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歌手》總決賽,跨界不止水逆不斷

命途多舛的《歌手2017》在昨晚落下帷幕。

這檔號稱最強陣容的《歌手》高開低終於走到了總決賽, 大結局不出所料, 林憶蓮毫無懸念奪冠。

從第一期某種不可抗力導致的“神剪輯”, 到推出爆紅的“進口小哥哥”迪瑪希;從雲淡風輕的趙雷與《成都》, 到“大魔王”譚晶的神秘退賽;從劣跡斑斑的“侵權史”, 到李健等眾位逆戰歌手回歸。 三個多月間太多戲劇化的故事發生, 卻大多和音樂本身沒有太大關係。

相比於節目晉級階段的“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似乎昨晚的總決賽直播過程中缺少了跑調、走音、退賽等戲劇化元素。 雖然這讓眾多等著看好戲的童鞋多少有些失望, 但也不乏“小岳嶽跨界演唱”、“幫唱嘉賓白百合被撤換”等話題亮點。

除去下週六那場演唱會性質的“歌手十全十美巔峰會”, 這一季的《歌手》正賽已經完結, 但是圍繞這檔高規格製作的音樂類真人秀卻依然值得玩味。

走過第五個年頭, 經歷改名、調檔、收視不振、歌手枯竭等一系列困境, 大眾對這檔節目的唱衰聲也不絕於耳。

而在這背後折射的更多的也許是對音樂真人秀價值觀的爭議、綜N代節目的審美疲勞、傳統電視綜藝困局的行業現狀。

水逆不斷的《歌手》和跨界不止的“總決賽”

洪濤導演先是回顧為何選擇張傑來逆戰, 進而感謝張傑在逆戰方案推行的緊急時刻挺身而出, 還為張傑引發的熱議鳴不平, “他錯在哪裡?他錯在內地唱得好的歌手太少?他錯在人氣高讓人不可思議?他錯在歌唱的夠好沒被淘汰?”另外, 洪濤還直言張傑是“中國最好的男歌手”。

對一檔綜藝節目的主角發起群嘲, 其實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和從眾。

另一件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總決賽中李健居然找來了嶽雲鵬做“幫幫唱”的嘉賓, 而且把《女兒情》+《唐僧抒懷》+《你的眼睛》三首歌曲串燒起來起了個17個字不知所云的名字:《唐僧在女兒國抒懷並看著女兒國王的眼睛》。 倆人一高一低, 充滿違和感、戲謔甚至惡搞。

《歌手》總決賽“跨界”表演已成常態, 第一季羽泉請來鄧超演唱的《奔跑》為羽泉登頂歌王助力不少, 同時也重塑了鄧超在演員之外綜藝感十足的新人設。

音樂節目請來小岳嶽, 蹭流量?玩跨界?這樣的人設搭配和調性氛圍顯然更多的是出於“綜藝感”的考慮。

以至於網友們又喊出了“論炒作能力, 我只服湖南衛視。 ”

但是, 也有網友就表示喜歡:“歌王早已心知肚明, 總決賽之夜早已成為一場'跨界混搭'表演show。 ”

再看本季被標籤為“段子手”的李健在被人猛cue之後的回應:“留下作品就好”。 也許, 那個對待音樂乾淨純粹的李健歐巴也“淪陷”了。

而有些事情, 卻似乎無法歸因於炒作。

在這場總決賽前夕, 張碧晨原定的幫唱嘉賓白百何突然被卓偉曝出跟小鮮肉同游泰國親密互動。 這樣一來, 哪怕只剩下三天時間, 幫唱嘉賓也必須要還換了, 楊宗緯就被火急火燎地找來救場。 昨晚, 張碧晨和楊宗緯終於如了四海八荒網友的心願, 首次在現場合唱了《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的片尾曲《涼涼》。

關注《歌手》的童鞋們嚴重懷疑,今年是《歌手》的大水逆期。本以為幫唱嘉賓白百何臨時換掉已經是《歌手》遭到的最後一擊了,但劇情還未完。

那麼他的回應跟《歌手》有什麼關係?下週六《歌手》將舉行“歌手十全十美巔峰會”,包括本季歌手們,以及《我是歌手》四季的“歌王” 都將成為嘉賓。而第一季冠軍正是羽泉,陳羽凡宣告無限期退出娛樂圈,那下週六的“歌手十全十美巔峰會”,他失約的可能性陡然上升。

雖然總決賽的收視還未出爐,但要想達到前幾季那樣的收視盛筵似乎太過困難。而梳理到這裡,我們對命運多舛的《歌手》心疼三秒鐘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無論從收視和口碑上看,《歌手》盡顯頹勢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分析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正是本文想要聊的重點。

“真正牛的音樂不可能出現在競技類綜藝節目裡”

縱觀如今的電視綜藝市場,許多曾經和《我是歌手》一樣熱火朝天的音樂真人秀節目,已經偃旗息鼓。 “大概是最後一季了吧?”,這似乎是《歌手》的觀眾中一個普遍的觀感。

《歌手》的總舵手洪濤曾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感歎道,“做了十幾年電視節目,我們親手培養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觀眾。”

可觀眾該為每況愈下的《歌手》做背鍋俠嗎?

答案似乎要從關於這檔節目價值觀的爭議上來說道說道。

就在總決賽之前,張學友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的一段視頻也成為熱議話題,歌神明確表示不會接受邀請參加熱度年年不減的《歌手》,一席話說得坦然,表示並不是反對這種節目,而是這輩子比賽出身,自出唱片之日起,就在不斷的被拿來跟人比,年復一年,“又去比賽,真的很累,我想自在地唱歌,而且我已經無需要再比了”。

但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張學友的立場,而是它所傳遞的許多觀眾的心聲:真正牛的音樂不可能出現在競技類綜藝節目裡。

記得在第一季《我是歌手》以首播收視率破2的成績引爆音樂類真人秀的時候,就有一位樂評人站出來潑冷水,大意是說《我是歌手》這個節目形式之所以在國內能實現,本身就是華語音樂行業瀕死的結果。

這折射出國內音樂產業浮躁而低迷的現狀:原創乏力、無人寫歌,一些歌手空有好嗓子,事業越走越窄。和許多賺得盆滿缽滿的影視明星相比,歌手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於是,《我是歌手》這檔節目才對他們變得誘人起來。

因此,《我是歌手》及以“過氣歌手回爐”為主的音樂類真人秀,本身就是華語音樂和歌手生存都跌入穀底的條件下誕生的。

然而,打著音樂真人秀旗號的“《歌手》們”靠著行業遺產,給華語音樂帶來過迴光返照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著行業遺產。單純靠歌手和歌曲的回爐再造,原創力何時才能提高?節目的生命力也會成問題。

觀眾們耳熟能詳的金曲就那麼多,總不能每一季都挑一樣的曲目,所以曲庫在萎縮。老歌手一個個地放到電視上遛,觀眾也疲勞,high點變高而歌手資源卻在重複、變少,這一季重新召回“逆戰歌手”就是最好的證明。

問題不僅出現在音樂層面

還出現在了節目本身

沒錯,問題不僅出現在音樂層面,還出現在了節目本身。

二者,也許天然存在悖論。

是真人秀就需要“戲劇性”和“故事感”,可有歌唱實力、有豐富的人生故事、願意參加真人秀的歌手真的很難找。這是也洪濤最頭疼的問題,他曾對媒體說過,幾乎大家能想到的歌手,他都找過,也吃了不少閉門羹。畢竟,不是所有已經成名的歌手都願意和眾同行站在一起,接受大眾的評判,坦然接受可能不夠好的名次。

然而,電視節目追求的綜藝感無疑會消解掉音樂本身的儀式感。比如節目組對歌手們捧上天的“神文案”,比如眾多像張大大們一樣芒果經紀人們用力地假嗨,再比如在結果早已劇透時洪濤老師仍在強行採用的吞吐式播報,以及曾經的儀式感越來越被綜藝感所取代。

這種轉變不是單獨、片面、割裂的,而是關聯的、成體系的、蔓延到了整個節目製作環節中的。

著名樂評人耳帝針對音樂真人秀髮明過一個詞叫“唱商”,歌手本人的經歷、眼界、品味、情商、嘴型、表情、咬字、節奏甚至長相都是唱商的組成部分。這樣看來,在音樂真人秀裡歌手們的演唱早已不是“音樂”範疇的東西,表演的成分大過音樂本身。當歌手、演員變成了所謂的明星,我們也就好像找不回當初那種對他們純粹的喜歡。

也許這就是《我是歌手》不被一些人喜歡的原因,把音樂與收視率結合在一起,擠壓了音樂帶給人的力量,這讓人有些反感。

記得之前有一篇《做“我是歌手”的文案有多難》的文章被廣為轉發,文章列舉了給歌手打上的各種標籤,這些標籤不是天王便是天后、不是風靡港澳臺就是冠譽國民等稱號,標籤絕不重複。站在宣推文案的角度這是神級的專業,而站在觀眾的角度真的能夠得到情感共鳴嗎?

當歌手被“神話”,歌曲被“爆款”,現場觀眾變演員,觀眾們好像也就不如當初那般喜歡,有些東西還是細細品味得好。

所以,熱度下降是必然的。樂評人梁歡曾表示:“創新也只停留在歌手選擇等IP角度的創新,節目內容形式上沒有創新。老歌手唱老歌的懷舊形式不再新鮮,歸根結底,還是創造力不夠了。”

如果《歌手》真的要在這一季徹底終結,那麼似乎也沒什麼好意外的,我們想對它吐的槽已經吐完了。

也許,《歌手》之後再無“歌手” ……

【暴娛讀書會第二期】

座標:北京國際飯店

>>招聘資訊

招新媒體主筆、運營、實習生等,點擊查看!

發送“姓名+職位”和個人簡歷至郵箱:hr@entbang.com

關注《歌手》的童鞋們嚴重懷疑,今年是《歌手》的大水逆期。本以為幫唱嘉賓白百何臨時換掉已經是《歌手》遭到的最後一擊了,但劇情還未完。

那麼他的回應跟《歌手》有什麼關係?下週六《歌手》將舉行“歌手十全十美巔峰會”,包括本季歌手們,以及《我是歌手》四季的“歌王” 都將成為嘉賓。而第一季冠軍正是羽泉,陳羽凡宣告無限期退出娛樂圈,那下週六的“歌手十全十美巔峰會”,他失約的可能性陡然上升。

雖然總決賽的收視還未出爐,但要想達到前幾季那樣的收視盛筵似乎太過困難。而梳理到這裡,我們對命運多舛的《歌手》心疼三秒鐘的同時,也應該看到:無論從收視和口碑上看,《歌手》盡顯頹勢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分析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正是本文想要聊的重點。

“真正牛的音樂不可能出現在競技類綜藝節目裡”

縱觀如今的電視綜藝市場,許多曾經和《我是歌手》一樣熱火朝天的音樂真人秀節目,已經偃旗息鼓。 “大概是最後一季了吧?”,這似乎是《歌手》的觀眾中一個普遍的觀感。

《歌手》的總舵手洪濤曾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感歎道,“做了十幾年電視節目,我們親手培養了全世界最挑剔的觀眾。”

可觀眾該為每況愈下的《歌手》做背鍋俠嗎?

答案似乎要從關於這檔節目價值觀的爭議上來說道說道。

就在總決賽之前,張學友在接受媒體訪問時的一段視頻也成為熱議話題,歌神明確表示不會接受邀請參加熱度年年不減的《歌手》,一席話說得坦然,表示並不是反對這種節目,而是這輩子比賽出身,自出唱片之日起,就在不斷的被拿來跟人比,年復一年,“又去比賽,真的很累,我想自在地唱歌,而且我已經無需要再比了”。

但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張學友的立場,而是它所傳遞的許多觀眾的心聲:真正牛的音樂不可能出現在競技類綜藝節目裡。

記得在第一季《我是歌手》以首播收視率破2的成績引爆音樂類真人秀的時候,就有一位樂評人站出來潑冷水,大意是說《我是歌手》這個節目形式之所以在國內能實現,本身就是華語音樂行業瀕死的結果。

這折射出國內音樂產業浮躁而低迷的現狀:原創乏力、無人寫歌,一些歌手空有好嗓子,事業越走越窄。和許多賺得盆滿缽滿的影視明星相比,歌手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於是,《我是歌手》這檔節目才對他們變得誘人起來。

因此,《我是歌手》及以“過氣歌手回爐”為主的音樂類真人秀,本身就是華語音樂和歌手生存都跌入穀底的條件下誕生的。

然而,打著音樂真人秀旗號的“《歌手》們”靠著行業遺產,給華語音樂帶來過迴光返照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著行業遺產。單純靠歌手和歌曲的回爐再造,原創力何時才能提高?節目的生命力也會成問題。

觀眾們耳熟能詳的金曲就那麼多,總不能每一季都挑一樣的曲目,所以曲庫在萎縮。老歌手一個個地放到電視上遛,觀眾也疲勞,high點變高而歌手資源卻在重複、變少,這一季重新召回“逆戰歌手”就是最好的證明。

問題不僅出現在音樂層面

還出現在了節目本身

沒錯,問題不僅出現在音樂層面,還出現在了節目本身。

二者,也許天然存在悖論。

是真人秀就需要“戲劇性”和“故事感”,可有歌唱實力、有豐富的人生故事、願意參加真人秀的歌手真的很難找。這是也洪濤最頭疼的問題,他曾對媒體說過,幾乎大家能想到的歌手,他都找過,也吃了不少閉門羹。畢竟,不是所有已經成名的歌手都願意和眾同行站在一起,接受大眾的評判,坦然接受可能不夠好的名次。

然而,電視節目追求的綜藝感無疑會消解掉音樂本身的儀式感。比如節目組對歌手們捧上天的“神文案”,比如眾多像張大大們一樣芒果經紀人們用力地假嗨,再比如在結果早已劇透時洪濤老師仍在強行採用的吞吐式播報,以及曾經的儀式感越來越被綜藝感所取代。

這種轉變不是單獨、片面、割裂的,而是關聯的、成體系的、蔓延到了整個節目製作環節中的。

著名樂評人耳帝針對音樂真人秀髮明過一個詞叫“唱商”,歌手本人的經歷、眼界、品味、情商、嘴型、表情、咬字、節奏甚至長相都是唱商的組成部分。這樣看來,在音樂真人秀裡歌手們的演唱早已不是“音樂”範疇的東西,表演的成分大過音樂本身。當歌手、演員變成了所謂的明星,我們也就好像找不回當初那種對他們純粹的喜歡。

也許這就是《我是歌手》不被一些人喜歡的原因,把音樂與收視率結合在一起,擠壓了音樂帶給人的力量,這讓人有些反感。

記得之前有一篇《做“我是歌手”的文案有多難》的文章被廣為轉發,文章列舉了給歌手打上的各種標籤,這些標籤不是天王便是天后、不是風靡港澳臺就是冠譽國民等稱號,標籤絕不重複。站在宣推文案的角度這是神級的專業,而站在觀眾的角度真的能夠得到情感共鳴嗎?

當歌手被“神話”,歌曲被“爆款”,現場觀眾變演員,觀眾們好像也就不如當初那般喜歡,有些東西還是細細品味得好。

所以,熱度下降是必然的。樂評人梁歡曾表示:“創新也只停留在歌手選擇等IP角度的創新,節目內容形式上沒有創新。老歌手唱老歌的懷舊形式不再新鮮,歸根結底,還是創造力不夠了。”

如果《歌手》真的要在這一季徹底終結,那麼似乎也沒什麼好意外的,我們想對它吐的槽已經吐完了。

也許,《歌手》之後再無“歌手” ……

【暴娛讀書會第二期】

座標:北京國際飯店

>>招聘資訊

招新媒體主筆、運營、實習生等,點擊查看!

發送“姓名+職位”和個人簡歷至郵箱:hr@entbang.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