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兩會視點:科技園區“同質化”競爭,沒啥

圖片來自網路

本報記者 王延斌

一家遼寧企業的董事長正深受“園區同質化”之困:在阜新同一園區內, 各家企業都在做該公司一手開發的主導產品,

同質化嚴重, 由此造成的惡性競爭, 導致產品價格快速下滑, “不僅使我們的業績出現斷崖式下降, 也直接影響到公司上市進程”。

旨在孵化高科技產業而建立的科技園區, 正借力“雙創”東風積極轉型, 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以大學園區為例, 最新資料顯示, 目前有115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獲得認定, 15年激增4倍, 在孵企業共15431家, 累計轉化科技成果近萬項。 不過, 伴隨高速發展, 各類園區同質化、空心化、平臺功能弱化等現象也開始凸顯。

“園區內同質化競爭是很正常的現象。 ”貴州省科技廳廳長廖飛代表做過縣委書記和州長, 也搞過園區, “設計一個園區, 事先想好這個板塊做什麼, 那個板塊做什麼, 是很理想化的,

但實際操作中很難”。 他的做法是, “做園區, 我不定龍頭, 誰活得下來誰就是龍頭, 這是由市場而不是‘市長’決定的”。

“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現象。 ”這幾年, 西南交大大學科技園副總經理康凱甯每年都要到國內各大園區調研、學習, 他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園區之間的同質化, “一個園區在某一方向上深耕多年, 積累很多核心技術, 也有很好的品牌形象, 在這個市場上就有比較優勢。 但現實是, 我國各地園區發展科技產業的時候, 並沒有形成長期積累的比較優勢, 只能拼勞動力、土地、資源這三個傳統要素, 一說搞什麼熱, 全國各地的產業園區都是一擁而上, 最後只能奔向同質化”。

站在政府層面上, 廖飛認為, 第一, 從頂層設計上來講,

很多地方同質化是因為達不到政府當初規劃的想法, 而這些規劃未必符合實際;第二, 園區“同質化”跟產能過剩根源相同, 那就是創新力不足, “說白了你能幹的別人也能幹, 別人幹不了的你也幹不出來”。

讓遼寧那家公司頭疼的是:“惡性競爭導致產品不斷降價, 與去年同期利潤相比損失2500萬左右, 且仍在持續下滑。 ”

康凱寧認為, 市場競爭有兩種, 如果只能生產低端產品, 大家競相殺價, 那麼資本收益率都很低, 這是同業競爭;另一種是政府有意識調整產業政策和科技政策, 讓大家能夠發揮各自的科技比較優勢, 這是差異化競爭。 在採訪中, 有代表表示, 產業發展講求集群效應, 就是先做大, 後做強;大, 意味著千軍萬馬, 競爭激烈;強,

意味著大浪淘沙, 強者屹立。 沒有前者, 就沒有後者。

“不打價格戰, 你得有不打價格戰的本錢, 像華為, 研發已經進入‘無人區’, 無可取代, 誰去跟他打價格戰?”廖飛認為, 同園區企業間的競爭, 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導不主導, 作為不缺位, 企業只要符合政府的政策, 或者是財政稅收都到位, 都應該一視同仁。

“必須想辦法找出比較優勢來, 從拼資源轉移到拼技術上來, 這樣, ‘同質化’才會退潮。 ”康凱寧說。

(科技日報北京3月8日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