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恢宏、超脫,李叔同的詩詞賞析

也許你沒有讀過“朱門年少空門巷, 一頓一悟競慈航”, 也許你也沒看過“人生猶似西山月, 富貴終如草上霜”, 但你一定知道“長亭外, 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是的, 它們都是李叔同大師的詩, 他的詩傷感、纏綿、蒼涼、無奈, 頗有黯然銷魂者, 惟別而已矣的感慨。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知其人, 讀其詩, 感受大師胸中浩瀚洶湧的波濤。

李叔同是位元著名的音樂、美術教育家, 書法家, 戲劇活動家, 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 曾在浙江和江蘇南京擔任過音樂和美術教師、編輯之職, 後剃度為僧, 法名演音,

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01少年李叔同

其父李筱樓是同治四年的進士, 當過吏部主事, 後辭官經商, 先後創辦了“桐達”等幾家錢鋪, 掙得偌大一份家業。 他樂善好施, 設立義塾, 晚年喜佛經, 他的言傳身教對李叔同的影響極大。

李叔同幼年喪父, 受母親的影響較多。

7歲時受教于二哥, 開始誦讀《玉曆鈔傳》、《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等傳統讀本。

斷句:人生猶似西山日, 富貴終如草上霜。

年齡稍長後, 他就開始吟讀唐詩、“四子書”及《古文觀止》等, 他還愛好書法和篆刻, 也寫得一手很好的篆字。 可見, 李叔同很早就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打下了比較深厚的基礎。

02彷徨、放浪

二十歲上下的李叔同, 不但是才華橫溢的文士, 也是一個頗為放浪的富家公子。 在天津、上海, 他與一些藝界女子甚至風塵女子來往不斷, 與名坤伶楊翠喜、謝秋雲等過從甚密。 李叔同早年的詩詞有許多與名妓名優唱和的作品。

為老妓高翠娥作

殘山剩水可憐宵, 慢把琴樽慰寂寥。

頓老琵琶妥娘曲, 紅樓暮雨夢南朝。

津門清明

一杯濁酒過清明, 腸斷樽前百感生。 辜負江南好風景, 杏花時節在邊城。

03留學日本

晚清末年, 與許多知識份子一樣, 面對國家河山破碎, 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現實, 在報國無門的苦悶心境下, 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探求救國之道。 行前, 他按《金縷曲》詞牌填寫《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一闕。

金縷曲

將之日本, 留別祖國, 並呈同學諸子披髮佯狂走。 莽中原、暮鴉啼徹, 幾株衰柳。 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 便惹得、離人消瘦。 行矣臨流重太息, 說相思、刻骨雙紅豆。 愁黯黯, 濃於酒。 漾情不斷淞波溜。 恨年來、絮飄萍泊,

遮難回首。 二十文章驚海內, 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 長夜淒風眠不得, 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國, 忍孤負?!

1905年秋, 李叔同抵達日本東京, 考入東京美術學校, 學習西洋美術, 同時在東京音樂學校修習鋼琴和作曲。 他不僅是我國第一批赴日學習西洋美術的留學生, 還與同學曾孝谷等人組織了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

這一時期是弘一法師詩詞創作最多、才華充分展現的豐收期, 哀時傷世之感洋溢於酬答唱和、國事家事、讚頌自然等各題材的詩詞中。

清平樂•贈許幻園

城南小住,情適《閒居賦》。文采風流合傾慕,閉戶著書自足。陽春常駐山家,金樽酒進胡麻,

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

和宋貞題城南草堂原韻

門外風花各自春,空中樓閣畫中身。而今得結煙霞侶,休管人生幻與真。

04回國教學

回國後他投身教學,改穿長衫布鞋,過起了樸素清苦的教師生活。由於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深受師生愛戴,他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優秀人才,我國“五四”時期不少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作家,如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李鴻梁、潘天壽、曹聚仁等,都曾受到過他的教誨。

此時期主要是歌詞創作,他擅長於將古典詩詞意境融入歌詞創作中,任教前期所作歌詞內容配合教育需要,主題表現對自然的讚頌及童年的懷念。

春遊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妝束淡於畫。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直隸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校歌

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靈人傑,效師長;初學根本,實切強;精神騰躍,成文章。君不見,七十二沽水,源遠流長。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05出家為僧

1918年,李叔同結束世俗生活皈依佛門,出家為僧。家人知道他出家的消息後,他的夫人攜子來勸說他,他拒不會見,後在朋友苦勸下相見一面,但雙手合十,口念佛號而已。與他深深相愛的日本側室專程趕來,他也只是口誦“阿彌陀佛”,再無他言,日本夫人只得痛哭而返。

有一位女讀者,死心塌地愛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後,天天來寺裡找他,求他還俗。大師只是派人送給那女子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兩句:“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1939年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 壽辰,忽然收到柳亞子一首祝壽詩,詩曰:“君禮釋迦佛,我拜馬克思。大雄大無畏,跡異心豈異。閉關謝塵網,吾意嫌消極。願持鐵禪杖,打殺賣國賊。” 當時在場的人莫不縮頸咋舌,可是弘一讀了微微一笑,提筆回詩偈一首,雲:“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雲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06大師晚年

法師垂危時,曾作二偈給夏丐尊等舊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這首詩詩境圓融、灑脫、從容,充分表達了大師對生與死的必然,和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的徹悟。只有具備如此淵博深厚的學養的哲人,才能有如此博大、恢宏、超脫一切、悲憫一切的胸懷,才能如此冷靜地、理智地、從容地面對生死之界限。誦其詩,令人起敬。

“今宵別夢寒”,而弘一法師的一生塵緣,恰似疏林晚鐘,在精神的時空中回蕩、延伸,幫助我們脫離一切虛妄與苟且。

清平樂•贈許幻園

城南小住,情適《閒居賦》。文采風流合傾慕,閉戶著書自足。陽春常駐山家,金樽酒進胡麻,

籬畔菊花未老,嶺頭又放梅花。

和宋貞題城南草堂原韻

門外風花各自春,空中樓閣畫中身。而今得結煙霞侶,休管人生幻與真。

04回國教學

回國後他投身教學,改穿長衫布鞋,過起了樸素清苦的教師生活。由於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深受師生愛戴,他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優秀人才,我國“五四”時期不少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和作家,如豐子愷、劉質平、吳夢非、李鴻梁、潘天壽、曹聚仁等,都曾受到過他的教誨。

此時期主要是歌詞創作,他擅長於將古典詩詞意境融入歌詞創作中,任教前期所作歌詞內容配合教育需要,主題表現對自然的讚頌及童年的懷念。

春遊

春風吹面薄於紗,春人妝束淡於畫。遊春人在畫中行,萬花飛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黃,柳花委地芥花香。鶯啼陌上人歸去,花外疏鐘送夕陽。

直隸省立第一師範附屬小學校歌

文昌在天,文明之光。地靈人傑,效師長;初學根本,實切強;精神騰躍,成文章。君不見,七十二沽水,源遠流長。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05出家為僧

1918年,李叔同結束世俗生活皈依佛門,出家為僧。家人知道他出家的消息後,他的夫人攜子來勸說他,他拒不會見,後在朋友苦勸下相見一面,但雙手合十,口念佛號而已。與他深深相愛的日本側室專程趕來,他也只是口誦“阿彌陀佛”,再無他言,日本夫人只得痛哭而返。

有一位女讀者,死心塌地愛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後,天天來寺裡找他,求他還俗。大師只是派人送給那女子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兩句:“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1939年弘一在福建泉州度60 壽辰,忽然收到柳亞子一首祝壽詩,詩曰:“君禮釋迦佛,我拜馬克思。大雄大無畏,跡異心豈異。閉關謝塵網,吾意嫌消極。願持鐵禪杖,打殺賣國賊。” 當時在場的人莫不縮頸咋舌,可是弘一讀了微微一笑,提筆回詩偈一首,雲:“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雲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06大師晚年

法師垂危時,曾作二偈給夏丐尊等舊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這首詩詩境圓融、灑脫、從容,充分表達了大師對生與死的必然,和萬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的徹悟。只有具備如此淵博深厚的學養的哲人,才能有如此博大、恢宏、超脫一切、悲憫一切的胸懷,才能如此冷靜地、理智地、從容地面對生死之界限。誦其詩,令人起敬。

“今宵別夢寒”,而弘一法師的一生塵緣,恰似疏林晚鐘,在精神的時空中回蕩、延伸,幫助我們脫離一切虛妄與苟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