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專訪90後製片人|「嫌疑人x」是如何煉成的

應邀受訪的年輕製片人張微, 在聊天間隙不時掏出手機查看票房:“破3.8了。 ”

截至發稿前, 由她參與制作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票房即將突破4億, 刷新國產犯罪片新紀錄。

坐在對面的張微, 是一個看上去與實際年齡不相仿的姑娘, 資料顯示她是93年生人。 關於年齡, 張微特意回應了一下。 她覺得不應該給90後貼標籤, 甚至不應該給任何人貼標籤。 年齡在電影行業裡不是應該被特殊關注的話題, 正是不同年齡、身份、背景的人在一起, 才造就了電影最獨特的魅力。

不同于大多數人的人生軌跡, 張微20歲便完成學業, 並選擇進入文化行業。 在製片人這個頭銜落到她頭上以前, 她已有四五年的工作經驗, 其中三年多在做電影市場調研。 可以說, 她對中國電影的瞭解, 一直走在同齡人的前沿。 她說:“我是少年老成, 我不說大概別人也看不出我多大。 碰上這麼好的機會,

我能做的, 就是快速調整、進入工作狀態。 ”

“我很幸運, 但也不單單是幸運二字可以概括。 當我有了經歷, 才知道把一部電影從小說搬到影院上映, 是件多麼艱辛的事。 ”

張微坦言, 過程的珍貴遠遠大於幸運的開始。 製片人的工作是把電影完成, 無論心酸欣慰都不足為外人道。

張微對自己的家庭不願提及太多, 我猜測她來自比較優渥的環境, 她笑而不語, 只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 但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乖孩子。 她的“不乖”, 用她自己的話講是“頑劣倔強”, 北京姑娘表面大大咧咧, 其實心思細膩。

“一度因為緊張、壓力, 身體亮起紅燈, 好在有靠譜的朋友和夥伴在。 我沒有資格去發什麼牢騷, 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同伴前輩都把這部作品放在第一位, 我們要把它完成。 ”

採訪實錄

電影頭條:《嫌疑人x的獻身》這個小說最打動你的是什麼?

張微:三年前看東野先生的書, ‍《x》和《白夜行》, 最喜歡兩點, 一個是石神的計算, 一個是少年的約定。 心如赤子, 腦如石神。

電影頭條:愛情的維度呢, 石神為愛殺人, 許多原著粉評論這是偉大的愛情?

張微:這個愛情的動人之處, 在於“你不知道他用什麼來愛你”, 東方人的情感許多是默默的, 不管是家人, 朋友, 還是同事。 石神的身上有著兩種極端的衝突, 極端理性, 極端感性。

電影頭條:一開始公佈蘇有朋執導《嫌疑人x的獻身》,

網上有一些聲音, 你有聽到嗎?是什麼讓你們決定與蘇導合作?

張微:與傳統導演不同, 蘇導身上有雙重光環, 從小就是全民偶像, 而且是一個從演員成功轉型的實力導演。 我看過《左耳》, 印象深刻。 東野先生的小說有非常好的故事內核, 加上蘇導有著雙重吸引力,無論從項目的契合度還是項目的加分項考量,他都合適。

電影頭條:這部電影從一曝光就備受關注,從小說版權到影院公映,是如何一步步促成的?

張微:第一步,是力排眾議把小說IP引進中國。最開始買入版權的時候,圈內質疑落地化效果,認為已經拍過日韓兩版,中國版不會有大的發揮空間。但我們看重這個版權,首先是看重它的知名度。它在推理界是難得的好作品,有相當多的人關注。之後侯小強老師,還有幕後的版權團隊,與東野圭吾建起溝通和信任的橋樑。東野先生也是在眾多IP購買者中選中了我們,可以說,合作是互相選擇的結果。後來是光線獨具慧眼,建立起了溝通信任。中匯和光線雙方對這個項目有共同的期許和堅持,我們對小說的評價是一致的。第三個關鍵的點是與蘇有朋及其團隊的接洽,他是這部電影的功臣,沒有他這部電影就不是如今的樣子。

三次關鍵性的合作,完成將近過半的框架構造,基本確定了它會成為什麼樣的電影。三次合作,都是互相尋找、互相認可、互相成就的結果。後面,就是整個團隊打硬仗的過程,一步一步,一磚一瓦,才有了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電影。

電影頭條:有日韓兩版改編在先,中國改編過程中做的最大的調整是什麼?如何把握落地化問題?

張微:電影的結局必須是認罪伏法,另外就是拆解人物的情感,把握尺度。

電影頭條:東野圭吾那封信給了原著作書迷特別大的觀影信心,他本人很認可這次的改編嗎?

張微:東野先生為什麼這麼相信我們,還給中國觀眾帶來親筆書信?是因為劇本中間有二十多次大的改動,每次都會跟東野先生有充分的溝通。其中有一版本,我們考慮過,要不要跟日版一樣的,把刑警設置成女性角色,與唐川之間稍微加一點情感戲,但是東野圭吾先生出於版權及其他方面的考慮,不建議這樣做。於是我們又改成男性角色,現在看起來反而使石泓和陳婧這條最大的感情線更加突出、飽滿,不受干擾。類似這種溝通不勝枚舉,所以東野圭吾先生才會認可我們的創作,這是其他版本改編中沒有的情況,也是我們很自豪的一件事。我們不光是買了一個版權,我們是尊重了版權開發的一整個過程。

電影頭條:你們的改編原則是什麼?

張微:尊重原著,保留最核心的東西。石泓身上包含著情理法的衝突,他在社會中是一個孤獨、矛盾同時非常狠戾的存在,這樣的人物非常少見。中國的懸疑推理,以“反派”為主要描述對象的片子比較少見。如何巧妙地落地和創作,不太容易。

電影頭條:如何選擇、確定演員陣容,為什麼演員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上映前才公佈開始宣傳?

張微:演員其實是在開機之前,才最終確認下來簽訂合約。我們決定不走尋常路,開機前只公佈導演資訊。普通觀眾不瞭解實情,部分影迷持質疑態度,我們暫時不解釋什麼,跟蘇導溝通後,決定確保相對安靜專注的空間來保證緊張的製作。先把電影拍完,然後把它交給大眾來審閱。我們決定不以卡司做噱頭,而是回歸電影本身,以品質內容來吸引觀眾。這大概是我們的小小心思和花招吧。

我們選擇的不是傳統意義的電影大咖,甚至有人說我們用的是電視劇陣容。你們應該可以理解我們為什麼沒有過早曝光,這也是為了保護演員,保護整個劇組的創作氛圍。我們是非常認真誠懇地想把一個項目完成。其實一部電影的好壞、真誠程度、票房成績,跟演員是否一定是電影咖、是否要炮轟宣傳不是唯一正相關的元素。只是希望觀眾們可以看到我們這樣一群認真做電影的人,認真地完成了一部作品。結果確實也很欣慰,凱哥、一哥、心如姐的表演,包括蘇導在演員表演上的執導風格,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

電影頭條:聽說導演很嚴厲,在現場虐演員嗎?王凱和張魯一誰被虐得比較多?

張微:導演虐自己更多……

電影頭條:原著党有評論說,陳婧不是一個單純的受害者,也有愛慕虛榮的人性,做過陪酒小姐的經歷。為什麼會邀請林心如呢?

張微:我們想過許多一線女演員,但我們考慮最多的是清純冰冷系。陳婧的出身並不重要,即使演員身上沒有風塵氣,但她的表演符合這個作品中角色的狀態,一個柔弱的、善良的、無助的女性。我們也接觸過氣質截然相反的演員,但是試戲過程發現不合適,所以我們決定還是邀請跟故事本身契合的演員。心如姐的形象,更符合陳婧這個人物的氣質。

電影頭條:幾位主演的片酬高嗎?王凱、張魯一和林心如。

張微:我當然不能告訴你具體片酬多少。但我們非常慶倖導演選對了演員,我們對演員的決定非常正確。導演在確定演員前,看過他們所有作品,試過戲。比如凱哥,非常當紅的明星演員。導演在發佈會時開玩笑,邀請到他是三顧茅廬,而這背後是無數次的溝通交流,是建立信任的過程。大家相互融合謙讓,最後促成合作。

電影頭條:為什麼在哈爾濱拍攝?

張微:初期預定的開機時間是春天,對青島、武漢、南京等地有過深入堪景。演員檔期原因,需要調整到夏天開拍。蘇導希望電影呈現的氛圍比較陰鬱,冷峻,人物需要沉浸在環境的氛圍中,六月份的哈爾濱符合電影的情境。雖然這讓製作經費有很大壓力,但還是決定尊重導演。最終呈現的氛圍令我驚豔,尤其是神秘莫測的森林,迂回曲折的溪水幫助提升了質感。

電影頭條:我聽說這部電影有超期,是這樣嗎?

張微:電影實際拍攝了九十八天。許多不可控因素,多半是天氣原因。哈爾濱二十年不遇的雨季,製片組在一起開會苦笑,大家紛紛去搜索求證“雨神”的演員通告。但大家看到的唯一一場下雨的戲份,反而是用灑水車來完成的。

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們在官方宣傳中從未提過。在哈爾濱拍攝過程中出了一次小車禍,受了輕傷,蘇導首先出來安撫大家的情緒,迅速調整狀態,先問團隊有沒有問題。他簡單處理傷口,又繼續投入工作。他為了這部電影確實付出很多,所以這樣一位負責的導演,我們是放心超期,放心最後的完成度的。

電影頭條:這部電影的服化道很不錯,這部分的花費高嗎?

張微:服化道團隊都是業內很資深的團隊,很有創造力。大家能看得到的特別用心的地方,比如陳婧家老紅色地板磚是手工做出來的,它有時代印記,牆壁上的小廣告,前夫的頭髮造型。我們電影畫面裡出現的數學公式,都是請世界頂級的數學家做顧問。導演非常嚴格,大家記得警官羅淼進入陳婧家,讓她指出去哪裡買了衣服吃了面,那個鏡頭拍了十幾遍,十幾種備用地圖,反反復複就是為了讓陳婧畫一個符合要求的圓,這一點導演真的是超級處女座,是我見過的導演裡最認真細節控的。片場要求演員完全沉浸在角色裡,然而最後他在成片中把這個畫圓的特寫給剪掉了。服化道就是為電影核心服務的,多少花費呈現在大螢幕上的時候,我覺得所有較真兒都是對的。

電影頭條:這部電影粉絲的熱情很高漲,你覺得它是粉絲電影嗎?你怎麼評價粉絲電影,做為製片人你在乎粉絲這件事嗎?

電影頭條:在這個電影創作的團隊中,你是非常年輕的製片人,有人質疑過你嗎?

張微:劇組的同事好像也沒有特別去關注年齡這件事,只是快殺青的時候定機票才知道。中間的過程,極其辛苦,但是很開心。我特別感謝我在製片上的引路人董俊老師,她也是我的上司,她在背後掌控大局,在實操過程中給了我非常細緻的指導,也給予我最大的信任。她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當我對自己有猶疑的時候,又會給我切實的鼓勵。還有與光線合作的團隊很專業,這些前輩都是特別好的榜樣,從第一天開始投入一直保持很高的創作熱情。蘇導也非常認可這個團隊,觀眾認可電影,一切都很值得。

電影頭條:電影行業最近幾年出現的年輕製片人,被冠以“90後美女製片人”或“90後才子”的之類的標籤,被大家關注到,你覺得自己跟他們是一個類型的製片人嗎?你對這些標籤有什麼看法?你是他們中的一員嗎?

張微:這個行業年輕又有才華的人很多,越來越多的年輕的製片人扛起了電影製作,很專業,他們很棒。我還承受不起這樣的標籤,過程中太多前輩付出心血,而且非常謙虛。我並不認為這部電影的成績對我的心態有多大影響,我還在學習的路上,始終對電影充滿敬畏之心,希望可以一直遇到了不起的前輩,合作專業的團隊。

電影頭條:你的第一部電影做得這麼辛苦,你這麼年輕,有沒有畏懼這個行業?你還會堅持做下去嗎?

張微:起初接手這個項目,確實沒有想到會這麼辛苦。開玩笑的講,中間有過放棄的念頭,想要回歸家庭,接受父母給我的職業和人生規劃。其實我進入這個行業前跟父親做過兩年的約定,一意孤行把電影的興趣愛好和事業聯繫到一起,半途而廢確實比較丟臉。電影上映給大家看到的一瞬間,電影裡出現我名字的一瞬間,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儘管我還年輕,還有特別大的成長空間,我還是希望跟業內前輩多學習,成為一個真正專業、成熟的製片人。這部電影讓我開了眼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我希望可以踏實地走下去。

加上蘇導有著雙重吸引力,無論從項目的契合度還是項目的加分項考量,他都合適。

電影頭條:這部電影從一曝光就備受關注,從小說版權到影院公映,是如何一步步促成的?

張微:第一步,是力排眾議把小說IP引進中國。最開始買入版權的時候,圈內質疑落地化效果,認為已經拍過日韓兩版,中國版不會有大的發揮空間。但我們看重這個版權,首先是看重它的知名度。它在推理界是難得的好作品,有相當多的人關注。之後侯小強老師,還有幕後的版權團隊,與東野圭吾建起溝通和信任的橋樑。東野先生也是在眾多IP購買者中選中了我們,可以說,合作是互相選擇的結果。後來是光線獨具慧眼,建立起了溝通信任。中匯和光線雙方對這個項目有共同的期許和堅持,我們對小說的評價是一致的。第三個關鍵的點是與蘇有朋及其團隊的接洽,他是這部電影的功臣,沒有他這部電影就不是如今的樣子。

三次關鍵性的合作,完成將近過半的框架構造,基本確定了它會成為什麼樣的電影。三次合作,都是互相尋找、互相認可、互相成就的結果。後面,就是整個團隊打硬仗的過程,一步一步,一磚一瓦,才有了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電影。

電影頭條:有日韓兩版改編在先,中國改編過程中做的最大的調整是什麼?如何把握落地化問題?

張微:電影的結局必須是認罪伏法,另外就是拆解人物的情感,把握尺度。

電影頭條:東野圭吾那封信給了原著作書迷特別大的觀影信心,他本人很認可這次的改編嗎?

張微:東野先生為什麼這麼相信我們,還給中國觀眾帶來親筆書信?是因為劇本中間有二十多次大的改動,每次都會跟東野先生有充分的溝通。其中有一版本,我們考慮過,要不要跟日版一樣的,把刑警設置成女性角色,與唐川之間稍微加一點情感戲,但是東野圭吾先生出於版權及其他方面的考慮,不建議這樣做。於是我們又改成男性角色,現在看起來反而使石泓和陳婧這條最大的感情線更加突出、飽滿,不受干擾。類似這種溝通不勝枚舉,所以東野圭吾先生才會認可我們的創作,這是其他版本改編中沒有的情況,也是我們很自豪的一件事。我們不光是買了一個版權,我們是尊重了版權開發的一整個過程。

電影頭條:你們的改編原則是什麼?

張微:尊重原著,保留最核心的東西。石泓身上包含著情理法的衝突,他在社會中是一個孤獨、矛盾同時非常狠戾的存在,這樣的人物非常少見。中國的懸疑推理,以“反派”為主要描述對象的片子比較少見。如何巧妙地落地和創作,不太容易。

電影頭條:如何選擇、確定演員陣容,為什麼演員一直處於保密狀態,直到上映前才公佈開始宣傳?

張微:演員其實是在開機之前,才最終確認下來簽訂合約。我們決定不走尋常路,開機前只公佈導演資訊。普通觀眾不瞭解實情,部分影迷持質疑態度,我們暫時不解釋什麼,跟蘇導溝通後,決定確保相對安靜專注的空間來保證緊張的製作。先把電影拍完,然後把它交給大眾來審閱。我們決定不以卡司做噱頭,而是回歸電影本身,以品質內容來吸引觀眾。這大概是我們的小小心思和花招吧。

我們選擇的不是傳統意義的電影大咖,甚至有人說我們用的是電視劇陣容。你們應該可以理解我們為什麼沒有過早曝光,這也是為了保護演員,保護整個劇組的創作氛圍。我們是非常認真誠懇地想把一個項目完成。其實一部電影的好壞、真誠程度、票房成績,跟演員是否一定是電影咖、是否要炮轟宣傳不是唯一正相關的元素。只是希望觀眾們可以看到我們這樣一群認真做電影的人,認真地完成了一部作品。結果確實也很欣慰,凱哥、一哥、心如姐的表演,包括蘇導在演員表演上的執導風格,都受到了大家的認可。

電影頭條:聽說導演很嚴厲,在現場虐演員嗎?王凱和張魯一誰被虐得比較多?

張微:導演虐自己更多……

電影頭條:原著党有評論說,陳婧不是一個單純的受害者,也有愛慕虛榮的人性,做過陪酒小姐的經歷。為什麼會邀請林心如呢?

張微:我們想過許多一線女演員,但我們考慮最多的是清純冰冷系。陳婧的出身並不重要,即使演員身上沒有風塵氣,但她的表演符合這個作品中角色的狀態,一個柔弱的、善良的、無助的女性。我們也接觸過氣質截然相反的演員,但是試戲過程發現不合適,所以我們決定還是邀請跟故事本身契合的演員。心如姐的形象,更符合陳婧這個人物的氣質。

電影頭條:幾位主演的片酬高嗎?王凱、張魯一和林心如。

張微:我當然不能告訴你具體片酬多少。但我們非常慶倖導演選對了演員,我們對演員的決定非常正確。導演在確定演員前,看過他們所有作品,試過戲。比如凱哥,非常當紅的明星演員。導演在發佈會時開玩笑,邀請到他是三顧茅廬,而這背後是無數次的溝通交流,是建立信任的過程。大家相互融合謙讓,最後促成合作。

電影頭條:為什麼在哈爾濱拍攝?

張微:初期預定的開機時間是春天,對青島、武漢、南京等地有過深入堪景。演員檔期原因,需要調整到夏天開拍。蘇導希望電影呈現的氛圍比較陰鬱,冷峻,人物需要沉浸在環境的氛圍中,六月份的哈爾濱符合電影的情境。雖然這讓製作經費有很大壓力,但還是決定尊重導演。最終呈現的氛圍令我驚豔,尤其是神秘莫測的森林,迂回曲折的溪水幫助提升了質感。

電影頭條:我聽說這部電影有超期,是這樣嗎?

張微:電影實際拍攝了九十八天。許多不可控因素,多半是天氣原因。哈爾濱二十年不遇的雨季,製片組在一起開會苦笑,大家紛紛去搜索求證“雨神”的演員通告。但大家看到的唯一一場下雨的戲份,反而是用灑水車來完成的。

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們在官方宣傳中從未提過。在哈爾濱拍攝過程中出了一次小車禍,受了輕傷,蘇導首先出來安撫大家的情緒,迅速調整狀態,先問團隊有沒有問題。他簡單處理傷口,又繼續投入工作。他為了這部電影確實付出很多,所以這樣一位負責的導演,我們是放心超期,放心最後的完成度的。

電影頭條:這部電影的服化道很不錯,這部分的花費高嗎?

張微:服化道團隊都是業內很資深的團隊,很有創造力。大家能看得到的特別用心的地方,比如陳婧家老紅色地板磚是手工做出來的,它有時代印記,牆壁上的小廣告,前夫的頭髮造型。我們電影畫面裡出現的數學公式,都是請世界頂級的數學家做顧問。導演非常嚴格,大家記得警官羅淼進入陳婧家,讓她指出去哪裡買了衣服吃了面,那個鏡頭拍了十幾遍,十幾種備用地圖,反反復複就是為了讓陳婧畫一個符合要求的圓,這一點導演真的是超級處女座,是我見過的導演裡最認真細節控的。片場要求演員完全沉浸在角色裡,然而最後他在成片中把這個畫圓的特寫給剪掉了。服化道就是為電影核心服務的,多少花費呈現在大螢幕上的時候,我覺得所有較真兒都是對的。

電影頭條:這部電影粉絲的熱情很高漲,你覺得它是粉絲電影嗎?你怎麼評價粉絲電影,做為製片人你在乎粉絲這件事嗎?

電影頭條:在這個電影創作的團隊中,你是非常年輕的製片人,有人質疑過你嗎?

張微:劇組的同事好像也沒有特別去關注年齡這件事,只是快殺青的時候定機票才知道。中間的過程,極其辛苦,但是很開心。我特別感謝我在製片上的引路人董俊老師,她也是我的上司,她在背後掌控大局,在實操過程中給了我非常細緻的指導,也給予我最大的信任。她對我的要求非常嚴格,當我對自己有猶疑的時候,又會給我切實的鼓勵。還有與光線合作的團隊很專業,這些前輩都是特別好的榜樣,從第一天開始投入一直保持很高的創作熱情。蘇導也非常認可這個團隊,觀眾認可電影,一切都很值得。

電影頭條:電影行業最近幾年出現的年輕製片人,被冠以“90後美女製片人”或“90後才子”的之類的標籤,被大家關注到,你覺得自己跟他們是一個類型的製片人嗎?你對這些標籤有什麼看法?你是他們中的一員嗎?

張微:這個行業年輕又有才華的人很多,越來越多的年輕的製片人扛起了電影製作,很專業,他們很棒。我還承受不起這樣的標籤,過程中太多前輩付出心血,而且非常謙虛。我並不認為這部電影的成績對我的心態有多大影響,我還在學習的路上,始終對電影充滿敬畏之心,希望可以一直遇到了不起的前輩,合作專業的團隊。

電影頭條:你的第一部電影做得這麼辛苦,你這麼年輕,有沒有畏懼這個行業?你還會堅持做下去嗎?

張微:起初接手這個項目,確實沒有想到會這麼辛苦。開玩笑的講,中間有過放棄的念頭,想要回歸家庭,接受父母給我的職業和人生規劃。其實我進入這個行業前跟父親做過兩年的約定,一意孤行把電影的興趣愛好和事業聯繫到一起,半途而廢確實比較丟臉。電影上映給大家看到的一瞬間,電影裡出現我名字的一瞬間,覺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儘管我還年輕,還有特別大的成長空間,我還是希望跟業內前輩多學習,成為一個真正專業、成熟的製片人。這部電影讓我開了眼界,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我希望可以踏實地走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