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了不起的巫山之巫音文化

《山海經·大荒南經》這樣記載:“黑水之南, 有玄蛇, 食麈, 有巫山者, 西有黃鳥, 帝藥, 八齋, 黃鳥于巫山, 司此玄蛇”。 學界通過對史料研究分析, 一般認為長江三峽地區的巫山是《山海經》中記載的古巫山。 相傳上古唐堯時代, 御醫巫鹹在山中采藥, 死後封在巫山, 巫山之名沿用至今。

巫山在大夏時代為巴方國, 商及西周時期屬庸國部落, 後為夔子國部落之都, 春秋時楚國置郡, 秦漢改郡為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在“巫”後加“山”始稱巫山縣。 巫山屬古巴楚地域範疇, 涵蓋了現在川陝渝鄂相交界的一大片山地。 在文化人類學的意義上說,

“巫山”這兩個字從產生起基本上就可以和文化劃等號了, 巫山是歷史變遷的縮影, 也是人類精神和社會文化的載體。 而巫音, 就是以今天巫山縣域為中心的遠古巫山地區的獨特文化現象。

一、源清本正:長江三峽的遠古神歌

204萬年前的“巫山人”從這裡步出峽門,

走向世界。 大量的龍骨坡古人類生活遺跡證明, 這時的“巫山人”已經產生了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階段, 在具有明確意義的語言產生以前, 遠古人類在打制石器、捕獵等勞動過程中, 發出了各種抑揚頓挫、傳遞喜怒哀樂愛惡欲等感情的聲音, 這是最原始的音樂。 用來敲打的石器、木器、骨頭等, 就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在古代, 人們對抗自然的能力較差, 生存十分艱辛, 加之戰爭頻繁, 人們無法正確解釋某些自然、生理、生產和社會現象, 覺得冥冥中有神靈操縱, 就產生了萬物有靈觀念, 自然也誕生了向神靈祈禱平安和幸福的巫。

巫實際上是原始社會部落首領和拜天問地巫師的二合一, 是原始社會的知識階層, 被世人敬慕為“全能”的智者, 即掌握科學、文化、歷史和藝術等資訊的知識份子的前身。 關於遠古巫山的群巫部落, 《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 十巫從此升降, 百藥爰在。 ”巫作為人神溝通的媒介, 在主持祭祀、祈禱、占卜、算卦等原始宗教活動中發出的呼喊、號子以及敲擊法器的節奏、聲音等,

通過師承傳遞, 形成了體制嚴謹的巫音。

巫音的產生與三峽地區的風土民情密切相關。 “長江三峽, 北接巴蜀, 東連楚土, 風俗畢近, 文化一體, 巫覡之風頗盛。 ”《漢書》《宋書》的“地理志”還記載:“三峽中人, 不甚趨利……好祀鬼神, 尤多忌怨……”巫白天聚集售藥, 唱情詠事;夜晚受請作法, 歌踏誦舞, 娛神禳災, 奠定了巫音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深厚的藝術根基。 特別是秦滅楚後, 古巴楚之地的巫們流落四方, 於是巫音得以民間的形式完整保留下來, 從一個側面展示了巴楚民族的風情習俗。

“人死眾家喪, 一打喪鼓二幫忙”。 巫在民間祭祀中, 以歌酬神和悅神, 祭天地, 祀鬼神, 悼亡人, 兼事祈福消災、占卜和星曆之術。 巫音是祭祀之歌, 民間稱“神歌”, 傳說為春秋戰國以前三峽神醫巫咸創始, 具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 它是原始宗教不可或缺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

二、琢璞見玉:民間音樂的“活化石”

最大的巫書是《山海經》, 最有文采的巫書是《楚辭》。屈原雖不具酋長身份,卻是悲天閔人、浪漫、忠君愛國的最有文采的大巫。最早記載“神歌”是在屈原時代,說楚地喜作神鬼之歌而好詞。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史·地理志》記載:“川、峽四路……踏青、藥市之集尤盛焉,動至連月。好音樂,少愁苦……”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宗教詞典》記載:“蜀人祀神,必憑巫,謂巫為端公。”

巫中男女稱謂不同,男謂巫,民間稱端公;女謂覡,民間稱是神婆。端公神婆們吸取民間歌謠裡的小調,出奇使怪,變化旋律,使其更適合於“悅神娛人”的需要。大約初清以後,地方戲曲崛起,端公和神婆也受影響,使巫音內容從民謠雜語推進到編演男女情愛和家庭糾紛的故事,其中不乏微言大義。在巫音發展過程中,陝南“壇戲”,本地秧歌,川劇音樂唱腔,當地土家族踏歌伴奏陪唱,秦巴山區豐富的山歌民謠,漸被融合吸收。長江三峽地區巫音的內容迅速豐富起來。

隨著以巫為生的職業班組的出現,民間“信巫鬼,重淫祀”日盛,巫音呈現出繁榮的局面。作為後世歌舞戲劇等藝術祖源的屈原《九歌》,就是由巫和覡通過詩、樂、舞三位一體表演來迎神娛神的藝術。

時代在飛躍發展,人們的科學意識在提升,巫音逐漸衰落。建國以來,跳神、做齋等祭祀活動一直作為封建迷信予以禁止,加上老一代巫們相繼去世或年邁體衰而不能再演再唱,師承性很強的巫音隨眾多傳統古老的民俗文化現象一道瀕臨滅絕失傳。按照“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民族文化傳承思想,巫音以音樂形式表現了神學、哲學、文學、宗教學、政治學、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等內容,傳遞遠古聲音,展示了當地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狀、世俗習慣和地域風情,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作為長江三峽地區獨特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我們去偽存真,剔除其中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元素,可以發現,巫音是音樂裡的璞玉渾金,傳統民間音樂元素精深豐富,不愧是幾千年來主要靠上輩口傳心授保存下來的民間音樂“活化石”。

三、抱樸守拙:傳統音樂文化的富礦

巫音音樂是由歌曲與打擊樂組合而成,計有九板十三腔。九板為打擊樂的九種曲牌,十三腔指十三首歌曲的唱腔。九板十三腔構成歌曲與打擊的有機給合,曲調莊嚴肅穆,歌詞固定,有獨唱、領唱、合唱,形成了獨特的套曲形式。唱腔與打擊、吹奏緊密相扣,腔與板曲牌固定,節奏規整,速度舒緩,旋律高低起伏不大,一般在一個八度音程內展開,這是巫音的主要結構特點。從內容上看,巫音分跳神(端公馬腳)音樂和做齋(道士作法)音樂兩大類,做齋音樂集中而完整地呈現了巫音的音樂體系。

巫音的唱本是經書和經折,做齋都嚴格按照經書來辦,連唱腔都有記載。歌詠演奏之時,優美流暢、音韻悠遠的巫音,伴以翻身、旋地、穿梭等讓人眼花繚亂的姿態、動作、舞蹈,配以千變萬化的手訣,原始熱烈,古樸神秘,讓現場觀摩者有心生敬畏的感覺。對自然的圖騰,對神靈的崇拜,對祖先的尊重,對亡人的悼念,對後人的祈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融匯其中,在具有濃郁魔幻色彩和鄉土氣息的歌娛性裡,富有敘事教化的現實啟迪作用。

在巫音吹奏中,有人改傳統管樂用手指頭按音為用指關節摸音,“嗯唱”傳譜,嗚音、閃音、跳音相雜,時而豔麗,時而黯淡,時而幽深,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飄渺,賦予了各個樂音以特殊的韻味,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還是拙、朴、簡、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巫音,有待進一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每個巫音藝人都身懷絕技,“偷換氣、甩馬鑼、換拇眼”是吹奏巫音的三大傳統技法。

巫音是需要進一步搶救保護的優秀民間文化,是獨具特色的音樂資源礦藏。它在豐富和發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地方傳統特色音樂等方面,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巫山縣一直沒有停止對巫音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討。出版了《巫音音樂集》《巫音音樂片》,實施了“巫音”5年(2009~2013年)保護計畫,建立了系統的巫音文檔電子資料庫和保護工作站,使長江三峽地區這一不可多得的神秘民間音樂藝術瑰寶得以科學傳承和發展。

巫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蘊含著人民群眾特有的思維方式、精神價值以及豐富的文化意識和想像力。你來到巫山,已經聽不到長江兩岸啼不住的猿聲。但在萬重山之間,只要你有文化的耳朵,就還聽得見極具感染力的巫音。這,或許就是你的藝術幸福。

注:文章轉載自“微遊巫山” 圖片版權歸原攝影家所有

最有文采的巫書是《楚辭》。屈原雖不具酋長身份,卻是悲天閔人、浪漫、忠君愛國的最有文采的大巫。最早記載“神歌”是在屈原時代,說楚地喜作神鬼之歌而好詞。中華書局出版的《宋史·地理志》記載:“川、峽四路……踏青、藥市之集尤盛焉,動至連月。好音樂,少愁苦……”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宗教詞典》記載:“蜀人祀神,必憑巫,謂巫為端公。”

巫中男女稱謂不同,男謂巫,民間稱端公;女謂覡,民間稱是神婆。端公神婆們吸取民間歌謠裡的小調,出奇使怪,變化旋律,使其更適合於“悅神娛人”的需要。大約初清以後,地方戲曲崛起,端公和神婆也受影響,使巫音內容從民謠雜語推進到編演男女情愛和家庭糾紛的故事,其中不乏微言大義。在巫音發展過程中,陝南“壇戲”,本地秧歌,川劇音樂唱腔,當地土家族踏歌伴奏陪唱,秦巴山區豐富的山歌民謠,漸被融合吸收。長江三峽地區巫音的內容迅速豐富起來。

隨著以巫為生的職業班組的出現,民間“信巫鬼,重淫祀”日盛,巫音呈現出繁榮的局面。作為後世歌舞戲劇等藝術祖源的屈原《九歌》,就是由巫和覡通過詩、樂、舞三位一體表演來迎神娛神的藝術。

時代在飛躍發展,人們的科學意識在提升,巫音逐漸衰落。建國以來,跳神、做齋等祭祀活動一直作為封建迷信予以禁止,加上老一代巫們相繼去世或年邁體衰而不能再演再唱,師承性很強的巫音隨眾多傳統古老的民俗文化現象一道瀕臨滅絕失傳。按照“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民族文化傳承思想,巫音以音樂形式表現了神學、哲學、文學、宗教學、政治學、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等內容,傳遞遠古聲音,展示了當地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現狀、世俗習慣和地域風情,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作為長江三峽地區獨特的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我們去偽存真,剔除其中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元素,可以發現,巫音是音樂裡的璞玉渾金,傳統民間音樂元素精深豐富,不愧是幾千年來主要靠上輩口傳心授保存下來的民間音樂“活化石”。

三、抱樸守拙:傳統音樂文化的富礦

巫音音樂是由歌曲與打擊樂組合而成,計有九板十三腔。九板為打擊樂的九種曲牌,十三腔指十三首歌曲的唱腔。九板十三腔構成歌曲與打擊的有機給合,曲調莊嚴肅穆,歌詞固定,有獨唱、領唱、合唱,形成了獨特的套曲形式。唱腔與打擊、吹奏緊密相扣,腔與板曲牌固定,節奏規整,速度舒緩,旋律高低起伏不大,一般在一個八度音程內展開,這是巫音的主要結構特點。從內容上看,巫音分跳神(端公馬腳)音樂和做齋(道士作法)音樂兩大類,做齋音樂集中而完整地呈現了巫音的音樂體系。

巫音的唱本是經書和經折,做齋都嚴格按照經書來辦,連唱腔都有記載。歌詠演奏之時,優美流暢、音韻悠遠的巫音,伴以翻身、旋地、穿梭等讓人眼花繚亂的姿態、動作、舞蹈,配以千變萬化的手訣,原始熱烈,古樸神秘,讓現場觀摩者有心生敬畏的感覺。對自然的圖騰,對神靈的崇拜,對祖先的尊重,對亡人的悼念,對後人的祈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融匯其中,在具有濃郁魔幻色彩和鄉土氣息的歌娛性裡,富有敘事教化的現實啟迪作用。

在巫音吹奏中,有人改傳統管樂用手指頭按音為用指關節摸音,“嗯唱”傳譜,嗚音、閃音、跳音相雜,時而豔麗,時而黯淡,時而幽深,時而高亢,時而低沉,時而飄渺,賦予了各個樂音以特殊的韻味,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還是拙、朴、簡、淨,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巫音,有待進一步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每個巫音藝人都身懷絕技,“偷換氣、甩馬鑼、換拇眼”是吹奏巫音的三大傳統技法。

巫音是需要進一步搶救保護的優秀民間文化,是獨具特色的音樂資源礦藏。它在豐富和發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和地方傳統特色音樂等方面,必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巫山縣一直沒有停止對巫音的收集、整理、挖掘和研討。出版了《巫音音樂集》《巫音音樂片》,實施了“巫音”5年(2009~2013年)保護計畫,建立了系統的巫音文檔電子資料庫和保護工作站,使長江三峽地區這一不可多得的神秘民間音樂藝術瑰寶得以科學傳承和發展。

巫音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蘊含著人民群眾特有的思維方式、精神價值以及豐富的文化意識和想像力。你來到巫山,已經聽不到長江兩岸啼不住的猿聲。但在萬重山之間,只要你有文化的耳朵,就還聽得見極具感染力的巫音。這,或許就是你的藝術幸福。

注:文章轉載自“微遊巫山” 圖片版權歸原攝影家所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