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舍在倫敦的孤獨生活

1924年老舍來到倫敦。 老舍在倫敦的朋友是許地山。 那時許地山已是成名作家, 而老舍尚未敢做作家夢, 連個文學青年都算不上。

老舍後來在《我的創作經驗》一文中承認:“25歲我到英國去。 設若我始終在國內, 我不會成為小說家——雖然是第120等的小說家。 到了英國, 我就拼命地念小說, 拿它做學習英文的課本。 念了一些, 我的手癢癢了。 離開家鄉自然想家, 也自然想起過去幾年的生活經驗。 為什麼不寫呢?”

在倫敦的第二年, 他用3便士一本的學生練習本寫成了《老張的哲學》, 取材於他在北京的小學教師和草根群眾的政治社交活動。 許地山代為寄到上海主編《小說月報》的鄭振鐸處。 兩三個月後小說就發表了。 1年後, 老舍完成第二部長篇《趙子曰》。 又一年後, 他完成了以倫敦華人生活為題材的《二馬》。 在這部小說中, 馬氏父子與英國婦人花花哨哨的愛情糾葛, 明顯不是寫實主義,

是老舍在孤獨的想像中填補生活的缺陷。

老舍成為作家, 是倫敦生活逼成的——這個20多歲的小青年, 在倫敦的生活孤獨, 不得不細細讀英文小說, 這才造就了他。

在東方學院, 1924年剛到時, 老舍25歲, 工資是年薪250鎊。 1926年他要求增薪, 學校加到年薪300鎊。 250鎊究竟是多少呢?近1個世紀來英鎊幣值大變, 而中國貨幣更是換過幾朝, 不過也不是完全算不出來。 我們先從匯率說起。 《二馬》說倫敦一把古董茶壺, 5鎊半, 合中國貨幣60元。 那就是說, 1鎊大致合12元中國貨幣, 民國初年幣值相當穩定, 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推算的基礎。 1920年, 老舍21歲, 任“京師郊外勸學員”, 年薪1800元, 工資實在太高, 生活就“墮落”了。 此後信教懺悔, 到中學任教, 年薪600元, 就變成了好青年。

這才被Evans牧師看中, 推薦到東方學院。 所以, 老舍在英國的年薪, 合3000~3600元, 就算省下1/3寄回國奉養老母, 在中國也是高薪階層。

那麼老舍的工資在英國如何?正好我手中有卜立德教授的文章《老舍窮而後工嗎?》(《香港文學》2003年9月號)。 他提出的某些證據, 我也注意到了, 例如《二馬》裡說房東家小姐, 在帽鋪工作, “一個禮拜掙16個先令”, 年薪才41鎊。 卜立德先生還引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統計, 1929年男性白領工人平均年薪200鎊。 領薪者年薪在250鎊之上, 與年薪在250鎊之下的比例是1∶9。 也就是說, 老舍的薪水, 在當時的歐洲, 是全英國人口1/10的小康以上水準。

如此算帳, 對理解老舍肯定有好處, 對理解當時的留學生, 也很重要。 事實上, 當時的留學生, 除了勤工儉學的, 其他都是富家子弟,

所以在《二馬》中稱為“留學生老爺”。 其標準據《二馬》裡說, 是每個月有20鎊, 一年能花240鎊, 這麼一看, 老舍的250~300鎊年薪, 在英國也不低。 (來源丨中國剪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