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濃墨宰相”劉墉的仕途及其人文書法

劉墉, 清朝書畫家、政治家(1719~1804年), 字崇如, 號石庵, 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 諸城縣逄戈莊(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 大學士劉統勳之子。

劉墉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32歲時才得中進士, 本為殿試狀元, 但在其父劉統勳的堅持下, 乾隆將劉墉改為二甲第一, 於乾隆十七年授編修。 乾隆二十年劉統勳任陝甘總督期間, 因查勘巴里坤哈密駐兵事宜, 附和將軍永常辦理失宜, 劉墉亦被牽連革職, 拏(ná)交刑部治罪, 到十月時, 乾隆恩旨釋放, 複授編修。 此後又充任廣西鄉試正考官、提督安徽學政等職。

到乾隆三十一年又因在任太原知府時, 所屬陽曲縣令段成功侵蝕庫項案中, 劉墉疏於職守獲罪, 發軍台效力贖罪, 乾隆三十二年恩旨釋還, 在修書處行走。 後出任江蘇江甯府知府、陝西按察使等職。 乾隆三十八年劉墉丁父憂, 乾隆四十一年服闋赴京。 乾隆因追念劉統勳“宣力年久, 且察墉器識可用”, 遂詔授劉墉內閣學士, 在南書房行走, 充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 並接辦編纂《西域圖志》《日下舊聞考》等書。 此後又歷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等職, 于嘉慶二年(1797年)授體仁閣大學士。 嘉慶九年十二月劉墉卒, 嘉慶帝感念劉統勳的卓越貢獻, 才將劉墉加恩晉贈太子太保, 併入祀賢良祠, 諡“文清”。

徽姑娘 毛筆 純羊毫毛筆 宣筆 套裝大中小毛筆 書法 國畫創作 粗筆 禮品 文房四寶 ¥269 購買

劉墉一生廉潔奉公, 處處從人民利益著想, 深受百姓愛戴, 沒貪過國家一分銀兩, 一件器物。 修壩建橋時, 自己帶領百姓及工作人員努力奮幹在第一線。 衣著簡陋, 粗糧雜飯。 他最愛的食物是煎餅卷大蔥, 可以看出為官的他生活是相當艱苦。

從劉墉的仕途經歷來看, 可謂一路坎坷, 前後兩次獲罪。 尤其是第二次, 已被議處“擬斬監候”, 幾欲受死, 而乾隆格外開恩, 將其從寬處置。 無疑, 乾隆給了劉墉莫大的恩惠, 但這種恩惠是建立在乾隆感念劉統勳卓越功績的基礎上。

劉統勳為人持正, 縝密通敏, 有決疑定計之大能。 在政治上素不阿附, 廉潔無私, 又敢於直言進諫, 是乾隆的親信輔弼。 劉統勳病故時, 乾隆大慟, 稱“朕失一股肱矣”, 並有諭曰“實為國家得力大臣”, 即便在7年之後仍念念不忘, 乾隆“懷舊詩”對其有“遇事既神敏, 秉性複剛勁。 得古大臣風, 終身不失正”之語, 足見乾隆對劉統勳眷賞之高, 追思之切。

所謂“愛屋及烏”, 正是因為乾隆極倚重劉統勳, 更是對劉墉能夠繼承其父遺風, 盡心為朝廷效力寄予了厚望。 在乾隆二十一年劉墉提督安徽學政期間, 乾隆《賜安徽學政劉墉》詩雲“家聲勉承繼, 莫負獎期深”。 乾隆四十二年, 劉墉提督江蘇學政時, 乾隆再次贈詩, 有“勗(xù)□莫孤望, 爾父國之楨”之句。

從中可以看出乾隆對於劉墉的殷切勉勵之情。

劉墉確實也不負乾隆的期望, 秉持本分, 清廉為政, 做一些為國擔憂、替民解困的實事。 如乾隆五十三年九月, 禦史祝德麟劾司業黃壽齡受賂一折內, 稱“國子監考試惟劉墉、鄒炳泰二人清介素著, 諸生不敢向其饋送營求”, 從中可見劉墉清廉之風。 乾隆四十七年, 劉墉時值南書房, 與和珅前往山東曆城縣查辦撫臣國泰與其他官員侵吞庫銀一案, 在審辦過程中, 劉墉於細微中查驗出線索, 最終將涉案人員一一按律懲辦, 以秉政公平、明察秋毫贏得了民眾的稱讚, 謂之“劉公案”, 口耳相傳, 延唱至今。 誠如吳德旋所言:“聽斷明審, 人以比包龍圖。 ”

雖然劉墉在民間以清廉聞名,但依舊與乾隆的期望相差甚遠。實際上早在乾隆四十二年,乾隆賜劉墉詩中就有“可作化裁法,毋孤簡用恩。繄予勤實政,藻頌不須煩”之言,警勉他不要辜負皇恩,要勤於政務,不要再做歌功頌德的虛事,乾隆對劉墉的不滿已初見端倪。乾隆五十二年,劉墉因將乾隆論及“嵇璜年老,若求回籍不忍不從”,及“曹文埴現有老親,若求回籍養親,不忍不從”等語告知嵇、曹二人,曹文埴隨即便有告養之奏,乾隆知悉後深為不滿,以至於次年大學士補授時,劉墉本有很大的機會,卻因此事被乾隆直斥“覬覦補授大學士”有“躁進之私”,而未得加授。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因上書房師傅有七日未入值,劉墉作為總師傅未加管束,招致乾隆大怒,連同他之前的種種不力表現,而被乾隆斥責“事事辜恩,溺職於國家則為不忠,于伊父則為不孝,其過甚大”。竟將劉墉怒斥為不忠不孝,失望之意溢於言表。可見,在乾隆晚期,乾隆對於劉墉的極度不滿已不再隱忍,而是冷言相斥,毫不留情。即便在嘉慶即位後,嘉慶對劉墉的評價也不高,有“劉墉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等指責。

可以說,劉墉深受乾隆恩惠,但他缺少一些政治智慧,加之作風庸懶,不甚恪勤,與其父劉統勳形成鮮明對照,未能成為輔佐重臣,終使乾隆對他逐步由失望變為不滿,直到嘉慶繼位之後,劉墉都未能在政治上得以重用。

劉墉在書法上卓有成就,尤擅行、楷。關於其書法淵源的記載甚多,《松軒隨筆》謂:“劉文清書,初從松雪(趙孟)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清稗類鈔》曰:“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此外,還有言其“得鐘太傅、顏魯公神髓”“實從松雪入手,以後則專精閣帖,尤得力于鐘太傅尚書宣示,故雄深雅健,冠冕一代”等等。

可以說劉墉的書法泛學諸家,汲取前人用筆精髓,不求形跡之逼真,“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他的書法融合了趙孟的圓潤、董其昌的生拙、蘇軾的豐肥、顏真卿的渾厚,外似豐圓軟滑,實則內涵剛勁,骨肉兼備,脈絡分明。尤其是他喜用狼毫硬筆在蠟箋書寫,風貌更為飽滿而不露筋骨,墨色濃重沉鬱,獨具面目,成為一代名手。

由於劉墉喜用油煙墨,這種墨烏黑濃郁,光澤亮麗,加之他的字體本就外貌豐腴,故而有“墨豬”之誚。因他官居體仁閣大學士,被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行書送蔡明遠敘》軸(圖1),此軸節臨唐代顏真卿《與蔡明遠帖》,款署“乙未冬日臨,石庵居士”。劉墉時年57歲。此軸書法運筆圓勁,古樸飄逸,方圓兼備,蒼潤相間。正如《松軒隨筆》所言“(劉墉)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是劉墉壯年時期書法的典型面貌。

圖1

劉墉《小楷書七言詩》冊(圖2),此冊書錄七言詩數首,款署“丙辰秋有九月重陽二日,書于久安室,東武石庵”。劉墉時年78歲。此冊書法樸實沉厚,結體圓整,承魏晉遺意,隱有北碑韻味,在圓潤遒勁的風格中,融入了方硬剛健的筆力,是劉墉晚年小楷代表作。

圖2

此外,劉墉的奉敕作品亦有其獨到之處。如他的《書弘曆平定臺灣告成文廟碑》冊(圖3)、《書弘曆大士像贊》冊等,筆法穩健,墨色潤澤,結字大小統一,在筆墨上雖有瘦健之貌,但依然具有豐潤圓勁的韻味,在沿循館閣體標準的同時,保留了自身外似豐圓、內則剛健的特點,這在當時館閣體盛行的宮廷書法中確是不多見的。

徽姑娘 毛筆 楷書毛筆 兔毫 宣筆 斑竹筆桿 抄經毛筆 文房四寶 ¥139 購買

雖然劉墉在民間以清廉聞名,但依舊與乾隆的期望相差甚遠。實際上早在乾隆四十二年,乾隆賜劉墉詩中就有“可作化裁法,毋孤簡用恩。繄予勤實政,藻頌不須煩”之言,警勉他不要辜負皇恩,要勤於政務,不要再做歌功頌德的虛事,乾隆對劉墉的不滿已初見端倪。乾隆五十二年,劉墉因將乾隆論及“嵇璜年老,若求回籍不忍不從”,及“曹文埴現有老親,若求回籍養親,不忍不從”等語告知嵇、曹二人,曹文埴隨即便有告養之奏,乾隆知悉後深為不滿,以至於次年大學士補授時,劉墉本有很大的機會,卻因此事被乾隆直斥“覬覦補授大學士”有“躁進之私”,而未得加授。乾隆五十四年三月,因上書房師傅有七日未入值,劉墉作為總師傅未加管束,招致乾隆大怒,連同他之前的種種不力表現,而被乾隆斥責“事事辜恩,溺職於國家則為不忠,于伊父則為不孝,其過甚大”。竟將劉墉怒斥為不忠不孝,失望之意溢於言表。可見,在乾隆晚期,乾隆對於劉墉的極度不滿已不再隱忍,而是冷言相斥,毫不留情。即便在嘉慶即位後,嘉慶對劉墉的評價也不高,有“劉墉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等指責。

可以說,劉墉深受乾隆恩惠,但他缺少一些政治智慧,加之作風庸懶,不甚恪勤,與其父劉統勳形成鮮明對照,未能成為輔佐重臣,終使乾隆對他逐步由失望變為不滿,直到嘉慶繼位之後,劉墉都未能在政治上得以重用。

劉墉在書法上卓有成就,尤擅行、楷。關於其書法淵源的記載甚多,《松軒隨筆》謂:“劉文清書,初從松雪(趙孟)入,中年後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出。”《清稗類鈔》曰:“其少年時為趙體,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迨入台閣,則絢爛歸於平淡,而臻爐火純青之境矣。”此外,還有言其“得鐘太傅、顏魯公神髓”“實從松雪入手,以後則專精閣帖,尤得力于鐘太傅尚書宣示,故雄深雅健,冠冕一代”等等。

可以說劉墉的書法泛學諸家,汲取前人用筆精髓,不求形跡之逼真,“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他的書法融合了趙孟的圓潤、董其昌的生拙、蘇軾的豐肥、顏真卿的渾厚,外似豐圓軟滑,實則內涵剛勁,骨肉兼備,脈絡分明。尤其是他喜用狼毫硬筆在蠟箋書寫,風貌更為飽滿而不露筋骨,墨色濃重沉鬱,獨具面目,成為一代名手。

由於劉墉喜用油煙墨,這種墨烏黑濃郁,光澤亮麗,加之他的字體本就外貌豐腴,故而有“墨豬”之誚。因他官居體仁閣大學士,被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行書送蔡明遠敘》軸(圖1),此軸節臨唐代顏真卿《與蔡明遠帖》,款署“乙未冬日臨,石庵居士”。劉墉時年57歲。此軸書法運筆圓勁,古樸飄逸,方圓兼備,蒼潤相間。正如《松軒隨筆》所言“(劉墉)中年以後筆力雄健,局勢堂皇”,是劉墉壯年時期書法的典型面貌。

圖1

劉墉《小楷書七言詩》冊(圖2),此冊書錄七言詩數首,款署“丙辰秋有九月重陽二日,書于久安室,東武石庵”。劉墉時年78歲。此冊書法樸實沉厚,結體圓整,承魏晉遺意,隱有北碑韻味,在圓潤遒勁的風格中,融入了方硬剛健的筆力,是劉墉晚年小楷代表作。

圖2

此外,劉墉的奉敕作品亦有其獨到之處。如他的《書弘曆平定臺灣告成文廟碑》冊(圖3)、《書弘曆大士像贊》冊等,筆法穩健,墨色潤澤,結字大小統一,在筆墨上雖有瘦健之貌,但依然具有豐潤圓勁的韻味,在沿循館閣體標準的同時,保留了自身外似豐圓、內則剛健的特點,這在當時館閣體盛行的宮廷書法中確是不多見的。

徽姑娘 毛筆 楷書毛筆 兔毫 宣筆 斑竹筆桿 抄經毛筆 文房四寶 ¥139 購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