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國證券報:深化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

今年將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證券報認為, 加快金融體制改革、豐富金融產品供給、完善金融機構治理是加快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 對此, 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意義重大。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發展的根基, 而目前出現的資金“脫實向虛”、中小企業融資難、P2P公司“跑路”等現象折射出金融業供給側的一些問題:一是融資結構失衡, 市場體系單一, 過度依賴銀行信貸, 資金供求不匹配且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較低, 風險集中在銀行體系。 二是傳導機制不暢, 資金未能有效流入實體經濟末梢,

而在跨市場、交叉產品的高收益誘惑下, 空轉於各金融市場, 並對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產生擠出效應。 三是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 在嚴格的牌照管理之下, 機構普遍追求“大而全”, 忽視或不重視普惠金融和小微金融, 加劇了資源錯配。 四是綜合監管不通暢。 金融業混業發展態勢已明, 監管套利風險已現, 如何完善監管協調機制迫在眉睫。

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來看, 深化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引導資金更多地流向實體經濟, 服務經濟轉型升級(愛基,淨值,資訊)。 改革的著力點之一就是大力發展股權融資, 提升直接融資比重。 在此方面, 資本市場大有可為。 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雛形已現, 未來有待繼續完善的方面主要有:首先,

夯實區域股權市場、新三板市場這些“塔基”部分。 前者重在規範, 防止無序競爭和重複建設;後者重在啟動, 提升流動性和融資功能。 其次, 搭建各層次市場之間的制度橋樑, 疏通塔基、塔身、塔尖之間的流通機制, 新三板轉板、退市制度等改革有待深化。 再次, 改善股債失衡局面, 大力發展債券市場, 推進兩個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

從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角度來看, 深化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有利於防範和化解風險。 如前所述, 融資模式單一使得銀行不良資產、影子銀行風險累積, 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豐富金融市場體系有利於化解風險過於集中的局面。 此外, 監管體制的完善可有效彌補監管短板,

堵住制度漏洞, 打擊監管套利, 規範某些不健康或動機不純的金融創新活動。 在此方面, 資管產品的統一監管已提上日程, 相關規則正在研究制定。

從提升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 深化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有利於完善金融治理、提升機構綜合實力。 與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金融業整體“大而不強”, 特別是證券基金(愛基,淨值,資訊)業發展水準差距明顯。 這既需要監管層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 改革監管框架, 明確監管職責和風險防範處置責任, 為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放管服”政策環境, 也需要機構自身端正經營理念, 築牢風控根基, 回歸主業, 勤勉盡責。

金融已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也是現代國家治理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在經濟新常態下, 深化金融領域供給側改革必將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服務經濟轉型升級。

■ 社評

Editorial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