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長華:西北東南辟硯田 精工方欲奪前賢

一塊頑石, 只有經過文化的洗禮, 才會放射出人文的光華。 文化, 就是那根點石成金的魔杖。

題記

西北東南辟硯田 精工方欲奪前賢

——岷州博物館漫步

岷縣, 古稱岷州, 史前為西羌之地。 自西元前623年納入大秦版圖, 先後置臨洮、溢樂縣治。 西魏大統十年(西元544年)置岷州, 經一千多年諸代歷史變遷, 岷州一直延續至民國二年始改為岷縣。

岷州博物館位於岷縣清水鄉清水村, 國道306線旁, 博物館為六層仿古建築, 總面積為2862.5平方米, 總投資達6000萬元人民幣。

館長劉正軍為一“八〇後”青年, 生於1983年, 剛剛三十歲出頭, 真可謂後生可畏!

他透露, 博物館的大門, 是從古岷州傳統建築上拆卸下來的構件, 經油漆粉刷後重新安裝上去的!怎麼樣?看不出吧?天衣無縫!其實, 博物館從設想到建成, 僅用了兩年時間。 光是木工活, 就動用了十多位老木匠, 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 劉正軍還透露,

這些民間老藝人, 他們的老手藝, 多年來被閒置著。 但是, 修建博物館, 他就要採用這些老手藝, 使它們從沉睡中蘇醒, 重新煥發出傳統木工的精彩和光華。

博物館根據藏品內容的不同, 分為銅鑄造展廳、洮硯展廳、史前文明與古陶瓷展廳, 以及綜合藝術展廳等四個大類。 銅鑄造廳主要有歷代各時期的銅製品, 如生產工具、民俗用品、宗教用品、文房用品、藝術品等, 特別是流傳在岷縣的各種銅鑄造非物質文化技術及產品。 洮硯廳主要展示歷代洮硯, 特別是近現代洮硯、硯石、各種石材標本及雕刻技藝流程等。 史前文明與陶瓷廳主要有歷代瓷器和馬家窯為代表的彩陶、素陶、戰漢灰陶、唐宋陶瓷及以流傳在岷州地區代表性極強的灰陶、黑陶等。

綜合藝術廳主要展示以青銅器為主的兵器、銅鏡、佛像、法器及香爐等宗教用品和甘肅地區為主的歷代貨幣等。

這些文物經過了時光亙古的沉澱, 每一件器皿, 都經過了劉正軍的手, 都被賦予了人的體溫, 都積攢起光陰的厚度, 氣象不俗。 日月星辰, 行走在洪荒的時空裡, 燦若桃花。 世間萬物都可以遇見蒼茫大化承轉的機緣, 遇見更美好的事物, 或自己。

這其中, 尤以二樓的洮硯展廳, 最富有岷縣地方文化特色。

據文物專家鑒定, 展廳中陳列的160多方硯臺, 幾乎濃縮了一部中國硯臺的發展史, 是目前隴中地區收藏硯臺品類最為豐富齊全, 涵蓋歷史最為悠長的一家非國有博物館。 這其中, 尤以中國四大名硯“洮硯”的收藏最具特色。

說到洮硯, 劉正軍的話頭就有點打不住。 2010年7月, 岷縣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命名為“中國洮硯之鄉”。 在此之前的2008年6月, 洮硯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洮硯加工技藝已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名錄保護體系。

劉正軍說, 我是岷縣人, 洮硯是岷縣的特產, 收藏、傳承和保護洮硯, 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談起劉正軍的收藏, 還得從頭說起。

初出茅廬

還在七、八歲上小學的時候, 劉正軍就對古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常常拿著一枚枚銅錢琢磨半天, 就這麼小小的一個物件, 它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雖然現在弄不清楚, 但將來一定要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於是, 他把大人給的零花錢, 多到幾元錢, 少到五毛錢, 都拿來買了小吃, 然後從同學們手中換來各式各樣的銅錢和古玩。

到了十七、八歲的時候, 正在上高一的劉正軍, 從報紙上看到, 蘭州城隍廟有一家文化藝術品交易市場, 這令他激動不已。 於是, 他想一試身手。 從小學時代至今, 他已經積攢了不少銅錢、瓷器、香爐等等,可以裝滿整整一書包。他想試試古玩這個“江湖”的水究竟有多深。

那是1999年,他身上僅有50元錢。在此之前,他連蘭州都沒有去過。萬一失敗,就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但是,一切機會可能就是在冒險當中得到的。於是,他隻身一人去了蘭州。

初到陌生的大城市,他連方向感都沒有了,感覺自己就像一葉孤舟,只能隨著海浪起伏而隨波逐流。就這樣,他走一步,問一步,終於摸到了目的地蘭州城隍廟,他被這裡琳琅滿目的古玩收藏品所震撼!更為幸運的是,劉正軍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引導他走上古玩收藏之路的恩師,一位60多歲的蘭州軍區退休幹部雷先生。雷先生看到劉正軍這個毛頭小夥子,一看就知道他“入道”還不久,但還是誠懇地教給他一些古錢幣收藏方面的知識,並從劉正軍的藏品中挑選了一部分,收購了一些。劉正軍一算,這次一共賣了9700元錢!原來他還以為連回家的路費都賺不到,沒想到收藏古玩竟有這麼大的收穫!他大喜過望,信心倍增!從此,劉正軍算是正式開始了古玩收藏!

入門容易,但要在一個行當裡混得有頭有臉,其實並不像他當初想的那麼簡單!畢竟他才上了高中一年級,文化程度和高深的古玩收藏相比,還粗淺得很啦!收藏之路是十分坎坷的,尤其是收藏品的鑒定,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幾乎寸步難行!尤其是在陌生的大城市生活,一個熟人也沒有,更是異常艱難!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再艱難也得堅持下去!

就這樣,劉正軍的古玩收藏之路,就在摸爬滾打、曲曲折折和跌跌撞撞中堅持了下來。

促使劉正軍的古玩收藏發生重大轉折的,是在2006年的北京之行,那是朋友王雷領著他去的。

來到北京報國寺文化藝術品交流市場,劉正軍真是大開眼界,感受到了中國收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玩,劉正軍感到不知所措!北京,不僅是中國近現代文明的淵藪之地,而且是四海之內高人雲集的地方!古玩收藏也是一個源遠流長、深奧似海的行業,一旦深入進某一個區域,會感到越鑽越深,學無止境!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數量如此眾多的奇珍異寶,面臨高深莫測的古玩市場,劉正軍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古玩收藏界有一句行話:寧給一碗飯,不指一條路!因為你給別人指明一條道路,便意味著,在這條路上,你又多了一位競爭對手!

幸運的是,劉正軍又一次得到了“高人”的指點:收藏不能面面俱到,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不同於別人的“亮點”!經人這麼一指點,劉正軍一下子覺得茅塞頓開:這麼多年撞入古玩收藏,還只能算是個“機會主義”者,碰到什麼收藏什麼,根本沒有明確的目標,走一步算一步。這樣下去怎麼行呢?只有先把自己的脈搏號准了,找到方向了,才算是真正的“入門”了!

於是,劉正軍重新調整了思路,把收藏方向確定為文房四寶、宗教用品、古錢幣和玉器收藏。

方向明確了,他就不遺餘力地向收藏界的老前輩們請教,以彌補自己在這些方面的不足。

曾經的劉正軍很卑微,卑微到塵埃,現在的劉正軍很崇高,是因為他的卑微之鐵,經過了時光的鍛造和淬火,已激射出光花來。

收藏洮硯是一種文化情結

2012年夏天,從江蘇來了一行人,大約20多人,開著三、四輛越野車,扛著攝像機,專程來岷縣考察洮硯。

這給了劉正軍很大的啟示。

這麼一大幫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遠道而來,直到岷縣這個西北高原上,專門考察洮硯,這真有點匪夷所思!洮硯背後,一定有著不被人知的故事!不然的話,絕對不會招來這麼多人去關注它、喜愛它,並且收藏、發掘和研究它!

後來,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的一些收藏界和文化界的朋友,慢慢地給他講述了一些有關洮硯的故事,這才使他對洮硯有了重要的認識!原來自己身在山中不識寶!產於家鄉岷縣的洮硯,在歷史上竟然受到如此眾多的文化人的青睞!自己完全有責任去挖掘洮硯文化!使它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洮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受到歷代文人的追捧!劉正軍從小學時代就背誦過蘇東坡、陸遊等人的詩詞,原來這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詩人,還曾經寫詩讚美過洮硯!一查,果然如此!

比如蘇東坡就寫有《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棄矛劍,參筆墨。歲丙寅,鬥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原來很受蘇東坡喜愛的這方“洮河石硯”,竟是黃魯直贈送給他的。

再一查,原來“黃魯直”就是黃庭堅,北宋時期的另一位大文人,和蘇東坡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不僅文章詩詞寫得好,字也寫得很好,號稱“黃體”,怪不得這麼喜愛洮硯!

而且,黃庭堅還寫過多首讚美洮硯的詩歌,如《豫章黃先生文集》: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還有《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

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

請書元祐開皇極,第八思齊訪落詩。

更有《以古詩謝王仲至惠洮河礪石、黃玉印材》:

洮礪發劍貫虹日,印章不琢色蒸粟。

磨礱頑頓印此心,佳人詩贈意堅密。

佳人鬢雕文字工,藏書萬卷胸次同。

日臨天閑豢真龍,新詩得意挾雷風。

我貧無句當二物,看公倒海取明月。

通過收藏洮硯,劉正軍還學習了不少古詩詞的知識。他現在確實有了一絲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如果有了雄厚精深的古文化知識,也許搞收藏就不會走這麼多的彎路。

是的!一方洮河石,在沒有做成硯臺之前,只不過就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只有文化,才賦予它蓬勃的生命力!才受到古往今來眾多文人的追捧和禮贊!因此,與其說收藏硯臺,還不如說是收藏了文化!這就是古玩收藏的魅力!劉正軍正是從收藏洮硯開始,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魔力!

何紹基使用過的松花硯

硯臺,畢竟是文化的產物。

文房四寶中,“湖筆”產於浙江,“徽墨”、“宣紙”和“歙硯”均出於安徽,“端硯”出自廣東,只有“四大名硯”中的“洮硯”,甘肅岷縣才算有其一。從古至今,一個地方的名優產品,要讓世人廣為知曉,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傳播。儘管洮硯的品質特佳,受到眾多文人的題詠和讚美,但岷縣畢竟地處西北偏僻之地,經濟不發達,遠離文化中心,因此,它的名氣,較之其他名硯,就略有遜色。因此,收藏洮硯,也就肩負著擴大洮硯知名度的重任!這也是劉正軍收藏洮硯的“初心”!

而且,硯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僅僅收藏洮硯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劉正軍對於硯臺的收藏,就擴大至其他名硯。所以,他的硯臺博物館,幾乎可以看作是一部相對完整的中國硯臺歷史的縮影!

硯因人而著名,人因硯而生輝。

在劉正軍的硯臺博物館中,就有這樣一方硯臺,那就是清代著名書法大家何紹基所使用過的一方松花硯!

在這方硯臺的底部,銘刻著兩句詩:

秋聲只許高人聽,山色惟供靜者看。

落款是:子貞,何紹基。

通過收藏硯臺,劉正軍算是重新學習了一些中國古典詩詞的課程。

他看到硯臺上雕刻的這兩句詩,只覺得很有哲理,頗耐人尋味。

其實,收藏硯臺,還必須通曉中國書法的知識。通過這方硯臺,劉正軍又一次領略了中國書法的魅力。

他查閱了有關何紹基的資料。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曆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法,筆法剛健,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

啊!原來何紹基不僅是清代大書法家,還是一位大詩人!這方硯臺,詩書俱佳!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收藏一方硯臺,竟然學到了如此之多的詩詞和書法方面的知識,這是劉正軍所不敢想像的!古玩收藏,表面上是收藏了一件器物,其實質是瞭解中國文化的一個側面!甚至可以說是進入到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劉正軍越來越感受到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不足!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用鄭愚的這句詩概括劉正軍的古玩收藏似乎很貼切。收藏之外,劉正軍愛好品茶和香道,以及由此衍及的博大浩淼的茶文化、香文化。劉正軍說,一杯清茶,常常能使自己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學會體味和傾聽!人在學會寧靜時,懂得傾聽時,對於塵世中的種種,反而來得心平氣和。而香,是空靈和清寂的象徵,所代表的是一門玄妙深遠的學問,在有形無形的香氣中,可以使人嗅覺舒暢,心曠神怡,塵慮盡消,渾然忘我。多年的收藏生涯,每到思維受阻,拿捏不定之時,點一炷沉香,心領神會,尺席之間,五感澄明。一枚錢幣,一方洮硯,一件瓷器,一尊青銅,在一縷縷香的神韻裡,劉正軍以獨有的沉靜、成熟和優雅,讓自己的心靈有了歸屬感,也一次次有了方向感。

把“岷州民俗文化村”打造成金色名片

世上的許多事都是一環套一環的。

通過興辦博物館,劉正軍發現了厚重的古岷州文化在當代可開發利用的重大價值。

劉正軍的祖輩傳承了一門很古老的手藝——銅鑄造,劉正軍就是在祖父、父親做銅器手工藝品的環境中長大的。從小,他就學著給大人們幫忙,什麼翻砂、冶煉等工藝,他非常熟悉。一件件銅鐘、銅鍋、香爐、火盆等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在長輩們靈巧的手下,很快就做成了,而且栩栩如生,精巧動人。

除了洮硯、銅器,岷縣還保存了很多傳統的民俗生活用品,如灰陶、剪紙、皮影、木雕、竹編、黃酒、點心、當歸……

這些東西,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反之,有些東西還有在新的時代下發揚光大的趨勢。如“岷縣點心”和“岷縣當歸”,就是兩種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很高的品牌,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喜愛,開發利用的價值很高。

劉正軍的家鄉就在岷縣清水鄉,這裡距縣城僅有15公里,歷史悠久,文化發達,自然災害少,環境優美,適應人居。從宋代開始,這裡就出了不少文化人和商人。在岷縣有這樣的說法,岷縣的文化在西川,就在清水。如果說岷縣是個縣的話,清水就是一個省。

清水地處洮岷古道,在明清和民國時期,集市貿易就非常發達,出現了一些大戶人家,留下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古代建築,如清水關帝廟,至今保存完好,院落井然。

想當年,許多藏區群眾,就是不遠千里,步行著來到清水,從這裡購買生活用品,其中不少就是銅鑄造品。而清水的銅器,也就隨著和藏族同胞的馬匹和牛羊的交易,傳播向更加廣袤的藏族地區。

而且,和清水鄉隔著一條洮河,就是遠近聞名的“岷州會議紀念館”,紅色文化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再說,蘭渝鐵路已經通車,蘭海高速渭源至武都段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著。岷縣,這一甘青地區通往巴蜀地區的通衢大道,它的交通優勢地位在經過多年的沉寂之後,又一次凸顯出來!

還有,岷縣海拔高,氣候涼爽,有河流、山地、森林、草原,地形多樣,環境優美,空氣品質優良,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正是看准了岷縣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劉正軍才要興辦“岷州民俗文化村”!這是他繼“岷州博物館”之後的又一重大專案!他要把“岷州民俗文化村”打造成一張宣傳和推介岷州文化的“金色名片”!

“岷州民俗文化村”將傳統文化、鄉村旅遊、中醫養生、生態農業融為一體,充分展示岷州特色文化,以休閒、旅遊、觀光、購物等方式,讓外界更好地認識岷州,同時有效地帶動岷縣地區的經濟發展。

這個項目已列入岷縣“十三五規劃”。

劉正軍描繪了這個項目的前景:規劃中的“岷州民俗文化村”,將岷州博物館、岷州古宅文化村和岷州生態農業產業園連接成三點一線,沿洮河而建。沿途風景優美,國道306線貫穿而過,沿線分佈著清水傳統古建築老民居、200多戶傳統工藝鑄造戶,又與三十裡鋪紅軍“岷州會議紀念館”隔河相望,還與岷縣附近旅遊景點如宕昌官鵝溝、迭部紮尕那、卓尼大峪溝等遙相呼應,能夠將周邊的旅遊資源整合在一起,從而有效推動岷縣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或許劉正軍創建的岷州博物館和即將籌建的岷州民俗文化村,正在無意間做著一件承前啟後的事情。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我們感念遠道行旅的坎坷,但我們更期待“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未來!

文末,錄趙朴初先生之詩,與劉正軍共勉:

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故人萬里意殷勤,勝我荒齋九年蓄。

西北東南辟硯田,精工方欲奪前賢。

看教墨海翻瀾處,噴薄風雷震大千。

他已經積攢了不少銅錢、瓷器、香爐等等,可以裝滿整整一書包。他想試試古玩這個“江湖”的水究竟有多深。

那是1999年,他身上僅有50元錢。在此之前,他連蘭州都沒有去過。萬一失敗,就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了。但是,一切機會可能就是在冒險當中得到的。於是,他隻身一人去了蘭州。

初到陌生的大城市,他連方向感都沒有了,感覺自己就像一葉孤舟,只能隨著海浪起伏而隨波逐流。就這樣,他走一步,問一步,終於摸到了目的地蘭州城隍廟,他被這裡琳琅滿目的古玩收藏品所震撼!更為幸運的是,劉正軍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貴人”,引導他走上古玩收藏之路的恩師,一位60多歲的蘭州軍區退休幹部雷先生。雷先生看到劉正軍這個毛頭小夥子,一看就知道他“入道”還不久,但還是誠懇地教給他一些古錢幣收藏方面的知識,並從劉正軍的藏品中挑選了一部分,收購了一些。劉正軍一算,這次一共賣了9700元錢!原來他還以為連回家的路費都賺不到,沒想到收藏古玩竟有這麼大的收穫!他大喜過望,信心倍增!從此,劉正軍算是正式開始了古玩收藏!

入門容易,但要在一個行當裡混得有頭有臉,其實並不像他當初想的那麼簡單!畢竟他才上了高中一年級,文化程度和高深的古玩收藏相比,還粗淺得很啦!收藏之路是十分坎坷的,尤其是收藏品的鑒定,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幾乎寸步難行!尤其是在陌生的大城市生活,一個熟人也沒有,更是異常艱難!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再艱難也得堅持下去!

就這樣,劉正軍的古玩收藏之路,就在摸爬滾打、曲曲折折和跌跌撞撞中堅持了下來。

促使劉正軍的古玩收藏發生重大轉折的,是在2006年的北京之行,那是朋友王雷領著他去的。

來到北京報國寺文化藝術品交流市場,劉正軍真是大開眼界,感受到了中國收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面對浩如煙海的古玩,劉正軍感到不知所措!北京,不僅是中國近現代文明的淵藪之地,而且是四海之內高人雲集的地方!古玩收藏也是一個源遠流長、深奧似海的行業,一旦深入進某一個區域,會感到越鑽越深,學無止境!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數量如此眾多的奇珍異寶,面臨高深莫測的古玩市場,劉正軍又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

古玩收藏界有一句行話:寧給一碗飯,不指一條路!因為你給別人指明一條道路,便意味著,在這條路上,你又多了一位競爭對手!

幸運的是,劉正軍又一次得到了“高人”的指點:收藏不能面面俱到,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找到不同於別人的“亮點”!經人這麼一指點,劉正軍一下子覺得茅塞頓開:這麼多年撞入古玩收藏,還只能算是個“機會主義”者,碰到什麼收藏什麼,根本沒有明確的目標,走一步算一步。這樣下去怎麼行呢?只有先把自己的脈搏號准了,找到方向了,才算是真正的“入門”了!

於是,劉正軍重新調整了思路,把收藏方向確定為文房四寶、宗教用品、古錢幣和玉器收藏。

方向明確了,他就不遺餘力地向收藏界的老前輩們請教,以彌補自己在這些方面的不足。

曾經的劉正軍很卑微,卑微到塵埃,現在的劉正軍很崇高,是因為他的卑微之鐵,經過了時光的鍛造和淬火,已激射出光花來。

收藏洮硯是一種文化情結

2012年夏天,從江蘇來了一行人,大約20多人,開著三、四輛越野車,扛著攝像機,專程來岷縣考察洮硯。

這給了劉正軍很大的啟示。

這麼一大幫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遠道而來,直到岷縣這個西北高原上,專門考察洮硯,這真有點匪夷所思!洮硯背後,一定有著不被人知的故事!不然的話,絕對不會招來這麼多人去關注它、喜愛它,並且收藏、發掘和研究它!

後來,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地的一些收藏界和文化界的朋友,慢慢地給他講述了一些有關洮硯的故事,這才使他對洮硯有了重要的認識!原來自己身在山中不識寶!產於家鄉岷縣的洮硯,在歷史上竟然受到如此眾多的文化人的青睞!自己完全有責任去挖掘洮硯文化!使它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洮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受到歷代文人的追捧!劉正軍從小學時代就背誦過蘇東坡、陸遊等人的詩詞,原來這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詩人,還曾經寫詩讚美過洮硯!一查,果然如此!

比如蘇東坡就寫有《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棄矛劍,參筆墨。歲丙寅,鬥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原來很受蘇東坡喜愛的這方“洮河石硯”,竟是黃魯直贈送給他的。

再一查,原來“黃魯直”就是黃庭堅,北宋時期的另一位大文人,和蘇東坡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不僅文章詩詞寫得好,字也寫得很好,號稱“黃體”,怪不得這麼喜愛洮硯!

而且,黃庭堅還寫過多首讚美洮硯的詩歌,如《豫章黃先生文集》: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

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還有《以團茶、洮河綠石硯贈無咎、文潛》:

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

請書元祐開皇極,第八思齊訪落詩。

更有《以古詩謝王仲至惠洮河礪石、黃玉印材》:

洮礪發劍貫虹日,印章不琢色蒸粟。

磨礱頑頓印此心,佳人詩贈意堅密。

佳人鬢雕文字工,藏書萬卷胸次同。

日臨天閑豢真龍,新詩得意挾雷風。

我貧無句當二物,看公倒海取明月。

通過收藏洮硯,劉正軍還學習了不少古詩詞的知識。他現在確實有了一絲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如果有了雄厚精深的古文化知識,也許搞收藏就不會走這麼多的彎路。

是的!一方洮河石,在沒有做成硯臺之前,只不過就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只有文化,才賦予它蓬勃的生命力!才受到古往今來眾多文人的追捧和禮贊!因此,與其說收藏硯臺,還不如說是收藏了文化!這就是古玩收藏的魅力!劉正軍正是從收藏洮硯開始,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化的魔力!

何紹基使用過的松花硯

硯臺,畢竟是文化的產物。

文房四寶中,“湖筆”產於浙江,“徽墨”、“宣紙”和“歙硯”均出於安徽,“端硯”出自廣東,只有“四大名硯”中的“洮硯”,甘肅岷縣才算有其一。從古至今,一個地方的名優產品,要讓世人廣為知曉,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經濟發達,交通便利,文化傳播。儘管洮硯的品質特佳,受到眾多文人的題詠和讚美,但岷縣畢竟地處西北偏僻之地,經濟不發達,遠離文化中心,因此,它的名氣,較之其他名硯,就略有遜色。因此,收藏洮硯,也就肩負著擴大洮硯知名度的重任!這也是劉正軍收藏洮硯的“初心”!

而且,硯臺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僅僅收藏洮硯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劉正軍對於硯臺的收藏,就擴大至其他名硯。所以,他的硯臺博物館,幾乎可以看作是一部相對完整的中國硯臺歷史的縮影!

硯因人而著名,人因硯而生輝。

在劉正軍的硯臺博物館中,就有這樣一方硯臺,那就是清代著名書法大家何紹基所使用過的一方松花硯!

在這方硯臺的底部,銘刻著兩句詩:

秋聲只許高人聽,山色惟供靜者看。

落款是:子貞,何紹基。

通過收藏硯臺,劉正軍算是重新學習了一些中國古典詩詞的課程。

他看到硯臺上雕刻的這兩句詩,只覺得很有哲理,頗耐人尋味。

其實,收藏硯臺,還必須通曉中國書法的知識。通過這方硯臺,劉正軍又一次領略了中國書法的魅力。

他查閱了有關何紹基的資料。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咸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曆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法,筆法剛健,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晚年何紹基的書法已臻爐火純青之境。

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但他的詩名為書名所掩,在晚清宋詩派中他是一位健將。

啊!原來何紹基不僅是清代大書法家,還是一位大詩人!這方硯臺,詩書俱佳!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收藏一方硯臺,竟然學到了如此之多的詩詞和書法方面的知識,這是劉正軍所不敢想像的!古玩收藏,表面上是收藏了一件器物,其實質是瞭解中國文化的一個側面!甚至可以說是進入到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劉正軍越來越感受到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不足!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用鄭愚的這句詩概括劉正軍的古玩收藏似乎很貼切。收藏之外,劉正軍愛好品茶和香道,以及由此衍及的博大浩淼的茶文化、香文化。劉正軍說,一杯清茶,常常能使自己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學會體味和傾聽!人在學會寧靜時,懂得傾聽時,對於塵世中的種種,反而來得心平氣和。而香,是空靈和清寂的象徵,所代表的是一門玄妙深遠的學問,在有形無形的香氣中,可以使人嗅覺舒暢,心曠神怡,塵慮盡消,渾然忘我。多年的收藏生涯,每到思維受阻,拿捏不定之時,點一炷沉香,心領神會,尺席之間,五感澄明。一枚錢幣,一方洮硯,一件瓷器,一尊青銅,在一縷縷香的神韻裡,劉正軍以獨有的沉靜、成熟和優雅,讓自己的心靈有了歸屬感,也一次次有了方向感。

把“岷州民俗文化村”打造成金色名片

世上的許多事都是一環套一環的。

通過興辦博物館,劉正軍發現了厚重的古岷州文化在當代可開發利用的重大價值。

劉正軍的祖輩傳承了一門很古老的手藝——銅鑄造,劉正軍就是在祖父、父親做銅器手工藝品的環境中長大的。從小,他就學著給大人們幫忙,什麼翻砂、冶煉等工藝,他非常熟悉。一件件銅鐘、銅鍋、香爐、火盆等生活用品和宗教用品,在長輩們靈巧的手下,很快就做成了,而且栩栩如生,精巧動人。

除了洮硯、銅器,岷縣還保存了很多傳統的民俗生活用品,如灰陶、剪紙、皮影、木雕、竹編、黃酒、點心、當歸……

這些東西,並沒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反之,有些東西還有在新的時代下發揚光大的趨勢。如“岷縣點心”和“岷縣當歸”,就是兩種知名度和美譽度都很高的品牌,越來越受到現代人的喜愛,開發利用的價值很高。

劉正軍的家鄉就在岷縣清水鄉,這裡距縣城僅有15公里,歷史悠久,文化發達,自然災害少,環境優美,適應人居。從宋代開始,這裡就出了不少文化人和商人。在岷縣有這樣的說法,岷縣的文化在西川,就在清水。如果說岷縣是個縣的話,清水就是一個省。

清水地處洮岷古道,在明清和民國時期,集市貿易就非常發達,出現了一些大戶人家,留下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古代建築,如清水關帝廟,至今保存完好,院落井然。

想當年,許多藏區群眾,就是不遠千里,步行著來到清水,從這裡購買生活用品,其中不少就是銅鑄造品。而清水的銅器,也就隨著和藏族同胞的馬匹和牛羊的交易,傳播向更加廣袤的藏族地區。

而且,和清水鄉隔著一條洮河,就是遠近聞名的“岷州會議紀念館”,紅色文化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

再說,蘭渝鐵路已經通車,蘭海高速渭源至武都段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著。岷縣,這一甘青地區通往巴蜀地區的通衢大道,它的交通優勢地位在經過多年的沉寂之後,又一次凸顯出來!

還有,岷縣海拔高,氣候涼爽,有河流、山地、森林、草原,地形多樣,環境優美,空氣品質優良,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

正是看准了岷縣不可多得的自然和人文優勢,劉正軍才要興辦“岷州民俗文化村”!這是他繼“岷州博物館”之後的又一重大專案!他要把“岷州民俗文化村”打造成一張宣傳和推介岷州文化的“金色名片”!

“岷州民俗文化村”將傳統文化、鄉村旅遊、中醫養生、生態農業融為一體,充分展示岷州特色文化,以休閒、旅遊、觀光、購物等方式,讓外界更好地認識岷州,同時有效地帶動岷縣地區的經濟發展。

這個項目已列入岷縣“十三五規劃”。

劉正軍描繪了這個項目的前景:規劃中的“岷州民俗文化村”,將岷州博物館、岷州古宅文化村和岷州生態農業產業園連接成三點一線,沿洮河而建。沿途風景優美,國道306線貫穿而過,沿線分佈著清水傳統古建築老民居、200多戶傳統工藝鑄造戶,又與三十裡鋪紅軍“岷州會議紀念館”隔河相望,還與岷縣附近旅遊景點如宕昌官鵝溝、迭部紮尕那、卓尼大峪溝等遙相呼應,能夠將周邊的旅遊資源整合在一起,從而有效推動岷縣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或許劉正軍創建的岷州博物館和即將籌建的岷州民俗文化村,正在無意間做著一件承前啟後的事情。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我們感念遠道行旅的坎坷,但我們更期待“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未來!

文末,錄趙朴初先生之詩,與劉正軍共勉:

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故人萬里意殷勤,勝我荒齋九年蓄。

西北東南辟硯田,精工方欲奪前賢。

看教墨海翻瀾處,噴薄風雷震大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