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是枝裕和,以“有如走路的速度”走進你的心|深V電影

深 V 電 影

感 悟 人 生 只 需 一 刻 鐘

“我到這種年紀了,還沒有說過愛過誰比海更深”

《比海更深》

“長、平、慢的小眾電影竟然成了爆款?”

“套票僅46秒就被搶購一空!”

今年的北京電影節使得是枝裕和導演的名字, 在這些引人注目的標題下更加頻繁的出現在大眾眼前。

但相比影迷們的“光速秒殺”, 是枝裕和則以緩緩的, 有如漫步般的速度, 悄無聲息的走進了每個喜愛他作品的人們心中。 而你對於這個觀影清單上必不可少的人, 有多少的瞭解?

下一個小津?成瀨巳喜男?

“家庭題材”、“日式生活”可能是人們對是枝裕和的最初印象, 他也因此常被人拿來和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這些以家庭題材見長的名導演相提並論。

但其實電視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是枝在裕和轉行拍電影的初期, 就一直在尋找著自己的風格。

從好像電影學院學生畢業論文的處女作《幻之光》, 到成就坎城史上最年輕影帝“柳樂優彌”的《無人知曉》, 前期的他一直在做著許多不同的嘗試(實驗、記錄、喜劇)。

而就在母親去世後, 我們也迎來了風格日漸成熟的是枝裕和。

“人生路上總是步履不停,

為何總是慢一拍。 ”

在母親去世後, 他就將心中無限的遺憾, 化作《步履不停》。

而這也成為了他風格轉變的契機。

《步履不停》之後的是枝裕和更加關注家庭, 《奇跡》、《回我的家》、《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及至最近的《比海更深》一部又一部生活氣息濃重的影片, 如同在我們身邊真實發生的故事呈現在眼前。

真實的背後,

是對生活的挖掘和生命的沉澱。

在是枝關於家庭的描繪中, 我們總能發現他自己生活的影子。

《回我的家》劇照

幾乎在他的影片中, 父親與兒女的關係總是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尷尬與嫌隙, 就如同他與自己父親的關係一般。

小時候的是枝與父親之間還有不少的互動, 但從他上了初中後, 父子倆好像鬧彆扭般不怎麼說話了, 長大後, 時隔許久見面, 卻也找不出話題, 空氣中都是尷尬的氣息。

在他的第一部電視劇《回我的家》中,

那段關於坐在父親腿上看電視和被父親沒刮乾淨的胡渣蹭到的片段, 就完全源於他兩歲時對於他父親的記憶。

而最後良多在為父親守夜的那晚,本想打開棺木的小窗最後看一眼,可是剛剛醞釀好的情緒卻在看到父親微微張開的嘴之後完全消失。

卷起毛巾,墊在顎下,摸到胡渣,幼時的記憶瞬間蘇醒,於是便大哭起來,而多年來的父子之間的陰霾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這“和解”的過程極其平淡、

簡單,但卻異常真摯,

可能因為這都源於是枝的真實經歷。

不同于面對父親時複雜的情緒,是枝在《步履不停》中,將“沒能為母親做什麼”的那種悔恨和思念卻被深藏在明朗、愉快節奏中。

沒有哭泣,有的只是永不厭倦的日常和生活中的歡笑,因為這是他現在最想要做卻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

《步履不停》劇照

關於女兒,《如父如子》的產生是源於是枝和女兒之間的往事。

在拍《奇跡》的時候,是枝很久沒有回過家。而好不容易回家後才發覺和3歲的女兒之間已經漸漸陌生,甚至第二天,女兒送他到玄關的時候說:“下次再來啊!” 令他心酸不已。

原來“血緣”敵不過相伴的“時間”啊,

於是就有了《如父如子》。

“世界如此精彩,

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是奇跡”

在電影的世界裡,是枝不是自我為中心的創造者,他僅僅只是一個傳遞者,用他的話來說:

“作品也好,情感也好,早已蘊藏在世界之中,我不過是將他們撿拾並收集起來,然後捧在手心,展示給觀眾看。”

電影中各樣日常的細節,都是源於他的生活:

他仔細地觀察,慢慢的行走,細心地撿起許多匆匆經過的人們從未在意過的“寶貝”,精心的挑選後捧在手心裡展示給我們看,叫我們也學會留意身邊的小細節。

《比海更深》劇照

《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中都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但都是是枝撿回來仔細收藏的寶貝。

比如母親總是會感歎“要是有輛車就會更方便“,是枝家的傳統就是在別人的車前照相,而可惜的是直到母親去世,是枝家始終也沒有自己的車,這是他的遺憾之一。

但直到現在,他還依舊保持著是枝家的“優良傳統”,因為這些細節已經深入骨髓,與他融為一體。

每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習慣,反過來,這些傳統和習慣也都定義著我們的家。

也許有些人不會在意這些小細節,但是這些細節卻讓我們成為了今天的“我們”,比如是枝家的福利房、比起霜淇淋更愛自製的可爾必思冰棒、關於明信片、關於颱風等等,無處不在的貫穿著整部《比海更深》。

“所謂生命,

僅靠自身無法被完整創造出來,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來填滿。”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從未有個人的英雄主義:自己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是要這樣彼此依存著,才能夠有希望的生活下去。

最後想說:“作為是枝裕和的觀眾真的是很幸福啊。” 因為我們被他邀請到一個和導演相同的位置,用自己的想像,來和他一起創作,最後“是枝裕和”漸漸地消失了,留下的是關於每個人自己的故事。

他緩緩而來,又悄無聲息的走。

留給我們的是難以言喻的自省和平淡日常中的感動。

圖 / 網路

而最後良多在為父親守夜的那晚,本想打開棺木的小窗最後看一眼,可是剛剛醞釀好的情緒卻在看到父親微微張開的嘴之後完全消失。

卷起毛巾,墊在顎下,摸到胡渣,幼時的記憶瞬間蘇醒,於是便大哭起來,而多年來的父子之間的陰霾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這“和解”的過程極其平淡、

簡單,但卻異常真摯,

可能因為這都源於是枝的真實經歷。

不同于面對父親時複雜的情緒,是枝在《步履不停》中,將“沒能為母親做什麼”的那種悔恨和思念卻被深藏在明朗、愉快節奏中。

沒有哭泣,有的只是永不厭倦的日常和生活中的歡笑,因為這是他現在最想要做卻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

《步履不停》劇照

關於女兒,《如父如子》的產生是源於是枝和女兒之間的往事。

在拍《奇跡》的時候,是枝很久沒有回過家。而好不容易回家後才發覺和3歲的女兒之間已經漸漸陌生,甚至第二天,女兒送他到玄關的時候說:“下次再來啊!” 令他心酸不已。

原來“血緣”敵不過相伴的“時間”啊,

於是就有了《如父如子》。

“世界如此精彩,

日常生活就很美麗,生命本是奇跡”

在電影的世界裡,是枝不是自我為中心的創造者,他僅僅只是一個傳遞者,用他的話來說:

“作品也好,情感也好,早已蘊藏在世界之中,我不過是將他們撿拾並收集起來,然後捧在手心,展示給觀眾看。”

電影中各樣日常的細節,都是源於他的生活:

他仔細地觀察,慢慢的行走,細心地撿起許多匆匆經過的人們從未在意過的“寶貝”,精心的挑選後捧在手心裡展示給我們看,叫我們也學會留意身邊的小細節。

《比海更深》劇照

《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中都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但都是是枝撿回來仔細收藏的寶貝。

比如母親總是會感歎“要是有輛車就會更方便“,是枝家的傳統就是在別人的車前照相,而可惜的是直到母親去世,是枝家始終也沒有自己的車,這是他的遺憾之一。

但直到現在,他還依舊保持著是枝家的“優良傳統”,因為這些細節已經深入骨髓,與他融為一體。

每家都有自己的傳統和習慣,反過來,這些傳統和習慣也都定義著我們的家。

也許有些人不會在意這些小細節,但是這些細節卻讓我們成為了今天的“我們”,比如是枝家的福利房、比起霜淇淋更愛自製的可爾必思冰棒、關於明信片、關於颱風等等,無處不在的貫穿著整部《比海更深》。

“所謂生命,

僅靠自身無法被完整創造出來,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來填滿。”

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從未有個人的英雄主義:自己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人與人之間就是要這樣彼此依存著,才能夠有希望的生活下去。

最後想說:“作為是枝裕和的觀眾真的是很幸福啊。” 因為我們被他邀請到一個和導演相同的位置,用自己的想像,來和他一起創作,最後“是枝裕和”漸漸地消失了,留下的是關於每個人自己的故事。

他緩緩而來,又悄無聲息的走。

留給我們的是難以言喻的自省和平淡日常中的感動。

圖 / 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