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被稱為沃爾夫、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共同的父親”

上周

一部電影“悄悄”在電影院上映

比起硬橋硬馬的《金剛狼》

溫情滿滿的《一條狗的使命》

乍一看, 讓人提不起興趣

卻在短短一周刷到了票房首位

不知你觀看時是否注意到

電影劇情提到了美國文學史上

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

沒有他

就沒有沃爾夫、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

如果你還看過《天才捕手》

應該熟悉他的名字

他就是編輯麥克斯 · 珀金斯

讀完這篇, 你能體會到

每一位傑出作家的成功背後

都離不開一位默默奉獻的伯樂

20世紀的美國

有三位傑出的天才作家

菲茨傑拉德, 沃爾夫, 海明威

共同將美國文學推向巔峰

這三人經歷與性格迥異

卻遇到了同一位“貴人”

那就是美國現代文學史上

最偉大的編輯之一

超級伯樂——麥克斯 · 珀金斯

麥克斯·珀金斯究竟多厲害?

不誇張地說, 他在工作中以一己之力

重新定義了“編輯”的職業倫理

海明威寫 《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 武器》、《喪鐘為誰而鳴》, 他是編輯;菲茨傑拉德寫《人間天堂》、《了不起的蓋茨比》、《夜色溫柔》, 他是編輯;湯瑪斯·沃爾夫寫《天使,

望故鄉》、《時間與河流》, 他是編輯。

在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 珀金斯致力於尋找時代新聲, 培養年輕作者, 單槍匹馬挑戰幾代人固定下來的文學品位, 尋找到一群能用全新的語言, 寫出新秩序裡新價值觀的作者, 掀起了20世紀美國文學的一場革命。

他是作者們“矢志不渝的朋友”, 與他們共渡寫作的難關, 給他們毫無保留的支持和創造性的建議。 他身為編輯, 卻成為了文學發展的舵手, 這也是那部電影名叫“天才捕手”的原因。

發掘文學天才, 激發作者寫出其最佳作品, 正是麥克斯·珀金斯作為編輯的稟賦。 作為一位文學編輯, 珀金斯被認為是無法超越的。 菲茨傑拉德稱珀金斯為“我們共同的父親”, 海明威把《老人與海》題獻給他以表對他的敬意。

然而他卻始終堅持自己的信條:書屬於作者。

珀金斯與海明威

珀金斯一生的三千弱水,電影《天才捕手》只取沃爾夫這一瓢。

“我們登上高樓,感受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榮耀和力量。”———這是沃爾夫寫給珀金斯的最後一封信,當時他38歲,得了腦結核,將不久于人世。

這確實是一段有著太多解讀空間的故事。

電影中的沃爾夫和珀金斯

他們相遇時,沃爾夫33歲,除了寫作的激情,一無所有。《天使,望故鄉》的原稿沒有出版社願意接,到了珀金斯手裡,他一句句推敲,憑藉對語言的敏感和直覺,發現了沃爾夫的寫作天賦,並把困難棘手的結構問題攬到了自己身上。

《天使,望故鄉》定稿時刪了9萬字,但沃爾夫只有服氣,一再地表達對他的感謝:“ 在我的記憶裡,第一次有人告訴我,我寫的東西是有價值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相信我能幹出點名堂,這個人就是珀金斯。”

不只是沃爾夫。在和作者們的友誼中,珀金斯一次又一次地扮演操心的家長,他焦慮好萊塢的名利場會拖垮菲茨傑拉德,不斷地自掏腰包墊錢給對方,“讓他專心寫作,避開花天酒地的生活”。

僅僅為了照顧海明威的情緒,他甚至錯失了福克納。

他隔著不遠不近的距離欣賞或擔憂著他的作者們,他壟斷了這些天才任性的、放鬆的時光,卻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輕,覺得他充其量是讓作者釋放能量。因為“一個作家必須說出自己的聲音”

比如他給菲茨傑拉德寫信談 《了不起的蓋茨比》:

“(蓋茨比)究竟是幹什麼的,答案即使能說,也不能清清楚楚地說出來。無論他是被別人利用的無辜者,還是他捲入到何種程度,都不應該解釋。假如只是隱約勾勒出他某些活動的輪廓,倒是可以增加故事中這一部分的真實性……而所有這些,以及整個悲劇性的情節,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在文學上都有一席之地,借助T · J· 埃克爾堡投向天空、大海,或者城市的那不經意的一瞥,你已賦予了一種永恆之感。”

這段文字能讓很多文學教授汗顏。珀金斯的判斷力和建議,以及進退有度地尊重作者的主體性,照亮了走夜路的菲茨傑拉德,也在若干年後成為沃爾夫夜航時的燈塔。

珀金斯很多次被問起:“你的寫作水準高過很多寫作者,你自己為什麼不寫?”

他想了很久,回答:“因為我是編輯。”

《天才的編輯:麥克斯 · 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

[美] 司各特 · 伯格 著

彭倫 譯

習慣了隱身幕後、篤信“書屬於作者”的珀金斯,一定不會料到他和一眾文學明星的恩怨情仇,如今華麗地搬上了大銀幕。

而這些銀屏故事,則是由著名傳記作家、普利策獎得主伯格為他所撰的傳記《天才的編輯》所改編而來,這本書再現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

20世紀上半葉美國文學出版最熾熱的中心和現場,編輯人與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細節內幕《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等等文學傑作誕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動精彩、充滿懸念的講述中,一頁頁得以還原。

作者伯格說,《天才的編輯》裡他本人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追憶珀金斯和沃爾夫的合作。

精選書摘

據說珀金斯沒有看過稿就答應海明威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等到拿到稿子,又不得不為了保住他的工作而拼命處理其中粗俗的文字。

還有許多珀金斯的故事講他如何對付湯瑪斯·沃爾夫粗糙的文字和火爆的脾氣。據說一米九八的大個子沃爾夫是身子抵著冰箱寫他的小說《時間與河流》的,他把冰箱頂當寫字臺,每寫完一頁,讀也不讀就扔進一隻木板箱。最後,據說是三條彪形大漢用手推車把滿載稿子的箱子送到珀金斯跟前,他再把這堆一口氣發洩出來的東西整理成書。

海明威第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

……麥考米克班上的好幾個學生都跟他說過,正是因為有珀金斯這麼出色的榜樣,他們才立志投身出版業。

麥考米克認為,在某些方面,珀金斯好像不適合這個職業:他拼寫很差,標點亂用,至於閱讀,連他自己都承認“慢得像頭牛”。但是,他對待文學就像對待生死。他曾經寫信給湯瑪斯·沃爾夫說:“沒有什麼能比一本書更重要的了。”

麥考米克正說著,這位傳奇人物走進了43街的屋子。麥考米克一抬頭,看見後門口弓身進來的高大身影,連忙打斷自己沒說完的話,歡迎來客。學生們轉過身,才第一次見到了這位美國最卓越的編輯。

他現在六十一歲,身高一米七八,體重六十八公斤。手中拿的傘似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他身上滴著水,帽子低垂蓋著耳朵。珀金斯臉色略泛紅,令他狹長臉龐上的特徵顯得柔和一些。他的臉以那只高挺的紅鼻子為基準線,一直紅到鼻尖,鼻尖和鼻翼的曲線像鳥喙。眼睛是淺藍色的。沃爾夫曾寫道,這雙眼睛“充滿了奇怪的、霧濛濛的光,仿佛能從中看到遙遠的海上氣象,是快速帆船上去中國數月的新英格蘭水手的眼睛,好像有什麼東西淹沒其中”。

珀金斯後半生幾乎除了睡覺時間外都戴著這樣一頂淺頂軟氊帽,他甚至稱其戴的帽子為:“個性之帽、美國之帽”。據說這主要因為他聽力不夠好,帽子則能將他耳朵壓往前處,更好地傾聽別人的談話。

珀金斯脫下濕答答的雨衣,露出沒有熨燙的三件套芝麻呢西裝。然後兩眼視線向上,摘下帽子,腦袋上金屬灰色的頭髮直直地向後梳,額頭中央露出V字髮際線。麥克斯 · 珀金斯並不怎麼在意自己給別人什麼印象,同樣在這個夜晚,他不在意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一個從佛蒙特州到城裡來談生意的磨粉商人,穿著周日的衣服卻淋著了雨。

他走到教室前面,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尤其是聽到肯尼士·麥考米克這樣介紹他:“美國編輯中的元老。”

珀金斯過去從未在這樣的人群面前發言。他每年都會收到數十個邀請,但都拒絕了。首要的原因,是他有點耳聾,儘量避免面對人群。另外,他堅信,圖書編輯不應該引人注目:他覺得,編輯的公眾知名度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作者的信任感,也會影響作者的自信心。

而且,在麥考米克的邀請之前,珀金斯從未覺得討論他的職業生涯有什麼意義。作為出版業內才能出眾、受人愛戴的楷模,肯尼士·麥考米克本身也和珀金斯一樣,堅持編輯自我隱形的職業操守,所以他的邀請很難拒絕。又或許珀金斯感覺到疲勞和悲哀已經大大消磨了他的壽命,他最好還是把他所知道的東西傳授下去,趁一切還不太晚。

珀金斯兩根拇指舒服地勾著馬甲的袖孔,用他那略帶粗糲但溫文爾雅的聲音開始了今晚的講座,臉沒有完全正對聽眾:

“你們必須記住的第一件事,是編輯並不給一本書增添東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僕人。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因為編輯充其量是在釋放能量。他什麼也沒有創造。”

“一個作家最好的作品,”他說,“完完全全來自他自己。”他提醒學生們,不要試圖把編輯個人的觀點強加于作者的書中,也不要把他的風格變得不像他自己。

珀金斯用一種耳背的人特有的空洞的聲音小心翼翼地說著,仿佛他也驚訝於自己的聲音。聽眾一開始聽他說話挺費勁,但過了幾分鐘就完全平靜下來,聽得清他的每一個音節。他們專心坐著聽這位如此與眾不同的編輯講述他工作中遇到的種種激動人心的挑戰——尋找被他反復稱為“真材實料”(the real thing)的作品。

最後,珀金斯總結完他準備好的講座內容,肯尼士·麥考米克就問學生們有什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和菲茨傑拉德一起怎樣工作?”

珀金斯想了片刻,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笑容。他答道:“他永遠都是一位紳士。有時候他需要支援—要頭腦清醒—但是他的寫作非常豐富,理應得到支持。”

珀金斯接著說,菲茨傑拉德的書比較容易編輯,因為他對自己的作品力求完美,希望它站得住腳。但是,“他對批評特別敏感。他可以接受批評,但是做他的編輯,你得對自己提出的任何建議有把握”。

第二個話題:海明威

珀金斯說海明威在寫作開始階段需要幫助,即使到成名後,“因為他寫東西就像他的生活一樣大膽魯莽”。珀金斯相信,海明威的寫作展現了他筆下的主人公的品質,“在壓力下的風度”。

他說,海明威比較容易過度修改,矯枉過正。“他曾告訴我,《永別了,武器》的某些部分他寫過五十遍,”珀金斯說,“當作者要破壞他作品中的本色時,這就是編輯應該介入的時機。但別介入得太早,一刻都不能早。”

雖然學生們一開始不太敢提出敏感的話題,但最後,他們還是問到珀金斯疏遠了的已故作家湯瑪斯·沃爾夫。當晚剩下時間所提的問題大都圍繞著珀金斯與沃爾夫的密切聯繫,這是他職業生涯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家。

多年來,沃爾夫那些磅礴淹漫的小說盛傳是沃爾夫和珀金斯共同創作的。“湯姆,”他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是天才。那種才華之大,正如他對美國的看法一樣,一本書或者一輩子都無法承載他所有想表達的東西。”當沃爾夫把自己的世界融入小說中,珀金斯覺得有責任為他設置一些篇幅和形式上的界限。他說:“這些務實的寫作慣例,沃爾夫自己不會停下來考慮的。”

“但是沃爾夫能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議嗎?”有人問。

在這個晚上,珀金斯頭一次大笑起來。他說到在他與沃爾夫交往的中期,有一次他試圖說服沃爾夫把《時間與河流》中的一大段內容全部刪掉。

“那是一個炎熱的深夜,我們在辦公室改稿。我把我的意見跟他說清楚,然後默默坐下來,繼續讀稿子。”

珀金斯知道沃爾夫最後肯定會同意刪改,因為從寫作藝術的角度,刪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沃爾夫可沒那麼容易屈服。他不以為然地把頭一仰,坐在椅子上搖搖晃晃,兩眼在珀金斯幾乎沒什麼裝飾的辦公室裡四處亂轉。

“我繼續讀稿子讀了至少十五分鐘,”麥克斯說,“但是我很清楚湯姆在幹什麼——知道他最後的視線落在辦公室的一角。那裡掛著我的帽子和大衣,在帽子下,掛著一條用響尾蛇皮做的七節響尾蛇玩具。”那是瑪喬麗·金南·羅林斯送的禮物。

“啊哈,”沃爾夫叫道,“一個編輯的肖像!”開完這個小玩笑,沃爾夫同意了珀金斯的刪稿意見。

由於珀金斯耳背,當天晚上這些未來的出版人提出的問題有幾個還不得不重複了幾遍。在他的發言中有長長的、令人困惑的沉默。他流利地回答了問題,但其間他的思緒似乎在成百上千段回憶中飄蕩。

多年以後,麥考米克回憶說:“麥克斯好像進入了他個人思考的世界裡,尋找著內在的、私人的聯繫,仿佛進了一個小房間,然後關上身後的門。”總而言之,這樣的表現令人難忘,全班學生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他們眼見著他從幾個小時以前蹣跚冒雨而來的新英格蘭鄉下人,變成了他們想像中的那個傳奇。

關注《深港書評》

不必一邊讀書,一邊憋悶

經由香港、臺灣和海外華文世界

帶您領略更多的域外文藝風景和人文新潮

其實不僅僅是編輯

一切在背後默默成就了偉大的人

都是“天才捕手”

君君也好想成為這樣的人

臨睡前

可以把電影《天才捕手》看一看

晚安

/ / /

/ / /

荒島圖書館

是分佈于全亞洲700多家咖啡館、青旅等

創新空間的社區圖書館。

和我們一起相信閱讀,共建共用

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

創造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區

/ / /

珀金斯與海明威

珀金斯一生的三千弱水,電影《天才捕手》只取沃爾夫這一瓢。

“我們登上高樓,感受這座城市和生活的所有奇特、榮耀和力量。”———這是沃爾夫寫給珀金斯的最後一封信,當時他38歲,得了腦結核,將不久于人世。

這確實是一段有著太多解讀空間的故事。

電影中的沃爾夫和珀金斯

他們相遇時,沃爾夫33歲,除了寫作的激情,一無所有。《天使,望故鄉》的原稿沒有出版社願意接,到了珀金斯手裡,他一句句推敲,憑藉對語言的敏感和直覺,發現了沃爾夫的寫作天賦,並把困難棘手的結構問題攬到了自己身上。

《天使,望故鄉》定稿時刪了9萬字,但沃爾夫只有服氣,一再地表達對他的感謝:“ 在我的記憶裡,第一次有人告訴我,我寫的東西是有價值的。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相信我能幹出點名堂,這個人就是珀金斯。”

不只是沃爾夫。在和作者們的友誼中,珀金斯一次又一次地扮演操心的家長,他焦慮好萊塢的名利場會拖垮菲茨傑拉德,不斷地自掏腰包墊錢給對方,“讓他專心寫作,避開花天酒地的生活”。

僅僅為了照顧海明威的情緒,他甚至錯失了福克納。

他隔著不遠不近的距離欣賞或擔憂著他的作者們,他壟斷了這些天才任性的、放鬆的時光,卻把自己的作用看得很輕,覺得他充其量是讓作者釋放能量。因為“一個作家必須說出自己的聲音”

比如他給菲茨傑拉德寫信談 《了不起的蓋茨比》:

“(蓋茨比)究竟是幹什麼的,答案即使能說,也不能清清楚楚地說出來。無論他是被別人利用的無辜者,還是他捲入到何種程度,都不應該解釋。假如只是隱約勾勒出他某些活動的輪廓,倒是可以增加故事中這一部分的真實性……而所有這些,以及整個悲劇性的情節,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在文學上都有一席之地,借助T · J· 埃克爾堡投向天空、大海,或者城市的那不經意的一瞥,你已賦予了一種永恆之感。”

這段文字能讓很多文學教授汗顏。珀金斯的判斷力和建議,以及進退有度地尊重作者的主體性,照亮了走夜路的菲茨傑拉德,也在若干年後成為沃爾夫夜航時的燈塔。

珀金斯很多次被問起:“你的寫作水準高過很多寫作者,你自己為什麼不寫?”

他想了很久,回答:“因為我是編輯。”

《天才的編輯:麥克斯 · 珀金斯與一個文學時代》

[美] 司各特 · 伯格 著

彭倫 譯

習慣了隱身幕後、篤信“書屬於作者”的珀金斯,一定不會料到他和一眾文學明星的恩怨情仇,如今華麗地搬上了大銀幕。

而這些銀屏故事,則是由著名傳記作家、普利策獎得主伯格為他所撰的傳記《天才的編輯》所改編而來,這本書再現了珀金斯非凡的一生。

20世紀上半葉美國文學出版最熾熱的中心和現場,編輯人與重要作家交往合作的細節內幕《了不起的蓋茨比》、《太陽照常升起》等等文學傑作誕生的始末,在伯格生動精彩、充滿懸念的講述中,一頁頁得以還原。

作者伯格說,《天才的編輯》裡他本人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追憶珀金斯和沃爾夫的合作。

精選書摘

據說珀金斯沒有看過稿就答應海明威出版他的第一部小說《太陽照樣升起》,等到拿到稿子,又不得不為了保住他的工作而拼命處理其中粗俗的文字。

還有許多珀金斯的故事講他如何對付湯瑪斯·沃爾夫粗糙的文字和火爆的脾氣。據說一米九八的大個子沃爾夫是身子抵著冰箱寫他的小說《時間與河流》的,他把冰箱頂當寫字臺,每寫完一頁,讀也不讀就扔進一隻木板箱。最後,據說是三條彪形大漢用手推車把滿載稿子的箱子送到珀金斯跟前,他再把這堆一口氣發洩出來的東西整理成書。

海明威第一部作品《太陽照常升起》

……麥考米克班上的好幾個學生都跟他說過,正是因為有珀金斯這麼出色的榜樣,他們才立志投身出版業。

麥考米克認為,在某些方面,珀金斯好像不適合這個職業:他拼寫很差,標點亂用,至於閱讀,連他自己都承認“慢得像頭牛”。但是,他對待文學就像對待生死。他曾經寫信給湯瑪斯·沃爾夫說:“沒有什麼能比一本書更重要的了。”

麥考米克正說著,這位傳奇人物走進了43街的屋子。麥考米克一抬頭,看見後門口弓身進來的高大身影,連忙打斷自己沒說完的話,歡迎來客。學生們轉過身,才第一次見到了這位美國最卓越的編輯。

他現在六十一歲,身高一米七八,體重六十八公斤。手中拿的傘似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他身上滴著水,帽子低垂蓋著耳朵。珀金斯臉色略泛紅,令他狹長臉龐上的特徵顯得柔和一些。他的臉以那只高挺的紅鼻子為基準線,一直紅到鼻尖,鼻尖和鼻翼的曲線像鳥喙。眼睛是淺藍色的。沃爾夫曾寫道,這雙眼睛“充滿了奇怪的、霧濛濛的光,仿佛能從中看到遙遠的海上氣象,是快速帆船上去中國數月的新英格蘭水手的眼睛,好像有什麼東西淹沒其中”。

珀金斯後半生幾乎除了睡覺時間外都戴著這樣一頂淺頂軟氊帽,他甚至稱其戴的帽子為:“個性之帽、美國之帽”。據說這主要因為他聽力不夠好,帽子則能將他耳朵壓往前處,更好地傾聽別人的談話。

珀金斯脫下濕答答的雨衣,露出沒有熨燙的三件套芝麻呢西裝。然後兩眼視線向上,摘下帽子,腦袋上金屬灰色的頭髮直直地向後梳,額頭中央露出V字髮際線。麥克斯 · 珀金斯並不怎麼在意自己給別人什麼印象,同樣在這個夜晚,他不在意給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一個從佛蒙特州到城裡來談生意的磨粉商人,穿著周日的衣服卻淋著了雨。

他走到教室前面,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尤其是聽到肯尼士·麥考米克這樣介紹他:“美國編輯中的元老。”

珀金斯過去從未在這樣的人群面前發言。他每年都會收到數十個邀請,但都拒絕了。首要的原因,是他有點耳聾,儘量避免面對人群。另外,他堅信,圖書編輯不應該引人注目:他覺得,編輯的公眾知名度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作者的信任感,也會影響作者的自信心。

而且,在麥考米克的邀請之前,珀金斯從未覺得討論他的職業生涯有什麼意義。作為出版業內才能出眾、受人愛戴的楷模,肯尼士·麥考米克本身也和珀金斯一樣,堅持編輯自我隱形的職業操守,所以他的邀請很難拒絕。又或許珀金斯感覺到疲勞和悲哀已經大大消磨了他的壽命,他最好還是把他所知道的東西傳授下去,趁一切還不太晚。

珀金斯兩根拇指舒服地勾著馬甲的袖孔,用他那略帶粗糲但溫文爾雅的聲音開始了今晚的講座,臉沒有完全正對聽眾:

“你們必須記住的第一件事,是編輯並不給一本書增添東西。他最多只是作者的僕人。不要覺得自己很重要,因為編輯充其量是在釋放能量。他什麼也沒有創造。”

“一個作家最好的作品,”他說,“完完全全來自他自己。”他提醒學生們,不要試圖把編輯個人的觀點強加于作者的書中,也不要把他的風格變得不像他自己。

珀金斯用一種耳背的人特有的空洞的聲音小心翼翼地說著,仿佛他也驚訝於自己的聲音。聽眾一開始聽他說話挺費勁,但過了幾分鐘就完全平靜下來,聽得清他的每一個音節。他們專心坐著聽這位如此與眾不同的編輯講述他工作中遇到的種種激動人心的挑戰——尋找被他反復稱為“真材實料”(the real thing)的作品。

最後,珀金斯總結完他準備好的講座內容,肯尼士·麥考米克就問學生們有什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和菲茨傑拉德一起怎樣工作?”

珀金斯想了片刻,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笑容。他答道:“他永遠都是一位紳士。有時候他需要支援—要頭腦清醒—但是他的寫作非常豐富,理應得到支持。”

珀金斯接著說,菲茨傑拉德的書比較容易編輯,因為他對自己的作品力求完美,希望它站得住腳。但是,“他對批評特別敏感。他可以接受批評,但是做他的編輯,你得對自己提出的任何建議有把握”。

第二個話題:海明威

珀金斯說海明威在寫作開始階段需要幫助,即使到成名後,“因為他寫東西就像他的生活一樣大膽魯莽”。珀金斯相信,海明威的寫作展現了他筆下的主人公的品質,“在壓力下的風度”。

他說,海明威比較容易過度修改,矯枉過正。“他曾告訴我,《永別了,武器》的某些部分他寫過五十遍,”珀金斯說,“當作者要破壞他作品中的本色時,這就是編輯應該介入的時機。但別介入得太早,一刻都不能早。”

雖然學生們一開始不太敢提出敏感的話題,但最後,他們還是問到珀金斯疏遠了的已故作家湯瑪斯·沃爾夫。當晚剩下時間所提的問題大都圍繞著珀金斯與沃爾夫的密切聯繫,這是他職業生涯中付出心血最多的作家。

多年來,沃爾夫那些磅礴淹漫的小說盛傳是沃爾夫和珀金斯共同創作的。“湯姆,”他說,“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是天才。那種才華之大,正如他對美國的看法一樣,一本書或者一輩子都無法承載他所有想表達的東西。”當沃爾夫把自己的世界融入小說中,珀金斯覺得有責任為他設置一些篇幅和形式上的界限。他說:“這些務實的寫作慣例,沃爾夫自己不會停下來考慮的。”

“但是沃爾夫能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議嗎?”有人問。

在這個晚上,珀金斯頭一次大笑起來。他說到在他與沃爾夫交往的中期,有一次他試圖說服沃爾夫把《時間與河流》中的一大段內容全部刪掉。

“那是一個炎熱的深夜,我們在辦公室改稿。我把我的意見跟他說清楚,然後默默坐下來,繼續讀稿子。”

珀金斯知道沃爾夫最後肯定會同意刪改,因為從寫作藝術的角度,刪改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沃爾夫可沒那麼容易屈服。他不以為然地把頭一仰,坐在椅子上搖搖晃晃,兩眼在珀金斯幾乎沒什麼裝飾的辦公室裡四處亂轉。

“我繼續讀稿子讀了至少十五分鐘,”麥克斯說,“但是我很清楚湯姆在幹什麼——知道他最後的視線落在辦公室的一角。那裡掛著我的帽子和大衣,在帽子下,掛著一條用響尾蛇皮做的七節響尾蛇玩具。”那是瑪喬麗·金南·羅林斯送的禮物。

“啊哈,”沃爾夫叫道,“一個編輯的肖像!”開完這個小玩笑,沃爾夫同意了珀金斯的刪稿意見。

由於珀金斯耳背,當天晚上這些未來的出版人提出的問題有幾個還不得不重複了幾遍。在他的發言中有長長的、令人困惑的沉默。他流利地回答了問題,但其間他的思緒似乎在成百上千段回憶中飄蕩。

多年以後,麥考米克回憶說:“麥克斯好像進入了他個人思考的世界裡,尋找著內在的、私人的聯繫,仿佛進了一個小房間,然後關上身後的門。”總而言之,這樣的表現令人難忘,全班學生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他們眼見著他從幾個小時以前蹣跚冒雨而來的新英格蘭鄉下人,變成了他們想像中的那個傳奇。

關注《深港書評》

不必一邊讀書,一邊憋悶

經由香港、臺灣和海外華文世界

帶您領略更多的域外文藝風景和人文新潮

其實不僅僅是編輯

一切在背後默默成就了偉大的人

都是“天才捕手”

君君也好想成為這樣的人

臨睡前

可以把電影《天才捕手》看一看

晚安

/ / /

/ / /

荒島圖書館

是分佈于全亞洲700多家咖啡館、青旅等

創新空間的社區圖書館。

和我們一起相信閱讀,共建共用

有趣的靈魂終將相遇

創造一個沒有陌生人的社區

/ /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