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當代作家老照片·賈平凹「小說月報原創版專欄」

探尋時光和名家的魅力——《小說月報原創版》2017年開設全新封二專欄“當代作家老照片”。 今日分享第2期刊載的賈平凹老照片, 向您介紹這幅攝於1982年的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月報君還特別從賈平凹文集中找出一份他在這幅照片拍攝前後填寫的“性格心理調查表”, 當時不滿三十歲的賈平凹這樣分析自己:懦弱阻礙了我, 懦弱又幫助了我。 從小我恨那些能言善辯的人, 我不和他們來往。 遇到一起, 他愈是誇誇其談, 我愈是沉默不語;他愈是表現, 我愈是隱蔽;以此抗爭, 但神差鬼使般, 我卻總是最後勝利了。

十七屆百花文學獎評選拉開帷幕。

參與《小說月報》優秀篇目評選, 可回復關鍵字“投票”或點擊下拉式功能表“投票通道”

當代作家老照片

探尋時光和名家的魅力

賈平凹老照片(攝於1982年, 左一:賈平凹, 右一:鄧芳)

平凹如石

文│鄧芳

曾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地球就是個圓石頭, 平是地, 凸為山, 凹成海。 人類始祖, 就是從散落在這圓球上的-顆顆石子裡迸出來的, 而石子們在孕育新生命後, 則飄向了浩渺太空,

只在夜幕降臨時, 才悄悄用星星點點的目光, 向人類遙送著綿長的眷愛……一顆石子一條生命, 一條生命一顆星, 我對石頭最顛覆的狂想, 也僅限於這個美麗的傳說, 即便很早就從書中知道人類從匍匐到直立行走, 就是演繹在那最遠古的舊石器時代, 是石, 錄下了人的第一次直立行走的蹣跚足印。 然而, 讓我對隨處可見的石頭真正起了敬畏之情的, 卻是一塊凹石。

凹石就擺在賈平凹先生家客廳裡的會客桌上, 色澤有墨亮, 間或也有縷縷雲的灰白;石中有凹, 凹底同樣圓潤平滑, 除此, 我看不出它有什麼特別之處。 我不懂石, 即便有塊價值連城的寶石放在我面前, 倘若沒有內行指點, 我也絕不會將它尊貴起來。

令我產生興趣的是, 先生將其置於朋客之中, 於渺渺茗香間, 人對石, 石對人, 人石繾綣時, 是為觀石悟人, 悟石觀人?

我認識先生是在三十年前, 當初我識他, 正如我一貫對石的膚淺, 只覺得他是個普通到讓你認識了就會很快忘掉的人:布衣一介, 而立之年的生動和英氣, 全都掖在了還掉著土渣的淳樸裡。當時沒聽到他說一句話,即便象徵性地同我這個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小編輯握手時,笑得比我還要靦腆(其實那時他已獲得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幸好當時留了個黑白合影,否則,隨後,當賈平凹這三字,一如列星瀉落,不斷攪動著文學這潭水,一如羊肉泡饃的膻腥,頻繁挑逗著受眾的神經及心理時,我會很猶豫去將當時的淳樸靦腆與之後的中天之日疊合起來。

三十不識石,識石又三十。三十年後的今夏,當我再次面對先生時,竟發覺他曾經的一介普通猶在,鈍澀言辭,靦腆含笑,靜靜地聽人說話,平和地面對仰慕和恭維,其間來了幾批凹粉請求簽字合影,他一律恭敬從命,令我在來途中生出的會被烈日暴曬一番的慌恐,一下子就讓這如月般的親善化解了。三十年間,我與先生未曾謀面,這次再見,我萬沒料到,被文學重彩塗抹和用重彩塗抹文學的他,除了添加了不少歲月逝去時留下的痕跡外,其他種種,竟依舊是老照片中的那個。倏忽間,我覺得先生與這桌上的凹石,真有一比。

凹石穩重地端坐在朋客之中,妙語環座亦不動,皆以淡定通晴陰。看著它的凹狀,我腦裡不知怎的,驀然浮起在海口馬鞍嶺看到的火山口。它神秘地緘默著,讓人在揣摩它的過往的同時,又在心跳它在某一刻會再次驚天動地;它不邀眾賞,大形無聲,既不以曾經的一柱沖天狂悖於世,更不用浮華之氣亂相眾生,它平和地接納每一次的靠近,淡泊地容納品頭評足,它甚至喜歡你深入它的內心,用同樣緘默的鐘乳石,引你去覺悟歷史的斑駁和造化的神力。它緘默,可這是何等神聖的緘默呀,緘默得讓你敬畏,緘默得讓你惶恐,也緘默得讓你期待,因為你分明能從這緘默中聽出岩漿仍在湧動,感到又一次驚世駭俗的天問,將會不期而至,而每次天問後留下的作品,便是凝固在它身旁的那些不朽的熔岩流了……面前的這塊凹石,不就是個壓縮版的火山口麼?我想,它也曾有過許多少精彩的噴發呀,《廢都》《白夜》《病相報告》《秦腔》《高興》等等,我數不清,恐怕先生也很難脫口就說出了。

賈平凹首部散文集《月跡》,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坐在身邊的朋友告訴我,這凹石原是別人收藏,名為八音聚寶盆,自先生收了後,此名便被廢了,順其自然,從此就以凹石相稱。我不知先生為何要廢了那名,是嫌其太張揚功利,還是因與自己生性難合?但我略知,樂器的誕生就源於石頭,在遠古時期,原始先民們學會了用石頭狩獵,由於有些石頭上生就天然形成的空腔,當石頭像流星一樣飛向獵物時,氣流穿越空腔,便形成了哨音,而正是這縱橫呼嘯的聲音,在維持先民們生存的同時,也啟蒙了他們的音樂天賦,開發了他們製作樂器的靈感。這或許又是個傳說,但我相信,石頭是天造之物,由它先發天籟之音,自然是當然之事……也許是先生察覺到我正耽于凹石之中,便隨便拿起個煙斗樣的東西,在凹石上隨意敲打出幾種聲音。坦率地講,這聲音說不上優美動聽,每個音符跳出來後,都墜著沉重,給人一種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壓抑感。據說先生閒時,就愛輕輕拍拍它,聽它唱一首。莫非正是這幾個沉重的音符,恰能隨時幫他釋放這多年來,-直肩擔著仍還荒蠻卻很美麗的商州,思考得沉重寫得沉重以及寫完後還要面對毀譽參半的沉重麼?自《滿月兒》第一次獲全國性大獎後,各種國內外獎項追著歲月的腳步如潮湧般到來,記得先生在《秦腔》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發出過這樣的感言:“多出書和多獲獎可以令人成名,但成名並不等於成功,關鍵是出版的書能不能長久地被讀者閱讀,閱讀後能否給人心靈上產生啟示和共鳴。”這話容易被理解成謙虛,但細品,卻又是一份用盛名換來的沉重……竭全心之力,舉中國文學之重,先生不敢瀟灑,他說他又有一部暫命名為《皮虱》的長篇小說要面世。我不敢深問,只暗自揣度它又將是一支怎樣的絕響,因為,我都已經替他累了。

我抽暇流覽了先生收藏的寶貝,陶罐瓷瓶木雕字畫等等,看完了也就愈加讓我發疑,有這麼多一看就知道價值不菲的古董,先生為何偏把這普通的凹石放在這打眼位置?是不是……就因為先生的名號中也含個凹?我讀過一篇寫先生的印象記類的短文,對凹字,文中引《易象》說:“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施平。”這一說固然精妙,但僅突出個謙來,讀了讓我總覺得對凹字解得尚不足。我看這石中凹,凹中空空乎也,一下子讓我的遐想不知怎麼又會跳到佛門食器缽多羅上去了。十多年前,我與朋友們一起上了五臺山,燒香拜佛自然少不得,抽籤時,竟得了個上上上卦,惹得舉目皆驚。信則有,不信則無,自那次,我對佛學有了些許興致,起碼曉得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體現真空”的佛家所崇尚的空性。我由此臆想開去,仿佛看到先生手捧缽多羅,以虔誠情懷,行走在峭崖幽谷清流崎路之中,化來天之靈氣,緣結地之豐沛,而後,就讓這化緣來的大有再從筆尖統統流瀉出去,文學出高興的劉高興、浮躁的金狗、古爐村的善人、廢都裡的莊夢蝶等林林種種的人物,將他們又返還於天地之間……我不清楚先生是否篤信佛理,但僅從這石中的凹,我似乎己經讀到“空有不二”的境界了。

我把隨身帶來的照片給先生看,他接手時,眼晴裡先跳出了一縷驚喜,然後就將它舉在面前,凝眸細端詳起來。他看得很認真,也看得挺久,似在尋找,似在思索,又似在重現當時的場景,臉上沒有特別的表情,一切情緒都深陷在了黑白記憶裡。看罷,先生就掏出鋼筆,在照片背面飛快地寫了段話,“一九八二年我去天津與鄧芳攝於此照,那時還都年輕。一晃三十年過去,青春不在,感慨萬千”。我並不奇怪先生也會有這凡人的感歎,但,生命的存在如果最終能凝固成面前這盤凹石,讓百年千年後的人們依然能在把讀中遐想,那這一歎,也只是句淡泊人生的吟唱了。

臨別時,先生站了起來,似是要給我個交代,伸手輕撫著凹石,低聲對我說:“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對此說,我並不驚訝,只報他個會心的笑。先生大概不知,這快三個小時的客坐,先生與凹石,已在我眼裡融為一體了。我是個女人,女人的思維易飄逸,凹石在我的腦裡,忽而火山口忽而琴又忽而缽多羅,即便如此,我仍無法完整地讀透它。但此行,我能從先生的身上,再次讀到三十年沒變的如石的樸素,如石的沉穩,如石的堅實,如石的神秘,我亦足矣。

作者鄧芳女士系原《小說月報·原創版》副主編、編輯部主任。

中篇小說

劉建東 丹麥奶糖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孫 頻光輝歲月

選自《當代》2017年第1期

趙光鳴芬蘭灣的冷蘇眉

選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2期

禹 風洋流

選自《山花》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說

蘇 童瑪多娜生意

選自《作家》2017年第1期

鐘求是練夜

選自《長江文藝》2017年第2期

張惠雯夢中的夏天

選自《湖南文學》2017年第1期

崔曼莉 熊貓

選自《青年作家》2016年第12期

楊則緯花裡

選自《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李靜睿AI

選自《單讀13·消失的作家》

李靜睿我想寫人世間的軟弱和猶疑(創作談)

小說公會

傅逸塵、黃德海、梁鴻、馬兵、王迅

2016小說五人談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張悅然

《小說月報》2017年第3期,2017年3月1日出刊,總第447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全都掖在了還掉著土渣的淳樸裡。當時沒聽到他說一句話,即便象徵性地同我這個剛走出大學校門的小編輯握手時,笑得比我還要靦腆(其實那時他已獲得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幸好當時留了個黑白合影,否則,隨後,當賈平凹這三字,一如列星瀉落,不斷攪動著文學這潭水,一如羊肉泡饃的膻腥,頻繁挑逗著受眾的神經及心理時,我會很猶豫去將當時的淳樸靦腆與之後的中天之日疊合起來。

三十不識石,識石又三十。三十年後的今夏,當我再次面對先生時,竟發覺他曾經的一介普通猶在,鈍澀言辭,靦腆含笑,靜靜地聽人說話,平和地面對仰慕和恭維,其間來了幾批凹粉請求簽字合影,他一律恭敬從命,令我在來途中生出的會被烈日暴曬一番的慌恐,一下子就讓這如月般的親善化解了。三十年間,我與先生未曾謀面,這次再見,我萬沒料到,被文學重彩塗抹和用重彩塗抹文學的他,除了添加了不少歲月逝去時留下的痕跡外,其他種種,竟依舊是老照片中的那個。倏忽間,我覺得先生與這桌上的凹石,真有一比。

凹石穩重地端坐在朋客之中,妙語環座亦不動,皆以淡定通晴陰。看著它的凹狀,我腦裡不知怎的,驀然浮起在海口馬鞍嶺看到的火山口。它神秘地緘默著,讓人在揣摩它的過往的同時,又在心跳它在某一刻會再次驚天動地;它不邀眾賞,大形無聲,既不以曾經的一柱沖天狂悖於世,更不用浮華之氣亂相眾生,它平和地接納每一次的靠近,淡泊地容納品頭評足,它甚至喜歡你深入它的內心,用同樣緘默的鐘乳石,引你去覺悟歷史的斑駁和造化的神力。它緘默,可這是何等神聖的緘默呀,緘默得讓你敬畏,緘默得讓你惶恐,也緘默得讓你期待,因為你分明能從這緘默中聽出岩漿仍在湧動,感到又一次驚世駭俗的天問,將會不期而至,而每次天問後留下的作品,便是凝固在它身旁的那些不朽的熔岩流了……面前的這塊凹石,不就是個壓縮版的火山口麼?我想,它也曾有過許多少精彩的噴發呀,《廢都》《白夜》《病相報告》《秦腔》《高興》等等,我數不清,恐怕先生也很難脫口就說出了。

賈平凹首部散文集《月跡》,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版

坐在身邊的朋友告訴我,這凹石原是別人收藏,名為八音聚寶盆,自先生收了後,此名便被廢了,順其自然,從此就以凹石相稱。我不知先生為何要廢了那名,是嫌其太張揚功利,還是因與自己生性難合?但我略知,樂器的誕生就源於石頭,在遠古時期,原始先民們學會了用石頭狩獵,由於有些石頭上生就天然形成的空腔,當石頭像流星一樣飛向獵物時,氣流穿越空腔,便形成了哨音,而正是這縱橫呼嘯的聲音,在維持先民們生存的同時,也啟蒙了他們的音樂天賦,開發了他們製作樂器的靈感。這或許又是個傳說,但我相信,石頭是天造之物,由它先發天籟之音,自然是當然之事……也許是先生察覺到我正耽于凹石之中,便隨便拿起個煙斗樣的東西,在凹石上隨意敲打出幾種聲音。坦率地講,這聲音說不上優美動聽,每個音符跳出來後,都墜著沉重,給人一種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壓抑感。據說先生閒時,就愛輕輕拍拍它,聽它唱一首。莫非正是這幾個沉重的音符,恰能隨時幫他釋放這多年來,-直肩擔著仍還荒蠻卻很美麗的商州,思考得沉重寫得沉重以及寫完後還要面對毀譽參半的沉重麼?自《滿月兒》第一次獲全國性大獎後,各種國內外獎項追著歲月的腳步如潮湧般到來,記得先生在《秦腔》獲得茅盾文學獎後發出過這樣的感言:“多出書和多獲獎可以令人成名,但成名並不等於成功,關鍵是出版的書能不能長久地被讀者閱讀,閱讀後能否給人心靈上產生啟示和共鳴。”這話容易被理解成謙虛,但細品,卻又是一份用盛名換來的沉重……竭全心之力,舉中國文學之重,先生不敢瀟灑,他說他又有一部暫命名為《皮虱》的長篇小說要面世。我不敢深問,只暗自揣度它又將是一支怎樣的絕響,因為,我都已經替他累了。

我抽暇流覽了先生收藏的寶貝,陶罐瓷瓶木雕字畫等等,看完了也就愈加讓我發疑,有這麼多一看就知道價值不菲的古董,先生為何偏把這普通的凹石放在這打眼位置?是不是……就因為先生的名號中也含個凹?我讀過一篇寫先生的印象記類的短文,對凹字,文中引《易象》說:“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施平。”這一說固然精妙,但僅突出個謙來,讀了讓我總覺得對凹字解得尚不足。我看這石中凹,凹中空空乎也,一下子讓我的遐想不知怎麼又會跳到佛門食器缽多羅上去了。十多年前,我與朋友們一起上了五臺山,燒香拜佛自然少不得,抽籤時,竟得了個上上上卦,惹得舉目皆驚。信則有,不信則無,自那次,我對佛學有了些許興致,起碼曉得了“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體現真空”的佛家所崇尚的空性。我由此臆想開去,仿佛看到先生手捧缽多羅,以虔誠情懷,行走在峭崖幽谷清流崎路之中,化來天之靈氣,緣結地之豐沛,而後,就讓這化緣來的大有再從筆尖統統流瀉出去,文學出高興的劉高興、浮躁的金狗、古爐村的善人、廢都裡的莊夢蝶等林林種種的人物,將他們又返還於天地之間……我不清楚先生是否篤信佛理,但僅從這石中的凹,我似乎己經讀到“空有不二”的境界了。

我把隨身帶來的照片給先生看,他接手時,眼晴裡先跳出了一縷驚喜,然後就將它舉在面前,凝眸細端詳起來。他看得很認真,也看得挺久,似在尋找,似在思索,又似在重現當時的場景,臉上沒有特別的表情,一切情緒都深陷在了黑白記憶裡。看罷,先生就掏出鋼筆,在照片背面飛快地寫了段話,“一九八二年我去天津與鄧芳攝於此照,那時還都年輕。一晃三十年過去,青春不在,感慨萬千”。我並不奇怪先生也會有這凡人的感歎,但,生命的存在如果最終能凝固成面前這盤凹石,讓百年千年後的人們依然能在把讀中遐想,那這一歎,也只是句淡泊人生的吟唱了。

臨別時,先生站了起來,似是要給我個交代,伸手輕撫著凹石,低聲對我說:“它就是我,我就是它。”對此說,我並不驚訝,只報他個會心的笑。先生大概不知,這快三個小時的客坐,先生與凹石,已在我眼裡融為一體了。我是個女人,女人的思維易飄逸,凹石在我的腦裡,忽而火山口忽而琴又忽而缽多羅,即便如此,我仍無法完整地讀透它。但此行,我能從先生的身上,再次讀到三十年沒變的如石的樸素,如石的沉穩,如石的堅實,如石的神秘,我亦足矣。

作者鄧芳女士系原《小說月報·原創版》副主編、編輯部主任。

中篇小說

劉建東 丹麥奶糖

選自《人民文學》2017年第1期

孫 頻光輝歲月

選自《當代》2017年第1期

趙光鳴芬蘭灣的冷蘇眉

選自《青年作家》2017年第2期

禹 風洋流

選自《山花》2017年第2期

短篇小說

蘇 童瑪多娜生意

選自《作家》2017年第1期

鐘求是練夜

選自《長江文藝》2017年第2期

張惠雯夢中的夏天

選自《湖南文學》2017年第1期

崔曼莉 熊貓

選自《青年作家》2016年第12期

楊則緯花裡

選自《創作與評論》2016年第12期

開放敘事

李靜睿AI

選自《單讀13·消失的作家》

李靜睿我想寫人世間的軟弱和猶疑(創作談)

小說公會

傅逸塵、黃德海、梁鴻、馬兵、王迅

2016小說五人談

封二專題

作家現在時:張悅然

《小說月報》2017年第3期,2017年3月1日出刊,總第447期

小說月報2017 小說可以更好看

《小說月報》郵發代號6-38,每月1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大字版郵發代號6-37,每月16日出刊,定價10元

《小說月報》中篇小說專號郵發代號6-139,每年4期,定價15元

《小說月報》在全國主要城市均有銷售,瞭解訂閱辦法請點擊: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

小說,就是小聲地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