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一杯|春風無事忙,禪院吃茶去

春雨把文殊院層層疊疊的殿堂瓦頂和每一片樹葉子,

都罩上了一層水亮水亮的光澤, 看著讓人心生寧靜。

耳邊卻十分熱鬧,

抬頭就能望見佛塔的香園這邊

樹蔭廊下此時已擺滿木桌子, 竹椅子, 坐滿了人。

人聲, 鳥聲,

蓋碗茶杯被端起來又放下時發出的清脆響聲……

身處這樣的熱鬧裡, 人才終於“靜”下來,

才看得見生活裡的樂趣和細緻,

眼見的一切都由衷覺得美好。

現在正是成都喝茶最好的季節,

氣候適宜, 鳥語花香。

不同於香園門庭前的壩壩茶

走進右側那扇柴院小門, 塵廬裡面是大不同的光景。

石板小徑像四川古鎮上的一樣, 甚至長出了青苔。

倒不是因為常年沒有人來,

而是負責香園的亦智法師專門叮囑注意養護的。

坐在塵廬看得見庭院的茶席,

捧一杯暖香的茶問亦智法師:“這就是禪茶嗎?”

“我們的茶沒有這麼說, 茶是在廟裡做的, 人是這裡的,

你現在坐在裡面喝茶, 還用說嗎?”

師父笑笑,

雙手捧著茶杯, 低眉垂目認真地喝起茶來。

塵廬裡面喝茶只用一種杯子,

是師父大夏天裡去景德鎮守著窯燒出來的“志野燒”。

這杯子看上去樸實無華, 雙手隨意剛好一捧。

茶葉在“闊綽”的杯肚子裡肆意舒展開來,

但杯子外面並不燙, 只比手心的溫度剛好熱一些;

釉面如皮膚, 冰裂紋也像掌紋一般, 握著並沒有隔閡。

也許是因為上面有洞眼, 手裡甚至能感覺到一層水汽。

“生泥燒制時會冒泡, 產生洞眼, 這杯子裡另有迴圈,

可以淨化水, 用它盛茶喝起來特別甜。 "

師父喝茶的時候一直看著杯裡的茶葉,

只有他能從裡面看見茶葉的出處, 看見曬制的過程,

看見茶葉在歲月裡的微妙變化。

“認真喝一杯茶,從頭到底”

於是也學師父那樣雙手捧杯,認真地深深喝一大口,

真是清香甜美!

平時其實很難遇見忙碌不停歇的亦智法師,

初春的時候來過兩回,

居士義工們都說師父上山尋茶去了。

這是常事,

誰都知道師父為香園“找”起好東西來非常認真,

想起第一次看見他並不是在廟裡,

而是在崇州農場的田間,

遠遠看見一位灰袍僧人正俯身彎腰在地裡查看菜苗,

聽說他是為香園的素齋找到菜田裡來的。

當天沒遇見,二天一早他又上山看古茶樹去了。

蒙頂山,峨眉山,崇州,邛崍……

亦智法師常常帶人上山找野生茶樹,

有些還是有數百年齡的古茶樹,

把新生的茶葉子一捧捧地收集回廟裡親手曬制。

將川茶做成綠茶,紅茶,白茶,單叢,烏龍……

還有蘭花窨制的茶。

不同品種,不同做法,細心操作複雜的工序,

夏雨秋風,冬去春來,

師父在香園裡大概已經做了上百種茶葉。

“喝茶,也要尋茶,做茶,

否則你很難在別人做茶的基礎上瞭解茶的本質。”

對修行者而言,禪院禮佛和生活日常都是修行,

做茶也要“如理如法”:

“如理”是清淨的心;“如法”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做到並不容易,所以歷來僧人做茶就不同尋常,

出家人是在種茶,做茶,喝茶的過程中精進修行,

專注於茶,心無旁騖。

師父在教大家看茶葉生曬的程度和好壞

塵廬庭院裡種的茶,已經可以摘芽曬制了

喝到亦智法師的茶不難,

平平常常的日子,揣著平平常常的心去院香園塵廬,

沏上一杯香茶就是。

但不是每一杯茶的機緣我們都能遇上,

也不是每一種機緣我們都能體悟。

事實上不常去的話,你很難在塵廬喝到同一種茶。

因為每個節氣師父只會親自挑選兩款茶來給茶客喝,

而且每款茶葉總共也裝不滿一瓷缸,

只夠一個節氣喝的。

“為什麼按節氣選茶呢?”

“茶是活性的,在二十四個節氣裡都有變化,

所以每個節氣都有適合喝的茶,

尤其是川茶,每個節氣也都有適合在本地喝的好茶。”

師父對川茶品種和制法最為熟稔

所以在塵廬遇上的任何一杯茶都是因為“時機剛好”,

端看你能不能安靜地坐下來體會它,

心境好的,茶都好。

香園塵廬 二十四節氣都有不同的茶,每個節氣推出兩款茶,推薦兩本書

禪宗“無中萬般有”的境界其實也是一種美學源泉,

以一種最直觀的生活方式去發現美,就能體會到:

極簡、質樸、安靜、素雅、淡然、沉浸、信任,

一切都源自萬物秉性之美。

素食,茶道,花道,香道,禪樂……

香園塵廬也是“以簡為美”的高手,

從潔淨、明亮、精緻的庭院到樸素無華的茶具;

從茶席上的插花到耳邊傳來的“色空鼓”妙音……

一景一物一杯茶都節儉,美好,坦率,卻又難能可貴。

茶道融合在禪院修行之中的是本性,

所以那樣由心而發的美最是恰到好處,最自然不過。

塵廬的茶譜 每款茶都起了名字,兩個字的意境就讓人仿佛“看”見意境,“聞”到茶香

禪院裡的歲月靜美如水流淌,

只是好茶恰如春華,稍不留意就要錯過。

春分的“懿枝”和“壑月”只剩缸底一小撮了,

亦智法師讓人拿來存放兩年的一款古樹茶,

放在篩子上,明顯有些“野放”的葉子自然捲曲。

師父教大家聞茶:

“要捧起來湊近聞,吸一大口氣,不會沾染茶的……”

真奇特,居然第一次聞到清香深處醇熟的甜香味。

泡開來更有趣:

大大咧咧的葉子,泡很久湯還是淨白晶瑩的,

但一口喝下去,一股仍然新鮮的清香,甜美回甘。

連師父都說“好香啊!就選它作下個節氣茶。”

“這茶起什麼名字好呢?”

師父看看杯中無色透明還飄著香氣的茶湯,

說出一個大家都沒想到的名字:

“就叫它無味之茶吧”,

原來真是“無中萬般有”。

這個節氣的茶葉僅剩缸底的一小撮

師父帶來了古樹茶,存放兩年,清香依然,甘甜清冽

香園喝茶

文殊院香園門口影牆上的題字:人生有味,品味人生

“認真喝一杯茶,從頭到底”

於是也學師父那樣雙手捧杯,認真地深深喝一大口,

真是清香甜美!

平時其實很難遇見忙碌不停歇的亦智法師,

初春的時候來過兩回,

居士義工們都說師父上山尋茶去了。

這是常事,

誰都知道師父為香園“找”起好東西來非常認真,

想起第一次看見他並不是在廟裡,

而是在崇州農場的田間,

遠遠看見一位灰袍僧人正俯身彎腰在地裡查看菜苗,

聽說他是為香園的素齋找到菜田裡來的。

當天沒遇見,二天一早他又上山看古茶樹去了。

蒙頂山,峨眉山,崇州,邛崍……

亦智法師常常帶人上山找野生茶樹,

有些還是有數百年齡的古茶樹,

把新生的茶葉子一捧捧地收集回廟裡親手曬制。

將川茶做成綠茶,紅茶,白茶,單叢,烏龍……

還有蘭花窨制的茶。

不同品種,不同做法,細心操作複雜的工序,

夏雨秋風,冬去春來,

師父在香園裡大概已經做了上百種茶葉。

“喝茶,也要尋茶,做茶,

否則你很難在別人做茶的基礎上瞭解茶的本質。”

對修行者而言,禪院禮佛和生活日常都是修行,

做茶也要“如理如法”:

“如理”是清淨的心;“如法”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做到並不容易,所以歷來僧人做茶就不同尋常,

出家人是在種茶,做茶,喝茶的過程中精進修行,

專注於茶,心無旁騖。

師父在教大家看茶葉生曬的程度和好壞

塵廬庭院裡種的茶,已經可以摘芽曬制了

喝到亦智法師的茶不難,

平平常常的日子,揣著平平常常的心去院香園塵廬,

沏上一杯香茶就是。

但不是每一杯茶的機緣我們都能遇上,

也不是每一種機緣我們都能體悟。

事實上不常去的話,你很難在塵廬喝到同一種茶。

因為每個節氣師父只會親自挑選兩款茶來給茶客喝,

而且每款茶葉總共也裝不滿一瓷缸,

只夠一個節氣喝的。

“為什麼按節氣選茶呢?”

“茶是活性的,在二十四個節氣裡都有變化,

所以每個節氣都有適合喝的茶,

尤其是川茶,每個節氣也都有適合在本地喝的好茶。”

師父對川茶品種和制法最為熟稔

所以在塵廬遇上的任何一杯茶都是因為“時機剛好”,

端看你能不能安靜地坐下來體會它,

心境好的,茶都好。

香園塵廬 二十四節氣都有不同的茶,每個節氣推出兩款茶,推薦兩本書

禪宗“無中萬般有”的境界其實也是一種美學源泉,

以一種最直觀的生活方式去發現美,就能體會到:

極簡、質樸、安靜、素雅、淡然、沉浸、信任,

一切都源自萬物秉性之美。

素食,茶道,花道,香道,禪樂……

香園塵廬也是“以簡為美”的高手,

從潔淨、明亮、精緻的庭院到樸素無華的茶具;

從茶席上的插花到耳邊傳來的“色空鼓”妙音……

一景一物一杯茶都節儉,美好,坦率,卻又難能可貴。

茶道融合在禪院修行之中的是本性,

所以那樣由心而發的美最是恰到好處,最自然不過。

塵廬的茶譜 每款茶都起了名字,兩個字的意境就讓人仿佛“看”見意境,“聞”到茶香

禪院裡的歲月靜美如水流淌,

只是好茶恰如春華,稍不留意就要錯過。

春分的“懿枝”和“壑月”只剩缸底一小撮了,

亦智法師讓人拿來存放兩年的一款古樹茶,

放在篩子上,明顯有些“野放”的葉子自然捲曲。

師父教大家聞茶:

“要捧起來湊近聞,吸一大口氣,不會沾染茶的……”

真奇特,居然第一次聞到清香深處醇熟的甜香味。

泡開來更有趣:

大大咧咧的葉子,泡很久湯還是淨白晶瑩的,

但一口喝下去,一股仍然新鮮的清香,甜美回甘。

連師父都說“好香啊!就選它作下個節氣茶。”

“這茶起什麼名字好呢?”

師父看看杯中無色透明還飄著香氣的茶湯,

說出一個大家都沒想到的名字:

“就叫它無味之茶吧”,

原來真是“無中萬般有”。

這個節氣的茶葉僅剩缸底的一小撮

師父帶來了古樹茶,存放兩年,清香依然,甘甜清冽

香園喝茶

文殊院香園門口影牆上的題字:人生有味,品味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