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隱藏在豫西大山深處的文化界一代宗師曹靖華故里即將修繕

曹靖華故里五裡川鎮河南村路溝口 李長新 攝於2012年初春

曹靖華(1897年8月一1987年9月),原名聯亞,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五裡川路溝口村人。1906年,曹靖華隨父親到朱陽關義學,開始讀四書五經。當時在義學能看到《飲冰室文集》和《白話報》兩種報刊,他喜歡白話文刊物的開門見山、淺顯易懂,初步受到新文化的影響。

1921年,曹靖華到上海漁陽裡外語學社跟楊明齋學習俄語,同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讀書。1922年底回國,初步接觸魯訊,並常向瞿秋白請教。他的第一篇譯稿《蠢貨》交瞿訂正,瞿在他主編的《新青年》第二期予以發表。自此曹靖華開始翻譯、引進大量蘇聯革命文學作品。1940年初,在重慶見到周恩來,在周恩來的直接提名和領導下,參加

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全國文化界抗戰協會的工作,主編《蘇聯抗戰文藝叢書》、《列寧的故事》、《蘇聯空中女英雄》、《偵探隊長》、《油船德賓特號》、《保衛察裡津》、《自由的搖籃》,加上以前和日後翻譯的《一月九日》、《鐵流》、《虹》、《侵略》、《城與年》等三十餘種革命書籍約三百萬字,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曹靖華以自己的翻譯成就,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56年3月,曹靖華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一1964年,任《世界文學》主編,曾多次出國訪問和接待各國代表團。他為推動和發展中蘇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授予他“各國人民友誼勳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曹靖華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會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1981年因骨折長期住院,在病塌上仍堅持撰寫文章,審閱文稿,接待來訪,關心教育工作和文藝工作的發展,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董必武曾以“潔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動骨彌堅”的詩句,讚譽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風骨。

曹靖華(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原名曹聯亞,河南盧氏五裡川路溝口村人,中國翻譯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在開封省立第二中學求學時,投身於五四運動。1920年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學俄文,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1年底回國,在北京大學旁聽,與許欽文、柔石、胡也頻等租住北大沙灘附近。1924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7年4月,重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任教。1933年回國,在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翻譯工作。1939年去重慶,任中蘇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主編《蘇聯文學叢書》。1948年應聘赴北平清華大學任教。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顧問等職。1959年一1964年,任《世界文學》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會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1987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獲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各國人民友誼勳章.他的第一部譯作是契訶夫的獨幕劇《蠢貨》,經瞿秋白推薦,在雜誌《新青年》上發表。此後陸續翻譯近30種蘇聯文學作品。60年代後,還寫了許多散文。

曹靖華與魯迅

魯迅先生是曹靖華的摯友。魯迅曾撰寫《河南盧氏先生教澤碑文》,盛讚其父曹植甫的教育功績,後收錄於《且介亭雜文集》。這是魯迅先生全部著作中僅有的一篇碑文。

曹靖華故居

曹靖華故居,位於盧氏縣五裡川鎮河南村路溝口。其建築為農村的土木結構庭院。有兩道門,十四間房屋,其中房四間,東西廂房個三間,二門外有東西耳房各兩間。為紀念曹父而建造的“尊師亭”和“教澤碑”位於五裡川中學校園內。“尊師亭”與“教澤碑”與1985年9月4日竣工,9月6日揭幕,1993年被評為三門峽市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

曹靖華寫作風格

曹靖華的散文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往事漫憶,一類是即景抒情。而往事漫憶類的作品,是其散文創作中分量最重、也是深受讀者喜愛的散文。尤其對白區文學活動與革命活動的回憶和對魯迅、瞿秋白等革命先輩的緬懷,不僅具有史料價值,而且是寫得很美的散文。如《素箋寄深情》、《道是平凡卻不凡》、《好似春燕第一隻》、《無限滄桑話遺簡 》、《望斷南飛雁》、《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等。其中《望斷南飛雁》是代表作。它抒寫作者聽到魯迅逝世的消息後,似信非信,疑為“謠言”,而晚報卻證實了這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於是“我”在無邊的深痛中回憶此前兩封先生來信的情景,並敘寫翌日清晨課堂舉行的特殊追悼會;而當“我”回到家裡卻收到魯迅先生親自付郵的最後一信——先生的絕筆,更使作者陷入巨大的悲慟之中。作者以“望斷南飛雁”的茫茫思緒作為經線,以噩耗傳來後的深沉悲慟作為緯線,交織成熾熱抒情的樂章,動人心魄,催人淚下。

即景抒情類的散文,主要指“雲南抒情”、“廣西抒情”與“福建抒情”三組抒情散文,是曹靖華歌頌社會主義變革與建設的篇章。作者把這類散文當成遊記來寫,充滿著詩情畫意,如《洱海一枝春》中有這樣的描寫:“洱海這面光潔的梳妝鏡……蒼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而坐,相偎相依,好像對鏡理妝,凝視洱海……”類似這樣的藝術描寫,使曹靖華即景抒情散文具有濃郁的詩意。

曹靖華十分重視散文的藝術技巧。他說:“古今中外的文藝大師,除在文章內容上用工夫外,沒有不兼在藝術技巧上下工夫的。”他的散文雖然不能說全是精晶,但絕大多數散文經過苦心經營、反復打磨,賦予它們以鮮明的藝術亮色。首先,他善於寓大於小、因小見大,往往抓住一些小事、細節,做出意味深長的文章來。寫魯迅,作者總是抓住其舉手投足、隻言片語,就能深入表現魯迅豐富的內心精神世界。如曹靖華住進魯迅家的一個房間,先生引他至房間時說:“這是秋白在這裡住的房間,他等你等了很久,等不著你來。現在,你來了,他走了……”幾句話便把魯迅的深深遺憾與憶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魯迅與秋白》)其次,曹靖華有意用一唱三歎、反復吟詠的句子,佈設於作品的前後段落之間,構成抒情的脈絡並強化抒情的氣勢。再次,他的散文語言注意錘煉敲打,不僅凝練流暢,而且富於節奏性與音樂性。尤其他善於在敘述描寫中,用四字的成語、片語或短語去結構句式,形成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的節奏,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清亮典雅的韻味。

散文

《花》曹靖華抒情散文選

《春城飛花》

《飛花集》

《曹靖華散文選》

《曹靖華抒情散文選》

《望斷南來雁》

翻譯作品

《三姐妹》

《鐵流》

《保衛察裡鐵流津》

《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

《虹》

《城與年》

《蘇聯作家七人集》

《一月九日》

曹靖華故里五裡川鎮河南村路溝口 李長新 攝於2012年初春

曹靖華(1897年8月一1987年9月),原名聯亞,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五裡川路溝口村人。1906年,曹靖華隨父親到朱陽關義學,開始讀四書五經。當時在義學能看到《飲冰室文集》和《白話報》兩種報刊,他喜歡白話文刊物的開門見山、淺顯易懂,初步受到新文化的影響。

1921年,曹靖華到上海漁陽裡外語學社跟楊明齋學習俄語,同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讀書。1922年底回國,初步接觸魯訊,並常向瞿秋白請教。他的第一篇譯稿《蠢貨》交瞿訂正,瞿在他主編的《新青年》第二期予以發表。自此曹靖華開始翻譯、引進大量蘇聯革命文學作品。1940年初,在重慶見到周恩來,在周恩來的直接提名和領導下,參加

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全國文化界抗戰協會的工作,主編《蘇聯抗戰文藝叢書》、《列寧的故事》、《蘇聯空中女英雄》、《偵探隊長》、《油船德賓特號》、《保衛察裡津》、《自由的搖籃》,加上以前和日後翻譯的《一月九日》、《鐵流》、《虹》、《侵略》、《城與年》等三十餘種革命書籍約三百萬字,在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曹靖華以自己的翻譯成就,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56年3月,曹靖華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一1964年,任《世界文學》主編,曾多次出國訪問和接待各國代表團。他為推動和發展中蘇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誼做出了巨大的努力。1987年5月,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授予他“各國人民友誼勳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曹靖華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會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1981年因骨折長期住院,在病塌上仍堅持撰寫文章,審閱文稿,接待來訪,關心教育工作和文藝工作的發展,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董必武曾以“潔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動骨彌堅”的詩句,讚譽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不凡風骨。

曹靖華(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原名曹聯亞,河南盧氏五裡川路溝口村人,中國翻譯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1919年在開封省立第二中學求學時,投身於五四運動。1920年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學俄文,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並被派往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1年底回國,在北京大學旁聽,與許欽文、柔石、胡也頻等租住北大沙灘附近。1924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7年4月,重赴蘇聯,先後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任教。1933年回國,在大學任教並從事文學翻譯工作。1939年去重慶,任中蘇文化協會常務理事,主編《蘇聯文學叢書》。1948年應聘赴北平清華大學任教。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顧問等職。1959年一1964年,任《世界文學》主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後擔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顧問、魯迅博物館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外國文學會顧問、中國蘇聯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1987年獲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獲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授予各國人民友誼勳章.他的第一部譯作是契訶夫的獨幕劇《蠢貨》,經瞿秋白推薦,在雜誌《新青年》上發表。此後陸續翻譯近30種蘇聯文學作品。60年代後,還寫了許多散文。

曹靖華與魯迅

魯迅先生是曹靖華的摯友。魯迅曾撰寫《河南盧氏先生教澤碑文》,盛讚其父曹植甫的教育功績,後收錄於《且介亭雜文集》。這是魯迅先生全部著作中僅有的一篇碑文。

曹靖華故居

曹靖華故居,位於盧氏縣五裡川鎮河南村路溝口。其建築為農村的土木結構庭院。有兩道門,十四間房屋,其中房四間,東西廂房個三間,二門外有東西耳房各兩間。為紀念曹父而建造的“尊師亭”和“教澤碑”位於五裡川中學校園內。“尊師亭”與“教澤碑”與1985年9月4日竣工,9月6日揭幕,1993年被評為三門峽市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

曹靖華寫作風格

曹靖華的散文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往事漫憶,一類是即景抒情。而往事漫憶類的作品,是其散文創作中分量最重、也是深受讀者喜愛的散文。尤其對白區文學活動與革命活動的回憶和對魯迅、瞿秋白等革命先輩的緬懷,不僅具有史料價值,而且是寫得很美的散文。如《素箋寄深情》、《道是平凡卻不凡》、《好似春燕第一隻》、《無限滄桑話遺簡 》、《望斷南飛雁》、《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等。其中《望斷南飛雁》是代表作。它抒寫作者聽到魯迅逝世的消息後,似信非信,疑為“謠言”,而晚報卻證實了這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於是“我”在無邊的深痛中回憶此前兩封先生來信的情景,並敘寫翌日清晨課堂舉行的特殊追悼會;而當“我”回到家裡卻收到魯迅先生親自付郵的最後一信——先生的絕筆,更使作者陷入巨大的悲慟之中。作者以“望斷南飛雁”的茫茫思緒作為經線,以噩耗傳來後的深沉悲慟作為緯線,交織成熾熱抒情的樂章,動人心魄,催人淚下。

即景抒情類的散文,主要指“雲南抒情”、“廣西抒情”與“福建抒情”三組抒情散文,是曹靖華歌頌社會主義變革與建設的篇章。作者把這類散文當成遊記來寫,充滿著詩情畫意,如《洱海一枝春》中有這樣的描寫:“洱海這面光潔的梳妝鏡……蒼山十九峰,自北而南,宛如十九位仙女,比肩而坐,相偎相依,好像對鏡理妝,凝視洱海……”類似這樣的藝術描寫,使曹靖華即景抒情散文具有濃郁的詩意。

曹靖華十分重視散文的藝術技巧。他說:“古今中外的文藝大師,除在文章內容上用工夫外,沒有不兼在藝術技巧上下工夫的。”他的散文雖然不能說全是精晶,但絕大多數散文經過苦心經營、反復打磨,賦予它們以鮮明的藝術亮色。首先,他善於寓大於小、因小見大,往往抓住一些小事、細節,做出意味深長的文章來。寫魯迅,作者總是抓住其舉手投足、隻言片語,就能深入表現魯迅豐富的內心精神世界。如曹靖華住進魯迅家的一個房間,先生引他至房間時說:“這是秋白在這裡住的房間,他等你等了很久,等不著你來。現在,你來了,他走了……”幾句話便把魯迅的深深遺憾與憶念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魯迅與秋白》)其次,曹靖華有意用一唱三歎、反復吟詠的句子,佈設於作品的前後段落之間,構成抒情的脈絡並強化抒情的氣勢。再次,他的散文語言注意錘煉敲打,不僅凝練流暢,而且富於節奏性與音樂性。尤其他善於在敘述描寫中,用四字的成語、片語或短語去結構句式,形成鏗鏘有力、朗朗上口的節奏,同時又表現出一種清亮典雅的韻味。

散文

《花》曹靖華抒情散文選

《春城飛花》

《飛花集》

《曹靖華散文選》

《曹靖華抒情散文選》

《望斷南來雁》

翻譯作品

《三姐妹》

《鐵流》

《保衛察裡鐵流津》

《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

《虹》

《城與年》

《蘇聯作家七人集》

《一月九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