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表意漢字的表音沿革(從反切標注到拉丁拼音)

漢字是表意文字, 中國又地域遼闊, 發音是個大問題。 各地方言很多, 區別很大, 但一般也以首都等大地方的方言為主, 也就是所謂的官話, 古代有北方官話, 西南官話之類。 現在有一些隋唐等時期的詩詞, 用陝西方言可能更押運, 有些更古老的前秦時期的詩詞, 用溫州一帶(古代越國)的方言反而押運。 原因就是作者很可能用的語言是現在某地的方言。

古代的書面語與口語是分離的, 古代的書面語言是文言文, 當然, 表意文字對於書面溝通的暢通是較有優勢的。

中國古代的教學, 只能口口相傳, 所以漢字學習相對拼音文字來說,

是很費時費力的。

很自然, 古人肯定也會在如何幫助識字方面做努力。

1 古人的漢字表音方法

1.1 按照韻法分類

如十五韻, 這樣大致每個字的韻母讀音和什麼字相同就知道了。 這是讀書人的基本功, 科舉考試必考“試帖詩”, 就是要作一首詩, 會做詩就必須懂韻法。

1.2 用同音字表音

如早期一些字書會出現“某音同某”這樣的說法, 前者是別人不熟悉的生僻字, 後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常用字。 記得“說文解字”就有這種標注法;

1.3 反切

反切據說是隨佛教進入中國的。 具體說“反切”就是用兩個常用字標注一個生僻字。 即某字後面加上“某某切”, 讀音時一般是採用頭一個字的生母, 後一個字的韻母。 就能讀出那個冷僻字。

《說文解字》可以說是最早的字典, 它用了前兩種方法, 反切法後來才有的。

2 近現代漢字表音方法

不可否認, 以上方法的局限在於只能通過易識的漢字去認識生僻的漢字, 易識的漢字在各地方言中的發言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 最後的發音還是各地方言自成體系。

2.1 符號表音

清末民初章太炎模仿日本“假名”(用漢字邊旁表音)創造出來一套注音方法, 即用符號標注漢字讀音。 在北洋政府時期被教育部頒佈為標準注音方法(注音符號是1912年制定, 1918年發佈), 現在臺灣依然使用注音符號。 如神shénㄕㄣˊ。

2.2 拼音表音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 為了學習漢字, 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

1605年, 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和另外幾位傳教士擬訂了用羅馬字給漢字注音的一套方案。

1626年, 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 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 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

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 適於拼寫北京語音。 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

1815年到1823年之間, 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 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 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 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

鴉片戰爭以後,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 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份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

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 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 因此, 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

盧戇章(1854-1928)是我國第一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 1892年, 他在廈門出版《一目了然初階》, 公佈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 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 聲韻雙拼, 左右橫寫, 聲母在右, 韻母在左, 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 增加聲母後還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 他認為, 漢字“或者是當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難者”, 而切音新字“字母與切法習完, 凡字無師能自讀”, 這樣一來, “省費十餘載之光陰, 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 以及種種之實學, 何患國不富強也哉!”

繼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之後, 開始了延續20年的切音字運動。

幾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現。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 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①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 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 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 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②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 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③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 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1951年,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中文拼音方案,提出了《中文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中文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這個草案共有31個字母,其中有5個新字母(無點的i;長腳的n;帶尾的z,c,s),以便實現“一字一音”,不用變讀和雙字母。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中文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開始,《中文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中國官方頒佈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也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中文拼音。這樣中西結合,漢字才有了穩定的發音,有助於學習和普及漢語,也有助於不同地域的人的溝通。

reference:http://baike.baidu.com/item/中文拼音/454?sefr=enterbtn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欲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1951年,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中文拼音方案,提出了《中文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中文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這個草案共有31個字母,其中有5個新字母(無點的i;長腳的n;帶尾的z,c,s),以便實現“一字一音”,不用變讀和雙字母。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中文拼音方案》。

1958年秋季開始,《中文拼音方案》作為小學生必修的課程進入全國小學的課堂。

中國官方頒佈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也就是現在我們使用的中文拼音。這樣中西結合,漢字才有了穩定的發音,有助於學習和普及漢語,也有助於不同地域的人的溝通。

reference:http://baike.baidu.com/item/中文拼音/454?sefr=enterbt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