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結束後,英國和蘇聯因一事不和,差點把德國拆了!

二戰中, 論起“首惡元兇”, 德國自然是“當仁不讓”的了。 所以, 當柏林城破, 盟軍和蘇軍分區佔領德國領土後, 對納粹德國的處置自然成為了第一位的議題。 而在對德國的處置上, 同盟國內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

從英國的視角裡看, 對德國的處置不能太狠。 畢竟從歷史經驗上看, 保持歐洲各國的實力均衡是保持歐陸和平的唯一方法。 二戰的歐洲戰場的戰火熄滅後, 蘇聯勢力如日中天, 而法國勢力十分疲軟。 如果德國再被“過分”削弱的話, 歐洲上的勢力平衡必然被打破。

而且, 從一戰後對德處置的前車之鑒上來看, 當年正是戰勝國逼迫德國太緊, 才使得德國挑起了二次大戰。 所以, 英國希望對德國的懲罰不宜過重。

然而對蘇聯來說, 對待戰敗後的德國, 絕對不能手軟!二戰中的蘇德兩方實在是積下了血海深仇:蘇聯被德國摧毀了數千座工礦企業、數千座集體農莊,

被屠殺了數千萬人口, 幾千萬平方公里淪為焦土!蘇聯對待哪怕是戰敗的德國, 怎麼可能冷靜平和?所以蘇聯對德國的懲處態度很明確:徹底摧毀德國的戰爭能力!讓德國變成農業國!否則蘇聯如何對國內民眾以及戰死的軍人們交代?

站在蘇聯的歷史經驗教訓上, 蘇聯的精華部分——東歐地區全是平原, 根本無險可守。 所以在與東歐接壤的中歐地區, 絕對不能出現一個強國。 因而削弱德國的實力是保障蘇聯國家安全最直接的手段。

而且, 蘇聯領導人認為, 當年一戰後的經驗沒必要照搬。 當年的戰勝國名義上是打贏了, 可哪裡踏進了德國的一寸土地?當年的雙方只是停戰議和罷了。 而今日的戰勝國幾乎控制了德國的一切, 就是德國的“太上皇”。 所以, 如今的戰勝國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把德國弄回農業社會, 已確保法西斯勢力再無死灰復燃的可能!

不過對美國而言, 對英蘇的方案, 其實都不置可否。 美國外交政策常年奉行“門羅主義”, 即關起門來只顧美洲的事, 而對歐洲局勢缺乏切身的感受。 對英國的維持平衡, 對蘇聯的徹底清算, 都實在沒什麼感覺……而且二戰中, 美國國內的戰爭宣傳鋪天蓋地, 讓民眾也有點“上頭”, 對德國的仇恨氣氛很是濃郁, 甚至美國的財政部長摩根索還讓人認真制訂了一個“把德國經濟弄回農業時代”的破壞方案。

況且, 此時, 二戰還沒打完呢!日本戰場還是戰況熾熱, 美國對於進攻日本本土憂心忡忡, 生怕傷亡過大。 於是美國人打起了剛剛從對德戰場上的蘇聯陸軍的注意, 希望蘇聯能分攤美國的壓力。 而要想讓蘇聯人流血犧牲為美國的利益賣命, 不得拿出點利益做交換?

最後,在同盟國領導人會晤的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三方領導人在經歷了一系列爭吵和利益交換後,最終出臺了一種無奈的辦法:盟軍和蘇軍在各自佔領區內,各行其是,按自己的規矩來!

在方案打達成後,經濟尚好的美英法佔領區,盟軍還能有餘力讓裡頭的德國人慢慢恢復經濟。而本身元氣大傷的蘇軍就不好意思了!人員、廠房、設備、圖紙甚至礦石,統統打包上火車,搬運回蘇聯本土,支援蘇聯國內的經濟重建。所以在後來人們翻看的史料裡,才留下了“蘇軍在德國佔領區內連螺絲釘都不放過”這般看似荒唐的故事。

最後,在同盟國領導人會晤的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上,三方領導人在經歷了一系列爭吵和利益交換後,最終出臺了一種無奈的辦法:盟軍和蘇軍在各自佔領區內,各行其是,按自己的規矩來!

在方案打達成後,經濟尚好的美英法佔領區,盟軍還能有餘力讓裡頭的德國人慢慢恢復經濟。而本身元氣大傷的蘇軍就不好意思了!人員、廠房、設備、圖紙甚至礦石,統統打包上火車,搬運回蘇聯本土,支援蘇聯國內的經濟重建。所以在後來人們翻看的史料裡,才留下了“蘇軍在德國佔領區內連螺絲釘都不放過”這般看似荒唐的故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