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閃亮的爸爸2》與《放開我北鼻2》立意不同緣何收穫相同風景?

導語:2017年, “限童令”在電視端持續發酵, 愈來愈嚴。 但是, 萌娃綜藝並沒有偃旗息鼓, 反而來了個觸底反彈。 騰訊視頻的《放開我北鼻2》與深圳衛視的《閃亮的爸爸2》同樣作為“綜2代”的萌娃綜藝, 也在努力的尋找新的突破點, 努力的帶著“鐐銬”跳著華爾滋。 只不過, 沒有對比就不會有傷害, 而對比也是為了它們更好的進步吧。

“老爸, 老爸, 我們去哪裡呀?”你還記得那些年的森碟、諾一、貝兒、費曼嗎?亦或是“咱們白著呢!”的甜馨?不管怎樣, 他們都曾是電視螢幕上的“一哥一姐”。 只是時過境遷, 隨著去年“限童令”的出臺, 明星親子類節目也被徹底打入冷宮。

但是, 這並沒有熄滅電視製作人的“萌娃”情結。

這不, 隨後而來的有很多主打素娃的綜藝, 《閃亮的爸爸》與《放開我北鼻》算得上影響力不錯的代表。 2017年, 兩檔節目作為“綜2代”繼續出現在人們眼前。 這一次, 時間段的基本吻合也讓人不禁對比了起來。

網路播放量不是全部, 兩檔萌娃綜藝立意不同卻都各有風格

看過《閃亮的爸爸》第一季的觀眾應該都知道, 第一季的模式是讓黃子韜、潘瑋柏等男星帶素人娃娃, 效果其實是不錯的。 但是可能介於“限童令”在電視端一直在收緊“緊箍咒”, 因此, 第二季的《閃亮的爸爸》來了個大變身, 讓吳鎮宇、張曉龍等男星前往雲南城子村小學擔當支教老師。 也就是說, 把萌娃換成了群像的孩子,

在這樣的轉變中, 節目獲得的口碑褒貶不一, 但是豆瓣得分還是得到6.5分, 目前比第一季高出1分。

而3月12日上線騰訊視頻的《放開我北鼻2》作為一檔純網路綜藝, 也是“綜2代”的一員。 這一季, 易烊千璽的加入讓節目收穫迷妹不少。 首期節目上線後, 24小時內播放量就突破7000萬, 截止到目前首期節目已有1.6億播放量。 且豆瓣評分得到8.0分, 成績亮眼。

雖然從縱向上看, 這兩檔萌娃綜藝在豆瓣得分、網路播放量上, 《放開我北鼻2》均高出一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 兩檔節目都有各自的立意與風格, 而這是節目的根本:

《閃亮的爸爸2》將關注視角放在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群體中, 讓明星變身支教老師, 給予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更多的陪伴與鼓勵。

就這一點, 《閃亮的爸爸2》有著深刻的社會寓意, 並且很好的執行了“關注留守兒童”這一公益主題。

在節目中, 吳鎮宇通過“表演班”授課、張皓宸則建立了圖書館、張曉龍發揮自身優勢為孩子們培養啦啦隊的舞蹈班、以及白舉綱的搖滾班。 明星們隨著節目的深入各司其職,

也完成著給留守兒童帶去新鮮的知識、溫暖、關愛的命題。

《放開我北鼻2》則將視角放在了“素人北鼻”最真切的成長過程。 導演李文妤在接受採訪時說:“在我們節目中, 大人和孩子一起相處, 會變得簡單、單純、快樂, 可以找回內心深處一直隱藏著的那份童真。 其次非體現親子關係的節目, 體現的更是‘陪伴’和‘溝通’, 我認為作為‘萌娃綜藝’來說, 更應該傳遞的是如何更好的和孩子相處, 聆聽他們的內心。 ”

因此, 兩檔節目雖然關注的視角不同, 但都不約而同的抓住了一個關鍵字:陪伴。 這是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的。 畢竟, 現在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有時候真的不夠多, 想想身邊有多少小朋友平時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所以說, “週末父母”的現象普遍存在, 而通過綜藝節目傳達出對於“陪伴”的呼喚, 也是萌娃綜藝對孩子的用心良苦。

從“選角”上看, 《放開我北鼻2》勝在手握流量鮮肉

前有馬天宇貢獻的超多流量, 這一季, 易烊千璽的加盟同樣讓《放開我北鼻2》收穫了不少流量。 和這些小鮮肉相比,《閃亮的爸爸2》似乎就沒有了強勢的流量擔當,而這也是導致其網路播放量趕不上《放開我北鼻2》的最大因素。

小鮮肉對於節目的貢獻能有多少?縮小了說,在《放開我北鼻2》中,易烊千璽給萌娃紮頭髮,哄萌娃睡覺,他和於小彤、林更新一起,讓眾多迷妹們不斷在腦海裡YY:我要是有這樣的老公,這樣的孩子該多好!

據不完全的調查顯示,曾經《放開我北鼻》第一季的節目受眾,就是90後女性居多,而她們其實真不是沖著可愛的萌娃去的,更不是沖著萌娃和明星的雙向互動去的,她們真的也就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男神去的!看著男神哄孩子、帶孩子玩,貼心、暖心的一面,她們就會露出謎一樣的微笑,不得不說這就是“男色”時代。

試想一下,如果換了幾個萌娃,或者把《閃亮的爸爸2》中的留守兒童換幾個來替換《放開我北鼻2》中的萌娃,效果真的又會差很多嗎?答案也許未必。

所以,“小鮮肉”對於節目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招商不利數量減少,2017電視綜藝遭遇倒春寒?》一文就曾指出,有廣告商只要一聽說要做真人秀,第一句話便問: “這節目有沒有鹿晗?有沒有楊洋?有沒有吳亦凡?”而這不就是“粉絲經濟”的邏輯嗎?通過鮮肉帶來粉絲與流量,從而帶來經濟效益,《放開我北鼻2》可謂抓准了這個市場的痛點。選擇馬天宇是如此,選擇易烊千璽,更是如此。

從製作上,兩檔綜藝均有值得提升之處

如果說《閃亮的爸爸2》比《放開我北鼻2》在製作上略遜一籌,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它沒有厘清這樣的邏輯:雖然關注的是一個群體——“留守兒童”,但是不意味著要把所有人都涵蓋其中,畢竟節目容量是有限的。這樣做,反而會讓人覺得什麼都沒有照顧到。而正確的邏輯應該是以點帶面,通過個體形象展現群體鏡像,反而會讓人印象更加深刻。想想《一年級》小學季中的馬皓軒、小蘋果,就知道了。

《閃亮的爸爸2》中唯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幾位明星老師幫助患有疾病的聶朗尋找急救藥,他們竭盡全力,場面十分感人。但是這樣的事件,更大程度上屬於突發事件,也許它並不在導演組的設計之中,所以也並不能夠稱得上是通過情感而觸發的故事。

因此,《閃亮的爸爸2》在對於人物的刻畫上,在對於節目的設計上還是差一點火候。尤其是面對一群有著別樣標籤的群體,更需要塑造幾個典型,來讓觀眾記住他們,從而產生接下來的或者反差、或者感人的效果。

就這一點,《放開我北鼻2》畢竟不是一個展現群像的節目,所以在人物刻畫上,更加聚焦、具體、典型。首先是易烊千璽,無處不在的“暖”,讓人感歎:小小年紀的他,也能有如此成熟的一面。比如孩子們哭鬧時,千璽總是會默默地蹲在他們身後,然後用手輕輕地拍撫他們的後背。而通過易烊千璽的表現,也折射出“二胎時代”該有的範本。

林更新則屬於完全不會照顧孩子的類型,而他也對應著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初為人父的90後爸爸們,懵懂卻有愛。這些都是在節目中被塑造的,也成為觀眾的記憶點。

當然,作為一檔萌娃綜藝,如何在“尺度”上拿捏好也是不小的難題。例如林更新跟萌娃們見面時,三歲半的小女生小蔥花剛剛跟媽媽分手不久,林更新努力跟小蔥花找話題,張嘴就問“你媽媽去哪裡了”,孩子說去賓館了,林更新突然爆出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直接讓小蔥花哭了出來。

還有一直強調男孩子不可以哭的於小彤獨立帶著三個男生,一直充當“嚴父”的他,處罰啼哭的萌娃噗噗的方式是罰站,並對噗噗嚴厲訓斥,讓觀眾“心疼孩子”“看了很尷尬”。

所以,關於萌娃綜藝到底應該把握怎樣的教育萌娃的尺度?每一檔節目都在“試錯”中不斷進步。“其實教育觀很難說哪些是絕對正確,哪些是絕對錯誤。在教育觀上,媒體有一個傳播的責任,我們也需要謹慎小心,有一些絕對不正確的東西,我們肯定不會去在節目上放大就好。”而擁有這樣的態度,十分、特別、尤其重要。

和這些小鮮肉相比,《閃亮的爸爸2》似乎就沒有了強勢的流量擔當,而這也是導致其網路播放量趕不上《放開我北鼻2》的最大因素。

小鮮肉對於節目的貢獻能有多少?縮小了說,在《放開我北鼻2》中,易烊千璽給萌娃紮頭髮,哄萌娃睡覺,他和於小彤、林更新一起,讓眾多迷妹們不斷在腦海裡YY:我要是有這樣的老公,這樣的孩子該多好!

據不完全的調查顯示,曾經《放開我北鼻》第一季的節目受眾,就是90後女性居多,而她們其實真不是沖著可愛的萌娃去的,更不是沖著萌娃和明星的雙向互動去的,她們真的也就是為了自己心中的男神去的!看著男神哄孩子、帶孩子玩,貼心、暖心的一面,她們就會露出謎一樣的微笑,不得不說這就是“男色”時代。

試想一下,如果換了幾個萌娃,或者把《閃亮的爸爸2》中的留守兒童換幾個來替換《放開我北鼻2》中的萌娃,效果真的又會差很多嗎?答案也許未必。

所以,“小鮮肉”對於節目而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招商不利數量減少,2017電視綜藝遭遇倒春寒?》一文就曾指出,有廣告商只要一聽說要做真人秀,第一句話便問: “這節目有沒有鹿晗?有沒有楊洋?有沒有吳亦凡?”而這不就是“粉絲經濟”的邏輯嗎?通過鮮肉帶來粉絲與流量,從而帶來經濟效益,《放開我北鼻2》可謂抓准了這個市場的痛點。選擇馬天宇是如此,選擇易烊千璽,更是如此。

從製作上,兩檔綜藝均有值得提升之處

如果說《閃亮的爸爸2》比《放開我北鼻2》在製作上略遜一籌,最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它沒有厘清這樣的邏輯:雖然關注的是一個群體——“留守兒童”,但是不意味著要把所有人都涵蓋其中,畢竟節目容量是有限的。這樣做,反而會讓人覺得什麼都沒有照顧到。而正確的邏輯應該是以點帶面,通過個體形象展現群體鏡像,反而會讓人印象更加深刻。想想《一年級》小學季中的馬皓軒、小蘋果,就知道了。

《閃亮的爸爸2》中唯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第四期,幾位明星老師幫助患有疾病的聶朗尋找急救藥,他們竭盡全力,場面十分感人。但是這樣的事件,更大程度上屬於突發事件,也許它並不在導演組的設計之中,所以也並不能夠稱得上是通過情感而觸發的故事。

因此,《閃亮的爸爸2》在對於人物的刻畫上,在對於節目的設計上還是差一點火候。尤其是面對一群有著別樣標籤的群體,更需要塑造幾個典型,來讓觀眾記住他們,從而產生接下來的或者反差、或者感人的效果。

就這一點,《放開我北鼻2》畢竟不是一個展現群像的節目,所以在人物刻畫上,更加聚焦、具體、典型。首先是易烊千璽,無處不在的“暖”,讓人感歎:小小年紀的他,也能有如此成熟的一面。比如孩子們哭鬧時,千璽總是會默默地蹲在他們身後,然後用手輕輕地拍撫他們的後背。而通過易烊千璽的表現,也折射出“二胎時代”該有的範本。

林更新則屬於完全不會照顧孩子的類型,而他也對應著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初為人父的90後爸爸們,懵懂卻有愛。這些都是在節目中被塑造的,也成為觀眾的記憶點。

當然,作為一檔萌娃綜藝,如何在“尺度”上拿捏好也是不小的難題。例如林更新跟萌娃們見面時,三歲半的小女生小蔥花剛剛跟媽媽分手不久,林更新努力跟小蔥花找話題,張嘴就問“你媽媽去哪裡了”,孩子說去賓館了,林更新突然爆出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直接讓小蔥花哭了出來。

還有一直強調男孩子不可以哭的於小彤獨立帶著三個男生,一直充當“嚴父”的他,處罰啼哭的萌娃噗噗的方式是罰站,並對噗噗嚴厲訓斥,讓觀眾“心疼孩子”“看了很尷尬”。

所以,關於萌娃綜藝到底應該把握怎樣的教育萌娃的尺度?每一檔節目都在“試錯”中不斷進步。“其實教育觀很難說哪些是絕對正確,哪些是絕對錯誤。在教育觀上,媒體有一個傳播的責任,我們也需要謹慎小心,有一些絕對不正確的東西,我們肯定不會去在節目上放大就好。”而擁有這樣的態度,十分、特別、尤其重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