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國企改革紀錄片《絕境求生》的現實意義

越名

“這個片子為當前依法治理‘僵屍企業’提供了一個真實的可操作的重要案例, 為我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提供了可茲借鑒的新的路徑和方法。 ”

“這是一部很好的電視片紀錄片, 它用電視鏡頭記錄了一個國有企業改革的真實過程。 ”

“這個片子所提出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路徑, 對國企改革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參照性。 ”

……

這部得到如此高讚譽的片子, 就是國內首部企業改革案例紀錄片《絕境求生》。 它講述了政府如何運用法治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和社會共治的力量, 讓軍轉民國有企業中核鈦白在託管經營、破產重整和並購重組後實現了國企轉型的故事。

4月15日, 由中央黨校報刊社主辦的“國企改革暨紀錄片《絕境求生》理論研討會”在中央黨校育園樓舉行。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辭,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邵甯、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出席會議並講話,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原監事會主席熊志軍等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參與了研討, 作了精彩發言。

徐偉新在致辭中指出, 國有企業如何貫徹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中央黨校報刊社主辦這次研討會, 請相關部門的領導、企業家、黨校的部分學員以及專家學者, 圍繞著國有企業改革和紀錄片《絕境求生》暢談體會,

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總結經驗、獻計獻策, 很有意義。

邵寧認為, 中核鈦白的破產重整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經濟效果、社會效果都很好, 值得記錄下來, 也值得總結。 但是不是所有的“僵屍企業”都應該按照這種辦法去處置, 還要看具體的情況。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 這部紀錄片對我們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置“僵屍企業”和下一步去產能, 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熊志軍提出國企改革要注意的三個問題:一是頂層設計;二是規範和創新;三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問題, 要積極推動國有企業要素重組和體制機制的再造。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韓保江指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根本的問題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去“僵屍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關鍵, 《絕境求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操作案例, 提供了一種微觀的解決之道。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認為, 在推進國企改革的過程中, 怎麼能夠找對人, 找到有事業心、責任心的人非常關鍵;怎麼能夠在改革中保護好積極性, 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協調好, 非常重要。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郭鋒認為, 中核鈦白重組案例運用市場化方式推動企業成長, 使法律效果、社會效果和經濟效果都達到了最佳, 實現了股東利益、債權人利益和職工利益三方利益的多贏。

中央黨校政法部教授王偉指出, 《絕境求生》最大的現實意義在於促使人們把對市場經濟關注的視角從市場准入(入口)和市場運行(過程),

投向了過去被忽略了的市場退出(出口)。

與會專家認為, 中核鈦白破產重整和並購重組案例之所以能夠成功,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甘肅省有關部門、嘉峪關市有關部門以及人民法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是一個依靠法治、共治和市場的力量, 進而平衡社會利益的一個經典案例, 為我們當前依法治理“僵屍企業”, 完善市場退出機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