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30億!民生銀行支行行長涉嫌偽造理財產品 正接受調查

近期, 市場傳出民生銀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太橋支行30億元的風險事件。 經多方瞭解, 此事牽涉“蘿蔔章”票據造假及銷售“飛單”兩大環節。 簡而言之, 是該支行管理層違規銷售理財產品用以表外放貸, 掩蓋約30億元的票據造假窟窿。 “相當於客戶憑空套了30億的貸款出來。 ”一位民生銀行內部人士指出, 這次主要違規在於, “商票當銀票貼”、“貸款還假票”, 且金額巨大。

對此, 民生銀行4月18日回應稱:日前, 我行發現航太橋支行行長張穎有涉嫌違法行為, 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 張穎目前正在接受公安部門調查。 我行已成立工作組,

協助公安部門調查, 力爭儘快查明事實, 最大限度保護資金安全, 妥善解決各方訴求, 並依法承擔相關責任。 我行航太橋支行日常業務正常開展。

新聞多一點

民生銀行支行行長涉嫌偽造理財產品 涉案金額達30億

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太橋支行行長涉嫌偽造產品, 並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高淨值客戶, 致使逾150名投資者被套, 涉案金額或高達30億元。

近日, 多名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的私人銀行客戶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反映, 4月13日, 民生銀行北京航太橋支行行長張穎被公安機關帶走。 公安經偵部門通知投資者去做筆錄時, 該行鯨鑽高爾夫俱樂部的逾150名私人銀行客戶才得知--他們此前在該支行購買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

系支行行長張穎等人偽造, 總規模可能高達30億元。

多位元投資者提供的產品資料顯示, 這些私銀客戶購買的產品, 在形式上, 屬於從其他投資者處受讓民生銀行發行的尚未到期的理財產品, 這些理財多數以"非凡"系列XX期命名(也包含其他名稱, 比如一位元投資者購買的產品名稱為"結構性存款H-1")。

多名投資人表示, 張穎及其他該行工作人員向他們推薦該產品時稱, 該產品保本保息, 由於"原投資人急於回款, 願意放棄利息, 一年期產品原本年化收益率4.2%, 還有半年到期, 相當於年化8.4%的回報"。

據一投資人反映, 一個偶然事件後, 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意外發現該產品並不存在, 上報總行後,

民生銀行總行迅速報案。

上述投資人稱, 事發後, 投資人們亦緊急聯繫民生銀行北京分行、總行高層尋求解決方案, 但獲得的答覆是, 該理財產品系偽造, 民生銀行已報案, 且表示此事件為張穎的個人行為。

理財產品是否虛構?資金去向幾何?民生銀行將如何處置此事?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就多個疑問致函民生銀行總行, 但截至發稿, 尚未獲得回應。

偶然詢問牽出虛假理財大案

民生銀行北京航太橋支行鯨鑽高爾夫俱樂部成員均為該行個人金融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客戶, 不少人在民生銀行投資理財超過10年, 對該行一度十分信任。

黃先生就是其中客戶之一。 他表示, 此前在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購買過多種產品,

其中有一般理財產品、也有針對高端客戶的信託產品等, 但他未能分辨出這個所謂的"虛假理財"產品和之前的產品有什麼不同, 且此前數期產品, 並未出現不能兌付本息的情況。

據投資者介紹, 此事的暴露純屬偶然。 4月12日, 一位元民生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拍了一張該理財產品的照片, 發給他在民生銀行北京分行的熟人, 詢問這款又保本收益又高的理財產品, 為什麼只有航太橋支行在賣, 其他支行或管道能否買到。

這樣一個不經意間的詢問, 竟然暴露了一起數額巨大的騙局。 民生銀行北京分行查詢發現, 該行並未發行過這款理財產品, 相關領導找到航太橋支行行長張穎, 詢問情況後決定上報總行, 最終由民生銀行總行向公安機關報案。

4月13日, 支行行長張穎等人被公安機關帶走。 隨後, 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區分局經偵支隊對此立案偵查。 4月13日晚, 鯨鑽高爾夫俱樂部的幾名投資者接到公安機關通知, 連夜去做了筆錄。

黃先生表示:"我們平時經常一起打球, 都很熟。 因為有人被公安機關通知帶上合同去做筆錄, 才知道這款產品有問題。 "

4月14日, 聞訊而來的100多名投資者到民生銀行北京分行、總行瞭解情況後, 被告知張穎因涉嫌賣虛假理財產品, 已經涉案在押。 由於事發突然, 此類調查需等公安機關有結果後, 才能向投資者做出進一步的解釋。

同時, 民生銀行總行層面已經成立了應急領導小組, 法律部總經理陳軍擔任執行組長, 北京分行紀委書記、常務副行長杜鵬擔任副組長。

涉案金額或約30億

黃先生表示,他是2016年4月開始購買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這類"轉讓理財產品"的,每筆投資起點為300萬,至今成功購買超過10筆,已有3筆到期後返還了本息。目前還有7筆,共2000多萬沒有到期。

他表示:"當時航太橋支行行長、副行長和理財經理都跟我們說,這款產品是他們千辛萬苦才從總行爭取到的,只給我們鯨鑽高球俱樂部的大客戶,保本保息。"

其實,與其說這些私銀客戶購買了理財產品,更準確地說是他們買了別人轉讓的份額。

黃先生表示,航太橋支行工作人員當時的解釋是,銀行有很多大客戶買了定期理財產品後,急需用錢,因為不到期不能贖回,就會犧牲一定的收益將產品轉讓出去。"這樣的說法很合理,為了流動性喪失一部分收益,又是保本理財,對我們來說又安全又划算。"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投資人處獲得的一份《中國民生銀行理財產品轉讓協定》顯示,該協定轉讓方為自然人崔華琦,轉讓份額是300萬,轉讓標的名稱"非凡資產管理保本第176期私銀款"。

該轉讓協議正是構成此事件的關鍵。根據協定,轉讓款由"新投資者"直接打給"原投資者"的個人帳戶。轉讓協議中,除了轉讓方、受讓方分別簽字外,還蓋有"中國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儲蓄業務"的公章。至於這枚公章的真實性,目前尚未可知。

其他一些投資者購買的"原投資者"的帳戶名包括崔華琦、池會傑、王靜等,開戶行均為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

一位投資人稱,為獲得投資者的信任,除產品轉讓協定,該行還以付款方為甲方、收款方為乙方、民生銀行為丙方的方式,簽訂了一份《交易資金監管協定》。約定民生銀行對產品轉讓方,即收款方的帳戶進行監管凍結,確保該產品到期後本金及收益劃轉給付款方。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接觸的多名投資者表示,鯨鑽俱樂部成員投資的金額大多為2000-3000萬元,數額高的達到6000-8000萬元,數額少的也有近1000萬尚未兌付。僅鯨鑽俱樂部的成員就有超過150人,其他投資者和涉及金額還在統計中,估計涉及規模約30億元。

近年來,不少銀行出現違法違規銷售理財產品的"飛單"等事件,因此監管的力度也在加大。2014年,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也稱39號文)。

39號文明確表示,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佈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而客戶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資訊,未在理財系統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詢民生銀行官網和中國理財網,均未搜到投資者購買的上述理財產品,但有多款產品名稱與之類似。

在監管部門對"飛單"的整治中,要求金融機構對理財產品銷售實行"雙錄"。黃先生等多名投資者表示,在民生航太橋支行購買"轉讓理財產品"時,同樣有"雙錄"。銷售人員會詢問投資者,是否知道這款理財產品,知道其中的風險,購買者需要按要求回答知道,並對這個過程錄音、錄影。

明星行長為何鋌而走險?

在被告知購買的理財產品並不存在,這些轉讓產品的所謂"原投資者"也屬虛構後,鯨鑽俱樂部的投資人猜測,這些收款帳戶,或是張穎等人控制的親友的帳戶,但目前這個說法尚未得到民生銀行或公安部門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擁有數百名私人銀行高端客戶,在業內也屬罕見。

多名投資者反映:"航太橋支行是民生銀行的明星支行,張穎本人出生於1982年,畢業于人大金融系,此前在外資行工作,到民生工作後也是很受重視。她本人是實幹型,想做出一番事業。"

為何一個明星支行的支行長會選擇鋌而走險,偽造理財產品,把如此巨大的資金挪到銀行體系外?--這是投資人頗為不解的問題。同時,如此大額的資金最終去向何處,目前亦是謎團。

有投資者表示:"聽說張穎投資了一個地產基金專案。"不過,截至記者發稿,這一消息並未獲得民生銀行及公安機關證實。

據投資者介紹,截至2017年4月17日上午,已經有120多名投資者簽名登記,要求民生銀行按期兌付理財產品,並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投資者們在給監管部門的一份"緊急情況反映材料"中表示,2016-2017年期間,"我們通過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行長、副行長、理財經理強力推薦,在櫃檯內購買的'非凡資產管理保本理財產品',並有一些購買文件為證。"投資者認為,這些檔是由民生銀行出具並加蓋公章的,因此民生銀行有義務兌付本金及收益。

投資者與民生銀行之間的博弈,才剛剛開始,本報將持續跟蹤。

上游新聞綜合中國經濟網、每日經濟新聞等

涉案金額或約30億

黃先生表示,他是2016年4月開始購買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這類"轉讓理財產品"的,每筆投資起點為300萬,至今成功購買超過10筆,已有3筆到期後返還了本息。目前還有7筆,共2000多萬沒有到期。

他表示:"當時航太橋支行行長、副行長和理財經理都跟我們說,這款產品是他們千辛萬苦才從總行爭取到的,只給我們鯨鑽高球俱樂部的大客戶,保本保息。"

其實,與其說這些私銀客戶購買了理財產品,更準確地說是他們買了別人轉讓的份額。

黃先生表示,航太橋支行工作人員當時的解釋是,銀行有很多大客戶買了定期理財產品後,急需用錢,因為不到期不能贖回,就會犧牲一定的收益將產品轉讓出去。"這樣的說法很合理,為了流動性喪失一部分收益,又是保本理財,對我們來說又安全又划算。"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從投資人處獲得的一份《中國民生銀行理財產品轉讓協定》顯示,該協定轉讓方為自然人崔華琦,轉讓份額是300萬,轉讓標的名稱"非凡資產管理保本第176期私銀款"。

該轉讓協議正是構成此事件的關鍵。根據協定,轉讓款由"新投資者"直接打給"原投資者"的個人帳戶。轉讓協議中,除了轉讓方、受讓方分別簽字外,還蓋有"中國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儲蓄業務"的公章。至於這枚公章的真實性,目前尚未可知。

其他一些投資者購買的"原投資者"的帳戶名包括崔華琦、池會傑、王靜等,開戶行均為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

一位投資人稱,為獲得投資者的信任,除產品轉讓協定,該行還以付款方為甲方、收款方為乙方、民生銀行為丙方的方式,簽訂了一份《交易資金監管協定》。約定民生銀行對產品轉讓方,即收款方的帳戶進行監管凍結,確保該產品到期後本金及收益劃轉給付款方。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接觸的多名投資者表示,鯨鑽俱樂部成員投資的金額大多為2000-3000萬元,數額高的達到6000-8000萬元,數額少的也有近1000萬尚未兌付。僅鯨鑽俱樂部的成員就有超過150人,其他投資者和涉及金額還在統計中,估計涉及規模約30億元。

近年來,不少銀行出現違法違規銷售理財產品的"飛單"等事件,因此監管的力度也在加大。2014年,銀監會下發《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2014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也稱39號文)。

39號文明確表示,銀行發售普通個人客戶理財產品時,需在宣傳銷售文本中公佈所售產品在"全國銀行業理財產品登記系統"的登記編碼,而客戶可依據該編碼在"中國理財網"查詢產品資訊,未在理財系統登記的銀行理財產品一律不得銷售。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查詢民生銀行官網和中國理財網,均未搜到投資者購買的上述理財產品,但有多款產品名稱與之類似。

在監管部門對"飛單"的整治中,要求金融機構對理財產品銷售實行"雙錄"。黃先生等多名投資者表示,在民生航太橋支行購買"轉讓理財產品"時,同樣有"雙錄"。銷售人員會詢問投資者,是否知道這款理財產品,知道其中的風險,購買者需要按要求回答知道,並對這個過程錄音、錄影。

明星行長為何鋌而走險?

在被告知購買的理財產品並不存在,這些轉讓產品的所謂"原投資者"也屬虛構後,鯨鑽俱樂部的投資人猜測,這些收款帳戶,或是張穎等人控制的親友的帳戶,但目前這個說法尚未得到民生銀行或公安部門證實。

值得注意的是,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擁有數百名私人銀行高端客戶,在業內也屬罕見。

多名投資者反映:"航太橋支行是民生銀行的明星支行,張穎本人出生於1982年,畢業于人大金融系,此前在外資行工作,到民生工作後也是很受重視。她本人是實幹型,想做出一番事業。"

為何一個明星支行的支行長會選擇鋌而走險,偽造理財產品,把如此巨大的資金挪到銀行體系外?--這是投資人頗為不解的問題。同時,如此大額的資金最終去向何處,目前亦是謎團。

有投資者表示:"聽說張穎投資了一個地產基金專案。"不過,截至記者發稿,這一消息並未獲得民生銀行及公安機關證實。

據投資者介紹,截至2017年4月17日上午,已經有120多名投資者簽名登記,要求民生銀行按期兌付理財產品,並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投資者們在給監管部門的一份"緊急情況反映材料"中表示,2016-2017年期間,"我們通過民生銀行航太橋支行行長、副行長、理財經理強力推薦,在櫃檯內購買的'非凡資產管理保本理財產品',並有一些購買文件為證。"投資者認為,這些檔是由民生銀行出具並加蓋公章的,因此民生銀行有義務兌付本金及收益。

投資者與民生銀行之間的博弈,才剛剛開始,本報將持續跟蹤。

上游新聞綜合中國經濟網、每日經濟新聞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