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周文重:全球化是客觀趨勢不是主觀願望

全球化起於貿易, 快速發展於投資, 進而擴大到人的自由流動, 範圍由窄而寬;從降低關稅到關稅為零, 從正面清單到負面清單, 從單一市場到貨幣聯盟, 水準由低漸高。 推動全球化的根本動力不是人的主觀願望, 而是市場的內生需求, 是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優化配置。

有意思的是, 時下反對全球化最為高調的聲音和最為高調的事件, 恰恰發生在最為推崇市場力量、最早大力推動全球化的美國、英國。 當年的推崇、時下的反對, 主觀的成分似乎多了一些。 不尊重市場、不尊重客觀, 不是一種理性的態度,

也改變不了全球化的客觀趨勢。

全球化是人類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化、大趨勢。 在這種變化中, 必然有人受益、有人受損, 受益的程度也有很大差別。 對全球化的質疑或反對, 基本來源於兩類:利益受損者和受益程度相對較低者。 當然, 也有非經濟因素的反對之聲, 比如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

但總體上看, 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福祉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第一位的。 看看有多少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擺脫貧困就是力證, 更遑論他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長足進步。 發達經濟體更是從中受益。 且不論全球化為其開拓的廣闊的全球市場, 如果沒有中國、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物美價廉的產品, 何來發達經濟體長期受用的低通脹環境?不能因為全球化的不足,

就否定全球化。 正如不能因為改革損害了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就否定改革一樣。

全球化有它的先天不足。 由於沒有一個全球性的單一市場, 商品、服務、資金、人員必須在不同的主權國家之間跨境流動。

主權國家之間進行的這種全球化, 缺少有效的、全球性的政策溝通, 也缺少有效的、全球性的公共產品。 這是制約全球化進一步發展的兩大短板。 如果是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 這兩點都不是問題。 但對於碎片化、相對割裂的全球市場來說, 就成了大問題。

政策溝通方面, 已經有了不少努力, 比如各種雙邊、諸邊、多邊的自貿安排。 再比如危機後作用突顯的G20。 中國宣導的“一帶一路”, 也把政策溝通放在“五通”的首位。

公共產品的提供則更為匱乏。 中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是經濟發展有“後勁”的保證, 基礎設施需要大力、持續投入, 但誰來為全球性的基礎設施投入呢?

這些正是全球化下一步發展面臨的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 需要有與往日不同的新思路。 中國宣導的“一帶一路”, 把道路聯通作為五通之一, 顯示了對跨境基礎設施等全球性公共產品的重視。 由57個國家共同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已經開始了首批專案運作。 這些都是有益的嘗試。

原題:全球化是客觀趨勢不是主觀願望

作者:周文重,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博鼇亞洲論壇秘書長, 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 外交部原副部長, 原駐美大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