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家丨中華第一名門望族是怎樣煉成的

中華家風, 忠厚傳家!家訓智慧, 承載厚重!

幾千年的歷史積澱, 幾千年的訓導教育, 幾千年的薪火相傳!穿過歲月, 透過文字, 今天在尋“王”之旅上,

讓我們一起共賞精彩的家訓文化智慧吧。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長盛不衰的名門望族, 世代出將入相, 地位尊崇, 不僅影響著當時的政治與社會生活, 而且都是以豐厚的文化底蘊安家立命的大世家。 但是像琅琊王氏一門出了這麼多宰相皇后和各種名人的,

是絕無僅有的。

琅琊王氏是名門望族的代名詞, 素有“華夏首望”之美譽。 自漢至清千餘年來, 琅琊王氏單是擔任宰相或相當於宰相職務者就累計有186人, 佔據中國封建社會宰相數量的10%。

作為中華第一名門望族, 它是怎麼煉成的?我們堅信絕非是某些“迷信”的原因,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 去揭開了“琅琊王氏”的神秘面紗。

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同出周靈王太子晉, 至秦漢之際始分為琅琊、太原二望。 《世說新語》附有“琅琊臨沂王氏譜”, 王融被列為一世祖, 不過, 讓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走上歷史舞臺的卻是王融的兩個兒子王祥和王覽。

乍聽起來很陌生, 但說起“書聖”王羲之應該是如雷貫耳吧, 王羲之是王覽的曾孫;如果再說到“二十四孝”, 恐怕也是無人不知吧。 王祥和王覽兩兄弟, 一個被收到《二十四孝圖》中, 一個被收到《二十四悌圖》中。

孝悌裡中頌王祥臥冰求鯉傳四方一片孝心感繼母王覽效法敬兄長

王祥童年喪母, 他父親又娶了一房——朱氏。 但這個後媽不喜歡王祥, 對他十分刻薄, 經常說他的壞話。 後來王祥的父親就不再疼愛他了愛。 一次, 寒冬時節, 滴水成冰, 後母生病了, 她提出想吃新鮮的魚。 王祥立刻來到河邊, 卻見河上冰層極厚, 他便解衣赤身臥於冰上, 只待冰面突然裂出縫, 從中蹦出兩條鮮活的鯉魚。 王祥帶著兩條鯉魚, 回家供養後母去了, 朱氏吃到魚後病馬上就好了。 這就是“臥冰求鯉”的故事。

王祥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王覽,是朱氏親生的,王覽每次看見母親鞭抽哥哥,都哭著抱住王祥不讓母親打他,並對她母親說“要打連我也一塊打吧”。等到長大以後,哥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的妻子的時候,王覽的妻子也同樣保護嫂嫂。漸漸的王祥在當地有了聲譽,朱氏更厭惡他,想毒殺王祥,王覽知道了後,就爭先喝酒嘗菜,坐臥必與其兄在一起。王祥的後母終於被感動,終至羞愧自己的行為,最後把王祥當成親生兒子。

王氏兄弟的孝友仁愛,一直讓他們名揚後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更被尊奉為“孝聖”“友聖”。明代嘉靖皇帝特為王祥、王覽兄弟故居書寫了“孝友格天”的題詞;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時,也有感而發,寫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覽”的詩句。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這則家訓是王祥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遺囑。

千年時光飛逝,琅琊王氏始終用這則家訓來訓教子孫。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把‘信’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便屏棄了傳統意義上‘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直接教人走出家庭,誠信地與人交往。曆覽琅琊王氏歷代名人無不以“信”而顯,以“行”達“信”。就王祥而言,入仕前以孝而名,面對官府多次征辟,他都以繼母尚在,需要朝夕奉侍為由推辭。他言行如一,扶母攜弟“隱居廬江三十年”,直到近40歲“母終毀瘁”才入仕。

歷經了社會的變遷、朝代的更替,琅琊王氏有許多次問鼎帝位的機會,雖有稱孤之機,但始終選擇甘居人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訓中“推美引過”、“盛極自損”的處世原則。面對權力與巨大誘惑,王氏後人始終堅持不與王氏家訓精神背道而馳。對世事人情的洞明,對成敗、榮辱、貴賤相互轉化的規律的深入思考,認識到世間萬物盛極必衰的規律,懂得人與社會環境應同生共存,使宗族的命運得以長久。

正是有著良好的家風家教,琅琊王氏子弟治國亦如治家,把家風推廣於天下,使之成為立國方針,真正達到家國兩安的境界,鑄造“中華第一名門望族”那也就是歷史的必然。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

漫長的歲月長河,王氏家訓在流傳與發展中,不斷更新演義,至今記載的王氏家訓有幾十個版本,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清乾隆間的王氏十六世貢生王廷璋寫的王氏家訓及三槐王氏家訓等都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家訓不僅是每個姓氏族人立身處世的準則,更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珍貴精神瑰寶!

本文由千凡藝術原創發佈,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歡迎關注

微 信:T13806024006

王祥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王覽,是朱氏親生的,王覽每次看見母親鞭抽哥哥,都哭著抱住王祥不讓母親打他,並對她母親說“要打連我也一塊打吧”。等到長大以後,哥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的妻子的時候,王覽的妻子也同樣保護嫂嫂。漸漸的王祥在當地有了聲譽,朱氏更厭惡他,想毒殺王祥,王覽知道了後,就爭先喝酒嘗菜,坐臥必與其兄在一起。王祥的後母終於被感動,終至羞愧自己的行為,最後把王祥當成親生兒子。

王氏兄弟的孝友仁愛,一直讓他們名揚後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更被尊奉為“孝聖”“友聖”。明代嘉靖皇帝特為王祥、王覽兄弟故居書寫了“孝友格天”的題詞;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時,也有感而發,寫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覽”的詩句。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這則家訓是王祥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遺囑。

千年時光飛逝,琅琊王氏始終用這則家訓來訓教子孫。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把‘信’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便屏棄了傳統意義上‘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直接教人走出家庭,誠信地與人交往。曆覽琅琊王氏歷代名人無不以“信”而顯,以“行”達“信”。就王祥而言,入仕前以孝而名,面對官府多次征辟,他都以繼母尚在,需要朝夕奉侍為由推辭。他言行如一,扶母攜弟“隱居廬江三十年”,直到近40歲“母終毀瘁”才入仕。

歷經了社會的變遷、朝代的更替,琅琊王氏有許多次問鼎帝位的機會,雖有稱孤之機,但始終選擇甘居人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訓中“推美引過”、“盛極自損”的處世原則。面對權力與巨大誘惑,王氏後人始終堅持不與王氏家訓精神背道而馳。對世事人情的洞明,對成敗、榮辱、貴賤相互轉化的規律的深入思考,認識到世間萬物盛極必衰的規律,懂得人與社會環境應同生共存,使宗族的命運得以長久。

正是有著良好的家風家教,琅琊王氏子弟治國亦如治家,把家風推廣於天下,使之成為立國方針,真正達到家國兩安的境界,鑄造“中華第一名門望族”那也就是歷史的必然。

故事的開始是這樣

漫長的歲月長河,王氏家訓在流傳與發展中,不斷更新演義,至今記載的王氏家訓有幾十個版本,一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王陽明家訓》又稱《示憲兒》、清乾隆間的王氏十六世貢生王廷璋寫的王氏家訓及三槐王氏家訓等都是流傳比較廣泛的版本。

中華家訓別有智慧!家訓不僅是每個姓氏族人立身處世的準則,更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珍貴精神瑰寶!

本文由千凡藝術原創發佈,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歡迎關注

微 信:T1380602400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