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 筱萍同志詩一組

我的打油詩

▓ 作者 孫筱萍

講格律是中國傳統詩的特點之一, 不合此規的通常稱為打油詩或順口溜, 我所寫的即為後者。

住在南京江北的江邊上幾年,

恰逢江北發生顯著變化, 國家級新區獲批, 巨額的資金投向這塊沉寂多年的土地, 交通通信設施大為改善, 教育醫療等文化體育等公共資源得到充實, 生態環境不斷優化, 高新產業到此落戶, 高端人才紛致遝來, 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隨處可見。 相信不久的將來, 江北一定可以和上海的浦東媲美。 借用陳詞, 作《贊江北》聊表心情:

我居江北岸, 窗含幕府山;

日出江花紅, 月起林鳥安。

新區宏圖展, 景象日日鮮;

吟者今何在, 無須憶江南。

棋友彭先生家叔仙逝, 約我為他寫點悼念之詞。 叔名世松, 品格高潔, 為人忠厚、耿直不阿且樂於助人, 我給他寫了首《詠青松》, 嵌其名於首句:

世人總把青松贊, 為有歲寒傲風霜;

峻嶺奇峰永挺立, 亦助攀者過大山。

同窗張雲龍兄, 六八年一同奔赴蘇北寶應插隊, 雲龍比我長, 又是身大力不虧, 在做吃力的農活時, 給我幫助不少。 可惜好人不在世, 回南京城後, 因病英年早逝。 他是回民, 住門西, 為他送行是在仙鶴橋。 後來的一天, 路過橋頭, 又想起了他。 以《憶雲龍兄》為題追悼:

仙鶴橋頭仙鶴去, 雲龍在天我在地;

昔年共抓一把勺, 瓜菜無油作糧濟。

家母是南京麒麟門西村人士, 父祖輩為生計有流落至山東周村的, 老一輩的人已故去, 後生們一直堅持尋訪, 經過近三十年的奔走, 終於如願以償。 有感而發, 擬下《喜相逢》:

西村周村都是村, 兩村孫氏一條根;

若無數載尋親苦, 哪有今朝喜相逢。

咫尺天涯無線牽, 一點一劃心相連;

輕聞蟲鳴鳥語聲, 知是新朋老友現。

電子商務的興起, 讓實體店蒙受了不小的打擊, 出門、上街沒有見不到快遞小哥的。 人們的消費模式消然改變, 我寫了我的感受, 但題目擬不出, 姑且就稱《無題》吧:

快遞小哥多忙碌, 皆因電商惹此禍,

百年老鋪車馬稀, 入堂只為看東西。

還有一些, 寫多了顯得累贅, 打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