡面看了很多戲曲。 那時的王汝剛就善於演講各種故事, 小學時曾經獲得過上海市講故事比賽的獎項。

王汝剛出生在知識份子家庭, “文革”期間, 父親被批鬥, 年僅16歲的王汝剛到江西宜豐一個山村插隊。 “當時大家都在哭, 我不哭。 我是班長, 我知道哭沒用。 ”王汝剛主動在田間地頭為老鄉講故事, 把小時候看過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添油加醋講給老鄉聽, 練就了他大嗓門的基本功。 鄉親們聽得心花怒放, 為他起綽號叫“流動收音機”, 還記上了3個工分。

回滬以後, 王汝剛被分配去做手錶零件。 做過工人, 後來又自學醫科, 並且成為了工廠的廠醫。 每天上下班王汝剛路過文化館, 看見有一則群眾演員的招聘啟事, 就嘗試著報了名。

首先接觸的第一個滑稽戲是《滿意不滿意》, 原先導演分配給他三句臺詞, 但是他在舞臺上把三句臺詞演繹成30句, 並且大獲好評。 被當時該戲的幕後藝術指導、滑稽表演大師——楊華生、笑嘻嘻、綠楊等前輩大師們看中。

然而, 晚來得子、觀念傳統的王汝剛父親堅決反對他加入滑稽劇團從事演出事業。 認為唱滑稽油腔滑調,沒啥大出息。最後,楊華生、笑嘻嘻兩位老師親自登門拜訪,講述滑稽藝人的甜酸苦辣,坦言青黃不接、人才難得的現狀,並且鄭重承諾讓王汝剛在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一角,父親才最終被說服。1978年,王汝剛如願加入剛剛組建中的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小皮匠”也讓他一夜成名。

然而,沒有經過嚴格的表演培訓,少年成名的王汝剛很快陷入了事業的停滯期。在繼滑稽戲《蘇州二公差》、《如此爹娘》之後,接下來的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王汝剛甚至想過離開滑稽舞臺。

但對滑稽戲的熱愛終究使他堅持下來。回過頭看,前後四五年的“原地踏步”,更像是他藝術生涯的一段“儲備期”。此後,王汝剛厚積薄發,融會貫通,出演的滑稽戲、獨腳戲開始頻頻獲獎。

從小皮匠到王小毛,他是上海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

上世紀80年代末,滑稽戲團開始摒棄此前的定向戲。從《補婚》、《徵婚》、《請保姆》到《愛心》,從《明媒爭娶》到《復興之光》,在滑稽舞臺上歷練了十幾個春秋的王汝剛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高峰。

從1986年開始,王汝剛開始了和李九松長達三十多年的搭檔合作,第一部戲是講述安全生產的《頭頭是道》。這部作品在電視臺主辦並直播的“首屆江浙滬滑稽大獎賽”上獲得一等獎,王汝剛也因此知名度大增。

第一代《滑稽王小毛》演播者王汝剛(左三)、姚勇兒(左四)、林錫彪(左二)、沈榮海(左一)

1987年,一部廣播劇《滑稽王小毛》,讓王汝剛在上海幾乎家喻戶曉。王汝剛說,當時除了劇團的演出,還要去工廠、電視臺拍攝獨腳戲,在電臺錄製《滑稽王小毛》。那幾年,不管在家裡還是馬路上,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機,幾乎都能聽見或看見自己的節目。

1989年,王汝剛全年演出580場,平均每天兩場。而在那個年頭,不僅是王汝剛本人,整個滑稽藝術都受到追捧。王汝剛說,那個時候劇團演出很多,感覺像放電影一樣。“劇團有時一天演4場,早上9點,下午1點、3點,晚上7點,最後演員們乾脆直接把床安到了後臺,下了舞臺就上床休息。”

王汝剛在舞臺上塑造了不少經典的藝術形象,熱情憨厚、嫉惡如仇的現代好青年王小毛;《明媒爭娶》中足智多謀、巧言善辯的古代媒婆楊玉翠;《喜怒哀樂》中善良的傻子憨大;《復興之光》中憨態可掬的阿福……王汝從年輕到年老,從男人到女人,從古代到現代,演起來都得心應手、惟妙惟肖。

但他經常開玩笑說,我這輩子演戲就是離不開“小”字。“當年在業餘舞臺上演第一部戲《滿意不滿意》,我扮演青年小無錫;到了專業劇團,演第一部戲《七十二家房客》,我扮演小皮匠;《糊塗爺娘》中,我扮演孫小寶;《蘇州兩公差》中,扮演小京官;廣播劇中扮演王小毛…… ”

王汝剛追求高品位的幽默品性,他表演自然流暢,輕鬆灑脫,節奏感強。他通曉多種方言並善於運用方言塑造各種性格的喜劇人物,形成其獨特的方言表演技巧。他的說表在滑稽界有口皆碑。在獨腳戲《補婚》中,他用湖北、常熟、浦東、蘇州等不同方言塑造各種人物,令人捧腹。

他還特別注意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王汝剛說這與他童年生活很有關係。“在弄堂裡,我常與小夥伴們搞惡作劇,模仿小販叫賣聲更是我拿手好戲。這些童年經歷對我演好滑稽戲很有幫助。”

王汝剛用風趣、幽默的表演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歡笑。1994年,他還嘗試與潘虹、劉青雲等明星共同拍攝滬語電影《股瘋》,在銀幕上留下了經典的喜劇表演。

電影《股瘋》的導演及主創人員潘虹(左一)、劉青雲(左三)、王汝剛(左二)。

“灑向人間都是笑”,這是1997年王汝剛從藝20周年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同志給他的題詞。2007年,欣逢上海人民滑稽劇團成立三十周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同志又為王汝剛寫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肯定劇團多年來在“出人、出戲、走正路”上所取得的成績。

當了團長和曲協主席,始終忙著搶救傳承“笑的藝術”

王汝剛入行之時,正趕上“文革”滑稽戲解禁後的第一個高峰。被解散的劇團紛紛恢復,觀眾太需要笑聲了,只要有演出,必然是一票難求。

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七十二家房客》上演時一票難求的盛況,最後,滑稽團不得不兵分兩路,甚至一天要演3場,當時上海人戲稱之“餓煞戲”。

但在上世紀末,滑稽戲和所有舞臺藝術一樣,走入了低谷。按照王汝剛的說法,滬上滑稽多年來一直處於一種十分微妙的狀況:滑稽隊伍越來越大,滑稽演員越來越忙,但滑稽創作滯後,好戲難求,觀眾和行家都認可的精品力作更是缺乏。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2000年,王汝剛走馬上任,擔任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團長。彼時,電視情景劇已經如火如荼,滑稽戲演員大多忙於在電視臺錄節目,很少在劇團參加創作演出。為了繼承經典作品,鼓勵演員回歸舞臺,王汝剛想了各種方法精心包裝傳統劇碼並邀請知名演員加盟,並且擴大影響。第一部作品,就是複排劇團的看家寶《七十二家房客》。

他請來了諸多明星外援,臺灣的淩峰出演員警“369”,演二房東的是電視演員楊昆,王汝剛則從“好人小皮匠”變成了“流氓炳根”,茅善玉、梁偉平等本土明星也都紛紛客串。而這部戲也再度創造了滑稽戲的多個紀錄,在上海大劇院的四場演出場場爆滿,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滑稽戲第一次走進上海大劇院。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由於演出火爆,劇團在下半年又趁勢推出了由毛猛達、李九松等本團演員主演的版本,而這一版本也被輿論認為是,上海人滑中生代演員接下了楊華生等老一輩傳下來的經典接力棒。不僅如此,該劇還於2006年中日友誼文化節在大阪演出了四場,請來了日本笑星客串角色,同樣創造了一票難求的佳績。

面對劇團演員老齡化的問題,培養一批優秀青年演員迫在眉睫。“我不想看到我老師的悲劇,他在帶我們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所以我一直強調,要趁早把孩子們培養起來,把舞臺讓給年輕人。”

王汝剛與徒弟舒悅(右一)、陳靚(左一)、潘前衛(左二)

多年來,王汝剛先後收下了毛一飛、曾懿、夏吉平、黃震良、錢懿、舒悅、陳靚、潘前衛等八個學生,都是當代滑稽劇壇的可造之材。他對學生們有十六字寄語:“拓寬視野,開闊胸襟,犀利嘴巴,菩提心腸。”“如果阿拉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不夠,那麼適應市場都很難,更何況去引導市場和觀眾。”

王汝剛對現在滑稽戲青年演員依然抱有擔憂:“常用的滑稽戲曲調有五十來種,傳統的唱腔更是數以百計,招笑手法十八種,吃進吐出,誤會巧合等等,你會多少種?沒有積累,沒有急才,功底不扎實,沒有能力現編現唱,就沒法生存到群眾中去。”而除了人才與市場,沒有好的滑稽戲劇本,也是滑稽戲的一大問題。

為此,他嘗試了各種方法去擴大滑稽戲的社會影響,沒有停止對滑稽戲的搶救、傳承和創新。數年前,他還在黃浦劇場辦了“上海笑天地”,恢復了傳統獨腳戲的演出。這些年,他始終在呼籲,傳承著上海文化的滑稽戲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劇場。

王汝剛、李九松表演獨腳戲《愛心》,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

現在,王汝剛除了演員、團長和曲協主席身份外,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更是一名市人大代表。近年來最使他憂慮的是上海話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如何糾正年輕演員的方言發音,怎樣讓上海本地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幼稚園的孩子,都能夠熟練地說上一口標準的上海話。

生活中的王汝剛交遊廣闊,人緣極好,國畫大家程十發、戴敦邦,著名導演謝晉等都是王汝剛的忘年交。他自稱有三大嗜好:兜馬路,觀書畫,交朋友。而這些,都是他人生和從藝路上的樂事良師。

從藝至今四十年,王汝剛始終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從事喜劇藝術,信奉嚴肅人生。

程十發與王汝剛

認為唱滑稽油腔滑調,沒啥大出息。最後,楊華生、笑嘻嘻兩位老師親自登門拜訪,講述滑稽藝人的甜酸苦辣,坦言青黃不接、人才難得的現狀,並且鄭重承諾讓王汝剛在滑稽戲《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一角,父親才最終被說服。1978年,王汝剛如願加入剛剛組建中的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小皮匠”也讓他一夜成名。

然而,沒有經過嚴格的表演培訓,少年成名的王汝剛很快陷入了事業的停滯期。在繼滑稽戲《蘇州二公差》、《如此爹娘》之後,接下來的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王汝剛甚至想過離開滑稽舞臺。

但對滑稽戲的熱愛終究使他堅持下來。回過頭看,前後四五年的“原地踏步”,更像是他藝術生涯的一段“儲備期”。此後,王汝剛厚積薄發,融會貫通,出演的滑稽戲、獨腳戲開始頻頻獲獎。

從小皮匠到王小毛,他是上海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

上世紀80年代末,滑稽戲團開始摒棄此前的定向戲。從《補婚》、《徵婚》、《請保姆》到《愛心》,從《明媒爭娶》到《復興之光》,在滑稽舞臺上歷練了十幾個春秋的王汝剛迎來了他藝術創作的高峰。

從1986年開始,王汝剛開始了和李九松長達三十多年的搭檔合作,第一部戲是講述安全生產的《頭頭是道》。這部作品在電視臺主辦並直播的“首屆江浙滬滑稽大獎賽”上獲得一等獎,王汝剛也因此知名度大增。

第一代《滑稽王小毛》演播者王汝剛(左三)、姚勇兒(左四)、林錫彪(左二)、沈榮海(左一)

1987年,一部廣播劇《滑稽王小毛》,讓王汝剛在上海幾乎家喻戶曉。王汝剛說,當時除了劇團的演出,還要去工廠、電視臺拍攝獨腳戲,在電臺錄製《滑稽王小毛》。那幾年,不管在家裡還是馬路上,打開收音機或者電視機,幾乎都能聽見或看見自己的節目。

1989年,王汝剛全年演出580場,平均每天兩場。而在那個年頭,不僅是王汝剛本人,整個滑稽藝術都受到追捧。王汝剛說,那個時候劇團演出很多,感覺像放電影一樣。“劇團有時一天演4場,早上9點,下午1點、3點,晚上7點,最後演員們乾脆直接把床安到了後臺,下了舞臺就上床休息。”

王汝剛在舞臺上塑造了不少經典的藝術形象,熱情憨厚、嫉惡如仇的現代好青年王小毛;《明媒爭娶》中足智多謀、巧言善辯的古代媒婆楊玉翠;《喜怒哀樂》中善良的傻子憨大;《復興之光》中憨態可掬的阿福……王汝從年輕到年老,從男人到女人,從古代到現代,演起來都得心應手、惟妙惟肖。

但他經常開玩笑說,我這輩子演戲就是離不開“小”字。“當年在業餘舞臺上演第一部戲《滿意不滿意》,我扮演青年小無錫;到了專業劇團,演第一部戲《七十二家房客》,我扮演小皮匠;《糊塗爺娘》中,我扮演孫小寶;《蘇州兩公差》中,扮演小京官;廣播劇中扮演王小毛…… ”

王汝剛追求高品位的幽默品性,他表演自然流暢,輕鬆灑脫,節奏感強。他通曉多種方言並善於運用方言塑造各種性格的喜劇人物,形成其獨特的方言表演技巧。他的說表在滑稽界有口皆碑。在獨腳戲《補婚》中,他用湖北、常熟、浦東、蘇州等不同方言塑造各種人物,令人捧腹。

他還特別注意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王汝剛說這與他童年生活很有關係。“在弄堂裡,我常與小夥伴們搞惡作劇,模仿小販叫賣聲更是我拿手好戲。這些童年經歷對我演好滑稽戲很有幫助。”

王汝剛用風趣、幽默的表演給觀眾帶來了巨大的歡笑。1994年,他還嘗試與潘虹、劉青雲等明星共同拍攝滬語電影《股瘋》,在銀幕上留下了經典的喜劇表演。

電影《股瘋》的導演及主創人員潘虹(左一)、劉青雲(左三)、王汝剛(左二)。

“灑向人間都是笑”,這是1997年王汝剛從藝20周年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同志給他的題詞。2007年,欣逢上海人民滑稽劇團成立三十周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同志又為王汝剛寫來了熱情洋溢的賀信,肯定劇團多年來在“出人、出戲、走正路”上所取得的成績。

當了團長和曲協主席,始終忙著搶救傳承“笑的藝術”

王汝剛入行之時,正趕上“文革”滑稽戲解禁後的第一個高峰。被解散的劇團紛紛恢復,觀眾太需要笑聲了,只要有演出,必然是一票難求。

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七十二家房客》上演時一票難求的盛況,最後,滑稽團不得不兵分兩路,甚至一天要演3場,當時上海人戲稱之“餓煞戲”。

但在上世紀末,滑稽戲和所有舞臺藝術一樣,走入了低谷。按照王汝剛的說法,滬上滑稽多年來一直處於一種十分微妙的狀況:滑稽隊伍越來越大,滑稽演員越來越忙,但滑稽創作滯後,好戲難求,觀眾和行家都認可的精品力作更是缺乏。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2000年,王汝剛走馬上任,擔任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團長。彼時,電視情景劇已經如火如荼,滑稽戲演員大多忙於在電視臺錄節目,很少在劇團參加創作演出。為了繼承經典作品,鼓勵演員回歸舞臺,王汝剛想了各種方法精心包裝傳統劇碼並邀請知名演員加盟,並且擴大影響。第一部作品,就是複排劇團的看家寶《七十二家房客》。

他請來了諸多明星外援,臺灣的淩峰出演員警“369”,演二房東的是電視演員楊昆,王汝剛則從“好人小皮匠”變成了“流氓炳根”,茅善玉、梁偉平等本土明星也都紛紛客串。而這部戲也再度創造了滑稽戲的多個紀錄,在上海大劇院的四場演出場場爆滿,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滑稽戲第一次走進上海大劇院。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由於演出火爆,劇團在下半年又趁勢推出了由毛猛達、李九松等本團演員主演的版本,而這一版本也被輿論認為是,上海人滑中生代演員接下了楊華生等老一輩傳下來的經典接力棒。不僅如此,該劇還於2006年中日友誼文化節在大阪演出了四場,請來了日本笑星客串角色,同樣創造了一票難求的佳績。

面對劇團演員老齡化的問題,培養一批優秀青年演員迫在眉睫。“我不想看到我老師的悲劇,他在帶我們的時候已經70多歲了。所以我一直強調,要趁早把孩子們培養起來,把舞臺讓給年輕人。”

王汝剛與徒弟舒悅(右一)、陳靚(左一)、潘前衛(左二)

多年來,王汝剛先後收下了毛一飛、曾懿、夏吉平、黃震良、錢懿、舒悅、陳靚、潘前衛等八個學生,都是當代滑稽劇壇的可造之材。他對學生們有十六字寄語:“拓寬視野,開闊胸襟,犀利嘴巴,菩提心腸。”“如果阿拉從業人員的文化素養不夠,那麼適應市場都很難,更何況去引導市場和觀眾。”

王汝剛對現在滑稽戲青年演員依然抱有擔憂:“常用的滑稽戲曲調有五十來種,傳統的唱腔更是數以百計,招笑手法十八種,吃進吐出,誤會巧合等等,你會多少種?沒有積累,沒有急才,功底不扎實,沒有能力現編現唱,就沒法生存到群眾中去。”而除了人才與市場,沒有好的滑稽戲劇本,也是滑稽戲的一大問題。

為此,他嘗試了各種方法去擴大滑稽戲的社會影響,沒有停止對滑稽戲的搶救、傳承和創新。數年前,他還在黃浦劇場辦了“上海笑天地”,恢復了傳統獨腳戲的演出。這些年,他始終在呼籲,傳承著上海文化的滑稽戲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劇場。

王汝剛、李九松表演獨腳戲《愛心》,獲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

現在,王汝剛除了演員、團長和曲協主席身份外,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更是一名市人大代表。近年來最使他憂慮的是上海話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如何糾正年輕演員的方言發音,怎樣讓上海本地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幼稚園的孩子,都能夠熟練地說上一口標準的上海話。

生活中的王汝剛交遊廣闊,人緣極好,國畫大家程十發、戴敦邦,著名導演謝晉等都是王汝剛的忘年交。他自稱有三大嗜好:兜馬路,觀書畫,交朋友。而這些,都是他人生和從藝路上的樂事良師。

從藝至今四十年,王汝剛始終堅持自己的人生信條:從事喜劇藝術,信奉嚴肅人生。

程十發與王汝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