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央行旗下媒體談"辱母案":莫以感情挑戰規律

金融時報 04-17

不久前, 山東“辱母殺人案”在全國引起熱議。 輿論在同情該案母子、對高利貸催債團夥表示憤怒的同時, 也把部分火力瞄準了銀行, 質問銀行為什麼不給這個“踏踏實實搞實業”的山東源大工貿公司貸款, 逼得企業去借高利貸, 陷入絕境。

雖然後來這個案子又陸續傳出一些細節, 比如上述企業出現問題主要是因為“鋼貿”;企業此前一直有銀行提供貸款, 負責人蘇銀霞還因拖欠貸款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該家族涉嫌非法集資等, 讓蘇銀霞“誠信實幹”的女企業家形象受到一些質疑。 但在權威部門的調查結果沒有公佈之前,

我們不能妄下結論, 姑且假定這個企業是“誠信實幹”的企業。 問題是, 是否只要是“誠信實幹”、“踏踏實實搞實業”的企業就一定會遭遇“融資難”?永遠不會破產倒閉?

某知名經濟學家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一個企業經營困難, 總是把困難歸結為融不到資, 實際上是把常識搞顛倒了。 不是因為融不到錢才經營不好, 而是因為經營不好才融不到錢, 這是常識。 金融機構不願把錢借給一個經營困難的企業……如果讓你去銀行, 你會把資金借給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嗎?你會把資金借給一個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嗎?你不會的, 這是常識”。

這段話聽起來冷冰冰、硬邦邦, 但是, 真正的客觀規律往往都是冷冰冰的,

不可能受到人們感情的影響。 “誠信實幹”、“踏踏實實搞實業”只是做好企業的必要條件, 不是充分條件。 行業產能過剩、企業自身缺乏競爭力、企業負責人決策失誤、企業內控不嚴發生重大案件等, 都可以讓企業尤其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企業陷入經營困難, 甚至破產。

近幾年, 支援中小企業發展一直受到各方關注, 也是金融機構的工作重點之一。 針對缺乏抵押擔保的中小企業, 金融機構還推出了許多創新產品和服務, 比如供應鏈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等, 以滿足中小企業正常的資金需求。 許多地方政府用財政資金成立了風險補償基金, 為中小企業增信, 幫助其獲得貸款。 但是, 商業銀行畢竟是拿著儲戶的錢放貸,

對信貸風險極其敏感, 對那些經營困難又看不到好轉前景的企業, 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的企業, 是不可能大力支持的。

自身經營困難, 資金又難以為繼, 企業撐不住的話多半要破產, 但企業生生死死本是常態, 這也是規律。 美國《財富》雜誌的統計資料顯示, 美國62%的企業壽命不超過5年, 只有2%的企業能存活50年, 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 據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2016年度全國市場主體發展資料, 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超過8700萬戶, 2016年全國注吊銷企業138.6萬戶。 但是, 全年也新登記企業552.8萬戶, 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達1.51萬戶。

破產本來沒什麼可怕, 中小企業基本上都是有限責任公司, 股東僅以其所認繳的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

公司破產了, 損失的不過是原始投資。 好好總結經驗, 積攢資本, 過幾年未必不能重整旗鼓, 再度創業。 近些年, 經濟稍有波動, 企業負責人跑路、跳樓、被高利貸逼債的新聞就會頻頻見諸報端。 然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通報的2016年企業破產案件審判情況, 2016年全國法院共受理企業破產案件數量僅為5665件, 估計還有大量企業非正常倒閉, 沒有走正規破產程式。

一些人在看問題時容易受到感情影響, 無視背後的客觀規律。 但歷史經驗表明, 無論從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來看, 用感情去挑戰規律, 只會頭破血流。 企業如果資不抵債、前景黯淡, 又無人收購, 不妨選擇正常破產。 如果企業明明無法挽救、應該破產,

企業主卻選擇了鋌而走險借高利貸、非法集資再堅持“賭一把”, 那就要想到可能帶來的後果。 銀行沒有義務, 也沒有權力拿儲戶的錢為之買單。

也有人說, 一些企業借高利貸, 是因為找銀行續貸需要“過橋資金”。 資金鏈斷裂, 是因為還上銀行貸款後, 銀行又拒絕續貸造成的。 從一些報導來看, 這種現象可能是存在的, 但如果把企業倒閉的責任都推到銀行拒絕續貸頭上, 顯然不公平。 貸款合同白紙黑字寫明瞭到期要還款, 合理安排資金、按期還款是貸款企業必須履行的合同義務, 不續貸難道就不應該還款?

換個角度看問題, 當下是“資產荒”的時代, 銀行為什麼對期限長、利率又低的房屋按揭貸款更加青睞, 卻不願意給某些企業貸款呢?歸根到底, 還是企業經營出了問題。

作者:吳海峰

還是企業經營出了問題。

作者:吳海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